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朗读呢?字典上的解释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显然不是这种简单意义上的“念”,而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句话流传至今,不难看出古人对读的重视。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只靠看,只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由此可见,朗读在整个语文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视的地位。那么朗读究竟有什么效果呢?
一、朗读促语感
语感能力的培养涉及对词义的理解、词语的选择、句子的规范和变化、语言色彩、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但不论哪个方面都是学生在听过、读过之后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感觉。它既是经验的,又是不自觉的。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说,笔者认为语感教学就是使学生在长期的规范语言动作和语言训练中养成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它既包括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反复运用语言而不自觉地养成一种良好习惯,又包括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自觉地运用语言知识来分析、使用语言而形成的能力。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在范读课文时,注意把握总的情调,掌握好基本感情色彩,以真挚、深沉、压抑的基调,以轻而缓的语气,将学生带入那无限哀思的情境中。如第一段开头两句,我是这么处理的: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指导学生用低沉、悲伤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民对总理的哀悼之情。“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要求其中的“挤满”、“长”、“多”三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感情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总理的崇敬、爱戴之中。这样引导学生在划线的地方作较长停顿及感情基调的适当处理,以表达情之真,感之深。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又陶冶了情操,训练了语感。
二、朗读强记忆
记忆是人脑的一种特殊功能,是人类储存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中国学生学语文,从一开始,教师就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因为朗读能加深记忆,巩固记忆,能呼唤人们的感知和想象,起到联想记忆的作用。只有通过大声朗读,才能够背诵。大量背诵范文,是中国人学习语文的一个基本方法。书声朗朗,自古以来,无论是学本国语文还是外国语文,我们中国人都大量采用朗读这个办法。日本有一位心理学家,叫高木重朗,他曾说过:“一般来说,朗读比较好记。尤其是头脑不清醒的时候,更应该清楚地读出声来,这是因为朗读会给大脑以刺激,思想容易集中到一点,整个身心好像进入了‘临战’状态。”他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我也有这样的感受,教材中有些文质优美的文章要求小学生背诵,有几个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总也背不出,放学后我就叫他们留下来背,每次到这个时候,他们当中有几个就站在我办公室里大声地读,也真奇,没几分钟他们就背下来了,而另外几个喜欢在心里读的学生却迟迟背不出来,我想原因也在这儿吧。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三、朗读利领悟
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教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朗读是表层的、个别的感受,属于感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步;分析归纳,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层的普遍的领悟,属于理性认识,是第一步的深化。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熟悉那些感性元素后,才可能调动脑中已有的语言背景和经验,进入对文章的深层的整体的把握。因此,我们必须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朗读上。学生反复朗读,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背景经验,激发出思考的热情,从而获得深刻的语言洞察力和透视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其一定的道理。比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通过朗读他们都体会到了作者的自豪和对总理的敬佩心情。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将理解到的东西体现于朗读中。再请个别朗读时,学生都能很好地体现作者当时的心情,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高声”、“全世界”、“这样的”,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都能听见”、“看啊”、“每个夜晚都”上。
四、朗读助写作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量的积累会促使从“读”到“创”的质的飞跃。朗读是一种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读懂别人文章的最终目的是自己学会写文章,这看法不一定全面。但对小学生而言,写这一关是非过不可的。我以为,要完成从读到写的过渡,模仿不失为一条捷径。而要模仿得好,翻出新意,并进而走出模仿,走出自己的写作路子,精读、朗读乃是不可或缺的前提。精读细赏过的文章烂熟于心,会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背景,会相机渗透,迁移到诱发物上去,利用现成的形式表达新的内容。
朗读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读书时就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结合起来,便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不仅如此,还利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因为“读”是前提,“读”是接受信息,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如果没有信息,处理信息就无从谈起。当背过的东西,写文章时若能用到它,便能召之即来,呼之欲出,前人所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我想原因就在于此。
一、朗读促语感
语感能力的培养涉及对词义的理解、词语的选择、句子的规范和变化、语言色彩、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但不论哪个方面都是学生在听过、读过之后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感觉。它既是经验的,又是不自觉的。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说,笔者认为语感教学就是使学生在长期的规范语言动作和语言训练中养成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它既包括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反复运用语言而不自觉地养成一种良好习惯,又包括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自觉地运用语言知识来分析、使用语言而形成的能力。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在范读课文时,注意把握总的情调,掌握好基本感情色彩,以真挚、深沉、压抑的基调,以轻而缓的语气,将学生带入那无限哀思的情境中。如第一段开头两句,我是这么处理的: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指导学生用低沉、悲伤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民对总理的哀悼之情。“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要求其中的“挤满”、“长”、“多”三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感情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总理的崇敬、爱戴之中。这样引导学生在划线的地方作较长停顿及感情基调的适当处理,以表达情之真,感之深。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又陶冶了情操,训练了语感。
二、朗读强记忆
记忆是人脑的一种特殊功能,是人类储存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中国学生学语文,从一开始,教师就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因为朗读能加深记忆,巩固记忆,能呼唤人们的感知和想象,起到联想记忆的作用。只有通过大声朗读,才能够背诵。大量背诵范文,是中国人学习语文的一个基本方法。书声朗朗,自古以来,无论是学本国语文还是外国语文,我们中国人都大量采用朗读这个办法。日本有一位心理学家,叫高木重朗,他曾说过:“一般来说,朗读比较好记。尤其是头脑不清醒的时候,更应该清楚地读出声来,这是因为朗读会给大脑以刺激,思想容易集中到一点,整个身心好像进入了‘临战’状态。”他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我也有这样的感受,教材中有些文质优美的文章要求小学生背诵,有几个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总也背不出,放学后我就叫他们留下来背,每次到这个时候,他们当中有几个就站在我办公室里大声地读,也真奇,没几分钟他们就背下来了,而另外几个喜欢在心里读的学生却迟迟背不出来,我想原因也在这儿吧。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三、朗读利领悟
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教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朗读是表层的、个别的感受,属于感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步;分析归纳,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层的普遍的领悟,属于理性认识,是第一步的深化。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熟悉那些感性元素后,才可能调动脑中已有的语言背景和经验,进入对文章的深层的整体的把握。因此,我们必须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朗读上。学生反复朗读,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背景经验,激发出思考的热情,从而获得深刻的语言洞察力和透视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其一定的道理。比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通过朗读他们都体会到了作者的自豪和对总理的敬佩心情。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将理解到的东西体现于朗读中。再请个别朗读时,学生都能很好地体现作者当时的心情,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高声”、“全世界”、“这样的”,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都能听见”、“看啊”、“每个夜晚都”上。
四、朗读助写作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量的积累会促使从“读”到“创”的质的飞跃。朗读是一种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读懂别人文章的最终目的是自己学会写文章,这看法不一定全面。但对小学生而言,写这一关是非过不可的。我以为,要完成从读到写的过渡,模仿不失为一条捷径。而要模仿得好,翻出新意,并进而走出模仿,走出自己的写作路子,精读、朗读乃是不可或缺的前提。精读细赏过的文章烂熟于心,会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背景,会相机渗透,迁移到诱发物上去,利用现成的形式表达新的内容。
朗读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读书时就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结合起来,便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不仅如此,还利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因为“读”是前提,“读”是接受信息,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如果没有信息,处理信息就无从谈起。当背过的东西,写文章时若能用到它,便能召之即来,呼之欲出,前人所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我想原因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