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中的电磁交锋(7)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ycb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8年初,北越向南越发起了春节攻势,虽然并未撼动美军对南越的军事控制,但这场大规模突袭造成的损失使得美国国内的反战浪潮进一步升级。在此形势下,美国政府开始了与北越的和谈。1968年11月,美国宣布停止对北越的轰炸,为“滚雷行动”彻底划上了句号。不过,这种相对平缓的态势持续了3年多,面对北越再度发起的全面军事进攻,美军又开展了更大规模的空袭——“后卫行动”。随着战争的降温再升温,电子战行动也随之发生诸多变化。
随着“滚雷行动”的结束,“野鼬鼠”部队迎来了一段相对轻松的时光
由于非军事区只有大约10千米宽,而SA-2导弹的射程超过30千米,所以沿着非军事区边沿部署的SA-2仍然能对靠近的美军战机构成威胁

“野鼬鼠”的轻松时光


  为准备和平谈判,1968年4月1日开始,美军主动停止了对北纬19度以北地区的轰炸,防空武器云集的红河三角洲一下子沉寂了下来,只有一些侦察机隔三差五前来“观光”。在“滚雷行动”中奉行“最先进入,最后撤出”格言的“野鼬鼠”部队也终于迎来片刻喘息。
  由于失去了“主顾”,原本集中在河内、海防地区的SA-2地空导弹部队开始分散部署,以机动作战的方式寻找目标,其中一些部队南下到非军事区沿线,伺机向靠近的美机发起攻击。1968年4月,美军在北纬19度以南地区发现了4个SA-2发射单位,其中1个在非军事区边缘活动,2个部署在荣市,还有1个部署在荣市和洞海之间。5月,又有3个新的发射单位进驻荣市和洞海地区。与在“滚雷行动”中的激进表现不同,这些SA-2显得十分低调,在这两个月里只发射了10多枚导弹。
  对这些机动部署的防空武器进行打击,成为“野鼬鼠”的新任务。起初,“野鼬鼠”的攻击行动受到层层约束,只有在空中看到地空导弹发射之后方可攻击导弹发射阵地。但这一限制很快就被取消了,因为低空云层的遮挡,飞行员发现冲出云层的SA-2导弹时的反应时间很短。而当他们准备向“扇歌”雷达发射反辐射导弹时,北越雷达操作员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去关闭雷达,让“百舌鸟”失去目标。4月至8月,“野鼬鼠”对发现的防空导弹阵地发起了140余次主动攻击。由于缺乏可靠地面情报确认,被毁的SA-2的确切数量无法得到核实,但根据飞行员的报告,大多數空袭行动都引发了二次爆炸,因此从侧面印证了战果。在“野鼬鼠”的强力压制下,北越防空导弹的活动锐减,6~10月,美军飞机只受到2次单枚导弹的攻击,没有飞机遭受损失。
  在B-52轰炸老挝期间,“野鼬鼠”也担负了支援任务。通常有2架携带反辐射导弹的“野鼬鼠”战机沿着平行于边境线的航线飞行,监视着北越一侧防空雷达的动向,在B-52编队到来之前侦测各类雷达威胁。一旦接收到“扇歌”制导雷达的信号,“野鼬鼠”就会立即向B-52发出警报。一般来说,如果发现“扇歌”雷达开机,B-52就不会冒险接近SA-2导弹防卫的空域。当B-52完成投弹任务返航后,1架“野鼬鼠”战机会径直向最具威胁的SA-2发射阵地飞行,并保持航向30~60秒,为了加强威慑,有时还会侵入北越领空,在确保B-52安全脱离地空导弹射程后,这架“野鼬鼠”才会返航。
1971年,1架从泰国呵叻起飞的F-105G,右翼外侧挂载了1枚“百舌鸟”,内侧挂载了1枚“标准”反辐射导弹,左翼挂载一具副油箱作为配重。飞行员非常愿意使用“标准”导弹,因为它的射程比SA-2地空导弹的射程远,让载机具备了防区外发射的能力

EB-66与北越防空网


  随着“滚雷行动”的落幕,EB-66这种远程干扰机的出动率也骤然下降。1969年10月31日,在美国宣布暂停对北越空袭行动的整整1年之后,第41战术电子战中队被解散,在东南亚部署的EB-66数量由巅峰时期的38架减至20架——6架侧重于侦察能力的EB-66C和14架侧重干扰能力的EB-66E。
  在空袭暂停之后,无人侦察机成为北越上空最常出现的美军机型。为这些无人机提供电子干扰保护是EB-66的主要任务。根据气象条件、侦察地域及其防空部署等因素,美军会派出2~4架EB-66对无人机航线途经的雷达进行干扰,当无人机遇到米格机拦截时,EB-66有时也会对引导北越战机的地空通信进行干扰。
  只有从低空进入河内、海防等重兵把守地带的无人机需要EB-66的干扰支援。而高空无人机装备了“铆钉无赖”欺骗式干扰机和“衣帽架”设备,加之其通常对防空力量较为薄弱的地区进行侦察,所以不需要EB-66的帮助。“铆钉无赖”可以将接收到的雷达信号延迟后再发射出去,在敌方雷达上制造一个虚假回波,使其无法准确跟踪。而“衣帽架”设备会在遇到战机拦截或导弹攻击时让无人机做出不同的规避动作。
  美军的无人侦察机每个月大约会出动20次,对于正在修整中的北越防空力量,这是难能可贵的练兵机会。北越会交替使用战机和地空导弹这两种手段回应美军无人机的入侵。以SA-2导弹为主要防空手段约3星期后,拦截空中目标的任务会交给航空兵部队的米格机;2~3周后,防空接力棒再次交给地空导弹部队,如此循环轮换。像此前一样,美军很少需要同时应付来自米格机和“萨姆”导弹的威胁。
随着河内地区防空压力的锐减,越来越多的SA-2导弹开始向南方部署
随着冲突的降温,EB-66机队的规模也大幅精简,留下来的EB-66C和EB-66E需要为B-52和无人机提供远距离干扰支援

  作为美国空军唯一的专用电子战飞机,在为轰炸老挝境内“胡志明小道”的B-52提供电子干扰屏障的队伍里,EB-66自然不能缺席。执行此项任务时,通常会派出1架或多架EB-66在靠近边境一侧、距离目标约16千米的航线巡航。相对B-52编队的轰炸航路,EB-66的航线距离北越雷达更近,能够实现更好的干扰效果。同时,作为一款战略轰炸机,B-52自身也装有多种自卫干扰机,机上的电子战军官会全程监测北越雷达的动态,并打开干扰机进一步增强干扰屏障。
  不过,EB-66逐渐固定化的航线规律也慢慢被北越摸清。通过雷达回波特征、飞行速度和高度、不经常变换的无线电呼号,就可以在目标中将EB-66辨认出来。如果发现EB-66伴随B-52飞行,就能推断出B-52将在SA-2导弹射程内活动。如果EB-66在北部湾向北飞行,就说明无人机即将投放。利用EB-66的活动规律,北越防空力量能够对美军将要采取的行动做出预判,从中争取到宝贵的预警时间。
停止空袭后,美军时常派出无人机深入北越进行侦察。图为携带2架AQM-34L无人机的DC-130运输机正在从东南亚的机场起飞,通常会在北部湾上空投放
在停止对北越的空袭后,B-52仍对老挝境内的越共游击队补给线路进行轰炸。除了打开自身装备的干扰机,B-52还需要“野鼬鼠”和EB-66 的多重保护

恢复空袭的前奏


  “滚雷行动”结束后,美军战机执行任务的难度一下子从“地狱模式”调成“简单模式”,时间一长,在激烈的防空斗争中积累的电子战作战经验和原则似乎都变得可有可无。连此前的专业雷达杀手“野鼬鼠”都放松了警惕,有时甚至罔顾“滚雷行动”中血的教训,不携带QRC-335专用干扰吊舱就“裸奔”上阵。这种危险的自信很快招致了损失,美军将之归咎于“野鼬鼠”机组人员的轮换造成的经验不足,以及北越边境稀疏的防空火力所造成的麻痹思想。
  事实上,恢复对北越核心地带空袭的可能性随时存在,美军会在轰炸暂停期间不时组织突防演练。1969年5月的一天,一队F-105D战斗轰炸机从泰国起飞,沿“滚雷行动”中空袭河内、海防地区的日常航线飞行,进入北越防空雷达的覆盖范围,在接近北越边境时返航,EB-66为其全程提供干扰支援。对驻扎在泰国的美军战机,诸如此类的战术演练会不定期进行,以训练飞行员在真实雷达环境中的突防技能。
  1971年12月,作为对北越强化“胡志明小道”防空部署的报复性回应,美国空军和海军联合开展了“深深骄傲A行动”,對北纬17度~19度之间的北越机场、储油设施和军营进行了轰炸。
  在这次为期5天的行动中,美军共执行了102架次的雷达压制任务。但这几天糟糕的天气让战况很难准确统计,低空的云层也让美军飞行员无法第一时间看到地空导弹的发射,难以及时做出规避机动,导致美国海军的2架F-4战斗机,1架A-6A攻击机和美国空军的1架F-4战斗机被SA-2导弹击落。
  “野鼬鼠”也终于恢复了其在“滚雷行动”中的硬核角色,携带“百舌鸟”和“标准”反辐射导弹对SA-2导弹系统的“扇歌”雷达以及其它高炮炮瞄雷达和地面截击控制雷达进行打击。美国空军的“野鼬鼠”使用的F-105G战斗轰炸机,美国海军使用的A-6A和A-7E攻击机,它们装备同类雷达寻的和告警设备。不过,北越的雷达操作员已经在“滚雷行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对抗经验。比如,反辐射导弹发射时的尾焰中含有能够反射雷达波的金属粒子,当北越雷达探测到这种回波时,就会停止发射雷达波,这样就可以让没有记忆电路的“百舌鸟”导弹失去目标。而对于能够存储目标雷达位置的“标准”反辐射导弹,北越会采取多部雷达交替开机的战术,让“标准”导弹偏离预定目标。
  在此次行动中,EB-66自开战以来第一次在地空导弹射程范围内活动,执行雷达定位和干扰任务。显然,这种任务十分危险,但是有了“铁手”雷达压制小队的伴随,加上自身的电子干扰能力的保护,这种并不灵活的飞机没有遭受损失。
  1971年底进行的“深深骄傲A行动”,虽说不佳的天气让轰炸精度打了折扣,但是电子战要素的全程参与,让美军飞行员重新熟悉了面对雷达控制的防空火力时应采用的电子战手段。而对于即将再度升级的战事来说,此次行动不失为一段短暂的前奏。
  1972年3月30日,随着北越军队又一次向南越发起全面进攻,美国也取消了轰炸北越目标的禁令。4月6日,美军开展了“自由列车行动”,目标仍然集中在北纬20度以南,而10天后开展的“自由门廊B”行动,则将打击范围锁定在了最为核心的河内-海防地区。5月10日,更大规模的持续空袭——“后卫行动”正式开始,在“滚雷行动”中的空袭限制几乎被全部取消,电子战装备和战术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扇歌”雷达工作示意图。 蓝色:目标回波;红色:导弹信标;黄色:导弹控制指令。雷达必须同时跟踪目标和导弹,才能将导弹引导至预计遭遇点。“常规干扰”是对蓝色信号进行干扰,而“特殊干扰”是对红色链路进行干扰

“贴身侍卫”的升级


  在“滚雷行动”中已被证明十分有效的QRC-160A-1干扰吊舱,量产后被命名为ALQ-71,而QRC-160-8干扰吊舱被命名为ALQ-87。干扰吊舱的运用显著提升了战术飞机的生存力,被原来不愿挂载一丁点多余重量的飞行员们视作最有效的“贴身侍卫”。到了“后卫行动”阶段,这两种吊舱有了新的继任者,它们是ALQ-119和ALQ-101。
  这些干扰吊舱的干扰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雷达跟踪波束的“常规干扰”,另一种是针对SA-2导弹下行链路的“特殊干扰”。常规干扰只要让真实的雷达回波淹没在噪声电平中就算完成任务。这四种吊舱都具备这种能力。新一代的ALQ-119和ALQ-101还可以发射欺骗信号,进一步加大地面雷达的跟踪难度。
  而“特殊干扰”的基本原理如下。在导弹发射后,“扇歌”雷达需要同时探测目标和导弹的方位,由火控计算机解算出预计遭遇点,再发送姿态调整信号,引导导弹向遭遇点飞行。但导弹雷达反射截面小,为便于跟踪,SA-2导弹上安装了一个无线电信标,而下行链路干扰正是依靠干扰这个无线电信标让“扇歌”雷达无法获取导弹的正确位置,使其无法进行有效引导。
F-4E机腹下挂载的AN/ALQ-119干扰吊舱。其翼下挂载了AGM-65电视制导空地导弹。在“后卫行动”中,新吊舱进行干扰时不仅会使载机的雷达告警接收机产生虚警,而且会严重影响早期电视制导导弹的工作,所以它并没有很快取代老旧的ALQ-71和ALQ-87
面对美军强烈的电子干扰,SA-2导弹系统的“扇歌”雷达也被升级,在顶部增加了光学跟踪舱室,能够在雷达静默或干扰环境下对目标进行跟踪

  然而,干扰吊舱发出的辐射无疑也会暴露自己的位置。“扇歌”雷达能够通过被动模式测定干扰源的角度,再通过其它雷达站通报的空情进行三角测算,就可以得出与干扰源的距离,此时发射的SA-2宛若1枚大号“反辐射导弹”向着干扰源飞去。这种战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吊舱的干扰效果,同时缩短了“扇歌”雷达的工作时间,降低了反辐射武器对其的威胁。
  为了提高抗干扰能力,北越的SA-2系统也在不断改进。其中最具创造性的一项措施是在“扇歌”雷达拖车的顶部安装了一个光学跟踪舱,操作员能够在雷达静默或受到干扰时使用高倍望远镜跟踪目标,影响其工作的最主要因素并非来源于电子干扰,而是舱室窄小闷热的工作环境。但光学跟踪的对象是目标战机,如果导弹的信标受到干扰,火控计算机仍然无法解算出正确的遭遇点,因而“特殊干扰”是对抗这种综合跟踪系统唯一奏效的电子措施。

干扰吊舱编队的变形


  为了增强干扰吊舱的效能,在“滚雷行动”中,4架携带吊舱的F-105战斗轰炸机会以固定的间距和高度差编队飞行,连转弯都要小心翼翼,生怕坡度过大影响干扰效果。即使飞行员看到导弹向编队飞来,也要咬紧牙关坚信干扰吊舱的作用,继续保持编队飞行。而到了“后卫行动”阶段,北越的米格战机飞行员经过了更好的训练,战机规模也得以大幅扩充。尤其是现代化的米格-19、米格-21战机数量显著增多,而且装备了“环礁”红外制导空空导弹,北越航空兵的战斗力水平相对“滚雷行动”时期有了质的提升。这时,四平八稳的“吊舱编队”就变得十分危险,而且由于后向视野很差,整个编队难以发现尾随的米格机,因此在空战中处于极度劣势。“后卫行动”最初的2个月里,有15架美军战机被米格机击落。
經过3年的修整,尤其是使用“环礁”空空导弹的米格-21部队规模的扩充,使北越航空兵的战斗力大幅提升,迫使美军对“吊舱编队”的形式进行改变
机动“吊舱编队”示意图。这种编队形式能够有效提升6点钟方向的视野,及时发现尾后的敌机

  如果不采用“吊舱编队”,就会成为地空导弹的靶子。而采用了“吊舱编队”,又成了米格机的靶子。这可让美军战机为了难。在“滚雷行动”中美军曾付出巨大代价得出一条结论——“吊舱编队”是对抗地空导弹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绝不可能轻易放弃。因此,在不对干扰效能产生严重影响的前提下改进编队形式成了唯一的解决之道。
  为了能够及时观测到6点钟方向的敌情,4架战机通常分成两支小队,让它们来回左右交叉飞行。而每个小队中的僚机也是围绕着小队长机来回交叉飞行,这种“S”形航线可以让飞行员顾及到编队后方的空情。有些担负僚机的美军飞行员在交叉飞行中喜欢急转,但这样会使干扰覆盖范围左右偏移,所以此时干扰的重担实际上会落在保持平缓转向的小队长机身上。
  这种机动式的“吊舱编队”有效改善了编队的后向视野,同时基本没有改变旧编队的有效干扰覆盖范围,因此在“后卫行动”开始后,很快被担负战斗空中巡逻和对地打击任务的战机所广泛采用。
  不过,如同旧编队一样,机动式“吊舱编队”也存在一个难以回避的缺陷——对轰炸精度的影响。在进行俯冲轰炸时,美军飞行员需要在重重伪装中寻找目标,还要躲避地面防空火力,保持编队十分困难,所以需要在飞抵目标大约1分钟前解散编队,各自开展攻击,但俯冲角度仍然限制在30度以内,而不是没有吊舱时的45度~60度。对于在高空进行水平轰炸的战机来说,需要借助“罗兰”无线电导航系统来确定投弹时机。但“罗兰”系统更适用于保持稳定、平直飞行的轰炸编队,机动式“吊舱编队”使用这项导航辅助手段的程序更为复杂,僚机必须在投弹前保证精确的转向时机和角度,并缩小战机间距,否则炸弹将偏离目标。
  经过了几年的沉寂后,北越上空再度迎来了大批美军攻击机群的来袭,“后卫行动”突破了“滚雷行动”中的一系列限制,空袭的强度大幅提升。在下期文章中,将继续为读者介绍在冲突步入高潮的时期,攻防双方在电磁频谱中的较量。
其他文献
二战结束后,枪械设计师们对机枪的理解和认知已经非常成熟。此时的风冷式机枪即使在高射速条件下也能很好的工作,关于机枪的战术应用研究也已经比较成熟,并且经过了战争的验证。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枪变得更小、更轻。从越南战争至今的这段历史中,美军的机枪装备体系和产品性能日趋完善,并再一次引领了世界机枪的发展潮流。M60通用机枪(1957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军各军种对新型机枪的需求非常
一、 教学设计  1. 设计简说  本单元根据整体思维设计这个主题,选取PEP英语第一册第六单元A部分“Numbers”为话题,根据三年级起始阶段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特征,采用英语闯关游戏的教学形式,目的就是让每一位学生能听懂、认识并会说1-10的英语数字。  本课例设计了大量符合三年级学生学习兴趣的游戏和层层递进的实践活动,邀请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神秘嘉宾——“喜羊羊”一块儿进行智力大PK,这位神秘嘉
2019年2月20日至24日,第12届印度航展(Aero India 2019)在位于班加罗尔的耶拉汉卡空军基地举行。作为东道主,印度空军全面展示了与日俱增的装备发展水平,印度航空工业则在逐年提升设计和制造能力的基础上,突出展示了“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取得的各种成果。更为重要的是,印度航展为全球最具实力的航空航天及防务公司推销各自技术和产品提供了一个舞台。  本届航展的主题为“
前篇讲了,当远处的两个光源在相隔很近的距离上以同样的亮度同时发光时,士兵将区分不了这两个光源,而会误认为是一个模糊的大光源。这就是双点源干扰的诱骗原理,又称作双点源质心干扰。如果这两个光源不是同时发光,而是一左一右交替发光,那么此时会出现什么效果呢?很显然,当左侧的光源发光时,士兵会去追踪左侧光源;当左侧光源停止发光,右侧光源开始发光时,士兵就会改变行进路线去追踪右侧光源。这样,就使士兵总是不停的
LAH首飞正面照,可以看出座舱玻璃很大,可提供给飞行员良好的正向、侧向以及下方视野。在机头侧面以及驾驶舱后上侧的凸起物是机载告警装置  7月4日,在韩国航空航天工业公司(KAI)的庆尚南道的泗川工厂,该公司研发的LAH轻型武装直升机原型机成功首飞。据KAI当天声明,LAH是由该公司的2名试飞员驾驶进行首飞的,飞行持续了20分钟。LAH轻型武装直升机是继KUH“完美雄鹰”通用直升机之后,韩国自行研制
枪械有手枪、步枪、冲锋枪、机枪四大分类,在战场上,机枪是名副其实的火力核心,当之无愧的带头大哥。但在很多军迷的认识里,它却是默默无闻的“路人”——无论是游戏还是电影,机枪都被边缘化,没什么“存在感”。  《机枪故事》系列意在讲述机枪的“身家故事”,用轻松愉快的方式,讲述机枪的发展、背景和使用观感,为大家重现枪械“带头大哥”的光辉风采。  转盘机枪“长得”很有特点:一般机枪都有一上硕大的弹匣、或是长
近年来,日本陆上自卫队陆续升级部署在冲绳本岛的国产03式地空导弹系统,并在2020年初将原部署于长崎的1套该型导弹系统前推至宫古岛,同时增加部署1套12式岸基反舰导弹。宫古岛位于台湾岛和冲绳本岛之间,是扼守大陆进出太平洋的重要通道之一。在该岛部署中程防空导弹和反舰导弹,既可使宫古岛与冲绳主岛两岛上的导弹射程同时覆盖宫古海峡,又可覆盖台岛东部海域,旨在遏制我机舰跨越第一岛链执行远海任务,并对我绕道台
金秋时节,西北某机场,碧空如洗,战鹰列阵。  开飞前指示下达后,新飞行员快速检查接收战机,在飞行教官的帮助下充分做好起飞前准备工作,彰显着娴熟和自信;场站、机务官兵在停机坪上来回穿梭,为战机充添加挂,有序开展保障。  “XX,X号起飞!”  “计时起飞!”  加油门、松刹车、拉杆……10时10分,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空军西安飞行学院某旅新飞行员张昱博第一个驾驶战机起飞升空,一连串动作连贯自然,战机
渐进的“长矛”  “长矛”导弹的英文名稱“SPEAR”来自英国国防部最早提出的“可选远程精确打击效果”(SelectedPrecisionEffectsAtRange,SPEAR)武器发展计划。  雄心勃勃的计划  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使英军认识到其空射精确打击武器的短缺,为此,英国军方提出了所谓的“投放”武器发展计划。该计划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投放”1(Drop-1),目标是发展一种近程
不久前,意大利海军新型多用途两栖攻击舰“的里雅斯特”级首舰——“的里雅斯特”号在意大利金融工业集团的斯塔比亚海堡造船厂下水。凭借庞大的体型和新颖的造型,该舰迅速捕获了大量关注。从“的里雅斯特”号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窥探当前大型两栖作战舰艇的发展趋势,对于发展该类舰艇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产品需求  意大利主要由南欧的亚平宁半岛,以及地中海两个最大的岛屿——西西里岛和萨丁岛组成,80%国界线为海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