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装真人秀:意料之外的逆袭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ktj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色的节目创意、动情的视听表达、具有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是这类节目受到褒奖的理由
  《梦想改造家》的制片人段红起初只是想做一档“以人为本”的节目,她并没想到节目能多次在一些收视率排行榜上夺冠——就连节目中的设计师都受到追捧,比如一位专业上追求完美主义、又烧得一手好菜的“暖男”设计师,在微博上收获上千“迷妹”表白。
  以《梦想改造家》《暖暖的新家》《WULI屋里变》为代表的家装真人秀节目正在国内迅速蹿红。
《暖暖的新家》改造委托人客厅前后对比照

  据统计,全国真人秀节目已超过百档,其中不乏大牌明星参与,想要在如此阵容中“逆袭”,并非易事。
  在《WULI屋里变》创意总监李洪波看来,大量真人秀的同质化内容正在遭受观众诟病:雷同的形态设计、简单的游戏比拼和空洞的价值取向。新鲜感一过,观众便再不买账,开始寻找有内容、有价值的节目。
  而恰在此时,一批以家庭改造装修为核心的真人秀走进他们的视线。出色的节目创意、动情的视听表达、具有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让这类节目受到了褒奖。实际上,围绕房子的里里外外,节目真实地展示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情感。许多观众看这类节目并不仅是为了获得装修窍门,也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些业内人士预测,家装类节目将会是2017年各大卫视竞争颇为激烈的领域之一。
  不做表面文章
  实际上,早在几年前国外就兴起了家装真人秀节目,如《改头换面:家装版》《旧家新家》《树屋大师》《全能住宅改造王》等,都曾引发社会热议与共鸣。
  而在中国,敏锐的电视制作人发现,家装真人秀节目可以做得更接地气。
  房子,一直是中国人最关注的事之一。中国主力消费群体正逐渐向80后、90后倾斜,消费者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升不断对家居行业提出新要求,从最初仅为满足功能性需求,到目前同时要满足美观、功能性、个性化需求。
  另一方面,随着两孩政策放开、社会步入老龄化等,面临新的居住问题的中国人,势必经历一场家装革命。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商品房市场刚需强劲,销售额较2014年增长14.4%,以一二线城市为主的中国十大城市二手房成交量同比上升63.5%,这也带动了装修市场的增长。
  在这个背景下,《梦想改造家》制片人段红带领团队研究了包括日本、美国、韩国在内的多档真人秀节目,最终决定做一档以装修为主题的“以人为本”的节目。
  在此之前,以《交换空间》为代表的老牌家装节目,已经有了一定的观众基础。但节目选取的改造对象多为符合城市人基本居住水平的套房空间,加之时间短、经费少,很难也无需彻底实现改变,因此曾被诟病“只做表面文章”“灯光一照怎么都好看”。
  新的家装节目突破口在哪儿?段红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要做就做到极致,真正满足普通人对家的想象。
  她决定以改装难度较大的奇葩家居空间为主,通过包括房屋格局、水电管道改造在内的较为彻底的改造,真正解决主人的居住难题,并通过改造展现家庭故事和人文关怀。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国内家居水平和老百姓享受到的服务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段红的设想中,这档节目可以聚集最优秀的设计师和相关资源,为普通老百姓服务。
  “我们希望能帮助普通老百姓提高审美眼光、开阔眼界,让他们知道普通百姓的房子同样可以充满设计感。”她说。
  《暖暖的新家》同样将镜头对准那些既特殊又普遍的家庭,他们的选题有“35平米变四室两厅豪宅”“五胞胎的家”“四百斤小胖的家”“袖珍人的梦”,等等。
  不仅仅讲装修的事
  除了有装修“刚需”的人,谁会有兴趣看一档家装节目?这是制作人必须考虑的问题。
  《暖暖的新家》这档节目承受着较大的收视压力——北京卫视将其播出时段放到了黄金时段周一晚上9点08分,然而,作为一档纯素人的生活纪实节目,在同时段与其竞争的全部是娱乐明星、竞技类为主的传统热门综艺节目。
  节目组曾做过一次调查,数据显示这是一档以年轻群体为主力受众的节目。其中,25~34岁的中青年占比达到50%,他们普遍的特点就是高收入、高学历。
  然而,北京卫视的观众“偏中老年”。
  为了使受众群最大化,节目组的做法是“增强感情元素”。该节目制片人韩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中老年对于情感类节目更容易接受,如果单纯地去讲设计和装修,这类群体可能不太容易接受。”
  进一步,韩靖觉得,应该用与“普通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有关的故事,去打动观众。
  在节目创办之初,《暖暖的新家》节目组做了大量的走访调查。在深入大街小巷的居委会调查后,他们发现“居住在狭小空间中的人,多多少少都存在心理上的问题,并表现为家庭关系中存在矛盾。”
  于是,观众会发现,这类家装真人秀节目往往选择这样的拍摄对象——他们一家多口地居住在狭小的空间中,由于缺乏隐私空间而导致安全感缺失,不仅生活上不方便,心理也变得压抑。
  《梦想改造家》中,一个女孩便由于这个原因,即使在同一个城市读书,周末也不回家。
  这类家装节目倾向于选择充满问题的小户型空间进行改造,除了讲好装修过程之外,也讲述主人随着居住环境的变化,生活和心态的改变。
  房子空间小、人口多、老人不方便,这既是他们的故事,又是他们的矛盾。围绕房子,一段段故事得以展开。
  段红告诉本刊记者,“如果只拍一部像教科书一样完全展示设计装修过程的片子,意义就不大了。”   “家不仅从新开始,更是从心开始”,韩靖认为,这是更多观众对节目产生情感共鸣的原因。
  戏剧感并非设计
  但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这些打动观众的“煽情点”和“矛盾冲突”,是节目组刻意设计的吗?
  段红和韩靖都不支持上述观点。
  在韩靖看来,装修本身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充满了冲突性,这天生就能为一档综艺节目带来一些吸引眼球的东西。
  在做《暖暖的新家》之前,韩靖曾是一档收视率和口碑颇高的医疗真人纪实节目《身边·生命缘》的主编。在她看来,每个家庭的“遭遇”都不需要设计,那是真实情感的流露。
  段红也认为,“装修的进程受很多因素影响,尤其是非人为的因素。因为装修产生家庭矛盾、影响邻里关系——把如此复杂的过程搬到电视屏幕上呈现,又加入了设计师、导演、施工单位各方意见,这本身就非常有戏剧性。”
  曾参与《梦想改造家》的设计师史南桥,曾因妙手改造“上海梦花街馄饨店”、14天改造青岛奇葩房而被称为“空间魔术师”。
  在改造委托人夏慧父母的家时,节目呈现出非常紧张的工期:一边是14天改造时间的硬性要求,一边是初期测量失误导致方案被打翻、设计师刻意追求增添人性化细节的突发情况——节目被定义为“14天改造奇迹”。
  而节目把这个过程剪辑成一个一波三折的故事,给人“打通关”的快感。
  2016年是《梦想改造家》最艰难的一年——有两个项目被迫终止,而其他项目基本都历经重重困难。
  “例如我们改造时间最长的是福州‘悬崖上的家’,历经1年,直至播出时才完成了60%。为了赶播出时间,每个导演和设计师团队都通宵达旦工作。”段红说。
  段红告诉本刊记者,《梦想改造家》的制作方式是纪录片式的,没有剧本,按照事情的发展态势来拍摄、剪辑。“现在的电视观众多聪明,这些故事是真的假的一看就明白。如果是假的,还不被吐槽死!”她说。
  不过,考验节目组的是,如何在不设计剧情的前提下讲好一个吸引人的故事?
  “我们用日常生活展现他们居住过程中的困难,把故事性、技术性和突发情况糅合在一起,就能在节奏、专业度和可看性上达到和谐统一,尽量避免过分渲染生活上的困难。”段红说。
  但段红也强调,家装真人秀最终是围绕装修专业性展开的,故事只是调味品。
  有“规则”才好玩
  但是,“记录真实”的真人秀法则,不意味着节目组不需要设计玩法。
  《暖暖的新家》为设计师设置了“24小时生活体验、45天完工、30万元装修经费内完成”等通关任务和规则。在韩靖看来,真人秀最大的特点就是有规则和任务,人为设计一些好玩有趣的环节。
  “在规则里去完成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综艺节目里的“矛盾”就有了。
  作为爱奇艺推出的一档家装真人秀,《WULI屋里变》的受众比电视观众要年轻一些。该节目创意总监李洪波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节目需要照顾年轻受众对“综艺感”的需求。
  因此,《WULI屋里变》设置了两位设计师“打擂台”的玩法,两个设计师越是“打得不可开交”,越能增加娱乐效果。
  “设计师对于同行作品的辛辣点评能营造出节目的冲突感,并把设计师的表现欲激发出来,这就有了观众希望看到的冲突点。”李洪波说。
  而设计师的选择也有讲究,必须自带标签:诸如“脑回路异常的老干部”鲁小川、“会唱歌的空间的诗人”谢宇书、“风格百变台湾嗲姐姐”任萃、“会跳钢管舞的印尼少年”Jimmy,等等。
  李洪波的看法是,“不能太平庸,标签越明显,观众记忆越深”。
其他文献
按照“微笑曲线”理论——现代产业价值链的基础——研发、制造、营销构成了两端高、中间低的V型曲线,中国制造通常被认为处于谷底。  中国制造业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就是把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尽快转化为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这是由技术、质量和品牌、渠道共同打造的统一体。  作为中国“走出去”的早期实践者,浙江制造业企业正在希望通过国际合作,取得能源、原材料等国际资源的开发权,以及海外销售网络和品牌。最终,当
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西方有比较清晰的“个人”和“工作”的界限,而中国人在这一点上则相对模糊  我刚到英国留学时,某次去导师办公室辅导论文。其间,导师说,你稍等一下,我邀请了另一位老师来一起讨论,他还没到,我查下邮件看他是不是有事来不了了。  当时我就很纳闷:打手机不就行了?写邮件多耽误事啊!  后来我才渐渐意识到,西方和中国社会的人际沟通方式,是非常不同的——欧美人,尤其是在职场上,最多使用的还是
伴随着自来水污染事件的频繁曝光,民众对于水质安全的担忧与日俱增,要求水质信息公开的呼声也日渐强烈。相比之下,各地在自来水水质信息公开上的步伐要缓慢得多。  早在2007年,当时的建设部就颁布了《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定》,对各地供水单位在水质公布上的义务作了规定:城市供水单位要按照所在地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城市供水主管部门的要求公布有关水质信息;接受公众关于城市供水水质信息的查询。  如今7年过去了
南京栖霞区尧化街道政务中心,以前归属社区的部分行政事务上收至此,为社区减负  作为中国基层治理改革的典型之一,南京市秦淮区社区层面的一系列举措被总结为:一退、一进、一强。  所谓“一退”是指社区行政化色彩淡化,“一强”是指居委会强身健体,而“一进”是社会组织进来。  在南京之外,成都、杭州等中国城市,最贴近市民的深化改革尝试正在家门口展开:重塑中国城市社区。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中国城镇
2015年4月10日,央视新闻曝光了热销的微商面膜,多数存在检测结果严重超标问题。  此时,距离面膜厂商广州传悦化妆品有限公司(传悦)的新产品在微商渠道发布,刚过去一个月。该公司总经理赵峰顿觉一盆冷水浇了下来。  “微商的面膜产品当然不是全部出自正规企业,但现在新闻一播报,大家都会受影响,这不公平。”赵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在珠三角地区,尤其是广州,聚集了中国绝大多数的面膜加工厂,鱼龙混杂。
虽然“单独两孩”正激发中国人新的生育欲望,但是同时,由于环境等诸多因素,中国妇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现出升高和年轻化的特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郎景和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介绍,以子宫颈癌为例,小于35岁的患者所占比例,较上世纪80年代已经增长了25个百分点,“子宫颈癌年轻化带来的一个新问题就是,年轻的女性往往无法完成生育,同时引发其他更多的问题。”  郎景和是中国最好的
“第一步是商品从全球各地卖向中国,同时中国商品卖向全球各地,已经实现了;第二步就是打造全球多边跨境电商平台,实现全球消费者、全球中小企业在阿里巴巴平台上的产销对接”。  20年前的冬天,缘于海外游学时对烘焙食品的迷恋,返乡后的何子娴在台中市创办了一家名为糖村的烘焙餐厅,后转型为专营包装类牛轧糖和蛋糕的零食品牌。  让她没想到的是,这个原本为自己圆梦的品牌会发展成为台湾伴手礼的代表,不仅在岛内备受欢
手绘再现辽宁省喀左县山咀子镇,“双隆号”创立人郭景贤把牌匾挂上医馆门头手绘“双隆号”第五代传承人郭秀珍坐诊场景  年近古稀的郭秀珍脑子里总会浮现出一个场景:  漫天飞雪的东北小镇上,一家名为双隆号的医馆里,一个身穿银灰长袍的中年人端坐在一张医案后,在一番望闻问切之后,在微微泛黄的宣纸上开出了仿佛还缭绕着药草香气的方子。医馆柜台的后面,立着一排深红色的中药斗柜,伙计接过药方,麻利地抽开药斗取出药材,
各大卫视争相开拓的喜剧综艺市场,更像是一个创意不足、恶意竞争、游走在资源匮乏边缘的未知大陆  蓝色的幕帘被张海宇大手拉开,灰白色的制服下,一个步态扭捏的“空姐”缓缓走进机位。一个趔趄,恢复平衡,张海宇不慌不忙地介绍第一段机舱欢迎词。15秒中英混杂的蹩脚台词,在他仓促的“thank you”中戛然而止。张海宇用了不到30秒,成功抖出第一个包袱,观众开始进入一段离奇捧腹的“空中见闻”。  情景喜剧《低
愤世情绪是当前社会风气的一个特点,从报刊杂志到网络跟帖,从各种论坛到亲朋聚会,不少人似乎对社会都有这样那样的抱怨。恰如网帖所说:“穷人愤世,富人也愤世;成名的牢骚满腹,没成名的也牢骚满腹。”过去是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盘子骂娘;现在是一边吃肉,一边骂娘。这到底是为什么?  但凡经过“文革”乃至三年困难时期的人都不可能忘记,也都不会否认,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发展、社会面貌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