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课程改革的浪潮,彻底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它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和主动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而且使学生在民主宽松的环境中学会学习。这就给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更大更广的舞台空间。教师们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教学艺术风采。可是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来看,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无论采用怎样的方式方法,必不可少的也是重中之重的一个环节就是要以读为本。教育要以人为本,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于漪曾说:“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语文学习的根本、基本是阅读,而语文教学的根本、基本就是阅读教学。
一、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的原因
1.由语文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的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学生而言,语文学习的最根本实践就是读书。“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理,这就是对语文学习方法的最好诠释。实践证明:长期训练阅读,就会使学生在阅读中完成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任务,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由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决定的
从语文能力的形成来看,听、说、写能力的培养,都来自于读。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因此,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
3.由语文的功能决定的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大自然和书籍是思维的两大源泉,“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呼吁,教师要“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给教师的建议》)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好以读为本
1.广泛阅读
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同时规定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不少于400万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抓好广泛阅读。我认为,要落实好“广泛阅读”,关键是要抓住当前推行语文新课程的契机,把“课外阅读”课程化,放到课内来落实:一是把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的培养作为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二是在课堂内落实好新教材中设置的“名著阅读”,坚持开设“阅读课”;三是设计好探究性的专题阅读作业,以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投入到阅读中来。其中,阅读兴趣和习惯是最为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习惯成自然。另外,贵在坚持,如果每天坚持读20分钟,就可读8000字。当然不能毫无目的的读,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读。要读有所获,读有所知,读出意义,读出情感,读到感悟。同时在刚开始培养广泛阅读习惯时,教师要以身作则,下水阅读。所策划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可操作性,都能落实到位。
2.重视诵读
重视朗读,重视背诵,让朗朗书声回归课堂,回归校园!朗读、背诵要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功课。
首先,要重视朗读。“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要大声读,不能用默读代替朗读。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脑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声朗读时,大脑的思维最活跃,人的器官活动也要比默读时活跃。同时大声朗读可以强迫学生接受规范语言、优美语言的感染熏陶,有利于形成良好语感。
其次,要重视背诵。背诵美文,积累精华语言,积累写作构思。这同样要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功课。要给予背诵方法的指导,尽量要求在课内背诵,尤其是古诗、文言短文要在课内完成背诵。每学期开学初就拟定学期背诵计划,并交到学生手里,让学生掌握主动权。坚持每天课前3分钟的朗读或背诵。教师要做到及时的检查和督促,是这一教学环节落到实处的关键。
3.体验阅读
正如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真正的阅读首先“应该保持阅读的新鲜感,不带任何先入的主见、不做任何分析地去读,抓住阅读的第一感觉与感受,以感悟为基础。要感同身受地与作品中的人物共命运,同悲喜,体察他们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颤动;特别要细细琢磨作品的语言,品味出语言的味儿来。”(钱理群语)体验阅读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真正感受到语文的快乐。
要落实“体验阅读”,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教师要注意研读课文,要以一个读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对于课文的理解不能唯教参是从。叶圣陶说过:“惟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读书。”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和思维空间,创设宽松自由的对话环境,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对课文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学会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只有真正落实好“以读为本”,把“广泛阅读”纳入语文课堂中,在课堂内重视朗读、背诵,在教学中重视让学生体验阅读,畅谈阅读感受,师生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语文教学才会打破课文中心,打破教材中心,打破教师中心,使更多的经典名著、时文佳作成为语文学习的丰富资源,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读书的场所,这样,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得以实现,语文课堂才会充满活力,语文教学才会如鱼得水,语文成绩才会百花吐艳!
一、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的原因
1.由语文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的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学生而言,语文学习的最根本实践就是读书。“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理,这就是对语文学习方法的最好诠释。实践证明:长期训练阅读,就会使学生在阅读中完成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任务,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由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决定的
从语文能力的形成来看,听、说、写能力的培养,都来自于读。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因此,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
3.由语文的功能决定的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大自然和书籍是思维的两大源泉,“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呼吁,教师要“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给教师的建议》)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好以读为本
1.广泛阅读
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同时规定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不少于400万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抓好广泛阅读。我认为,要落实好“广泛阅读”,关键是要抓住当前推行语文新课程的契机,把“课外阅读”课程化,放到课内来落实:一是把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的培养作为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二是在课堂内落实好新教材中设置的“名著阅读”,坚持开设“阅读课”;三是设计好探究性的专题阅读作业,以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投入到阅读中来。其中,阅读兴趣和习惯是最为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习惯成自然。另外,贵在坚持,如果每天坚持读20分钟,就可读8000字。当然不能毫无目的的读,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读。要读有所获,读有所知,读出意义,读出情感,读到感悟。同时在刚开始培养广泛阅读习惯时,教师要以身作则,下水阅读。所策划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可操作性,都能落实到位。
2.重视诵读
重视朗读,重视背诵,让朗朗书声回归课堂,回归校园!朗读、背诵要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功课。
首先,要重视朗读。“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要大声读,不能用默读代替朗读。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脑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声朗读时,大脑的思维最活跃,人的器官活动也要比默读时活跃。同时大声朗读可以强迫学生接受规范语言、优美语言的感染熏陶,有利于形成良好语感。
其次,要重视背诵。背诵美文,积累精华语言,积累写作构思。这同样要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功课。要给予背诵方法的指导,尽量要求在课内背诵,尤其是古诗、文言短文要在课内完成背诵。每学期开学初就拟定学期背诵计划,并交到学生手里,让学生掌握主动权。坚持每天课前3分钟的朗读或背诵。教师要做到及时的检查和督促,是这一教学环节落到实处的关键。
3.体验阅读
正如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真正的阅读首先“应该保持阅读的新鲜感,不带任何先入的主见、不做任何分析地去读,抓住阅读的第一感觉与感受,以感悟为基础。要感同身受地与作品中的人物共命运,同悲喜,体察他们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颤动;特别要细细琢磨作品的语言,品味出语言的味儿来。”(钱理群语)体验阅读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真正感受到语文的快乐。
要落实“体验阅读”,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教师要注意研读课文,要以一个读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对于课文的理解不能唯教参是从。叶圣陶说过:“惟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读书。”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和思维空间,创设宽松自由的对话环境,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对课文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学会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只有真正落实好“以读为本”,把“广泛阅读”纳入语文课堂中,在课堂内重视朗读、背诵,在教学中重视让学生体验阅读,畅谈阅读感受,师生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语文教学才会打破课文中心,打破教材中心,打破教师中心,使更多的经典名著、时文佳作成为语文学习的丰富资源,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读书的场所,这样,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得以实现,语文课堂才会充满活力,语文教学才会如鱼得水,语文成绩才会百花吐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