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不争气”

来源 :家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断掉的仕途之路
  从最初的“父亲三部曲”,到好莱坞大片《绿巨人》,导演李安的作品中总少不了“父亲”这个元素。而这些与父亲矛盾冲突的灵感,都来源于他的真实感受。
  李家当年在江西德安是大户人家,李安的高祖及高祖父都是大财主,盖了栋五进的大宅院,清咸丰年间,石达开带部队路经德安,还在先祖家住过。到了祖父李宾雁出生时,家道中落,所有产业几乎都被卖光。父亲李升出生时,爷爷发了大财,家族又光耀起来。父亲28岁就当上江西崇仁县县长,后调至教育部担任主任秘书,经历内战,辗转到台湾,成为一名中学校长。爷爷临终时托人带了一句话给父亲:“你在海外另起炉灶。”从此,父亲便背负起了光宗耀祖的重任。
  李安是长子,上有一对双胞胎姐姐,下有弟弟李岗,士大夫思想的父亲固执地坚持着“儿子要读书做官”的观念。因此,李安和弟弟从小受到父亲严格管教,板子挨了不少。在李安的印象中,父亲有张扑克牌脸,不苟言笑、儒家范儿、严厉、固执。
  李安读高一时,望子成龙的父亲就迫不及待地拿回一张志愿表,要他选科目,以便安排最好的师资力量辅导他。上面几百个科目,李安没一个喜欢。父亲问:“你喜欢做什么?”李安说:“我想当电影导演。”
  所有人都笑了,李安自己也笑。那个时候,导演在很多人眼里根本不是什么正当职业,拍电影更是遥不可及的事。按照父亲的规划,李安应该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
  为了满足父亲的愿望,李安努力读书补习。帮他补习的老师,全是台湾中南部的名师。但父亲对他的寄望甚殷,令他倍感压力,最终患上“考试病”,连续两年高考落榜。那两年,家里愁云惨雾,责骂让李安觉得每一天都像世界末日,他难过得甚至想自杀。父亲看到儿子这个状态也不敢再逼他,每天派李岗作跟班看着他。
  两个逆子
  父亲设计的道路已经走不通了,站在人生拐角处,李安决定为自己的命运做一次主——他考取了中国台湾艺专(今国立台湾艺术大学)戏剧电影系。
  在父亲的印象里,这个专业和军中的康乐队没两样。一心指望长子能担负起光宗耀祖的责任,却连大学都没考上,还沦落为给人逗乐子的康乐队队员,父亲觉得李家的脸都被这个不争气的长子丢光了。
  艺专的校舍很简陋,第一次送李安到学校时,看到学校的宿舍里老鼠正沿着柱子跑上跑下,一间小房间里摆了七张床、两张桌子……父亲难过得说不出话来,回到家忍不住大哭一场。
  第一个学期快念完时,父亲再次来到学校,问李安是否考虑重考。李安拒绝了,他认定自己这生就是属于戏剧和电影。父亲叹了口气,勉强同意。但双方约定艺专毕业后,李安必须出国学习。
  长子的事暂告一段落,小儿子李岗也到了高考阶段。李岗比李安小三岁,在第一年高考失利后,他没有重蹈哥哥的覆辙,第二年顺利考入了台湾大学。但父亲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李岗选择了海航专业。父亲生平最讨厌两种人,一是演员,二是船员。两个儿子却偏偏铆足了劲跟他“对着干”。
  遵照约定,李安毕业后去了美国留学,却依然选择了电影专业。而李岗服完兵役后开始从商,虽然在事业上还算小有成就,可父亲打心眼里瞧不起他的工作,认为从商跟做电影导演一样,不是什么正当职业。
  后来,世道不景气,李岗赚的钱全赔光了,他干脆跟着哥哥朝电影方向发展,在家练习写小说和剧本。他创作的《上岗》,被张艾嘉拍成电影并获得成功,自己也准备当导演拍自己写的剧本。
  那段时间,一想到两个儿子都成了“康乐队队员”,父亲就唉声叹气。
  电影背后的父亲
  思想上的分歧让父子间的沟通越来越少。李安回忆说,自考进艺专后的20年里,他与父亲说的话加起来还不到100句。
  尽管反对李安学电影,父亲还是在他最需要的时候给他买了16毫米摄影机;当他在筹拍毕业作品缺钱时,父亲再次向他伸出援手;即使在他郁郁不得志地闲居家中六年里,父亲依然边叹气边默默接济。
  “其实,父亲一直不甘心!”李安说,即便是在得知他执导的《理性与感性》获得奥斯卡七项入围后,这个固执的老头儿仍然苦口婆心地劝说他回头:“小安,照这个速度,到你50岁时应该可以拿到奥斯卡奖,也许到时你就可以满意,该回来教书了吧,做点正经事。”
  即使拍了《卧虎藏龙》,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加持,李安还是说:“我可以处理电影,但我无法掌握现实。面对现实人生,我经常束手无策,只有用梦境去解脱我的挫败感。”反倒是父亲,写了卡片劝解儿子:“用力不要太深,着色不要太重。”
  李安一开始就计划将自己与父亲的矛盾带入电影中,然后一步步地通过电影削弱父亲对自己的影响。到了《绿巨人》时,他特意安排了一场戏,把父亲的影像暴力地炸开,以毁灭的方式来解决两者的关系。意外的是,父亲看后居然告诉他自己很喜欢。
  《绿巨人》拍摄完后,李安感觉身体状况有些跟不上拍电影的高强度,疲惫不堪,萌生退休念头。消息一出,观众和媒体一片惋惜声。
  李安没想到,这一次,父亲竟破天荒地鼓励他不要放弃。“他问我是不是想教书了,我说并无此打算。他告诫我说,若真的停下来,我会非常难过的,叫我快披上铠甲继续往前冲。要知道,过去他总是要求我别做电影了,就算得了奥斯卡,他也并不支持。”
  父亲的鼓励给了李安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动力。父子间的僵局也似乎由此破解。
  令人扼腕的是,一个多月后,87岁的父亲突因心肌梗塞离世。父亲走后的第二天,李安决定接拍《断背山》。后来,他凭借这部电影获得了第78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当老师可以有很多种方法
  “父亲是带着遗憾走的,他一直煞费苦心,希望我们变成他心中的大器之才,可我们却‘大逆不道’地坚持做了自己。”李安说,虽然父亲不喜欢他做电影,但也是父亲成就了他的电影:“父子关系是男性与男性之间的一种张力,没有父亲对我的压力,也就没有我影片中表现出来的张力。”
  当李安被授予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名誉教授称号时,他面对满堂的学生红了眼眶:“如果我父亲能看到这一幕,他一定会很高兴。因为我这个不争气的儿子终于没有辜负他对我的期望——成为了一名老师。”
  也是在这个时候,李安才明白,当老师可以有很多种方法,只要在自己的工作和专业上精心钻研,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经验与体会,再将你从中学到的东西传授给别人,帮助别人。
  而他最好的学生,就是弟弟李岗。早在李安拍摄《卧虎藏龙》那年,李岗也开始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条子阿布拉》的拍摄。“虽然我们都在拍电影,但哥哥是教练,我是球员,我在挖掘题材,构思创作上都会向他请教。”最终,李岗因此片获得了不少奖项。
  除了做电影导演,李岗还是著名的独立电影发行人,并将与李安联手施行“推手计划”——在三年时间里,辅助青年导演拍摄10部影片。“李安知道自己名字的价值,但从来没有把这两个字用在商业上,以他的名望要帮一个青年导演拉到几千万投资不是难事。但他要帮你,你自己也要先爬到半山腰才行。”
  这对“电影兄弟”目前有个一致的想法——加强与内地的合作,让华语电影有更大的发展。
其他文献
对于穷养的理解,老一辈,包括现在城市的很多年轻父母都是这样告诉孩子的:“你再这样,我就把你送到山沟沟里,送到农村,让你吃吃苦头,你才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  先给予你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再剥夺它们,把你投入贫瘠的环境,以此逼迫你学会感恩和珍惜,穷养成了一种威胁手段。这样的手段也被广泛用于婚姻中,比如不顺意时用“我要和你离婚”、“房子不写你的名字”要挟对方。  这种方法乍一看很有效,但频繁使用会导
期刊
从业以来,薛巧萍从未有过和家人一块儿好好过年的记忆。  正月,是她最忙的时候。锣鼓喧天里,她画着面目狰狞的妆,踏上舞台。走好位后,眼神一定,口吐8颗五六厘米长的猪獠牙,将其快速弹吐,上下左右歙动,甚至刺进鼻孔。观众席里,有吆喝,有啧啧称奇,夹杂着幼儿因惊惧发出的哭泣。哭声掀起薛巧萍的思念,她已快半月没见到半岁大的女儿,还因早出晚归连电话也没通上。  在照顾家庭方面,许多传承人都如此失职。薛巧萍很矛
期刊
变形的家  2012年2月,15岁少女李耐阅被父母送往了四川大凉山的一个小村庄。这里保存了中国西部山村的所有原生态面貌,没有电,更没有网络。  湖南卫视《变形计》栏目的摄制组,将全程记录她在此7天的生活。  李耐阅出身于湖北荆州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国企中层领导,母亲也有自己的事业。两人忙于工作,疏于照顾女儿,只能用钱来弥补缺憾。被父母报名送去节目组时,李耐阅已有严重网瘾,性情怪癖,做事离经叛道,欺
期刊
有钱就变坏。这是普通人对富豪的普遍印象。不只是对商业手段的不理解,也是对他们婚姻的唱衰。中国的富人,都是白手起家型,他们的婚姻经历了甘苦两个阶段,而最后的走向也各有不同。  坚守:美满婚姻累积更多财富  美国有很多专家研究婚姻与财富积累之间的关系,大部分人的结论是夫妻同甘苦、共患难,在生活中取长补短,相互扶持,是一个家庭财富不断积累甚至是可以成为富翁的基础。  在美国人眼里,不论男女,独自一人闯天
期刊
编者按:2月26日,演员刘涛突然发布长微博爆出“家丑”,详述了她嫁给富商王珂头两年险象环生的经历。王珂因破产严重失眠而患上药瘾,还一度要跟刘涛离婚,但刘涛没有放弃,顶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最终帮丈夫走出了困境。此微博随即引发热议,有人揣测刘涛是在为新剧《贤妻》预热炒作,但更多的人被刘涛深情的文字所打动。她嫁的不是豪门,只是一个她深爱的、愿与之共患难的男人。  时至今日,常有亲友肯定我是位贤妻。我婚后生
期刊
在我很小很小很小的时候,老爸出差去上海。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上海对于“外地人”来说可是购物的天堂,丁字皮鞋、有荷叶边的衬衣、“一把抓”的纱巾、印着外滩大楼的人造革拎包、绒线、呢子大衣……老爸临走前特地记了一个小本,用那种牛皮纸的“工作日记”,密密麻麻地写了名称、尺寸、颜色、价钱范围、托买人的名字,都是亲朋好友要捎带的东西。  老爸回来那天,家里盛况空前,不是指他肩扛手提拎进家门的大小12个包
期刊
不知从何时起,越来越多的女人向往做全职太太,似乎这种身份可以昭示老公有经济实力,还显得自己优雅。但抱这种目的,做不好全职太太。  以我在日本做了多年全职太太的经验而言:人生中,职场无处不在。在家庭中,作为主妇,同样要具备职业素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假如在职场上未被认可,也别指望把回归家庭当退路。家庭不是逃避责任的避风港,放任自己的结果,是可能在家庭中也地位不牢——“被下岗”。  和先生建伍认识时
期刊
我正在头晕脑涨地做第二天的活动方案,电脑右下角一个小小的QQ头像跳了起来,是张禹!我顿时觉得眼前一片春光明媚,心也跟着狂跳起来。  大学毕业后我过五关斩六将成功应聘到这家公司,报到那天,遇到了也是第一天来上班的张禹,这个穿着白色的衬衣,打着海蓝色领带的家伙,嘴角弯弯地朝我浅浅一笑。好吧,我承认,我这个花痴被他秒杀。  因为同时进公司,又都是单身的缘故,我们比其他同事自然更亲密些。张禹发现我喜欢喝酸
期刊
饭局上,讲到老丁,大家都叹起气来。老丁不老,因肝癌晚期,他已去世两年,走时还不到50岁。他是我们的副主编,瘦瘦高高的,有一双因抽烟而变得蜡黄的手。  从老丁那儿,我才知道,有一种爱情,叫焚心。  老丁弥留之际,身边的人问,这一生还有什么要交代的?他脸瘦得剩骨撑皮,口齿已不清,隐约在说:“火……火……”身边的人疑惑:是冷吗?或者其他与“火”有关的东西是他生命中的刻痕,以致弥留之际还记得?  终于,有
期刊
又有一个女友失恋了,交往十年的男友不但劈腿,还纵容小三上门挑衅。  她曾经高调地在微博上晒自己的幸福,很多照片配的旁白,都少不了“永远”二字。“我们要永远这么幸福!”“我们会永远在一起。”“我会永远爱你。”她一条条删掉,唯恐再有人看到这些笑话。我们一干朋友陪她去唱歌解忧,她点了王菲的那首《誓言》,连唱了四五遍,后来听歌词,才发现她情有独钟的理由,是女主角和自己一样错把渣男当永远。  渣男其实很会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