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脑并用“话”路径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uxu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探索动点路径的形状和计算路径的长是学生解决的难点,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文旨在通过学生自主的“手脑”活动,初步探究解决动点路径问题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 动点;路径;解析法;数学活动经验
  本题的难点为确定动点的路径及计算长度,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单纯地讲授与学生模仿很难让学生形成真正有效的基本活动经验,对学生上述两种能力很难起到锻炼作用,他们面对同类问题也就不会有好的解决方案.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以动点路径为专题,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从中获得相应的数学经验,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入情景
  试题引入 如图2,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动点E沿线段AB由点A运动至点B,动点F沿线段BC由點B运动至点C. 已知点P为线段EF的中点,点E,F在运动的过程中始终保持EF=4,则点P运动的路径长=______.
  小结 (1)本题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切入,经历学生动手作图、大胆猜想、严谨求证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寻找动点路径的过程及思考如何证明.
  (2)由于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对特殊位置的关注,往往只选取一个或几个一般位置,使得作图繁杂不易于观察、猜想,所以笔者在问题中适当放入提醒与引导. 学生则在同一个图形中画出了多个不同位置的图形.
  (3)通过画图与观察得到的结论是基于猜想的,这种猜想只有通过演绎推理才能让人信服.
  变式1 如图3,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动点E沿线段AB由点A运动至点B,动点F沿线段BC由点B运动至点C,它们同时运动,且运动的速度相同,点P为线段EF的中点,求点P运动的路径的长.
  小结 (1)在试题引入的经验基础上,笔者趁热打铁,通过改变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经历一次路径形状和计算的过程. 一方面巩固探究的方法,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呈现一种不同的路径形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通过建立合适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借助一次函数知识,利用解析法巧妙地证明三点共线问题,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3)适时总结有助于学生巩固已有的活动经验.
  变式2 在变式1的条件下,如图4,连接AF,ED交于点Q,求点E,F在运动过程中点Q运动的路径长.
  生:运动过程中始终有∠AQD=90°,所以我认为点Q的运动路径为圆弧,圆心为AD的中点,半径为2,路径长为π.
  变式3 如图5,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4,在AB,BC边上各取一点E,F,连接AF,CE交于点P,若AE=BF,当点E从点A运动到点B时,点P经过的路径是什么形状?
  生:同变式2,有△ABF≌△CAE. 在运动的过程中始终有∠APC=120°,所以我认为此时AC不是直径而是一条弦,圆心在三角形外面,点P经过的路径是一条弧线,是以AC为弦,∠APC=120°的圆中的弧AC.
  师:若AE=CF,当点E从点A运动到点B时,点P经过的路径是什么形状?
  生:因为AE=CF,所以易得△AEC≌△CFA,所以点P始终在AC边的高上.
  小结 (1)经历试题引入及变式1,学生已有部分经验和积累,能对条件进行分析,从而给出相应的猜想和证明. 在变式2的探究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通过分析获得结论,说明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提升.
  (2)变式2、变式3中条件的改变获得不同的路径形状,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变化和魅力.
  解决问题,巩固升华
  下面我们解决开篇所提的问题(图1).
  师:课后小作业为思考本题是否可用解析法证明三点共线.
  课后思考及延伸
  思路 运用解析法:点在直线上,则点的坐标满足所在直线的函数解析式.
  常规想法 求出直线B0Bn的函数解析式,继而求得交点坐标B,将点B的坐标代入直线B0Bn的函数解析式的两边,验证相等.
  困惑 运算量大.
  调整后的想法一 如图7,利用△ADP∽△BEA,可获得点B的坐标,观察横坐标和纵坐标之间的联系,发现点B的纵坐标减去横坐标为一定值,即yB-xB为定值,继而可获得点B在直线上运动的结论.
  回顾和总结
  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在掌握“双基”的同时,还要增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比如动手作图、大胆猜想、严谨求证. 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通过一类数学问题及其变式,加强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必要的反思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作为教师,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经历相应的反思活动. 例如对活动过程的反思;对某一解法的总结和比较;课后的思考和延伸.
  教师要善于利用基本图形,能进行适当变式. 学生面对教师的一讲到底,被动地接受,做大量的类似题,效率往往大打折扣. 如能经常进行变式和拓展,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索的自主性,从而提高上课效率. 正是老教师所说:做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其他文献
很多人都吃过巧克力豆,但是你知道吗?它们除了味道香甜,还可以给数学家们带来灵感。美国学者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过他们的研究结果:一罐M&M巧克力豆可以表现出非凡的数学特质——在同一个罐中,椭圆形的巧克力豆比圆形的弹球堆积得更紧密,能利用的空间也多得多。  数学家们早就知道,如果你将大量的圆弹球放入一个罐子里,然后轻轻摇动罐子直到不能再装下更多的弹球为止,这些弹球最多可以占据罐子容量的64%。美国普林
[摘 要] 概念是初中数学知识框架的主要节点,探究概念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阐述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策略,并以“一元一次方程”概念教学为例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  [关键词] 数学概念;教学策略;一元一次方程  概念是初中数学知识框架的主要节点,不仅是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而且也是推理定理、公式、法则的逻辑出发点,在学生解决具体
高中阶段的概率问题大都以等可能事件、互斥事件、相互独立事件为主,对于一般事件的概率只要理清事件的结构组成关系即可解决. 但对一些较为隐蔽的事件,一定要倾听概率问题的“弦外之音”,把握问题的本质,才能解决问题. 下面举例说明.  ■例1 某人射击一次击中目标的概率为■,假设此人连续两次未击中目标就被终止射击,求此人恰射击5次被终止的概率.  解析:因为“连续两次未击中目标就被终止射击”, 所以“此人
必做1 阅读下列命题:  ①或第四象限,故④错. 综上所述填③.  极速突击 三角函数的定义是求三角函数值的基本依据,如果已知角终边上的点,则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可求该角的正弦值、余弦值、正切值. 角扩充到任意角后同三角函数值的角有无数个. 能够熟练记住三角函数在各个象限的符合.  误点警示 当一个点是一个角的终边上的点,特别是当该点的坐标中含有参数时一定要考虑该参数的正负情况.  极速突击 直接
[摘 要] 先有惑,之后才能生疑,有疑问,才能追寻问题产生的根源,继而解开疑团,使自己醒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知识. 可以说,惑是知识探究的导火索,教师可以惑为诱,将学生带到一个探究学习的状态中,或者情境里.  [关键词] 初中数学;以惑为诱;惑境;个性化;循序渐进;八年级数学教学  惑之于人普遍存在,如韩愈在文章中所写:“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是个人成长这一漫长阶段必须途经的状态,这
[摘 要] 文章以一堂整体思想习题课实录为例,探讨习题课中,如何渗透整体意识,以达到完善学生思维结构的目的.  [关键词] 整体意识;思维结构;初中数学;运算能力  数学运算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运算能力培养是数学教师的核心任务[1]. 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初中学生的运算能力不容乐观,“小错天天有,大错三六九”,归根结底是学
[摘 要] 三角形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 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的问题抽象成数学的知识. 《三角形的内角》这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手“实验—剪拼”,从而在大脑里“猜想—发现—创造”. 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盘活学生思维,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  [关键词] 内角和;探究;思维
[摘 要] 知识与智慧是在无声无息的积累中生成的,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借助知识与技能的循序渐进,达成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关键词] 初中数学;缄默知识;内隐知识  缄默知识又称为“内隐知识”,它相对于显性知识,是一种体现在行动中却无法用言语、文字、符号等表述的知识,它广泛地存在于人的认知过程中,是人认知事物和解决问题时所依赖的一种理解和确信. 缄默知识虽“不可
寒假期间,我们一家原本打算去云南旅游。正当我们开开心心准备出发的时候,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了。电视上、网络上,铺天盖地地传来各地一夜封城的消息。我们的行程也被迫取消了。  自从疫情暴发后,我们就不能出门了,即便到了不得不出门的时候,也必须要戴上严实的口罩。从没戴过口罩的我好奇地问妈妈:为什么要戴口罩?妈妈告诉我说:“戴口罩是为了防止飞沫传染。这次疫情,疫症传染快、传播力强、潜伏期长、没有特效药,一旦感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几乎是每个学生的梦想与目标。考入清华和北大并在象牙塔里出类拔萃的学生,除了有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和过人的才智以外,更重要的是能够一直用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进行持续性学习。2009年1月,在一项对清华和北大不同专业的学生问卷调查中,这些学生都提到了一个能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下形成思维习惯的学科——奥数,在接受问卷的432名学生中,有过奥数经历的,在清华大学占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