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韧性的空间分异及演进

来源 :区域经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r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经济、生态、社会、基础设施和制度五个维度构建城市韧性评价体系,考察2003—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时间演进和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总韧性稳步提升,城市间韧性差距逐渐扩大,省会城市总韧性高,但区域带动作用不强;基础设施韧性在五个维度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经济韧性和社会韧性提升迅速,制度韧性逐渐落后于城市韧性的其他方面;城市群内城市韧性的层级分布特征明显,其他城市与省会城市存在较大落差;高韧性城市呈现团块化的分布结构,多分布在主要水系周边;城市群城市韧性的障碍因子主要集中在社会韧性、基础设施韧性和制度韧性方面.改善空气质量,推进工业节能减排,提升城市开放程度和优化人口结构是破除韧性障碍的针对性举措.
其他文献
2021年12月4日,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专业委员会2021年年会暨“新发展格局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线上主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研讨会以新发展格局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重点,同时涉及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探索、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动力解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区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行动建议、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思考等热点问题,为新发展格局下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发挥消费引领作用的重要突破口.我国已具备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和外在环境,一些城市也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依然存在着城市总体经济实力有待提升、缺少全球知名的商圈和本土品牌、对境外消费的吸引力不足、在引导消费结构变化、释放消费潜力方面需要升级等问题.从发达国家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模式上来看,主要有自然形成模式和政府推动模式两种,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中国特色,我国需要进一步以技术支撑和制度创新营造优良的消费环境,增强本土品牌的全球
大科学装置作为国家创新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应对新发展格局、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现阶段中国大科学装置共建共享速度加快,经济社会效益不断增强,但是依旧存在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研究资金缺乏、预算管理不合理、科研人才缺乏、配套政策不完善、数据共享不足、相关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未来,大科学装置的发展应立足中国现实基础,汲取国外成功经验,建立央地合作新模式,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革新科研人员激励机制,创新驱动畅通内部循环,共建共享推动更高水平开放,从而实现新发展格局下大科学装
推动中西部等后发展地区“四化”同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全国实现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在经济全球化条件和背景下,“四化”同步中每一“化”实际上都离不开国际化,需要以更高水平开放提供“助力”.无论是从经济全球化正在向制度型开放等为主的转型发展趋势看,还是从后发展地区的成长空间看,实施更高水平开放助力“四化”同步,后发展地区均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为了抓住新机遇,后发展地区必须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以及采取有效的对策举措.
数字经济作为城市空间布局整合与更新的重要推动力,有利于推动城市的创新发展与动力变革.近年来,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迅猛,部分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并呈现出以城市群为纽带的延伸态势,但城市数字经济的地区发展不均衡特征也较为明显.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空间布局的整合与更新展现出了一系列新特征,但是在以数字经济发展驱动城市空间布局整合与更新的过程中还面临一系列阻碍,如城市数据开放度不高,尚未形成完整的数字城市协同共建生态体系,数字经济驱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环节缺失等.在此基础上,应从建立数字经济多
2021年是建党百年大庆之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公司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国务院国资委的正确领导下,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锚定高质量“两保一争”战略目标,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三型”一流企业建设生动实践,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均创历史新高,实现了“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开局.要把在2021年实践中得出的启示作为今后工作的遵循,必须把握政治属性、完善公司治理、强化战略穿透,敢于动真碰硬,务求落地见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