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文入情细探究拨开云雾见明月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y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屈原的《湘夫人》运用了大量的比兴来抒发情感,本文在整首诗歌感情主旨的理解上无争议,都认为是借男女水神的欢爱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表现诗人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但文中几处比兴的理解却是众说纷纭。
  一、众说纷纭说比兴
  1.“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观点一: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中?渔网为什么挂在树梢上?鸟不集山林而聚草中,渔网不放水里而放在树梢,以这样一种颠倒错乱的现象来隐喻约人而人未来的怅惘、失落、困惑的心绪。
  观点二: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2.“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兮未敢言。”
  观点一:“沅有芷兮澧有兰”起兴。一看到眼前芬芳的“芷”“兰”,就不禁想起了“公子”(即湘夫人)。以“沅芷”“澧兰”这些香草来兴发“思公子兮未敢言”的深厚缠绵的感情。
  观点二:芷、兰象征高洁的君子,用来赞美湘夫人。沅水有芷的陪伴,澧水有兰的陪伴,可是公子没有如期赴约,表达对湘夫人的思念之情。
  3.“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观点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两句运用了比的手法。诗人举目远望,只见沅水和澧水在慢慢地不断地流着,而他所约会的人却没有随流水与俱来,心中自是怅然若失。以潺湲流水比拟思恋佳人的脉脉深情,人物相感,情景合一。
  观点二:以流水的缓缓而流暗示远望中时光的流逝。
  4.“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观点一:糜鹿为什么跑到庭院里来觅食(而非在山林)?蛟龙为什么来到岸上(而非在深渊)?难道它们也赶来与主人公一起迎候湘夫人?以麋食中庭和蛟滞水边,隐喻主人公爱而不见,候而未遇,事愿相违的空寂无聊之感、焦灼恍惚之情。
  观点二: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和烘托渲染自身的尴尬处境和懊恼心情,暗示了失望的必然结果。
  二、披文入情细探究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毛传》所说的“兴”,还有另一意义,是指一种复杂而隐晦的比喻,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正因如此,诗歌中的比兴含义和情感模糊隐晦。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要想在以上众说纷纭的说法中理解与甄别《湘夫人》中的几处比兴,披文入情才是拨开云雾的钥匙。
  披文入情探究比兴的含义首先从对诗歌作一个文意的整体梳理入手。如《氓》这首诗中整体文脉是写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再到婚变的爱情悲剧,故“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这个比兴可理解为以葱茏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
  《湘夫人》的整体文脉是:约期难遇,哀愁顿生——思慕难言,痴心等候——装饰爱巢,迎候佳人——以物寄情,执著不悔。从整体文脉的梳理上可以看出诗中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情感的大致脉络:急切后失落——思慕又焦灼——热烈而憧憬——执著再慰藉。故“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这处比兴应与失落之情有关,“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兮未敢言”应与思慕有关,“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可能与主人公的焦灼有关,“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可能和主人公热烈的情感有关。
  披文入情探究比兴的含义还要从对诗句作局部前后勾连进行梳理入手。如《氓》“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此处既为触景生情以引起下文感慨的兴,又是一个比喻。此句的比兴从对后文“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勾连梳理中可看出是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此句的比兴既可从前句“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和后句“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的勾连梳理中看出是以淇水的有岸,隰水的有泮来反衬丈夫的行止无德,言而无信,表达女主人公对男子的怨恨之情。
  《湘夫人》“目眇眇兮愁予”直抒胸臆表现男主人公因女主人公可望而不可即的愁苦,“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融情于景,通过营造萧瑟悲凉之境来表现主人公内心的愁苦。故“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通过写鸟不集山林而聚草中,渔网不放水里而放在树梢的反常现象来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表现了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从前后两句的勾连中可以看出是触景生情,以沅水有芷,澧水有兰表达自己对女主人公渴慕而又不敢明言的痛苦。“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可谓引领而望的百无聊赖与焦灼。“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这两句后文写诗人似乎听到佳人召唤而不假思索与之同去并倾尽全力以各类香草去筑爱巢。故“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应是以糜鹿不在山林而在庭院觅食,蛟龙非在深渊而到岸上的反常现象比喻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飞蛾扑火般的热烈和义无反顾。
  三、拨开云雾见明月
  通过以上披文入情的探究笔者认为,《湘夫人》中几处比兴可作如下理解:
  “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借助比兴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兮未敢言。”表达自己对女主人公渴慕而又不敢明言的痛苦;“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表现候而不得的百无聊赖与焦灼;“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比喻主爱的热烈和义无反顾。
  以上四处比兴句的理解主要是从诗句整体文脉的梳理和诗句间的前后勾连着手进行的探究。当然,披文入情回归文本去理解也要建立在比兴基本含义和概念的基础上,比兴就是由形象具体事物而产生的相似或相反的联想,或是触景生情去表达作者需要表达的情感。故我们在披文入情回归文本时,如果能抓住比兴句和整体文脉及前后勾连句之间的相似、相反或相关点进行联想往往可以拨开云雾见明月,去窥见比兴之后幽深潜藏的感情。
  作者单位:江西赣州市兴国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现代教育的拓展使得教育形式朝向更加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微课就是其中的创新手段之一。这种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进行授课的全新的教育形式必将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  一、微课的意义  微课是现代科技与教育改革结合的产物,其本质是一种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微课的产生冲击了传统语文课堂的限制,将更真实的课堂情景展现给学生,同时也可通过一些微视频和歌曲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涵,解决疑难问题,感受作者的
一、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词七首》所選入的七首词都是词作中的精品。本人以为本课的教学比较适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种形式使学生不但能在课内互动,还有课外互动,让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合作中碰撞,在互补中提高,从而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具体安排如下。  (一)实践准备  1.比赛分六大项目:朗读、质疑、讲解、背诵、填词、改写。  2.操作说明  (1)将全班分为7组,
2014年4月2日,在县教育局理论教研室的统一安排下,庄浪一中、庄浪二中、紫荆中学、庄浪四中、朱店中学、阳川中学、韩店中学的校长和部分科任教师在朱店中学举行了全县区域性的新课程教学理论研讨活动。这次区域教研活动组织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六个学科的听课、评课活动,县教育局希望通过这次区域教研活动,检验我县高中教育新课改理念在一线教师的教学活动中的落实情况,同时总结经验,积累共识,为我县
【摘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重提单元教学强调的是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有单元教学的意识和单元教学的习惯。采用单元教学的方式,首先是可以实现知识的有效整合,为实现我们的人文目标奠基。同时,采用单元教学的方式,可以突破教材的限制,有效延伸我们的课堂。而要实现单元教学的目标,则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具有敏锐的眼光,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语文单元教学知识整合延伸课堂
一、课本剧的实施步骤  1.课本剧素材的开发  高中语文教材有许多经典的文言文,每一篇都作为课本剧的素材是不行的,这就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各篇文言文的内容,进行素材的选择。在选择时应该遵循一些原则:(1)叙事强的传记类散文。(2)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的传记文学。(3)经典文言文的某些经典段落进行改编。(4)能契合时代精神,提高学习能力的文章。例如在《荆轲刺秦》中我们选取了大兵压境、易水诀别、荆轲
如何开展有效的作文序列训练,使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写作,继而在写作反馈中深化技法,理论和实践互为支撑,循环往复,形成良性互动,最终使得学生的写作能力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状态,这是语文作文教学努力的方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课内课外双线写作训练,既注重学生的生活感悟,体现语文教学理念的社会价值引导;又紧扣课本教材,使作文教学避免脱离教材,成为“空中楼阁”。一枝独秀不是春,双线写作训练相辅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一篇童话,有别于其它的童话,富有诗意,耐人寻味。传递的是关于爱的主题,作者用诗意的语言来表达人间这份美好的情感。正如作者所言:“我是带着写诗的激情,带着写诗的语感,来创作这篇抒情童话的。”课堂上,引领学生朗读和品味本文诗意的语言是必要而有意义的活动。读,属于语感实践;品,属于语感分析。把语感实践与语感分析结合起来,是语文教学的新思路,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极为重要的方法。如何操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收录了当代青年散文家刘志成的名篇《怀念红狐》。该文通俗易懂,平易近人。  其实,细读文章就不难发现作者自始自终都将红狐放于和人同等的位置。所谓的“人性”在红狐身上同样具备。尤其是当狐崽被抓后红狐的一系列表现令人潸然泪下。  作者用冷峻而悲悯的眼光关注着处于弱势地位的狐狸,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他对红狐的深深同情,而这种同情正是基于作家平等善待世间万物的“普世情怀”。正是这种“普
初中语文教学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读懂文字的基础上能深入探究,发挥阅读的教育价值。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在教学中引入“微课”,借助短小的视频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学习,让其在理解的同时能深度阅读,促进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利用微课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促进学生深入阅读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讲授模式,将文字转化为语言,直接灌输给学生,使其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
近日因为开设公开课《渔父》,笔者在一直反复研读文本、查找相关资料,发现了一些问题,并逐步形成了这节课的教学思路,现总结如下:  一、确定“渔父”为主要对象  在笔者以往教授《渔父》的过程中,基本也和大多数老师一样,将文中屈原形象作为主要教学对象。但在本次教学准备过程中,笔者产生了一些疑问:文章为何是“渔父”而非“屈原”作为标题?文本主体内容虽以渔父与屈原对话为主,但为何对渔父的描述明显要多?文章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