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问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贯穿于英语课堂教学的始终。在牛津小学英语A板块的语篇教学中,教师无一例外地会使用提问这一手段进行教学。但是,提问常常为了教学语言现象服务,或是提问缺乏思维性。本文以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7《At Christmas》A版块教学为例,探讨了语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策略。
【关键词】语篇教学 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42-01
提问是英语课堂交际的一部分,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语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因此,在小学高年段的语篇教学中,教师无一例外地会运用提问这一手段。所以,问题设计在语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At Christmas是牛津小学英语6A的第七单元,A板块课文主要围绕圣诞节一家人在圣诞树下分享圣诞节礼物展开,谈论了礼物是谁的和谁送的。课文的人物关系较为复杂。在处理这篇课文时,怎样提问题才能避免明知故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呢?怎样提问能够帮助学生层层深入,既把握整体,又梳理细节呢?
本文就以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7《At Christmas》为例,探讨语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策略。在本案例中,我通过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梳理课文脉络,体会语言现象。
一、整体性问题,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片段1】第一遍阅读对话时,我对学生说:“They opened their presents under the Christmas tree. What presents did they get?”之后,要求学生看动画并在练习纸上圈出课文中人物所得到的礼物。这个任务,对于学生来说很轻松地就完成了。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很明确地知道了Jim一家得到了礼物。
【分析】整体性问题,常常是在学生第一遍阅读课文时提出。在学生第一次接触语言材料,会对材料中陌生的语言现象产生畏惧感。如果此时要求学生去把握材料的细节性知识,既不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同时也会使他们感到焦虑。因此,提出整体性问题,学生只要略读文章就可以得到答案,并对文章有总体的认识。
本课中的语篇语言现象不是特别复杂,但是课文中人物和礼物的关系错综复杂。在背景部分,学生已经知道Jim一家在圣诞节围坐在圣诞树下分享礼物,如果只听一遍就解决“有哪些禮物?”“来自于谁?”“谁送的?”就极易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更弄不清楚。因此,在第一次接触课文的时候,我只要求学生弄清楚有哪些礼物。因为是看动画,即使是学生对于文本有理解上的困难,也可以借助图片的帮助。
二、梳理性问题,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片段2】第二遍读课文,我开始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Now we know Jim’s family got many presents. Who are they from? And who are they for?”要求学生打开书阅读,之后在习题纸上连线。这两个问题属于对细节进行梳理的问题。学生们需要仔细阅读课文才能完成。问题提出后,学生们迅速地打开书认真地做起来。约莫2分钟,所有的学生都完成了连线。
【分析】梳理性问题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细节和内在关系,通过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文本思路。在本案例中,我通过两个问题“礼物是谁送的?”和“礼物是送给谁的?”,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弄清礼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启发性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片段3】我通过和学生谈论礼物的归属,自然谈论到名词性物主代词his,hers。我呈现例句,提出问题“Look at the words. What can you find out? What do they mean?”通过例句,学生初步感知到了在例句中his的含义就是his wallet,hers的含义就是her hairdryer。
【分析】启发性问题,是能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在接触课文两遍之后,课文的脉络已经基本梳理清楚了。学生也对文中的语言有了一定的接触。这时候,我通过呈现例句,引导学生关注具体的语言现象。通过思考,他们发现了名词性物主代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体验和思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类推性问题,体会语言运用
【教学片段4】在第三遍阅读中,我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Can you find some other words like these two words on your book?”要求学生看图并圈出这样的单词。这个问题对孩子比较难,学生并不像前两次一样立刻拿起笔行动,而是仔细地阅读起来。有的基础较好的孩子完成得很快,个别基础差的孩子有点困难,但在启发之后,绝大多数孩子都完成了任务。
【分析】在学生理解了例句中的语言现象后,我提出了让学生去文本中找找同样的表达方式的类推性问题。引导学生再一次阅读文本,感知语言运用的细节。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在这一案例中,我在三次读课文的活动中分别设计了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原本人物关系较为复杂的语篇进行了较为清新地梳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语言现象,体会语言运用的细节。在语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篇章结构、语言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句法、词汇等设计一些带有整体性、层次性、梯度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从而帮助学生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解读语篇,探究语篇的意义,做好学生理解文本、开启思维的引路人。
【关键词】语篇教学 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42-01
提问是英语课堂交际的一部分,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语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因此,在小学高年段的语篇教学中,教师无一例外地会运用提问这一手段。所以,问题设计在语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At Christmas是牛津小学英语6A的第七单元,A板块课文主要围绕圣诞节一家人在圣诞树下分享圣诞节礼物展开,谈论了礼物是谁的和谁送的。课文的人物关系较为复杂。在处理这篇课文时,怎样提问题才能避免明知故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呢?怎样提问能够帮助学生层层深入,既把握整体,又梳理细节呢?
本文就以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7《At Christmas》为例,探讨语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策略。在本案例中,我通过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梳理课文脉络,体会语言现象。
一、整体性问题,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片段1】第一遍阅读对话时,我对学生说:“They opened their presents under the Christmas tree. What presents did they get?”之后,要求学生看动画并在练习纸上圈出课文中人物所得到的礼物。这个任务,对于学生来说很轻松地就完成了。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很明确地知道了Jim一家得到了礼物。
【分析】整体性问题,常常是在学生第一遍阅读课文时提出。在学生第一次接触语言材料,会对材料中陌生的语言现象产生畏惧感。如果此时要求学生去把握材料的细节性知识,既不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同时也会使他们感到焦虑。因此,提出整体性问题,学生只要略读文章就可以得到答案,并对文章有总体的认识。
本课中的语篇语言现象不是特别复杂,但是课文中人物和礼物的关系错综复杂。在背景部分,学生已经知道Jim一家在圣诞节围坐在圣诞树下分享礼物,如果只听一遍就解决“有哪些禮物?”“来自于谁?”“谁送的?”就极易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更弄不清楚。因此,在第一次接触课文的时候,我只要求学生弄清楚有哪些礼物。因为是看动画,即使是学生对于文本有理解上的困难,也可以借助图片的帮助。
二、梳理性问题,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片段2】第二遍读课文,我开始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Now we know Jim’s family got many presents. Who are they from? And who are they for?”要求学生打开书阅读,之后在习题纸上连线。这两个问题属于对细节进行梳理的问题。学生们需要仔细阅读课文才能完成。问题提出后,学生们迅速地打开书认真地做起来。约莫2分钟,所有的学生都完成了连线。
【分析】梳理性问题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细节和内在关系,通过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文本思路。在本案例中,我通过两个问题“礼物是谁送的?”和“礼物是送给谁的?”,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弄清礼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启发性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片段3】我通过和学生谈论礼物的归属,自然谈论到名词性物主代词his,hers。我呈现例句,提出问题“Look at the words. What can you find out? What do they mean?”通过例句,学生初步感知到了在例句中his的含义就是his wallet,hers的含义就是her hairdryer。
【分析】启发性问题,是能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在接触课文两遍之后,课文的脉络已经基本梳理清楚了。学生也对文中的语言有了一定的接触。这时候,我通过呈现例句,引导学生关注具体的语言现象。通过思考,他们发现了名词性物主代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体验和思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类推性问题,体会语言运用
【教学片段4】在第三遍阅读中,我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Can you find some other words like these two words on your book?”要求学生看图并圈出这样的单词。这个问题对孩子比较难,学生并不像前两次一样立刻拿起笔行动,而是仔细地阅读起来。有的基础较好的孩子完成得很快,个别基础差的孩子有点困难,但在启发之后,绝大多数孩子都完成了任务。
【分析】在学生理解了例句中的语言现象后,我提出了让学生去文本中找找同样的表达方式的类推性问题。引导学生再一次阅读文本,感知语言运用的细节。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在这一案例中,我在三次读课文的活动中分别设计了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原本人物关系较为复杂的语篇进行了较为清新地梳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语言现象,体会语言运用的细节。在语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篇章结构、语言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句法、词汇等设计一些带有整体性、层次性、梯度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从而帮助学生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解读语篇,探究语篇的意义,做好学生理解文本、开启思维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