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千三百多年前,一个孤独的灵魂徘徊在汨罗江畔,继而消失在滔滔江水之中。他放弃了对这个世界最后的留恋,去追求一种永恒的解脱。但他没有想到的是,恰恰因了这一决绝的举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哀婉、凄美的一笔,千百年来一直得到人们的追忆,不仅演绎出很多美丽的故事和传说,也因此而产生了一个美丽的节日。
屈原在“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的茫然中选择了举身赴清流,不因富贵,无关名利,而是因为理想的破灭、精神的痛苦和灵魂的孤寂。而这种破灭、痛苦和孤寂,又以千古不朽之文字,得以流芳百世。这也是人们这么长久地纪念他的原因吧。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形象正在日渐模糊,他所代表的精神内涵和人格风范也被不断消解。特别是在两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虽然仍然留存有许多传统的仪式,但端午作为一个传统的节日,在人们的心目中早已没有了历史的根基,其症结在于,今天的大多数人都是生活在历史之外的。
之所以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历史之外,是因为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大多习惯于接受现实而功利的价值观,习惯于在现实中寻求自己的精神和理想归宿,从而割断了现实与历史之间相连的脉络,忽略了对历史的学习和借鉴,忘记了从历史的宝库中汲取营养。
前不久读季羡林先生的《马缨花》,说他曾经住过的一个老宅子,原来是明朝的东厂,院子很深,里面陈列着汉代石棺石椁、石碑石刻。他写道:“这样的气氛,把我的记忆提到了几千年前去,有时候我简直就像是生活在历史中,自己俨然成为古人了。”季老所述,与自己之前到山西看到很多历史遗存时的感受是一样的:当你站在晋献公、晋文公墓前的时候,时光仿佛穿越了两千多年,一切曾经熟悉的历史故事恍如发生在昨天。不仅仅是季老所言的“像”,我们本来就生活在历史当中,历史的精气神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应该是相互贯通的。
所以,端午对于国人来说,不应该只是吃棕子、赛龙舟、休闲旅游之类的外在形式,不能把历史当作与我们无关的故事和传说,而让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失去应有的根基,使我们成为现代科技装饰下的精神乞丐。屈原对于世道人心的深刻批判,对于理想和光明的执著追求,对于高尚情操的潜心修养,对于美好人格的热情礼赞,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仍然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立身为人的精神楷模。如果没有了这样一些精神和文化的内涵,过不过端午,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大的区别。
今年的端午节,恰逢南非世界杯烽烟四起之时。说到足球,对于一个关注中国足球的非球迷来说,本届世界杯的最大看点,就是没有中国队。过去多少年中国都无缘世界杯,为什么单单今年成了“看点”呢?原因就在于此次“没有”的背后,流淌的是中国足球的污泥浊水。如果仅仅是技不如人,已然尽了力却没能把足球踢进世界杯,倒也没多大关系,我们已经习惯了没有中国的世界杯。可就是这样一批没本事把足球踢进世界杯的人,却丑闻频发,黑幕重重,把足球踢成了煤球,从里到外全黑了。很难想象,一个产生了孔子和屈原的国度,一个传统文化和精神财富足以令世人仰视的国度,竟会产生这样的“不肖子孙”,年年吃着端午节的粽子,也没能吃出一点人样来。要是屈原活在今天,依然会徘徊江边,仰天长叹!
一叶落而知秋。从小小的足球界,我们可以看到国人精神和人格失陷之一斑。如果仅仅是一个运动项目的垮塌,也许还不足以生发这些大惊小怪的感慨,而问题恰恰在于足球以外的领域,同样在很多时候也难以找到人性和道德层面的那条底线。在物欲的熏染之下,当年诗人安放灵魂的江水,可能也已经浊浪滔滔了。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世界杯上有个叫郑大世的朝鲜人出了名,不是因为球技多么出色,而是因为一个镜头,一个比赛之前奏响朝鲜国歌时泪流满面的镜头。他的泪是为他的国家能够又一次出现在世界杯赛场之上而流,被媒体称之为“爱国情怀”。而正是这样一种情怀,使得朝鲜队在与世界强队的交锋中,表现出了高昂的斗志、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虽然输了球,却赢得世人的普遍尊重,而流泪的男人也成了真正的男人,朝鲜也成了中国的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足球的猥琐和不堪。
其实,中国人不需要拿外人当镜子,咱们自家的镜子就多得很,但很多人从来不知道拿来照照自己。所以,他们不但不知道老祖宗是什么样子,连自己的面目美丑、内心善恶也浑然不知。对物欲的追求已经凌驾于一切理想之上,别说一个以运动和娱乐为主的足球,就是再庄重、再神圣、再不可亵渎的东西,也能被弄出刺鼻的铜臭来,搞得污浊不堪。如今到处不都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争名人故里、搞祭祀大典吗,结果不但没能搞出半点中华传统文化的味道来,反倒因为四处明争暗斗,抢夺瓜分,追名逐利,使得祖宗体无完肤,无所归依,蒙羞于地下。
粽子还是要吃,足球还是要看,但是要真真切切地吃出点别的味道来,看出点别的名堂来,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屈原在“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的茫然中选择了举身赴清流,不因富贵,无关名利,而是因为理想的破灭、精神的痛苦和灵魂的孤寂。而这种破灭、痛苦和孤寂,又以千古不朽之文字,得以流芳百世。这也是人们这么长久地纪念他的原因吧。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形象正在日渐模糊,他所代表的精神内涵和人格风范也被不断消解。特别是在两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虽然仍然留存有许多传统的仪式,但端午作为一个传统的节日,在人们的心目中早已没有了历史的根基,其症结在于,今天的大多数人都是生活在历史之外的。
之所以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历史之外,是因为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大多习惯于接受现实而功利的价值观,习惯于在现实中寻求自己的精神和理想归宿,从而割断了现实与历史之间相连的脉络,忽略了对历史的学习和借鉴,忘记了从历史的宝库中汲取营养。
前不久读季羡林先生的《马缨花》,说他曾经住过的一个老宅子,原来是明朝的东厂,院子很深,里面陈列着汉代石棺石椁、石碑石刻。他写道:“这样的气氛,把我的记忆提到了几千年前去,有时候我简直就像是生活在历史中,自己俨然成为古人了。”季老所述,与自己之前到山西看到很多历史遗存时的感受是一样的:当你站在晋献公、晋文公墓前的时候,时光仿佛穿越了两千多年,一切曾经熟悉的历史故事恍如发生在昨天。不仅仅是季老所言的“像”,我们本来就生活在历史当中,历史的精气神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应该是相互贯通的。
所以,端午对于国人来说,不应该只是吃棕子、赛龙舟、休闲旅游之类的外在形式,不能把历史当作与我们无关的故事和传说,而让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失去应有的根基,使我们成为现代科技装饰下的精神乞丐。屈原对于世道人心的深刻批判,对于理想和光明的执著追求,对于高尚情操的潜心修养,对于美好人格的热情礼赞,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仍然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立身为人的精神楷模。如果没有了这样一些精神和文化的内涵,过不过端午,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大的区别。
今年的端午节,恰逢南非世界杯烽烟四起之时。说到足球,对于一个关注中国足球的非球迷来说,本届世界杯的最大看点,就是没有中国队。过去多少年中国都无缘世界杯,为什么单单今年成了“看点”呢?原因就在于此次“没有”的背后,流淌的是中国足球的污泥浊水。如果仅仅是技不如人,已然尽了力却没能把足球踢进世界杯,倒也没多大关系,我们已经习惯了没有中国的世界杯。可就是这样一批没本事把足球踢进世界杯的人,却丑闻频发,黑幕重重,把足球踢成了煤球,从里到外全黑了。很难想象,一个产生了孔子和屈原的国度,一个传统文化和精神财富足以令世人仰视的国度,竟会产生这样的“不肖子孙”,年年吃着端午节的粽子,也没能吃出一点人样来。要是屈原活在今天,依然会徘徊江边,仰天长叹!
一叶落而知秋。从小小的足球界,我们可以看到国人精神和人格失陷之一斑。如果仅仅是一个运动项目的垮塌,也许还不足以生发这些大惊小怪的感慨,而问题恰恰在于足球以外的领域,同样在很多时候也难以找到人性和道德层面的那条底线。在物欲的熏染之下,当年诗人安放灵魂的江水,可能也已经浊浪滔滔了。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世界杯上有个叫郑大世的朝鲜人出了名,不是因为球技多么出色,而是因为一个镜头,一个比赛之前奏响朝鲜国歌时泪流满面的镜头。他的泪是为他的国家能够又一次出现在世界杯赛场之上而流,被媒体称之为“爱国情怀”。而正是这样一种情怀,使得朝鲜队在与世界强队的交锋中,表现出了高昂的斗志、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虽然输了球,却赢得世人的普遍尊重,而流泪的男人也成了真正的男人,朝鲜也成了中国的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足球的猥琐和不堪。
其实,中国人不需要拿外人当镜子,咱们自家的镜子就多得很,但很多人从来不知道拿来照照自己。所以,他们不但不知道老祖宗是什么样子,连自己的面目美丑、内心善恶也浑然不知。对物欲的追求已经凌驾于一切理想之上,别说一个以运动和娱乐为主的足球,就是再庄重、再神圣、再不可亵渎的东西,也能被弄出刺鼻的铜臭来,搞得污浊不堪。如今到处不都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争名人故里、搞祭祀大典吗,结果不但没能搞出半点中华传统文化的味道来,反倒因为四处明争暗斗,抢夺瓜分,追名逐利,使得祖宗体无完肤,无所归依,蒙羞于地下。
粽子还是要吃,足球还是要看,但是要真真切切地吃出点别的味道来,看出点别的名堂来,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