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爸爸吃死!老师,我被强奸了……
当我们本着“童言无忌”的想法对孩子一些啼笑皆非的话一笑置之的时候,不知,“童言”背后,是否当真百无禁忌?
例一:
女儿四岁,诚实耿直。有一次,单位的一个同事送给她一个毛绒玩具,问她:“喜欢阿姨给你买的礼物吗?”她清清楚楚地回答:“不喜欢”。当时我和那位同事都觉得好尴尬,我忙说:“宝宝,不许这样说话。阿姨送你的礼物,怎么能说不喜欢呢?”“这个熊长得一点都不好看,我就是不喜欢啊!”
还有一次,我刚把她从幼儿园接出来,迎面碰见她幼儿园的老师领着自己的孩子走过来,我们走过去聊了起来。我说:“呵呵,这是你的小孩啊,胖乎乎的,真可爱。”女儿在一旁接话说:“太胖了,减肥吧,要不然多难看啊!”又把我闹了个大红脸,不知该说什么好。
女儿总是这样,看起来好像是童言无忌,可总是让人扫兴。不过她说的都是内心的真实想法,我又不能教她说谎。不过,要是由着她的性子这样长大,不把人都得罪光了,还能交到朋友吗?
和事老说:
孩子通常都会把自己的想法不加掩饰的表达出来,甚至有时可能会让听者难堪。不过,恰恰因为孩子的话是真实的,最接近事物本质的,所以才会有“童言无忌”一说。
但是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有责任教会孩子如何融入这个社会,如何去和别人友好地相处,这其中自然要涉及到“谈话的艺术”。
“谈话的艺术”指的就是如何能够在真实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同时,让别人愉快地接受。对于小一点的孩子,我们可以用角色互换的方法帮助他了解说话的分寸。如果孩子不喜欢这个礼物,我们也没有必要强迫她说喜欢,但要让她明白:“如果你满怀欣喜地把礼物送给别人,会希望听到他说什么呢?”即使是真的不喜欢,也要考虑到对方的心情,至少要说谢谢啊!”
对于这样的“童言”,我们可以寄希望于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感化他,当孩子的情感体验成熟了,说话方式就会渐渐改善。
例二:
姐姐家的孩子虽然才五岁,可是有些东西懂得比成人还多,有些关系分得比成人还要清楚;比如他的爸爸妈妈跟他的爷爷奶奶一起出去购物,他从来不肯让他爸爸妈妈花钱,说他爷爷退休工资高。他的爷爷奶奶跟他的外公外婆一起出去,从来不肯让他的爷爷奶奶花钱,说外公挣钱多。
有一天全家聚会,不知道为什么,小外甥和他的爸爸发生争执,父子俩竟然在院子里打起来了,后来在全家人对他爸爸的一顿数落声中总算停止了哭闹,心不甘情不愿地过来跟大家一起吃饭,嘴里还一直在不停的唠叨着:早知道不带你(他的爸爸)过来吃这么多好吃的菜,让你一个人在家喝粥!
大家在一片笑声中继续进餐,突然我爸爸发现那天买的牛百叶口感不好,颜色有些发黄,就建议不要吃了,要把那牛百叶从桌上撤走。这时只见小外甥跟猴子似的很快爬到椅子上大声说:不!留给我爸爸吃,把他吃死最好,这样我妈妈就可以重新娶一个好男人。说完还不忘叮咛他的妈妈:“但是你可不要告诉别人你三十几了,要说你才二十岁,这样才会有很多男人追你。”等大家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他突然又想起什么似的说:“不过万一人家问你,你才二十岁怎么能有这么大的儿子怎么办?还是说二十六岁吧,跟小姨差不多。对,就二十六吧!”
说真的,当时我真的都快惊呆了,这哪像是从一个嫁娶都还没有分得清楚的孩子嘴里说出的话,但是更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家里没有一个人跟小家伙讲道理,都在骄傲的感叹:现在的孩子真是聪明,这些也没有谁教他,不知道小小年纪怎么懂的这么多。小家伙也能从家长的口吻中听出赞许的味道,渐渐的心情也比刚刚好很多!
和事老说:
当我们在一片笑声中感叹童言无忌的时候,是否也是在无意中默认了孩子的一些行为?父子之间闹矛盾,家人帮助孩子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当孩子说到“让爸爸吃死最好”的时候,还能仅仅当作玩笑来听吗?当孩子一门心思地帮妈妈谋划怎样娶个“好男人”的时候,我们是该为他的谋略感慨一声“聪明”,还是该想想这孩子对父亲的感情为何会如此凉薄?
都说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从孩子身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育中的得失成败。现在的孩子,学习模仿能力是超乎成人想象的;同时,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却是有限的。如何把好钢用到刀刃上?还真是值得家长学习思考的问题。
例三:
“秋天到了,小鸟恋爱了,蚂蚁同居了,苍蝇怀孕了,蚊子流产了,蝴蝶离婚了,毛毛虫改嫁了,年轻的你还等什么呢?”能想象吗?这居然是在小学校园中广泛流行的歌谣,当八九岁大的孩子说起这些时,笑意写满稚嫩的脸庞。
同样是在小学校园,两个男生在活动课上闹着玩,其中一个男生忽地跑到老师那儿告状:“老师,××强奸了我!”众老师愕然,孩子却反应平静,在他们小脑袋里,尖叫、拉扯衣服就是被强奸,因为“电视里就是这个样子”。
这些“无忌”的童言常常让老师惊讶得目瞪口呆,教育起来,通常是一句“别胡说”,因为除此之外,老师也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这些“思想越来越复杂”的孩子。
和事老说:
“童言”本是纯真无邪的语言的代名词。“童言无忌”,是说孩子对客观世界纯真、质朴的表达。这样的“童言”,不但可爱而且可鉴。而现在,在“童言”日益遭到污染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再任由孩子无忌地发言,而是要教育、要引导、要矫正,最关键的是要尽力营造健康高雅的文化环境,培育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在一块杂草丛生的田地里,把草除掉的最好办法不是一味地用刀去割、用锹去挖,而是在上面种上麦子。孩子们身处一个开放的环境,社会“感冒”,他们就可能“打喷嚏”。因此,纯洁“童言”,需要社会、学校、家庭方方面面综合治理。
当我们本着“童言无忌”的想法对孩子一些啼笑皆非的话一笑置之的时候,不知,“童言”背后,是否当真百无禁忌?
例一:
女儿四岁,诚实耿直。有一次,单位的一个同事送给她一个毛绒玩具,问她:“喜欢阿姨给你买的礼物吗?”她清清楚楚地回答:“不喜欢”。当时我和那位同事都觉得好尴尬,我忙说:“宝宝,不许这样说话。阿姨送你的礼物,怎么能说不喜欢呢?”“这个熊长得一点都不好看,我就是不喜欢啊!”
还有一次,我刚把她从幼儿园接出来,迎面碰见她幼儿园的老师领着自己的孩子走过来,我们走过去聊了起来。我说:“呵呵,这是你的小孩啊,胖乎乎的,真可爱。”女儿在一旁接话说:“太胖了,减肥吧,要不然多难看啊!”又把我闹了个大红脸,不知该说什么好。
女儿总是这样,看起来好像是童言无忌,可总是让人扫兴。不过她说的都是内心的真实想法,我又不能教她说谎。不过,要是由着她的性子这样长大,不把人都得罪光了,还能交到朋友吗?
和事老说:
孩子通常都会把自己的想法不加掩饰的表达出来,甚至有时可能会让听者难堪。不过,恰恰因为孩子的话是真实的,最接近事物本质的,所以才会有“童言无忌”一说。
但是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有责任教会孩子如何融入这个社会,如何去和别人友好地相处,这其中自然要涉及到“谈话的艺术”。
“谈话的艺术”指的就是如何能够在真实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同时,让别人愉快地接受。对于小一点的孩子,我们可以用角色互换的方法帮助他了解说话的分寸。如果孩子不喜欢这个礼物,我们也没有必要强迫她说喜欢,但要让她明白:“如果你满怀欣喜地把礼物送给别人,会希望听到他说什么呢?”即使是真的不喜欢,也要考虑到对方的心情,至少要说谢谢啊!”
对于这样的“童言”,我们可以寄希望于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感化他,当孩子的情感体验成熟了,说话方式就会渐渐改善。
例二:
姐姐家的孩子虽然才五岁,可是有些东西懂得比成人还多,有些关系分得比成人还要清楚;比如他的爸爸妈妈跟他的爷爷奶奶一起出去购物,他从来不肯让他爸爸妈妈花钱,说他爷爷退休工资高。他的爷爷奶奶跟他的外公外婆一起出去,从来不肯让他的爷爷奶奶花钱,说外公挣钱多。
有一天全家聚会,不知道为什么,小外甥和他的爸爸发生争执,父子俩竟然在院子里打起来了,后来在全家人对他爸爸的一顿数落声中总算停止了哭闹,心不甘情不愿地过来跟大家一起吃饭,嘴里还一直在不停的唠叨着:早知道不带你(他的爸爸)过来吃这么多好吃的菜,让你一个人在家喝粥!
大家在一片笑声中继续进餐,突然我爸爸发现那天买的牛百叶口感不好,颜色有些发黄,就建议不要吃了,要把那牛百叶从桌上撤走。这时只见小外甥跟猴子似的很快爬到椅子上大声说:不!留给我爸爸吃,把他吃死最好,这样我妈妈就可以重新娶一个好男人。说完还不忘叮咛他的妈妈:“但是你可不要告诉别人你三十几了,要说你才二十岁,这样才会有很多男人追你。”等大家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他突然又想起什么似的说:“不过万一人家问你,你才二十岁怎么能有这么大的儿子怎么办?还是说二十六岁吧,跟小姨差不多。对,就二十六吧!”
说真的,当时我真的都快惊呆了,这哪像是从一个嫁娶都还没有分得清楚的孩子嘴里说出的话,但是更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家里没有一个人跟小家伙讲道理,都在骄傲的感叹:现在的孩子真是聪明,这些也没有谁教他,不知道小小年纪怎么懂的这么多。小家伙也能从家长的口吻中听出赞许的味道,渐渐的心情也比刚刚好很多!
和事老说:
当我们在一片笑声中感叹童言无忌的时候,是否也是在无意中默认了孩子的一些行为?父子之间闹矛盾,家人帮助孩子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当孩子说到“让爸爸吃死最好”的时候,还能仅仅当作玩笑来听吗?当孩子一门心思地帮妈妈谋划怎样娶个“好男人”的时候,我们是该为他的谋略感慨一声“聪明”,还是该想想这孩子对父亲的感情为何会如此凉薄?
都说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从孩子身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育中的得失成败。现在的孩子,学习模仿能力是超乎成人想象的;同时,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却是有限的。如何把好钢用到刀刃上?还真是值得家长学习思考的问题。
例三:
“秋天到了,小鸟恋爱了,蚂蚁同居了,苍蝇怀孕了,蚊子流产了,蝴蝶离婚了,毛毛虫改嫁了,年轻的你还等什么呢?”能想象吗?这居然是在小学校园中广泛流行的歌谣,当八九岁大的孩子说起这些时,笑意写满稚嫩的脸庞。
同样是在小学校园,两个男生在活动课上闹着玩,其中一个男生忽地跑到老师那儿告状:“老师,××强奸了我!”众老师愕然,孩子却反应平静,在他们小脑袋里,尖叫、拉扯衣服就是被强奸,因为“电视里就是这个样子”。
这些“无忌”的童言常常让老师惊讶得目瞪口呆,教育起来,通常是一句“别胡说”,因为除此之外,老师也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这些“思想越来越复杂”的孩子。
和事老说:
“童言”本是纯真无邪的语言的代名词。“童言无忌”,是说孩子对客观世界纯真、质朴的表达。这样的“童言”,不但可爱而且可鉴。而现在,在“童言”日益遭到污染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再任由孩子无忌地发言,而是要教育、要引导、要矫正,最关键的是要尽力营造健康高雅的文化环境,培育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在一块杂草丛生的田地里,把草除掉的最好办法不是一味地用刀去割、用锹去挖,而是在上面种上麦子。孩子们身处一个开放的环境,社会“感冒”,他们就可能“打喷嚏”。因此,纯洁“童言”,需要社会、学校、家庭方方面面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