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比较”,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ei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一切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文本比较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整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比较→鉴赏,领悟语言的表达魅力
  语文书上的每一篇课文都是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好资料。那些课文用词准确,让学生通过比较鉴赏,揣摩其用词的精当,可以让学生真正领会语言文字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不断提高语言感受能力和鉴赏水平,为运用语言文字打下基础。课堂中运用文本比较时可以恰当地抽取原文语句进行合理的整合、变换、增删等。
  例如,宿迁市泗阳县双语实验学校的嵇晓珊老师在教学《海底世界》时,这样设计:
  师:当海面波涛汹涌时,海底依然是宁静的。那海底是否一点声音也没有呢?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生:……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
  师:(出示:“有的嗡嗡,有的啾啾,有的汪汪,有的打呼噜。”)同学们,比较着读一读,同样是写声音,哪一组好呢?
  生1:第一组好,因为第一组不仅写出了声音,还写出了像什么的声音,仿佛脑海里能看到小动物在叫。
  ……
  师:第一组这样写,不仅写出了声音,而且还运用了形象化地描述,把文章写得具体而又生动,让人有画面感。
  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很容易意识到什么样的语言有魅力,久而久之,就会如法炮制,熟练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提升文章语言的感染力。
  二、比较→挖掘,品味人物的思想品质
  小学阶段,有许多课文着重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对小学生来说,体会人物的品质是学生的薄弱点,也是难点,这时往往可以运用文本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可以快速读懂人物,理解人物,品味人物。
  如,南京江宁实验小学王蕾老师教学《放飞蜻蜓》一课体会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品质时,这样开展:
  师:在和小朋友的对话中,陶先生还提了哪些问题?
  生:1.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2.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3.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4.把它放了,好不好?
  师:老师把句子变一变,这样好不好?
  (出示:1.蜻蜓吃什么?2.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3.尾巴有什么用?4.把它放了?)
  生1:不好,这样感觉陶先生说话很硬,感觉在命令。
  生2:陶先生这样说,小朋友们会害怕和他在一起。
  ……
  师:是呀,陶先生这样的问话是与孩子们平等地对话,不强求,不命令……这也是陶先生对孩子们的尊重。
  从以上四个问话的比较中,学生很快体会到了陶先生尊重他人的品质,有效地把握了人物的思想品质。
  三、比较→辨识,习得文章的体裁特征
  文章的基本体裁有记叙文、应用文、小说、诗歌、散文、寓言、童话、科学小品文等,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表达风格、特征。如: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点是科学性,形象生动等。因此,我们要从中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体裁特色,正确解读文本。
  例如,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陈鑫颖老师在执教《大自然的文字》时,为了让学生把握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点,她在教学“冰到底是怎么搬运这样巨大的石块的呢?”时,也采用了“文本比较”。
  出示《百科全书》中的解释:“冰川可以搬运大型石块。
  师:伊林在考察中有了自己的发现,已在科考记录中写下了自己的发现。(出示课文中的相关语句,比较阅读:“……有时会忽然看到树林当中立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树林的呢?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
  师: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生1:喜欢伊林写的,因为他的语言浅显易懂。
  生2:我也喜欢伊林写的,因为他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内容介绍的很生动。
  ……
  师:《百科全书》中的文字严谨、准确。伊林的科学小品文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深奥的科学知识。
  通过文本比较,学生一下子就掌握了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点。
  四、比较→明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真正领略作者的写作意图,须教师的巧妙点拨和指导,除了恰当地抽取原文语句进行合理地整合、变换、增删等,也可以从课外引用语段入手。通过比较品味,使学生很准确地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寻找最佳切入口。
  例如,苏州市实验小学的葛戴丹老师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时,这样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师:自读13自然段,把最能表现自由的内容圈画出来,想想体会。
  生:……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黄花,就开一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师:这段话中,作者反复用了哪一个句式?一共几个?
  生:愿意……就……。五个半。
  师:老师也用句式写了一段话。出示:“倭瓜圆鼓可爱,黄瓜翠绿鲜嫩,玉米金黄香糯……”把老师的这段话换成肖红的,合适吗?
  生1:不合适。因为萧红要写的是园子里的景物很自由,老师的没写出自由。
  生2:老师虽然写的很好,但是和作者想表达的“自由”没有关系。
  ……
  师:……有时写的美没有用,要符合文章的原意。
  这样的设计,不禁让人拍案叫绝,精妙的文本比较,引领学生把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文采与情境的独特意蕴!
  学生一旦拥有了比较、鉴别的意识,他们便能很快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学生的思维将被打开得更宽广,他们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评价和理解某事物,从而汲取知识。当他们尝到了在比较中寻求新知识的快捷实效时,他们也学会了举一反三,从而形成能力,促使学生的阅读与作文的能力双宿双飞。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太华小学语文教师。
  (责任编辑:刘俭国)
其他文献
尊敬的各位领导、孙主席、李秘书长、亲爱的营员们:大家好!我是来自河南省开封市第三师范附属小学的大队辅导员高红艳,很荣幸能够代表辅导员老师在第十三届“火炬引导我前进
不少企业为了争夺市场,又在产品“降”字上大做文章,玩价格游戏,不但伤人伤已,而且使产业缺乏积累,失去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其实,企业有时若能避开众对手,调转“马头”,吃吃“回头草”
今年 3月 ,根据外经贸部 2 0 0 1年《关于做好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工作的通知》要求 ,由青海省外经贸厅牵头 ,省工商局、省国税局、省地税局、西宁海关、省经贸委、省财政厅
构建和谐社会,学校是一个重要的阵地,而学校的细胞是班级,只有每一个班集体都变得和谐,整个学校才会变成一个和谐的大集体。一个和谐的班集体能够促进班风、学风的形成;能够
一天,我们与两位孩子家长一道用“3.3.3智能学具”测查孩子的智能水平和个性特点。一个孩子四岁半,一个孩子五岁,同做“三维找房子(3.33智能学具的一类题型)”的竞赛游戏。事前,我特意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在午睡起床的时候,经常有幼儿将鞋子穿反。家长们反映,由于孩子不会系鞋带,所以不愿意穿有带子的鞋到幼儿园来。通过“认识鞋子”这一活动,可以让幼儿认识
“多麻烦呀!”王新的爸爸在无奈地自语、叹息。这一边,王新不依不饶地非要爸爸带走她刚刚脱下来的大衣。新疆的冬天非常寒冷,孩子们上幼儿园,都要夺得厚厚的,大衣、帽子、围巾,从头
洛阳是让人心仪的城市,每次游洛阳,都让人觉得有所感,有所得。上个月与朋友们一道作洛阳之游,有幸瞻仰孔子问礼碑,在那里徘徊许久。此碑是镶嵌在东关大街一处建筑的壁间,上刻
今天是小班吴老师的半日观摩活动。区域活动时,小王正在娃娃家里专心致志地切“菜”,旁边另一个娃娃家里的墨墨给小玉打“电话”。不管“电话铃”怎么响,小玉也不理睬,墨墨气得大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其实每天都在和“商人”打交道,只是我们平时对他们的称谓是充满中国色彩的:“企业家”。这本《品味资本》就是我和他们打交道的结果之一——一些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