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阅读教学,每一位教师都深知它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师在教学中更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关注学生的能力形成,以及情感方面的变化。因此,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呢?针对小学中年级段,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乐于阅读
夸美纽斯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没有食欲,勉强地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至少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如果在饥饿感的驱使下把食物吃到胃里去,那他就会乐于接受,并很好地消化。”这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乐于阅读。
二、在读书的过程中注重方法指导
1.要求学生能够读懂文章
学生在读书这个过程中会有许多问题出现,比如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不明白的句子等等。在读书之前,教师就要能预见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要在日常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想办法强化这一训练,不但在课文中要加强词语的理解,还要在平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的交流中,让学生确定是否对自己不常用的词有所了解了。这样既为学生积累词语打下基础,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外,通过教材的课后习题,教材的编写者告诉给学生,即使是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的意思也可能是不同的。例如,冀教版三年级下册《伙伴》一课后的词句积累有这样一题:a.猎狗,你究竟在哪里呀?b.乌鸦叼着肉在前面飞,马哈多急急地在后面追,他要去看个究竟。同样是“究竟”一词在同一篇课文中,由于语境的不同意思也不同。
2.进行读写训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我们的课本上,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出色的范文。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以课文为例,让学生体会到为了表达一定的内容,作者是怎樣准确、生动、鲜明地使用语言的,做到读写结合的。
(1)做摘记。每学一篇课文或读一篇好文章,都有一些好的词语、句式,教师应要求学生有目的地收集整理,鼓励学生做好摘记。值得强调的是,摘抄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为写作服务。如果学生只是一味地摘抄,不懂得运用,那么,积累再多也无济于事。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理解词语、句式的意义和用法的基础上,把自己喜欢的词句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水平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2)仿写。即指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故事情节、描写手法、文章结构、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的练笔。如在讲完《桂林山水甲天下》这篇文章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进行仿写,写出自己家乡的美。然后,和课文进行比较,看同样是描写家乡的山水,自己的写作技巧与作者有哪些差距。这样学生就能找到自己的弱点,在进行类似知识的学习时,就能加以注意。这样组织教学,便把阅读与练笔有机结合了起来。
(3)扩写和缩写。对于篇幅简短的文章,在教学时采用扩写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细腻把握,同时能加深学生对原文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新能力。缩写则是在主题不变的前提下,简要说出文章的内容,使篇幅简短明了。这样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训练学生的总结归纳技巧。
(4)续写。即指在学完课文后,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合理想象,在原文后边添加相关内容。如在讲完寓言《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可安排学生续写:如果皇帝再次看到那两个服装设计师,他会怎么做?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有的说:“皇帝知道实情后把那两个人杀了。”有的说:“皇帝叫那两个人又做了一件更美的服装。”这样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教学更具有趣味性。
3.阅读教学要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要提倡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时有情感的投入,细心体会教材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走进作者或主人翁的心灵。如在《父爱 母爱》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在阅读相关文章时,能结合自己的情感去阅读、去感悟,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才能在自己的学习实践中有意识地矫正自己的不足。
三、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语文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从课本上学到的东西是有限的。为了拓宽知识视野,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读物,内容、体裁可以多样化,如可以利用节假日去公共图书馆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鉴别、审美能力等。如通过《名人传》的阅读,学生能从中学到刻苦学习的精神;通过收看新闻报道等相关信息,可以得知当今社会是节能减排的时代,节能减排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使学生主动成为节能减排的小使者;通过《昆虫记》的阅读,使学生了解作者细腻的写作手法,有利于自己在写作中的创作发挥。
总之,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通过阅读教学,学生的阅读速度会得到提高,感知教材能力、理解分析能力、评价赏析能力得到锻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龙文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读本.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2] 秦训刚,晏渝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责编 张翼翔)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乐于阅读
夸美纽斯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没有食欲,勉强地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至少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如果在饥饿感的驱使下把食物吃到胃里去,那他就会乐于接受,并很好地消化。”这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乐于阅读。
二、在读书的过程中注重方法指导
1.要求学生能够读懂文章
学生在读书这个过程中会有许多问题出现,比如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不明白的句子等等。在读书之前,教师就要能预见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要在日常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想办法强化这一训练,不但在课文中要加强词语的理解,还要在平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的交流中,让学生确定是否对自己不常用的词有所了解了。这样既为学生积累词语打下基础,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外,通过教材的课后习题,教材的编写者告诉给学生,即使是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的意思也可能是不同的。例如,冀教版三年级下册《伙伴》一课后的词句积累有这样一题:a.猎狗,你究竟在哪里呀?b.乌鸦叼着肉在前面飞,马哈多急急地在后面追,他要去看个究竟。同样是“究竟”一词在同一篇课文中,由于语境的不同意思也不同。
2.进行读写训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我们的课本上,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出色的范文。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以课文为例,让学生体会到为了表达一定的内容,作者是怎樣准确、生动、鲜明地使用语言的,做到读写结合的。
(1)做摘记。每学一篇课文或读一篇好文章,都有一些好的词语、句式,教师应要求学生有目的地收集整理,鼓励学生做好摘记。值得强调的是,摘抄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为写作服务。如果学生只是一味地摘抄,不懂得运用,那么,积累再多也无济于事。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理解词语、句式的意义和用法的基础上,把自己喜欢的词句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水平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2)仿写。即指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故事情节、描写手法、文章结构、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的练笔。如在讲完《桂林山水甲天下》这篇文章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进行仿写,写出自己家乡的美。然后,和课文进行比较,看同样是描写家乡的山水,自己的写作技巧与作者有哪些差距。这样学生就能找到自己的弱点,在进行类似知识的学习时,就能加以注意。这样组织教学,便把阅读与练笔有机结合了起来。
(3)扩写和缩写。对于篇幅简短的文章,在教学时采用扩写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细腻把握,同时能加深学生对原文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新能力。缩写则是在主题不变的前提下,简要说出文章的内容,使篇幅简短明了。这样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训练学生的总结归纳技巧。
(4)续写。即指在学完课文后,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合理想象,在原文后边添加相关内容。如在讲完寓言《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可安排学生续写:如果皇帝再次看到那两个服装设计师,他会怎么做?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有的说:“皇帝知道实情后把那两个人杀了。”有的说:“皇帝叫那两个人又做了一件更美的服装。”这样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教学更具有趣味性。
3.阅读教学要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要提倡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时有情感的投入,细心体会教材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走进作者或主人翁的心灵。如在《父爱 母爱》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在阅读相关文章时,能结合自己的情感去阅读、去感悟,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才能在自己的学习实践中有意识地矫正自己的不足。
三、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语文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从课本上学到的东西是有限的。为了拓宽知识视野,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读物,内容、体裁可以多样化,如可以利用节假日去公共图书馆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鉴别、审美能力等。如通过《名人传》的阅读,学生能从中学到刻苦学习的精神;通过收看新闻报道等相关信息,可以得知当今社会是节能减排的时代,节能减排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使学生主动成为节能减排的小使者;通过《昆虫记》的阅读,使学生了解作者细腻的写作手法,有利于自己在写作中的创作发挥。
总之,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通过阅读教学,学生的阅读速度会得到提高,感知教材能力、理解分析能力、评价赏析能力得到锻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龙文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读本.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2] 秦训刚,晏渝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