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0
基金项目:防灾科技学院高等数学教学团队(JT201312)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是教学、科研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体。因此,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要积极探索改善高校管理工作的各种有效途径,其中"痕迹化"管理是极为有效的一个环节。
一、痕迹化管理的特点
"细节决定成败"、"过程重于结果",强调的就是"痕迹化"管理,就是讓所有的管理都留下印迹,保证以后有据可查。"痕迹化"管理反映了管理由事后结果控制向事前计划和事中监控转移的趋势,也是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的一个表现。管理工作人员对高校教师的管理、高校教师对学生的管理都可以通过"痕迹化"管理来记录、展示管理的方法和成效,及时纠正管理过程中的错误,弥补不足,让教育教学管理更合理,更人性,更具成效。这种管理方法应用到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当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
"痕迹化"管理的前提是高等院校要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明确的岗位职责划分,形成行政职能管理层,教科研管理层的责任分工,"痕迹化"管理再将岗位职责内容细化到每位教师教学工作的"质"与"量",让教师明确自己在科研等业务压力的同时如何教书,如何教好书的职责,增加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通过这种管理,教师工作更加认真,教学思路更加明确,也更加注意平时工作痕迹的完善和保存。
1.2评价管理考核的依据
实力不是空洞的展示,必须要有各种材料来表征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效果,我们只有通过痕迹来评价管理的成败和实力的强弱,这是高等学校得以展示教育教学成果的佐证材料,从事前的工作计划,事中的方法过程,事后的结果评定,都要有全面的了解,大到学校的发展宏观目标,小到教师业务考核都能直观明了的从留下的工作痕迹中检查到,教师职称晋升,表彰先进、出国进修以及科研项目的申请也需要痕迹的支持,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才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地展开工作,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自然水到渠成,
1.3利于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提倡"以生为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可以通过"痕迹化"管理来巩固各项管理制度对大学生的约束作用,这也是教书育人的延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高尚道德情操的确立,不仅要靠有效的思想教育,同时要靠强有力的管理才能实现,要靠细微的"痕迹"才能评价。一方面,使学生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按规办事;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在校学习期间,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已经做了什么,还没有做什么等等,从而约束自我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的"育人"作用。
1.4便于反思监管工作中的不足
"痕迹化"管理要求每一项教学管理工作都有详细的计划与记录,我们可以方便的查找到要找的事件及其事件的进行状态,这样就很容易发现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秉承服务于广大师生的原则,对于管理工作中出现什么问题、问题出现在那个环节,具体责任人有哪些,通过详细的记录,能直观的发现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做到及时的修正,使得本来繁杂的教学管理变得"有据可依、有据可查"。
二、如何实行"痕迹化"管理
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和制约教学管理水平的因素很多,坚持以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大胆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方式,根据教学工作本身的规律和特点,从"细节"、"质量"、"痕迹"入手,实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痕迹化"管理,从而形成"教学秩序正常,教学效果明显,教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
2.1"细节"入手,从教学到内务管理制度全面覆盖。
这既是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教学管理方面,在细节上考虑教学管理如何去操作、去实施,并配套相应的规章制度。比如说,实行完全学分制.相应的完全学分制的具体延施办法是否出台,教师的教学计划是否调整,相应的调整内容是否明晰,教学大纲的是否修订,课程之间如何演化是否明确。另外,高校提倡自主学习,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如何量化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也需要从细节着手,为了监管后进学生的自制力,相应的监督手段是否采取,不定期的抽查检查是否进行。内务管理方面,梳理重难点,对设备管理,后勤管理,公章管理、保卫管理、财务管理等内务事项制定明确具体的规章制度,形成制度管人,管事,管物的管理机制,同时细化要求,确保责权明确,便于执行操作,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师生。
2.2"质量"入手,注重和强化教育教学管理过程控制。
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手段,应通过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反馈与改进四个方面执行。在教学质量形成过程中,任课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规范地实施教学管理,为了反映教学质量,要相应的做好课程教学工作的综合评价,学生从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等方面来进行评价,督导组从听课以及学生意见等方面进行评价,同行教师从教学态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来评价。教务管理人员也要通过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并优化教与学关系,是促进教学目标全面实现必不可少的保证。有的学校采用非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课程安排造成了学生无法全面发展,课程安排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要遵循制定计划、协调运转、检测评估、总结提高的流程。
2.3"痕迹"入手,优化高校教育资源监管。高校教育资源是高校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对于力、物力、财力等有形资源,提倡打破过去封闭的管理模式,具备条件的高校在保证教学科研的前提下,把实验室、教室、图书馆和体育设施等实行对外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此同时就必须要及时进行表单登记,现实了"痕迹化"管理,确保出现问题有据可寻,有效防止管理漏洞。对于办学理念、管理制度、校园文化等无形资源也要做到与时俱进,美国的大学制订了学生学术诚信条例作为入学条件,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学术不诚实行为,记录在册并严厉处罚。这是中国高校在培养学生道德规范时值得借鉴的。
当然,任何一种管理方式都有两面性,"痕迹化"管理也不例外,事无巨细都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由于工作过分细化扼杀了教育教学工作创新性,这些不足要求高校管理工作者认真研究"痕迹化"管理理论之后,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改进和克服,强化广大师生的痕迹管理意识,在做一件事之前必须考虑"事前有因,事中有监督,事后有果",根据监管教学任务的轻重缓急等状况决定痕迹的强度,不能狭义的认为痕迹就是"纸质文档",像电子文档、照片、光盘等等都可以作为痕迹材料,这样既可以减少纸张浪费,又可以避免痕迹造假。
更好地发挥"痕迹化"管理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做到扬长避短,采取这种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创造良好的环境用好人才,备好人才,育好人才,对高等学校的发展、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都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勇强.目标管理在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教育管理,2011.6
[2]刘若江.浅谈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几点特殊性[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10
[3]陈明.如何看待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过程中管理与服务的关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1126-27
[4]张云.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中的沟通[J].辽宁教育研究,2008.11
[5]余新.论我国高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J].教育与经济,2006.2
基金项目:防灾科技学院高等数学教学团队(JT201312)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是教学、科研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体。因此,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要积极探索改善高校管理工作的各种有效途径,其中"痕迹化"管理是极为有效的一个环节。
一、痕迹化管理的特点
"细节决定成败"、"过程重于结果",强调的就是"痕迹化"管理,就是讓所有的管理都留下印迹,保证以后有据可查。"痕迹化"管理反映了管理由事后结果控制向事前计划和事中监控转移的趋势,也是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的一个表现。管理工作人员对高校教师的管理、高校教师对学生的管理都可以通过"痕迹化"管理来记录、展示管理的方法和成效,及时纠正管理过程中的错误,弥补不足,让教育教学管理更合理,更人性,更具成效。这种管理方法应用到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当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
"痕迹化"管理的前提是高等院校要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明确的岗位职责划分,形成行政职能管理层,教科研管理层的责任分工,"痕迹化"管理再将岗位职责内容细化到每位教师教学工作的"质"与"量",让教师明确自己在科研等业务压力的同时如何教书,如何教好书的职责,增加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通过这种管理,教师工作更加认真,教学思路更加明确,也更加注意平时工作痕迹的完善和保存。
1.2评价管理考核的依据
实力不是空洞的展示,必须要有各种材料来表征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效果,我们只有通过痕迹来评价管理的成败和实力的强弱,这是高等学校得以展示教育教学成果的佐证材料,从事前的工作计划,事中的方法过程,事后的结果评定,都要有全面的了解,大到学校的发展宏观目标,小到教师业务考核都能直观明了的从留下的工作痕迹中检查到,教师职称晋升,表彰先进、出国进修以及科研项目的申请也需要痕迹的支持,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才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地展开工作,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自然水到渠成,
1.3利于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提倡"以生为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可以通过"痕迹化"管理来巩固各项管理制度对大学生的约束作用,这也是教书育人的延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高尚道德情操的确立,不仅要靠有效的思想教育,同时要靠强有力的管理才能实现,要靠细微的"痕迹"才能评价。一方面,使学生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按规办事;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在校学习期间,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已经做了什么,还没有做什么等等,从而约束自我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的"育人"作用。
1.4便于反思监管工作中的不足
"痕迹化"管理要求每一项教学管理工作都有详细的计划与记录,我们可以方便的查找到要找的事件及其事件的进行状态,这样就很容易发现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秉承服务于广大师生的原则,对于管理工作中出现什么问题、问题出现在那个环节,具体责任人有哪些,通过详细的记录,能直观的发现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做到及时的修正,使得本来繁杂的教学管理变得"有据可依、有据可查"。
二、如何实行"痕迹化"管理
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和制约教学管理水平的因素很多,坚持以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大胆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方式,根据教学工作本身的规律和特点,从"细节"、"质量"、"痕迹"入手,实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痕迹化"管理,从而形成"教学秩序正常,教学效果明显,教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
2.1"细节"入手,从教学到内务管理制度全面覆盖。
这既是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教学管理方面,在细节上考虑教学管理如何去操作、去实施,并配套相应的规章制度。比如说,实行完全学分制.相应的完全学分制的具体延施办法是否出台,教师的教学计划是否调整,相应的调整内容是否明晰,教学大纲的是否修订,课程之间如何演化是否明确。另外,高校提倡自主学习,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如何量化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也需要从细节着手,为了监管后进学生的自制力,相应的监督手段是否采取,不定期的抽查检查是否进行。内务管理方面,梳理重难点,对设备管理,后勤管理,公章管理、保卫管理、财务管理等内务事项制定明确具体的规章制度,形成制度管人,管事,管物的管理机制,同时细化要求,确保责权明确,便于执行操作,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师生。
2.2"质量"入手,注重和强化教育教学管理过程控制。
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手段,应通过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反馈与改进四个方面执行。在教学质量形成过程中,任课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规范地实施教学管理,为了反映教学质量,要相应的做好课程教学工作的综合评价,学生从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等方面来进行评价,督导组从听课以及学生意见等方面进行评价,同行教师从教学态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来评价。教务管理人员也要通过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并优化教与学关系,是促进教学目标全面实现必不可少的保证。有的学校采用非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课程安排造成了学生无法全面发展,课程安排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要遵循制定计划、协调运转、检测评估、总结提高的流程。
2.3"痕迹"入手,优化高校教育资源监管。高校教育资源是高校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对于力、物力、财力等有形资源,提倡打破过去封闭的管理模式,具备条件的高校在保证教学科研的前提下,把实验室、教室、图书馆和体育设施等实行对外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此同时就必须要及时进行表单登记,现实了"痕迹化"管理,确保出现问题有据可寻,有效防止管理漏洞。对于办学理念、管理制度、校园文化等无形资源也要做到与时俱进,美国的大学制订了学生学术诚信条例作为入学条件,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学术不诚实行为,记录在册并严厉处罚。这是中国高校在培养学生道德规范时值得借鉴的。
当然,任何一种管理方式都有两面性,"痕迹化"管理也不例外,事无巨细都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由于工作过分细化扼杀了教育教学工作创新性,这些不足要求高校管理工作者认真研究"痕迹化"管理理论之后,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改进和克服,强化广大师生的痕迹管理意识,在做一件事之前必须考虑"事前有因,事中有监督,事后有果",根据监管教学任务的轻重缓急等状况决定痕迹的强度,不能狭义的认为痕迹就是"纸质文档",像电子文档、照片、光盘等等都可以作为痕迹材料,这样既可以减少纸张浪费,又可以避免痕迹造假。
更好地发挥"痕迹化"管理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做到扬长避短,采取这种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创造良好的环境用好人才,备好人才,育好人才,对高等学校的发展、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都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勇强.目标管理在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教育管理,2011.6
[2]刘若江.浅谈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几点特殊性[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10
[3]陈明.如何看待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过程中管理与服务的关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1126-27
[4]张云.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中的沟通[J].辽宁教育研究,2008.11
[5]余新.论我国高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J].教育与经济,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