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谈小学数学的激趣教学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loto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新课改中,要求教师要通过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好课堂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用现实的眼光去理解现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数学教学中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数学新课改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激趣
  在小学数学新课改中,要求教师要通过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好课堂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用现实的眼光去理解现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数学教学中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这样的高要求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挑战,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情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教学服务。我认为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数学教学中要把创设的情景趣味化
  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体验其中的数学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每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需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创设的情境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比较具体、明确,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及时从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忘返”;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趣味性、问题性为教学服务,不能“浅尝辄止”,把情境的创设只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和“敲门砖”。比如我在教学《吨的认识》这节课里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牛、熊、马、鹿一起去参加动物运动会,当他们走到一座小桥边的时候发现桥头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我没有在前面的故事情节里多逗留,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后,直接把问题指向过桥要注意什么?他们能过桥吗?让学生把注意力转向“吨”这个新的知识点,激发起学生学习了解有关吨的知识的欲望。在学生学习吨的知识后引导学生再来解决问题:他们该怎么过桥?为他们设计过桥方案。这样的情境既体现了趣味性,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展示了其中的数学味,达到做数学的目的。
  二、数学教学中要把创设的情景内容生活化
  把情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在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我在教学《吨的认识》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我是小小检查员:
  (师简单介绍黄河大桥在两年内就修了两次的原因,并说明黄河大桥上现在急需招聘一批检查员。)
  在黄河大桥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4吨”,这些车能通过吗?
  A、王叔叔的车装载5000千克的煤。
  B、杨大哥的车装载3头大象,每头大约重5吨。
  C、李师傅的车装载6吨大米和7000千克的面粉。
  D、张大伯开着一辆限载4吨的卡车载10头牛,每头牛大约重500千克。
  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热情高涨,因为这是他们所熟悉的身边的事情,特别是习题三和习题四引起了学生的争议,我适时的组织学生讨论,一阵面红耳赤之后他们明白了:李师傅的货物是没有超过桥的限重,但他的车有自重,车的自重加货物的重量足以超过了桥的限重。在这个题目里体现了问题的现实性与条件的开放性,车的自重题目里根本没有提及,但在解决问题时必须要考虑到车有自重这一现实条件,促使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张大伯虽说他拉的货物没有超重,但是货物的重量超过车自身的载重,这对他自己是有危险的,也不能让他通过,体现了教学中的人文性。这样不仅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问题,还培养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数学教学中要把创设的情景内容问题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沟通知识点间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科学的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比如:华应龙老师的《百分比》一课的教学中,他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如果在下一届世界杯足球比赛中,我们中国队获得一个罚点球机会,教练会派谁去?而学生推举的三个队员都各有所长,到底派谁去?要有个有说服力的理由,于是引出了比较他们罚点球的成绩。教师出示了他们的罚点球总数与进球总数的表格,而直观的观察表格是没有充足的理由说明谁去更合适,这就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他们在积极地思考更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百分比就在学生的讨论中出现了,教师没有急于肯定这一结论,而是把又一个问题摆在学生面前,为什么用百分比来比较而不是用分数来直接比较呢?促使学生向更深层次思考,了解百分数的特点和用它来表示比率的优越性。这样的问题情境体现了层次性,促使学生不断的积极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掌握了百分比,而且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体现了教学的高效性。
  四、数学教学中要把创设的情境内容的要有新颖性
  我们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的信息,智力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该赋予一种时代气息。比如在教学《吨的认识》时,学生当小小检查员解决问题后我告诉学生:在陕西省80%的车祸都是由于超载造成的。你想对超载的司机叔叔说什么?引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五、数学教学中要把创设的情景形式的多样性
  情境的创设要采用多种形式,一般中低段的教学情境创设应以与学生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作情境内容,而高段教学情境创设应以与学生的直接经验相冲突的对象和“有挑战性”的任务为情境内容。教学情境的表现形式也应该多种多样,可以是故事情境、图片情境,也可以是操作情境、活动情境、信息情境和问题情境等等;情境创设的主体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只有当“学生主动地寻求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才能为数学知识的应用找到生长点,也才有可能进一步探索体会其应用价值。”
  六、数学教学中要把创设的情景内容防止认识上的“唯情境论”
  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并不是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远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有专家建议: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就是“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
  总之,“生活性和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和问题性”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趣味性和挑战性”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四个方面要求去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儿童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
其他文献
1.小学语文差异教学存在的问题rn尽管很多教师在授课中已经认识到差异教学的重要作用,并且开始重视对差异教学的研究,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果不能合理地加以
期刊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新时期全新的教育形势也为我国小学的语文拼音教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首先会接触到拼音基础训练,可以说拼音对于一个孩子
【摘要】在继教学方法改革和研究之后,学生学法辅导的研究也成为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专家学者在学生学法辅导领域的研究和成果,分析初中数学学生学法辅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结合本人多年实践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加强初中数学学生学法辅导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学法辅导策略  引言  近年来,特别是新课标改革后初中数学学生学法辅导的研究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在初中数
【摘 要】新型城镇化是十八大部署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之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城镇金融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命脉。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中涉及到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权益保障及住房等都需要强大资金支持,而我国目前城镇化建设中面临严重的金融困境。本文在介绍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金融困境的主要表现和其产生的原因后,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金融机构能够在城镇化建设中发挥更多金融支撑作用提供参
感悟是个体凭借语言及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于阅读教学的
创新不是新鲜词,却是个永恒的话题。穿越时空,日新月异,它还是那颗永不坠落的星辰,释放着永不褪色的光茫。现如今,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教育本身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
国际有线电视技术研讨会(ICTC)今年已经是第十二届,十多年来,ICTC得到了广电总局领导及全国各地广电同仁们的大力支持,使之发展成为我国有线电视业界非常重要的信息交流、沟
【摘要】本论文探讨了农村中学初一学生如何解答应用题的教学。首先从学生进入初中的数学学习兴趣入手,应用类比的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两种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列方程是比较简单的方法。其次是要熟悉各类数学关系式、这是解答问题的关键。最后是通过列表等教学方法把问题条理化、简单化,文中就如何如何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举例作出了说明。  【关键词】农村中学数学教学应用题教学  
在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下,美术课堂应对在探究性活动中出现的“乱”现象有所认识,要领会其意义,而加以适时引导,合理地设计“乱”、安排“乱”,同时从“乱”中得到启发,促进自身
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对课程资源的重新组合以及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艺术,在“同课异构”中均能得到充分展现。充分比较、学习不同教师执教同一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是促进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