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视觉文化教育通过人类接受信息量最大的自觉工具来对学生进行德育功能、审美功能的渗透,它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受教者进行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从而塑造个体精神。
[关键词]视觉文化 教育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065-01
一、文化与教育
人类从来就是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习得的经验文化模式交互作用的产物,这就决定了文化与教育的复杂而饶有兴味的关联。文化的核心是哲学思维方式;作为传播文化的主要方式,教育又与哲学思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古代哲学是包罗万象的学问,而先前的教育大师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孔子、朱熹又都是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我们从其中可以体味到文化与教育的久远而深邃的关系。教育对文化的作用表现在教育是文化的延续和更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教育在推动不同国家与民族文化之间进行交流、整合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①
二、视觉与教育
人类可以通过视觉获得各式各样的信息与知识。文字符号虽然是靠眼睛获得的,但由于它的识别与理解需要大脑思维及对语言符号系统的熟悉,否则就如同文盲,而图像图形却有其独特的优势。图形图像同样传递着各种信息,而且能传递文本难以表达的信息,图像可以说是一种流行于全球,而又无须翻译的语言。这种视觉语言具有让人容易理解接受并及时传递信息的优势,可以超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界限,正是这种符号语言的特殊优势,往往被一些教育者忽视。有幸的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信息高速公路的越铺越宽,许多教育者意识到了图形图像这一功能强大的教育手段,并有意识地提高应用水平和层次,并结合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形势更加生动形象,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三、视觉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一般说来,与视觉有关的文化即为视觉文化,视觉与人的生命和本能活动紧密相关,文化与人类自身素质不可分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又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当前对视觉文化研究和评论的不乏其人。但从其描述中很难让人对视觉文化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定界。有人把以图像、画面为媒介的文化称之为视觉文化,有人认为视觉文化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是大众文化的代名词。众说当然有其合理之处。但在这里,笔者仍采用南京师范大学博土生导师张舒予教授对视觉文化的看法:视觉文化是以视觉信息为主要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或可以被视觉所直觉并能够激起观者想象和思想感情涟漪的文化,是最贴近自然又最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文化,是关于美的文化。虽然这一定义有些抽象和宽泛,但它可以对视觉文化有一个相对清晰的描述和研究领域,让人更好地理解这一文化现象。
四、视觉文化中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
探讨“素质教育”问题就必须首先了解:“素质教育”为什么是教育界的难题。面对何为“素质教育”的问题已是论争已久、众说纷纭。据统计,当前教育理论界至少已出现15个关于“素质教育”的定义。但大部分研究者对“素质教育”这个问题的定义都是从自身的角度,各自的研究领域来为此界定。我们可以把 “素质教育”看做是一种教育思潮的进步。教育是以培养人参与社会活动为目的,“素质教育”实施可以培养人进入社会后更有效的活动。所以“素质教育”应从娃娃抓起,从幼年就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新时期为国人所接受的一种主流教育模式和主张,逐步从理论化向操作性转化,将会形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素质教育” 运动。
要解答这个难题,首先得了解“素质教育”的教育背景,从教育价值论的视角分析为何而教,从具体教育实践活动中找出其产生的背景。“素质教育”是由教育工作者针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各项弊端提出的对学生“素质”进行培养的观念,在教育教学中这个观念发挥了巨大的教育成效,使得“素质教育”最终成为现实教育实践与理论的教育“标杆”。在我国这个社会的转型时期,教育价值观念的差异,不仅是人们的认识问题,更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各种教育价值观念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尤为明显。②
五、校园文化中的个体精神
现代“素质教育”是一种新兴的符合国际形势的教育价值观念,它是对以往的应试教育价值观念的一种整合,符合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按照人们过去的思维方式,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受教育者往往接受一种“填鸭式”教育,千篇一律地按照一种模式一种思维,培养成为成熟的个体后才能进入社会开始未来的人生。这种观点和做法禁锢了人的思想和创造思维,很值得推敲。现在大家认为,人从一个“自然实体”经过“社会化”,最终走向“精神存在”才是真正的人生。
对于校园视觉文化教育而言,教育的真谛并非仅仅适应和满足培养社会各级人才的需要,而是在于形成个体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人做人。由此可见,现代教育的积极意义和可贵价值,不应仅局限于人的自然素质的培养与开发,而要超越给定的自然素质,紧跟形势,与时俱进,塑造民族精神,提高个人素质,培养个体精神,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进步,使每个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具备充沛的精神力量和实践能力。
注释:
①张鹏.校园视觉文化中的隐形价值的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5.
②张鹏.校园视觉文化中的隐形价值的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8-60.
[关键词]视觉文化 教育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065-01
一、文化与教育
人类从来就是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习得的经验文化模式交互作用的产物,这就决定了文化与教育的复杂而饶有兴味的关联。文化的核心是哲学思维方式;作为传播文化的主要方式,教育又与哲学思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古代哲学是包罗万象的学问,而先前的教育大师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孔子、朱熹又都是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我们从其中可以体味到文化与教育的久远而深邃的关系。教育对文化的作用表现在教育是文化的延续和更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教育在推动不同国家与民族文化之间进行交流、整合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①
二、视觉与教育
人类可以通过视觉获得各式各样的信息与知识。文字符号虽然是靠眼睛获得的,但由于它的识别与理解需要大脑思维及对语言符号系统的熟悉,否则就如同文盲,而图像图形却有其独特的优势。图形图像同样传递着各种信息,而且能传递文本难以表达的信息,图像可以说是一种流行于全球,而又无须翻译的语言。这种视觉语言具有让人容易理解接受并及时传递信息的优势,可以超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界限,正是这种符号语言的特殊优势,往往被一些教育者忽视。有幸的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信息高速公路的越铺越宽,许多教育者意识到了图形图像这一功能强大的教育手段,并有意识地提高应用水平和层次,并结合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形势更加生动形象,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三、视觉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一般说来,与视觉有关的文化即为视觉文化,视觉与人的生命和本能活动紧密相关,文化与人类自身素质不可分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又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当前对视觉文化研究和评论的不乏其人。但从其描述中很难让人对视觉文化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定界。有人把以图像、画面为媒介的文化称之为视觉文化,有人认为视觉文化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是大众文化的代名词。众说当然有其合理之处。但在这里,笔者仍采用南京师范大学博土生导师张舒予教授对视觉文化的看法:视觉文化是以视觉信息为主要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或可以被视觉所直觉并能够激起观者想象和思想感情涟漪的文化,是最贴近自然又最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文化,是关于美的文化。虽然这一定义有些抽象和宽泛,但它可以对视觉文化有一个相对清晰的描述和研究领域,让人更好地理解这一文化现象。
四、视觉文化中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
探讨“素质教育”问题就必须首先了解:“素质教育”为什么是教育界的难题。面对何为“素质教育”的问题已是论争已久、众说纷纭。据统计,当前教育理论界至少已出现15个关于“素质教育”的定义。但大部分研究者对“素质教育”这个问题的定义都是从自身的角度,各自的研究领域来为此界定。我们可以把 “素质教育”看做是一种教育思潮的进步。教育是以培养人参与社会活动为目的,“素质教育”实施可以培养人进入社会后更有效的活动。所以“素质教育”应从娃娃抓起,从幼年就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新时期为国人所接受的一种主流教育模式和主张,逐步从理论化向操作性转化,将会形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素质教育” 运动。
要解答这个难题,首先得了解“素质教育”的教育背景,从教育价值论的视角分析为何而教,从具体教育实践活动中找出其产生的背景。“素质教育”是由教育工作者针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各项弊端提出的对学生“素质”进行培养的观念,在教育教学中这个观念发挥了巨大的教育成效,使得“素质教育”最终成为现实教育实践与理论的教育“标杆”。在我国这个社会的转型时期,教育价值观念的差异,不仅是人们的认识问题,更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各种教育价值观念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尤为明显。②
五、校园文化中的个体精神
现代“素质教育”是一种新兴的符合国际形势的教育价值观念,它是对以往的应试教育价值观念的一种整合,符合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按照人们过去的思维方式,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受教育者往往接受一种“填鸭式”教育,千篇一律地按照一种模式一种思维,培养成为成熟的个体后才能进入社会开始未来的人生。这种观点和做法禁锢了人的思想和创造思维,很值得推敲。现在大家认为,人从一个“自然实体”经过“社会化”,最终走向“精神存在”才是真正的人生。
对于校园视觉文化教育而言,教育的真谛并非仅仅适应和满足培养社会各级人才的需要,而是在于形成个体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人做人。由此可见,现代教育的积极意义和可贵价值,不应仅局限于人的自然素质的培养与开发,而要超越给定的自然素质,紧跟形势,与时俱进,塑造民族精神,提高个人素质,培养个体精神,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进步,使每个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具备充沛的精神力量和实践能力。
注释:
①张鹏.校园视觉文化中的隐形价值的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5.
②张鹏.校园视觉文化中的隐形价值的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