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分解》课堂教学设计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7530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通过高一必修教材中《力的分解》的课堂教学设计,强调基础年级必须重视基础。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有两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一课时,在讲完课本知识“像上面的0.5、0.4、1.2和3.5都是小数。小数中间的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后,开始了不同的练习。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对于“平均数”的教学设计,通常是先让学生通过“比总数”不公平的认知冲突来引出平均数的概念,从而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平均数”的教学往往演变成了简单的求一些数据的平均数,淡化或忽略了对平均数本质意义(统计意义)的理解。那么,教师该如何让学生有效建构平均数的概念呢?笔者试图通过对两个
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练习”包含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并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等内容,其知识容量庞杂、教学目标宽泛。因此,教师要想让学生“熟而生智”,就要帮助他们寻找到合理的练习定位,系统构筑知识体系,通过综合型的练习帮助学生将本单元知识进行梳理串联,最终为学生思维的整体推进提供平台。  一、 算用相依,合理定位  【片段一】  教师出示7张数字卡片。  师:用上
在解决高中数学具体问题时,经常碰到一些难以直接处理的问题,如结论易于作否定陈述,假设条件中只提供少量可用的材料,或者很难知道用何种方法直接推导等,这些问题常可试用反证法处理。具体地说,常用反证法处理的问题有以下一些类型:  例1:【反证法在数列中的应用】  【第一题——2009年江苏省高考调研考试试卷数学(模拟一)】  下述数阵称为“森德拉姆筛”,记为S.其特点是每行每列都是等差数列,第i行第j列
陈思语,3岁  凌子豪,4岁  鲍美雯,6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胡赵云,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学校副校长,浙江省特级教师,兼职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初中数学学科组成员,浙江省名师名校长工作室指导教师等。  《中国教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总目标中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解决问题”修订调整为“问题解决”,您是如何理解这一变化的?  胡赵云:“问题解决”与“解决问题”,都是四个字,只是“问题”与“解决”前后顺序不
在我国,高考指挥着教学,某种意义上,高考改革决定著课程改革,其中命题方式的改革对课堂优质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虽然近几年高考命题有所改革,但还需练到“一看就会,一做就对”才能得高分。令人欣慰的高考命题也出现许多好题,比如对数学概念的本质的考题,可引导教学回归数学概念,而不是“一个定义,三项注意”,“只重结果,轻视过程”的教学。本文结合近几年各省市(主要是浙江省)高考部分考查数学本质的考题(或可利用数学
转化与化归思想是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数学指导思想。事实上,所谓解数学题。就是将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数学解题的过程就是逐步缩小已知和未知的差别,将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问题。将一般性的问题转化为特殊的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而实现未知向已知的转化,使问题获得解决。
【缘起】  最近,笔者陪同市教研员对部分2012年新上岗教师进行了跟踪调研,共听了30位小学数学新教师的课,同时还作了问卷调查。笔者就“在拟定课时目标时,你采用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做了一个小统计,结果发现,仅有7%的教师会依据学情设计课时目标,53%的教师是直接从教学参考书上引用的,40%的教师是从网上相关资料上下载的。可见,新教师在备课时很少关注学情分析,对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够重视,甚至将教
TI技术缤纷数学QQ群(152837587)是德州仪器(TI)教育技术的官方交流群,汇集了国内外热衷于研究TI教育技术的数学教师。2012年4月上旬,群中两位教师先后提出同一个问题——如何确定一个中心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由此引发了一场网络形式的学术讨论,本人特将讨论前后的思想闪光点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