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A在一次试卷评讲中,围绕试题向学生有感发问:“世界上最公正无私的东西是什么?”“是时间。”一位学生应声道。“大散文家朱自清的哪篇文章反映了‘时间的宝贵、叫人们要倍加珍惜时间’这样的中心主题?”教师A顺势问道。“是《匆匆》”另一位同学自信十足地举手回答道。话音刚落,最后排的一位男生B惊奇诧异地怪声叫道:“是匆…匆…儿呀哟”。(班上有位女生绰号叫匆匆儿)顿时,教师A情绪急转,义正言辞地拉长嗓门道:“给我站起来…到前面来。”男生B来到讲台刚站好,教师A狠狠地扇了他一个耳光,男生B禁不住眼泪簌簌而下,教师A见状调侃道:“男子汉大丈夫,流血不流泪,快下去拿纸巾把眼泪擦干了再上来。”男生B奉命到座位处擦掉眼泪后又回到讲台上,面对班上的同学,男生B禁不住眼泪又簌簌而下。这时教师A善心大发,掏出衣袋中的纸巾力图帮他擦干眼泪。不过,不管怎么擦也擦不干男生B脸上的眼泪,教师A只好改变“招数”,又力图以幽默与玩笑方式缓和气氛。教师A的“大动干戈”使课堂“风景”锐减、损失惨重。
这个案例看似平常,但不得不引人深思:学生怪气地说了一句跟课堂教学氛围不相容的话语,就遭到教师当众狠狠地打了一个耳光,教师扇耳光的动力到底从何而来?
凡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任何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行为反应不仅跟课堂刺激因素有关,而且跟教师当时的情绪状态因素也密不可分。对于教学经验丰富、近乎德高望重的教师A来讲,平时如果听到阴阳怪气的声音是绝对不会“大动干戈”的,可是当时之所以容不下这不和谐的声音,并作出扇耳光的行为反映,其真正的原因不在于这声音本身,而在于教师A当时的情绪状态。事实上,教师A在试卷评讲前情绪状态就不佳,主要是基于其所教班级考试成绩在全年级排名倒数第一。有了不良情绪,课前又没有及时释放排解,以至于承载着它走进神圣的课堂,当教师A面对学生B不和谐的声音刺激时,做出反常行为举动的几率就比较高。因为任何人在不良情绪状态下,认知思维水平都不同程度地有所下降,对外界刺激做出的言行反应不免要偏离常态、出现偏差。所以,A对B做出扇耳光的不理智行为反应也就并不“奇怪”!
不过,不管从哪个角度讲,教师在课堂上以“扇耳光”的方式“体罚”学生,是要对此负责任的。学生在课堂上违纪,影响正常教学秩序,教师对之进行干预无可厚非,但是采用“扇耳光”的方式来处理,不仅不利于学生有效获取知识,反而会让学生心灵深处结下一块伤疤、留下一团阴影,影响其以后的正常学习与人生的健康成长。尽管教师“扇耳光”的初衷是想教育学生,树立课堂正气、打击歪风邪气,但是从客观上来讲“行为”也既成事实,对学生也造成了不良影响,理所当然有失教师风范,应主动承担起抚平学生心灵创伤的责任。
对于教师“扇耳光”等体罚行为事件产生的真正动因,不能仅仅在教师身上寻找,还须要用系统的思维方法,在更宽广的范围内去着手分析。否则,人们不禁要问:教师A在面对所教班级学生考试成绩在全年级排名倒数第一的情况下产生不良情绪,说明她看重学生考试成绩排名位次,那她又是基于什么看重这排名位次的高低呢?仅仅是为了满足名誉和自尊心的需要吗?回答是否定的。其实,教师A看重排名位次高低,固然受内在需要满足的驱动,但是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不可避免也要受外在需要的驱使。经侧面调查发现,教师A看重排名位次跟其所在学校的教师考核评价利益杠杆有着更紧密的联系: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职称评定晋级、各种津补贴福利待遇等切身利益都跟学生各次考试成绩排名位次息息相关,若考试成绩排名位次不“达标”,本该享受的待遇将被一票否决。由此看来,教师A面对学生B发出的不和谐声音,向他扇去耳光,不仅教师要承担责任,其所在学校的领导以及促成这种“变调”考核评价制度生成的“土壤”更难辞其责。
(作者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这个案例看似平常,但不得不引人深思:学生怪气地说了一句跟课堂教学氛围不相容的话语,就遭到教师当众狠狠地打了一个耳光,教师扇耳光的动力到底从何而来?
凡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任何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行为反应不仅跟课堂刺激因素有关,而且跟教师当时的情绪状态因素也密不可分。对于教学经验丰富、近乎德高望重的教师A来讲,平时如果听到阴阳怪气的声音是绝对不会“大动干戈”的,可是当时之所以容不下这不和谐的声音,并作出扇耳光的行为反映,其真正的原因不在于这声音本身,而在于教师A当时的情绪状态。事实上,教师A在试卷评讲前情绪状态就不佳,主要是基于其所教班级考试成绩在全年级排名倒数第一。有了不良情绪,课前又没有及时释放排解,以至于承载着它走进神圣的课堂,当教师A面对学生B不和谐的声音刺激时,做出反常行为举动的几率就比较高。因为任何人在不良情绪状态下,认知思维水平都不同程度地有所下降,对外界刺激做出的言行反应不免要偏离常态、出现偏差。所以,A对B做出扇耳光的不理智行为反应也就并不“奇怪”!
不过,不管从哪个角度讲,教师在课堂上以“扇耳光”的方式“体罚”学生,是要对此负责任的。学生在课堂上违纪,影响正常教学秩序,教师对之进行干预无可厚非,但是采用“扇耳光”的方式来处理,不仅不利于学生有效获取知识,反而会让学生心灵深处结下一块伤疤、留下一团阴影,影响其以后的正常学习与人生的健康成长。尽管教师“扇耳光”的初衷是想教育学生,树立课堂正气、打击歪风邪气,但是从客观上来讲“行为”也既成事实,对学生也造成了不良影响,理所当然有失教师风范,应主动承担起抚平学生心灵创伤的责任。
对于教师“扇耳光”等体罚行为事件产生的真正动因,不能仅仅在教师身上寻找,还须要用系统的思维方法,在更宽广的范围内去着手分析。否则,人们不禁要问:教师A在面对所教班级学生考试成绩在全年级排名倒数第一的情况下产生不良情绪,说明她看重学生考试成绩排名位次,那她又是基于什么看重这排名位次的高低呢?仅仅是为了满足名誉和自尊心的需要吗?回答是否定的。其实,教师A看重排名位次高低,固然受内在需要满足的驱动,但是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不可避免也要受外在需要的驱使。经侧面调查发现,教师A看重排名位次跟其所在学校的教师考核评价利益杠杆有着更紧密的联系: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职称评定晋级、各种津补贴福利待遇等切身利益都跟学生各次考试成绩排名位次息息相关,若考试成绩排名位次不“达标”,本该享受的待遇将被一票否决。由此看来,教师A面对学生B发出的不和谐声音,向他扇去耳光,不仅教师要承担责任,其所在学校的领导以及促成这种“变调”考核评价制度生成的“土壤”更难辞其责。
(作者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