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翻译课堂实践的几点思考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sembly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今,中国高校的翻译课程大多以传授翻译技巧为主,且非文学类翻译占主导。为了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翻译课程中设置了一次文学作品翻译实践,要求学生翻译朱自清的《背影》。由于文学作品的翻译需要译者传达原文的审美信息,这个相对无限的变量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着更多的能动性和主观性。因此,学生通过翻译、翻译评介和课堂讨论可以更积极地参与到文学翻译这个无限的再创造过程。通过在六个班级的实践表明,文学作品的翻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对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文学翻译 学习积极性 课堂参与度 《背影》
  一、引言
  “谈翻译的书,特别是谈文学翻译的书,一般有两大类:一类是纯粹探讨翻译理论的书,搞翻译的人大都不看,看也看不下去;一类是单纯探讨翻译技巧的书,这类书有些是不怎么做翻译的人‘研究’出来的,不是隔靴搔痒,也多是纸上谈兵,所谓的使用指南并不能用到实际中去。” (朱振武,2012:4)笔者教授的翻译课程采用的教材便属于朱振武教授所述的第二类书。教材的每个单元讲述某一特定的翻译技巧,如 “分清主从” 或 “词类转换”。教材围绕翻译技巧展开各类翻译训练,短则一句话,长到一段话,且主要以非文学文本为主。例句单一,教材枯燥,通过书本上的例句来讲授翻译技巧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低。为此,笔者设计了一堂文学作品翻译实践课,目标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二、实践过程
  笔者共教授六个班级的翻译课程,每班约五十人,教学对象为理工、管理、思政等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在此次文学翻译实践中,笔者选取了朱自清的《背影》作为翻译文本。根据陈力歌和龚立教授的翻译思想,即“在文学翻译这一大的前提下, 以语篇为翻译单位较为合理, 译者将翻译看作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 摆脱了静态的形式层面上所谓的对等的束缚, 将原文的主旨思想, 行文风格在意义对等的层面上得到忠实生动的再现。”(陈力歌、龚立,2006:200)本次文学翻译训练本应以语篇为单位,但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限制,笔者只要求学生翻译原作中父亲为作者买橘子的那个段落。本论文采用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背影》一书中买橘子部分的原文(朱自清,2014:41)。
  笔者选取《背影》中买橘子的段落作为翻译文本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学生在中学时代都学过《背影》,对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及文本理解都有比较好的理解;第二,买橘子的段落为叙事语言,和景物描写或是说明性质的文本相比,句子较短,语言较为简单,比较适合翻译的初学者;第三,买橘子的部分是《背影》全文的高潮,所表达出来的父子之情能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这样有益于学生在翻译过程中传达原文的审美信息。虽然选取的文本篇幅不长且语言简短,但是译者要把原文遣词造句的精准和文字中蕴含的情感在译文中体现出来绝非易事。一开始,大部分学生面露难色,在笔者的再三鼓励下,学生们最终参与此次翻译实践。
  笔者将学生分成五到六人的小组,要求每个人都要参与翻译,小组讨论各自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并比较各自译文的优劣。待学生讨论完,笔者选取了杨宪益和张培基两位大家的两个译本供学生参考,然后根据每个小组的讨论的问题和难点进行讲解。此外,为了训练学生在做汉英翻译时选词的精准性,笔者要求学生在查字典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单词的英文释义来选词。例如,原文中 “卖东西的” 一词,汉英翻译字典通常会给出“seller”, “vendor”,“peddler”等词,三者均可指“商贩”、“卖主”,但是在朗文词典里三者的英文释义分别为:“seller”指“someone who sells something”,译为“卖方”、“卖者”;“vendor” 指 “someone who sells things, especially on the street”,译为“街头小贩”;“peddler”指“someone who, in the past, walked from place to place selling small things”,译为“流动小贩”、“货郎”。而原文中“卖东西的”按常理应该指 “小贩”、“货郎”,因此,翻译时“vendor”或者“peddler”更为恰当。又如原文中描述父亲的“胖子”一词,杨宪益先生译为“stout”,张培基教授译为“fat”,两者均有“胖”的意思,但在Stories That Words Tell Us一书中, Elizabeth O’Neill指出“stout”一词是“fat”的委婉用语(O’Neill, 2001:228)。由此看来,“stout”比“fat”在此更贴切。
  三、实践结果
  通过六个班级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在此次文学作品翻译实践中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显著提高,而且学生能在自己译文的基础上对参考译文做出比较到位的评价,以下为几个例句:
  例1: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学生在翻译“小帽”、“大马褂”和“棉袍”這些有中国特色的服饰时讨论非常激烈。为了找到最确切的英文翻译,有些学生还专门去查找20世纪20-30年代(即这篇散文被创作时)男子的衣着特点。学生结合小组讨论和笔者的讲解得出以下对参考译文的评价:(1) “大马褂”在杨译中为“black cloth jacket”,不够精确;“棉袍”在张译中为“cotton-padded cloth long gown”,过于累赘,译为 “cotton-padded gown”即可;(2)“蹒跚”一词,杨译为“waddle”,通常指“walk with short steps and a clumsy swaying motion”,而张译中的“hobble”常指“walk in an awkward way, typically because of pain from an injury”,因此waddle一词更贴切;(3)张译把“探身”这个动作和“尚不大难”合译成“had little trouble climbing down”,和原文有出入。   例2: 他用兩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对于这句,学生普遍反应“两脚向上缩”比较难译。通过比较杨译和张译,学生们认为杨译略胜一筹,原因如下:(1)杨译中用“he”作主语,搭配“tried to heave his legs up”(抬高双腿)更能生动体现攀爬者的施力过程,而张译中的”his legs huddled up”(双腿往上缩),只是描述了这个动作,虽然和原文形似,但不如杨译神似;(2)杨译中的“strain”用得很妙,仅一个词表达了丰富的内容,指“strain” 指“force (a part of one′s body or oneself)to make an unusually great effort”,包含了“显出努力的样子”之意。若能改为“straining his stout body slightly to the left”,译文更为精确。
  例3: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此句中的 “心里很轻松的”看似简单,但要译出作者父亲的心理状态却不易。比较两个译本,杨译的“as if that was a weight off his mind”更为形象生动,表现出作者父亲对“儿行千里”的种种担忧,给儿子买了橘子,就好像少了一个担忧,因此杨译更为传神。
  例4: “进去吧,里边没人。”
  张译在此使用free translation (意译),考虑到语境,将“里边没人”意译为“Don′t leave your things alone”,可以让目标读者更好理解上下文。但是,部分学生认为张译对“里边没人“采用意译,过度解读了原文的意思,此处用直译更好。
  例5: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学生认为两个译本均未译出作者目送父亲离开、父亲的背影混入人群然后慢慢消失的过程,也未译出作者在父亲背影消失后有意寻找父亲背影的这个动作(或心理活动)。因此,更好的译文为 “Not until his back mixed into the crowds and was nowhere to be found did I come inside and seat myself down. ”
  经过讨论和讲解,学生得出如下结论:比较两个译文,杨译共三百四十一词,译文简洁,表达地道,行文通顺,但有的信息未翻译出来;张译共三百六十六词,信息表达完整,注重原文细节,且译文多以“I”为主语,强调作者的情感和心理活动,力求保持原文的风格,但在追求“信”的过程中,部分句式表达略显累赘和刻意,不如杨译简洁地道。此外,通过这次翻译实践,学生们得出以下对文学翻译的体会:第一,译者应该建立在对上下文和作者作品的理解上翻译;第二,译者要把原文的形(语言)与神(情感)相结合,通过语言的形似和意似体现情感的神似,忠实再现原文的语言风格、文体色彩和情感。
  这次实践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都有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因为事先要求学生使用双语词典帮助翻译,他们对选词的讨论非常激烈。双语词典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查看英文释义分辨同义词,进而选出最恰当的英文单词来翻译,也便于学生对参考译文的选词进行进一步查询和佐证。其次,由于每位学生对原文文本理解的不同,所以不同学生对译文版本持不同意见。此次实践课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挑选出最好的译文,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良好的翻译习惯,因此,不同意见的出现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里探讨翻译,不仅可以促使其思考,也是促进其翻译能力的一种方式。
  四、实践思考
  笔者认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之所以提高得益于文学翻译自身的特点。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主要不同在于,“非文学翻译的主要任务是传达原作中的理论、观点、学说、定理、思想、事实、数据等基本信息,我们可以把这些信息看作是一个具有相对的界限也相对稳定的‘变量’;文学翻译则除了传达原作的故事情节等基本信息外,还要传达原作的艺术审美信息, 而这却是一个相对无限且难以捉摸的‘变量’”(佘协斌,2001:52)正因为文学翻译要传达原作的艺术审美信息,这个相对无限且难以捉摸的变量使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有着更多的能动性和主观性。然而,更多的能动性和主观性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译者把握得好,其译作能够在忠实的基础上再现原文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情感;反之,如果译者把握得不好,其译作容易违反“信”的基本原则。“文学翻译不单是译词,还要译意;不但是译意,还要译味。”(许渊冲,1990:6)许老先生将这句话用数学公式表达如下:
  译词:1+ l = l(形似)
  译意:1+1 =2(意似)
  译味:1+1 =3(神似)
  由于笔者的教学对象是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要实现“译味”还有一段距离,但是通过评介翻译前辈们的译作,学生们可以理解“译词”、“译意”和“译味”这三个层次的区别。实践结果亦表明,学生实际上具有一定的能力分辨译文是否达到了“译味”这个层次。总之,这次实践在以教授翻译技巧为主导的课堂中加入文学作品的翻译,借助文学翻译需要传达作者的艺术审美信息这个相对无限的变量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成功地达到了其实践目标。
  目前,高校的翻译课程大多以科技翻译、法律翻译、商务翻译等为教学内容,以传授翻译技巧为主,不管是教授翻译技巧还是训练非文学类翻译,都是翻译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笔者认为不管是对于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蕴涵着作者独特的审美价值观和主题思想,文学作品语言生动,情节感人,文学作品的翻译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更能增强课堂的互动性。文学作品的翻译可以作为更好的翻译基础训练。老师可以选取比较有名的英汉短篇故事或散文,要求每位学生课前将翻译完成,课堂上和小组成员探讨分析各自译文的优劣,每个小组通过讨论得出最终的译文;然后,每个小组都需要陈述他们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并对小组的最终译文做出解释说明,老师负责点评每位小组的译文和陈述,并在点评和讲解的过程中适时插入相关翻译技巧和理论的介绍,这样的翻译课堂模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
  五、结语
  通过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翻译课程中加入了一堂文学作品翻译实践课,笔者发现,文学作品的翻译能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文学作品的翻译除了需要传达原作的故事情节等基本信息外, 还要传达原作的艺术审美信息,传达审美信息这个相对无限的变量使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有着更多的能动性和主观性,学生在翻译和讨论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陈力歌,龚立.试论文学翻译的单位[J].学术界,2006(3):200-204.
  [2] 佘协斌.澄清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中的几个概念[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52-54.
  [3] 许渊冲.文学翻译:1+1=3[J].外国语,1990(1):6-10,71.
  [4] 朱振武.文学翻译工作者戒[J].英语世界,2012(3):4-6.
  [5] 朱自清.背影[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4.
  [6] O’Neill,Elizabeth.Stories That Words Tell Us[M].Am-
  sterdam:Fredonia Books(NL),2001.
其他文献
摘 要:伴随着影视剧制作市场竞争激烈,从电视剧收购的角度上来看,市场已经开始有目的地限价出售,但演员的费用却不断上涨,越来越多的影视剧制作者开始注重剧本质量,从源头把关,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则是优秀剧本产生的一个主要源头。影视制作公司同出版行业的合作成为普遍现象。这也是本文写作的原因及动力所在。  关键词:媒介传播 出版 影视改编  一、出版进入影视行业的社会文化背景  在出版行业进入市场化以前,出版
期刊
摘 要:本文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消费文化为背景,对杰克·伦敦笔下的马丁·伊登进行新的解读,探究他在追梦过程中与不同阶级的各种抗争。《马丁·伊登》讲述主人公马丁为了爱情和梦想,从一个卑微的水手一步步奋斗为作家的故事。在这一过程中,马丁为了实现阶级流动,英勇地同各种势力作斗争。最后,已成为知名作家的马丁在认清资产阶级丑恶面目之后,毅然决然地选择用自己的生命对这个世界进行最后的反抗。马丁所处时代
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因其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生源质量等与本科院校存在区别,要求形成有针对性、适用性的翻译教学模式。本文从语言、语法及文化三个维度出发,深究学生翻译质量不高的原因,以此作为高职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创新的佐证。  关键词:语言 语法 文化 翻译教学创新  一、引言  国家教育部在颁布实施《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英语教学要遵守“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基于此,许多研究者认
期刊
摘 要:本文从翻译专业学生的角度出发,论述了计算机辅助翻译课堂的课程设置、特色及其优劣。接下来探讨了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对课程的帮助,以及如何在翻译课程中最大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笔者调查了上海某高校翻译专业硕士(MTI)学生对于软件的运用比例和水平。最后基于上述内容,笔者对于当前国内翻译专业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翻译 课程设置 教学有效性  一、引言  随着科学
期刊
摘 要:本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视角,围绕“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中的陶艺罐、陶艺碗、陶艺挂饰及藏八宝等陶艺品系列,探讨了3D建模技术及实现过程,构建了陶艺品三维模型,研究了浏览器下3D模型的交互式呈现技术及实现方法,测试表明,研究所构建的3D模型逼真度高,这些模型实现了在火狐浏览器和谷歌浏览器下的3D呈现、平移、360度旋转、缩放等交互操作。  关键词:陶艺品 三维建模 交互 
期刊
摘 要:阎连科《受活》的文学创作是作者利用色彩语言的文化着色过程,在日本的译介则是透过语言镜片折射异域文化的再阐释过程。《受活》中色彩词的形式偏离和语义偏离凸显了阎连科的个人诗学特征和中国的区域性、本土性文化。日译本中色彩词的保留、淡化、褪色等策略混合了译者的个人风格和日本主流意识形态,是对本土文化的解读与重构,既体现了起点志向的源语文化色彩,又符合目标志向的受众审美情趣。色彩词的文化着色与褪色是
期刊
摘 要:同为“楚辞”研究成果,清陈本礼的《屈辞精义》和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辨骚》在“楚辞观”方面具有比较价值。刘勰在总结汉代“楚辞观”的基础上通过儒家文学视角来看待“楚辞”,褒贬不一。而陈本礼在清代朴学大盛的时代背景下独辟蹊径,注重阐发“楚辞”之文脉大意,高度赞赏屈原其人及其作。尽管陈氏对刘氏之“楚辞观”不屑一顾,但从文学技巧和文本题旨两大方面,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实质联系。  关键词:《屈辞精
期刊
摘 要:风格是文学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机统一中所表现出来的作家的创作个性。它贯穿于一个作家整个创作活动中。当代女作家叶文玲在其创作中逐渐彰显其创作个性。通过内容层面单向地就深厚的情感意蕴、明朗的抒情基调等方面,阐述其清新淡朴风格的成因。以期对叶文玲的文学创作做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关键词:当代小说 叶文玲 清新淡朴 个性探讨  从地域文化层面看,当代文坛女作家中,如果说迟子建的小说善于描写东北风
期刊
摘 要:沈祖棻的《忍耐》是一首抒情诗,看似简单的诗篇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其艺术魅力在于:语言优美结构匀整、对称,措辞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呈现出矛盾对立的“张力”;通过互文的艺术手法使诗歌有深度有广度,做到雅俗共赏,体现了诗人在逆境中依旧充满希望的乐观精神,也传达了当时的百姓渴望温暖与光明的时代呼声。  关键词:沈祖棻 诗篇 《忍耐》  沈祖棻,1909年1月29日出生(1909-1977)
期刊
摘 要:霍夫曼斯塔尔从中国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其早期诗作《中国皇帝说》融入诗人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观察和理解,展开了一段独白式的描述。本文指出诗中借用中国皇帝形象,并非是构筑西方视野中的“他者”,而是作为文本建构的手段和意义表達的载体,具有自身的美学价值。本文从诗中的文学隐喻着手,结合诗人的创作思想和文学态度,解读其笔下的中国皇帝:这是一个脱离现实生活、沉醉于幻想世界的世纪末艺术家形象。霍夫曼斯塔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