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以学为主”理念,结合网络教学平台,设计“预习质疑、精讲引导、交流释疑、互动探究、总结拓展、修正反馈、举一反三”的策略步骤,借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元互动模式,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协调发展,以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模式;国际贸易实务
[基金项目]2019年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校级混合式教学金课;2020年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建设高水平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类项目: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孔炯炯(1977—),女,河南济源人,博士,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5-0-03 [收稿日期] 2020-05-18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主要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它环节多,专业性强,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1],如何使学生在枯燥的专业术语中产生兴趣,掌握基础知识,又熟悉实务流程,就为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性。本文在总结传统教学短板的基础上,结合网络教学平台,探索“以学为主、多元互动”的建构式教学模式以摆脱困境,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协调发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现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自主性学习缺失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尽管老师会努力融入外贸实操内容,并结合相关案例展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但无法避免整体课堂仍然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同时,由于时间限制,学生真正能参与其中,展示自我的机会并不充分,也很少实现学生自我探究式学习等,无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创新能力难以激发。
(二)能动性互动不足
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讲授占据主要时间,即使存在提问、案例讨论等互动空间,但其实仅仅起到为互动而互动的锦上添花作用,学生是否能将自己处于平等地位,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是值得怀疑的,而学生主动提问、做出解释或者阐释自己观点的情形更是少见。
(三)实践性操作粗浅
作为实务性课程,虽然已经安排了课内实验内容来通过模拟实务操作平台辅助学生了解、掌握并参与到国际贸易流程,但是从学生完成情况来看,实践教学课时分配相对不足,学生对贸易环节的认识、各类角色承担义务的明确、进出口产品成本、费用的核算、各种单据缮制等实际技能的掌握情况仍处于较粗浅的程度,甚至有学生对烦琐的实训步骤望而生畏,直接放弃操作。
(四)过程性评价欠缺
课程考核一般是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各占50%,其中平时成绩中可能包括考勤、学生课堂表现、作业、期中考试以及实践成绩等,但总体来看以结果评价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无法很好地体现学生整个学期学习过程以及量化学生学习中的参与程度。
二、“以学为主、多元互动”的建构式教学探索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授课过程中结合网络平台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探索“以学为主、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形成“预习质疑、精讲引导、交流释疑、互动探究、总结拓展、修正反馈、举一反三”的策略步骤,充分利用学习平台、学习通等媒介多角度尝试激发学生动力、调动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习效果。
“以学为主、多元互动”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刺激反应,被动地从外界转移而来的,它是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相互作用,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的意义,并在教师和同学的参与帮助下,能够掌握他单独无法领会的概念和思想。可见,学生应当是信息加工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其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2]。
我们认为“以学为主、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学为主”,这里的“学”有三层含义:(1)以“学生”为主;(2)以“学习”为主;(3)以“学会学习”为主。而“多元互动”则是实现核心目标的途径,它也有三种方式,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下面我们具体来看:
(一)“以学为主”
1.以“学生”为主。我们传统的课堂中,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大量的知识灌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则要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则负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自我实现其学习潜能。尤其是在网络教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主,激发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也成为必然。
2.以“学习”为主。我们设计了课程建构式教学流程示意图(下图),尝试多途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学习结果(也就是学会学习等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系统把握教材,适当整合其他教学资源,灵活选择“预习質疑、精讲引导、交流释疑、互动探究(案例讨论或主题讨论)、总结拓展、修正反馈、举一反三”的策略步骤,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帮助和促进,并以对话交流、动态生成、合作共享等方式对学生知识学习、能力提升和情感共鸣等发挥作用[3]。
3.以“学会学习”为主。有学者认为,一项有意义的学习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会产生不同的学习目标:核心知识、学以致用、触类旁通、人性维度、志趣情怀和学会学习[4]。可见,“学会学习”是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它从课程延续到课程之外,也是会伴随人一生,进而形成进一步的“有意义学习”良性循环的特定技能。令人欣慰的是,“学会学习”并非遥不可及,难以实现,因为各学习目标之间是交互的,互相影响的。也就是说,让学生实现任何一种学习目标都有助于他们获得其他五类。
(二)“多元互动” 我们的“多元互动”主要体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学生与实训系统的人机互动。由上图可以看出,教师在设置学习任务后,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疑问或困难时,可以反馈给老师求解,可以带着问题进行视频观看或学习资源阅读寻求答案,也可以通过跟同学的交流释疑解惑。如果仍然存疑,则教师可以通过重点精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把疑点消除。基本知识清晰之后,借助于案例或话题,学生以小组形式或互评方式互动合作,对知识点进行运用,强化认识,基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情况,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和拓展。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可以完成测试或作业,来检验知识点理解情况;或是参与实训系统,通过人机互动,检验知识是否可以在贸易实务中得以运用,教师实时掌握学生参与此两项活动的成果,适时给予指导,及时进行修正,并动态调整任务设置,以形成良好的循环。通过这样的巩固和操练,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等的协同发展,从而达到课程之外人性维度、志趣情怀和学会学习的最高学习目标[4]。
三、“以学为主、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学习自主化
在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地位平等,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行为者、知识的构建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自主决定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时长、学习程度,存疑之处反复观看,甚至提问质疑不会有压力,能够自由地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意见表达出来。产生疑问之后,一方面同学彼此之间会进行交流沟通,另一方面也会积极主动地去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弄清问题的同时,延伸了阅读也拓展了思路。这样一个问题或许能激发出另一个问题或思想的火花,并进而深入下去。
(二)互动多元化
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使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等都交织为互动的一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彼此协调、相互交融,也成为不可分割的有益补充,一方面学生可以多途径实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全方位感受、判断、适应、实践,以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多角度完善学习内容、提升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过程情景化
在人机互动环节,通过模拟仿真平台,学生以出口商、进口商、工厂、银行等不同的角色开展业务,熟悉掌握实务环节,考虑到实践课时不足的情况,可以将该实务操作情景从教学之初便引入,让学生提前进入角色,置身于情境之中,激起学生真实体验,这样体会可能会更加深刻。同时,情境化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发挥情感因素,将学习从课程延伸到课程之外,从而帮助他们实现人性维度、志趣情怀和学会学习的最高学习目标。
(四)评价多样化
“以学为主、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师不再居于权威与核心地位,那么对学习的评价也就不能由教师一人来决定。既然学生学习为主,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缺一不可,那么每一个参与者对学习者都有评价的权利和资格,因而应当形成“学生自评 生生互评 系统评价 教师评价”的多样化评价体系,这样的评价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重结果的评价方法,而是考核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反过来,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促进学生重视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调动其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参与度。
四、教学效果
“以学为主、多元互动”的建构式教学在探索运用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我们发放的调查问卷数据中也得以体现和印证。35%的同学对学习效果非常满意,65%的同学对学习效果比较满意。95%的同学认为能够掌握所涉及的大部分主要知识点,其中,在视频自学、互动探究和作业测试所发挥的作用中,更多的学生认为互动探究的效果更好。而在“多元互动”模式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效果都得到学生的认可,而且我们发现,生生互动进行得更多的班级或频次更高的班级对生生互动带来的效果认可度更高,这一点也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协作共享、互帮互助意义重大,今后的学习中可以强化。另外,建构式学习模式对核心知识掌握之外的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我们将在后续的课程中持续关注并进一步探究。
五、教学反思
(一)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与参与质量还有提升空间
课程任务设置中涉及预习、视频自学、疑点交流、互动探究、作业测试、实训实操等环节,对学生的应变能力、语言表达组织能力、独立分析能力、计算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有一定的要求,对于有些难度较大的章节或环节,有的学生可能会直接放弃;有的学生虽然参与其中,但可能会存在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的敷衍现象,结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那么如何准确了解这些学生的心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使其更积极更有效地参与课程中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二)教师的课程制作与平台应用等技术技能面临挑战
网络课堂的应用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信息化网络教学资源制作的强大能力,全方位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同时还要求教师熟练掌握课程网络平台各项功能。借助于这些功能,能使网络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灵活有趣,也更加便利快捷。尽管大部分教師此前参加过多次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的相关培训,但是在制作教学资料时如何避免专业知识内容的枯燥,又能通俗易懂,同时赏心悦目引人入胜,不使学生产生疲惫感、倦怠感,还是有一定挑战性的。另一方面,如何灵活切换平台功能,巧妙组织课堂内容,保持学生的新鲜感,调动学生参与兴趣,这些恐怕也是值得深思和不断尝试并持续提升。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和完善网络课堂,使其成为优化教学中最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张虹.信息化教学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1):234-236.
[2]郭颖.以学为主、多元互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2(7):165-167. [3]李其柱,李珊珊.“以學为主,以教促学”的“六模块”建构式教学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学,2010,26(10):6- 9.
[4]刘明秋,全哲学,丁晓明,王英明,钟江.基于“以学为中心”的微生物学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20,47 (4):1100-1109.
An Analysis of "a Study-oriented and Multi-interaction" Constructive Teaching Model:
A Case Study of the Cours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KONG Jiong-jiong
(Shanghai Lixin University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 Shanghai 201209,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udy-oriented principle, combined with the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the strategic steps of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模式;国际贸易实务
[基金项目]2019年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校级混合式教学金课;2020年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建设高水平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类项目: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孔炯炯(1977—),女,河南济源人,博士,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5-0-03 [收稿日期] 2020-05-18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主要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它环节多,专业性强,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1],如何使学生在枯燥的专业术语中产生兴趣,掌握基础知识,又熟悉实务流程,就为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性。本文在总结传统教学短板的基础上,结合网络教学平台,探索“以学为主、多元互动”的建构式教学模式以摆脱困境,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协调发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现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自主性学习缺失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尽管老师会努力融入外贸实操内容,并结合相关案例展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但无法避免整体课堂仍然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同时,由于时间限制,学生真正能参与其中,展示自我的机会并不充分,也很少实现学生自我探究式学习等,无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创新能力难以激发。
(二)能动性互动不足
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讲授占据主要时间,即使存在提问、案例讨论等互动空间,但其实仅仅起到为互动而互动的锦上添花作用,学生是否能将自己处于平等地位,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是值得怀疑的,而学生主动提问、做出解释或者阐释自己观点的情形更是少见。
(三)实践性操作粗浅
作为实务性课程,虽然已经安排了课内实验内容来通过模拟实务操作平台辅助学生了解、掌握并参与到国际贸易流程,但是从学生完成情况来看,实践教学课时分配相对不足,学生对贸易环节的认识、各类角色承担义务的明确、进出口产品成本、费用的核算、各种单据缮制等实际技能的掌握情况仍处于较粗浅的程度,甚至有学生对烦琐的实训步骤望而生畏,直接放弃操作。
(四)过程性评价欠缺
课程考核一般是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各占50%,其中平时成绩中可能包括考勤、学生课堂表现、作业、期中考试以及实践成绩等,但总体来看以结果评价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无法很好地体现学生整个学期学习过程以及量化学生学习中的参与程度。
二、“以学为主、多元互动”的建构式教学探索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授课过程中结合网络平台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探索“以学为主、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形成“预习质疑、精讲引导、交流释疑、互动探究、总结拓展、修正反馈、举一反三”的策略步骤,充分利用学习平台、学习通等媒介多角度尝试激发学生动力、调动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习效果。
“以学为主、多元互动”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刺激反应,被动地从外界转移而来的,它是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相互作用,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的意义,并在教师和同学的参与帮助下,能够掌握他单独无法领会的概念和思想。可见,学生应当是信息加工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其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2]。
我们认为“以学为主、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学为主”,这里的“学”有三层含义:(1)以“学生”为主;(2)以“学习”为主;(3)以“学会学习”为主。而“多元互动”则是实现核心目标的途径,它也有三种方式,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下面我们具体来看:
(一)“以学为主”
1.以“学生”为主。我们传统的课堂中,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大量的知识灌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则要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则负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自我实现其学习潜能。尤其是在网络教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主,激发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也成为必然。
2.以“学习”为主。我们设计了课程建构式教学流程示意图(下图),尝试多途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学习结果(也就是学会学习等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系统把握教材,适当整合其他教学资源,灵活选择“预习質疑、精讲引导、交流释疑、互动探究(案例讨论或主题讨论)、总结拓展、修正反馈、举一反三”的策略步骤,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帮助和促进,并以对话交流、动态生成、合作共享等方式对学生知识学习、能力提升和情感共鸣等发挥作用[3]。
3.以“学会学习”为主。有学者认为,一项有意义的学习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会产生不同的学习目标:核心知识、学以致用、触类旁通、人性维度、志趣情怀和学会学习[4]。可见,“学会学习”是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它从课程延续到课程之外,也是会伴随人一生,进而形成进一步的“有意义学习”良性循环的特定技能。令人欣慰的是,“学会学习”并非遥不可及,难以实现,因为各学习目标之间是交互的,互相影响的。也就是说,让学生实现任何一种学习目标都有助于他们获得其他五类。
(二)“多元互动” 我们的“多元互动”主要体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学生与实训系统的人机互动。由上图可以看出,教师在设置学习任务后,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疑问或困难时,可以反馈给老师求解,可以带着问题进行视频观看或学习资源阅读寻求答案,也可以通过跟同学的交流释疑解惑。如果仍然存疑,则教师可以通过重点精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把疑点消除。基本知识清晰之后,借助于案例或话题,学生以小组形式或互评方式互动合作,对知识点进行运用,强化认识,基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情况,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和拓展。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可以完成测试或作业,来检验知识点理解情况;或是参与实训系统,通过人机互动,检验知识是否可以在贸易实务中得以运用,教师实时掌握学生参与此两项活动的成果,适时给予指导,及时进行修正,并动态调整任务设置,以形成良好的循环。通过这样的巩固和操练,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等的协同发展,从而达到课程之外人性维度、志趣情怀和学会学习的最高学习目标[4]。
三、“以学为主、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学习自主化
在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地位平等,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行为者、知识的构建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自主决定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时长、学习程度,存疑之处反复观看,甚至提问质疑不会有压力,能够自由地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意见表达出来。产生疑问之后,一方面同学彼此之间会进行交流沟通,另一方面也会积极主动地去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弄清问题的同时,延伸了阅读也拓展了思路。这样一个问题或许能激发出另一个问题或思想的火花,并进而深入下去。
(二)互动多元化
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使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等都交织为互动的一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彼此协调、相互交融,也成为不可分割的有益补充,一方面学生可以多途径实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全方位感受、判断、适应、实践,以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多角度完善学习内容、提升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过程情景化
在人机互动环节,通过模拟仿真平台,学生以出口商、进口商、工厂、银行等不同的角色开展业务,熟悉掌握实务环节,考虑到实践课时不足的情况,可以将该实务操作情景从教学之初便引入,让学生提前进入角色,置身于情境之中,激起学生真实体验,这样体会可能会更加深刻。同时,情境化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发挥情感因素,将学习从课程延伸到课程之外,从而帮助他们实现人性维度、志趣情怀和学会学习的最高学习目标。
(四)评价多样化
“以学为主、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师不再居于权威与核心地位,那么对学习的评价也就不能由教师一人来决定。既然学生学习为主,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缺一不可,那么每一个参与者对学习者都有评价的权利和资格,因而应当形成“学生自评 生生互评 系统评价 教师评价”的多样化评价体系,这样的评价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重结果的评价方法,而是考核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反过来,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促进学生重视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调动其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参与度。
四、教学效果
“以学为主、多元互动”的建构式教学在探索运用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我们发放的调查问卷数据中也得以体现和印证。35%的同学对学习效果非常满意,65%的同学对学习效果比较满意。95%的同学认为能够掌握所涉及的大部分主要知识点,其中,在视频自学、互动探究和作业测试所发挥的作用中,更多的学生认为互动探究的效果更好。而在“多元互动”模式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效果都得到学生的认可,而且我们发现,生生互动进行得更多的班级或频次更高的班级对生生互动带来的效果认可度更高,这一点也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协作共享、互帮互助意义重大,今后的学习中可以强化。另外,建构式学习模式对核心知识掌握之外的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我们将在后续的课程中持续关注并进一步探究。
五、教学反思
(一)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与参与质量还有提升空间
课程任务设置中涉及预习、视频自学、疑点交流、互动探究、作业测试、实训实操等环节,对学生的应变能力、语言表达组织能力、独立分析能力、计算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有一定的要求,对于有些难度较大的章节或环节,有的学生可能会直接放弃;有的学生虽然参与其中,但可能会存在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的敷衍现象,结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那么如何准确了解这些学生的心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使其更积极更有效地参与课程中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二)教师的课程制作与平台应用等技术技能面临挑战
网络课堂的应用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信息化网络教学资源制作的强大能力,全方位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同时还要求教师熟练掌握课程网络平台各项功能。借助于这些功能,能使网络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灵活有趣,也更加便利快捷。尽管大部分教師此前参加过多次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的相关培训,但是在制作教学资料时如何避免专业知识内容的枯燥,又能通俗易懂,同时赏心悦目引人入胜,不使学生产生疲惫感、倦怠感,还是有一定挑战性的。另一方面,如何灵活切换平台功能,巧妙组织课堂内容,保持学生的新鲜感,调动学生参与兴趣,这些恐怕也是值得深思和不断尝试并持续提升。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和完善网络课堂,使其成为优化教学中最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张虹.信息化教学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1):234-236.
[2]郭颖.以学为主、多元互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2(7):165-167. [3]李其柱,李珊珊.“以學为主,以教促学”的“六模块”建构式教学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学,2010,26(10):6- 9.
[4]刘明秋,全哲学,丁晓明,王英明,钟江.基于“以学为中心”的微生物学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20,47 (4):1100-1109.
An Analysis of "a Study-oriented and Multi-interaction" Constructive Teaching Model:
A Case Study of the Cours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KONG Jiong-jiong
(Shanghai Lixin University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 Shanghai 201209,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udy-oriented principle, combined with the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the strategic steps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