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经典 荡涤心灵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f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诗文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中的精华,是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思想、文化、精神的精品,是民族文化的基石,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如何让孩子们感受中华经典诗文的魅力呢?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蔡中心小学的青年特级教师戴建荣执教的《边塞诗二首》一课,让人在感受经典中荡涤了心灵,同时感到眼前一亮:原来,古诗还可以这样教!
  
  一、揭题解题。感受着人文关怀
  
  (全班齐读诗题)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二首。学习学习,要看,要听,更要用心去悟。今天我们要学习哪两首古诗?
  生:《凉州词》和《出塞》。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通过纸。
  师:我怎么觉得是一本书?
  生1:这是书的一页。
  师:对,书是有厚度的,有的时候,书是一页纸;有的时候一个动作也可能是一本书;更多的时候人生就是一本书。课前请大家预习了。这两首诗写了什么?你了解吗?
  生:《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写的,写的是边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师:你明白了吗?你明白了什么?是啊,书读百遍——(生:其義自见)书不能不读。接下来,我来考考你们的读。
  【赏析:高效的教学要巧用身边的“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在课的开始,戴老师就抓住了身边的资源,用诗一样的语言,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感受着浓浓的人文关怀,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渲染。】
  
  二、诵读诗文,品味古诗的韵律
  
  1 学生自由练读。
  2 指名朗读。
  师:他读的时候,我看到有几个同学也在默读。谁来说说他读得怎样?要实话实说。
  3 学生互评。
  师:说得好,诗要慢慢地读。“不教胡马度阴山”,刚才他读什么?听出来了吗?读jiao时,是让、使的意思;另外,从音律上说也应该读jiao。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诗的韵律,那就是平、仄。普通话里有四声,一声、二声是平,三声、四声是仄。如“老师”,平声读长,用横表示(板书一),仄声读短,用竖表示(板书1)。看我的手势,请跟着手势练读。
  师:如黄河,是我国第一长河,请闭上眼睛,用平长仄短的方法边读边想象,那条黄河在流淌。(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练习朗读)
  4 诵读诗文。
  师:要读出平长仄短,尤其是末尾字。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
  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1)指名读。(学生自发地鼓掌)
  师:掌声响起,但不能陶醉。何谓羌笛?
  生:我国古代西方羌族人所吹的笛子,是羌族最主要的乐器。
  师:因来的是知音。来的是——(生:朋友)所以吹起了羌笛。
  (2)挑战读。
  师:谁再来读?要敢于接受挑战。
  多媒体课件出示:
  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3)加上手势,学生齐读。
  师:请注意看清手势。注意朗读时的韵律。
  师:都读懂了吗?这回要求从题目开始,边读边想: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是相同或相似的,在朗读中找到了,请在旁边写下理由。
  (4)学生比较读。(老师巡视,指导)
  【赏析:正如陈钟糅老师所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实践证明。要想感悟到语文的美,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朗读,尤其是古诗文,要借助诵读方能达到其叉自见的境界。戴老师把诵读作为经典诗文基本的学习方式,如初读正音,再读体会平长仄短,三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四读比较异同等。戴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带着要求读,并运用手势和肢体语言辅助学生诵读,而且读的层次不同,层层递进、步步加深,重在让学生品诗悟情,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三、古曲渲染,悟诗情荡涤心灵
  
  1 学生自由发言
  生:两首诗中都有“度”。
  师:琢磨琢磨,在这两首诗中它的意思一样吗?
  生:“春风不度玉门关”中,“度”是到的意思。“不教胡马度阴山”中,“度”是越过的意思。
  师:是啊,如果李广将军在的话,是不让胡马过阴山的,但现在将军不在,胡马已度阴山了。玉门关是边关要塞,多荒凉啊。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板书)
  生:两首诗中分别有“玉门关”和“汉时关”。
  师: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因此诗中有云:“秦时明月汉时关”。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多媒体出示古时版图,标注上玉门关、长安和内蒙古的位置,配上古筝曲背景音乐。老师结合版图讲解时代背景)
  生1:两首诗都有“山”。
  生2:两位诗人都姓王,都在唐朝,都生活在唐玄宗年代。
  师:开元初是唐朝的鼎盛时期,但经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步走向灭亡,所以说是“秦时明月汉时关”。
  2 配古曲朗读
  (学生用平长仄短的方法反复练习朗读,自读自悟,感悟诗情)   师:听你们读,我也想来读一读,能不能给我个机会?
  (老师示范读后,用手势让学生感受平长仄短,并伴着配乐朗读)
  师:玉门关也好,汉时关也好,都是边关要塞,但却十分——(生:荒凉),这里只有——(生:荒芜),这里春风——(生:不度玉门关)。(学生轻轻地读,发自内心地读)
  师:这里还是——(生:偏僻的边塞),从哪里可以看出?
  师:同学们,这里是一片孤城。有的是万仞山(板书:孤)。在这一片孤城中,驻扎着怎样的战士?想想再去读读。
  生:战士也是孤的。
  师:从哪儿看出?
  生:羌笛何须怨杨柳。
  师: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见。”折杨柳,折的是战士的心啊!(多媒体出示:《折杨柳》配上笛子古曲,老师范读后学生齐读)
  师:战士啊,你还是耍远行!战士的愁这时已经有了变化,变成了什么?
  生:勇气、激情。
  师:所以吹奏羌笛。他们心中有什么?
  生:怨。
  师:怨什么?
  生:见不到自己的亲人,怨皇帝的无能!
  师:怎么读?还在怨什么?
  (多媒体出示)
  出塞二首(之一)
  骝马新跨白玉鞍,
  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
  匣里金刀血未干。
  师:让我们敲响铁鼓。(学生激情投入齐读,敲打书桌,响声越来越大)听到这鼓声你会怎样?感觉怎样?(学生再读)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战斗的场面。(多媒体出示黄沙漫天中,将士奋力搏杀的场景,配上铿锵的合唱曲)古来征战几人回,但是——(生:万里长征人来还)战士啊,你活着,还会继续吗?
  生:会的。
  师:是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想对乡亲们说些什么?
  生:虽然这里是“春风不度玉门关”,虽然这里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但是你们的心里想着“但使龙城飞将在”!
  师:亲爱的战士们,怎一个“勇”字了得啊!
  师:下课!
  总评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古诗教学,我们的语文老师常常陷入两难境地:讲多了,古诗的整体意境美容易被拆解;不讲,年幼的孩子又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这节课戴老师没有对诗句做逐一地讲解,而是重在让学生整体感悟,读诗传情,读诗悟情;通过对比,找到两首诗相似、相同的地方,整体把握语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爱国激情,使古情与今情拉近了:通过平长仄短的诵读,学生感受了诗的韵律美;通过电教手段、古曲渲染情境、模拟敲打战鼓以动情的语言等,唤醒了学生的情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学生、教师与诗人、文本之间的对话。戴老师还特别重视挖掘诗的空白处。使文本内涵得到了丰富,如:你想说什么、对乡亲们想说些什么等。学生自由想象,眼前浮现了战士远离家乡哀怨的情景和在战场奋力搏杀的场面。自然地表达出了激情,达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戴老师就是这样采用范读、引读、伴读等多种形式激励,引导学生品悟诗情。他还注意让学生从品味词句入手,感受经典诗文的文化魅力、情感魅力,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了中华经典诗文的魅力,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丰厚了语文素养,荡涤了心灵!
其他文献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陶行知先生的这一首诗点明了提问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现代汉语词典》对“有效”这样解释:“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强调了基于文本,基于课堂,基于学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提问呢?  一、立足题眼,问领全文  课文的题目往往是全文的主旨、情感的基点,有的能在内容上起到引领的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立足于文章的题
自古以来,人们将“语文”理解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出口行云流水,落笔铿锵有致”,把文字运用得如此得心应手、恰到好处,便可以出口成章了。这几乎是所有孩子梦寐以求的。但是,把自己的意思、主张表达出来,说服别人,让别人“听其言,观其行”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一次我上完《爱迪生救妈妈》后,问学生:“妈妈手术后如何评价爱迪生的做法?”学生脱口而出的仅仅是“天才”“聪明”两个词语。为什么这份真挚的情感只能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设计得好,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够迅速拉近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距离,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激趣导入——激发学习动机    1.巧用插图。新教材的显著特点是图文并茂,富有兴趣。如《黄山奇石》一课的插图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神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浓浓的赞美之情。如何让学生迅速融入作者描绘的情景中去呢?在进行这一节课的导入时,我巧用插
《家》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首儿童诗,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讲述了蓝天、树林、小河、泥土、祖国分别是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和我们的家。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应把握儿童诗的特点,并以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发展学生的语言,启迪他们的智慧,让他们的心灵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那么,怎样使学生在这一课的学习中阅读能力得到多方面的训练呢?我从以下五
一、课文简说  《用心灵去倾听》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心灵之歌”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篇幅很长,讲述了接线员苏珊用心灵倾听“我”的困难,用一颗慈母般的爱心帮助“我”的真情故事。苏珊用自己极好的耐性、一次又一次的倾听以及她那富有诗意的语言使一个孤寂、无助、对死亡充满恐惧的男孩变得快乐、自信。文章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根据
“曲径通幽处”,因“曲”而怡悦,因“曲”而产生了拐点智慧。拐点与“幽处”如何相“通”却要更多的智慧。语文教学的着眼点是在语言形式,生字的拐点,解构的拐点,致用的拐点……太多的拐点,要我们去圆融,需要我们在层递中,保持她那一份完美。基于此,本人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时(苏教版《语文》第十册)通过对“最近发展区”的不断反思与重建,使教学活动凸显出真实的发展意义。   一、字词的拐点:由字到文,创造边缘
《礼记·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此皆进学之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学问上善于问难的人,应当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像木工砍硬木先从易进斧的地方下手一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就应当以学生为本,找准学生的发展区,让问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导火索,引爆学生的智慧,“爆”出灿烂的花朵。  [案例扫描]  《菩萨兵》(苏教版三年级)两种案例,两种提问方式出现
最近,我上了一堂看图说话课,因为课程没有规定选材,所以没有现成的参考材料,从选材到备课再到上课,我都很自由,也有了更多的感受和思考。现在,我将这堂课的感受总结下来,跟同行们分享。  一、选材  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或物,学生们才有表达的欲望。可见,说话课是否成功,素材的选择是关键,就像做饭一样,有好的食材,才能烹饪出美味的菜肴,才能勾起食客的食欲。这堂课的组图,就是我所选的食材。这些“食材”,我觉得是
语文教学的道德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呈现尊重、关爱、民主、和谐学习的生态课堂,能够很好地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是一种德性化、人性化、生命化的课堂。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同时又让学生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益呢?  一、树立“错误即资源”意识,精心呵护学生的学习生态,关注语文课堂学习质量  1.关注学习过程,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每堂课的教学都应注重“三个把握”,把握文本个性、把握学生学情、把握教学互动对话的方式,让学生获得语言运用的规律。  一、把握体裁特征和文本个性  本课是议论文,议论文的教学目标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落脚在论点和论据的把握上。弄清什么是论点论据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课文体会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论据为什么有说服力。在学生逐步了解议论文特点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