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语用 习言得意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ghtwish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体,现行小学语文中寓言故事的安排不仅让学生体验与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更担当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本体作用。现行教材中,共收录寓言15篇,其中作为课文的8篇寓言分布在第一学段3篇,第二学段5篇,加之语文园地中收录的7篇寓言故事,编排上更侧重于第二学段,主要是因为寓言故事往往篇幅不长,且故事性、趣味性、言语性更适合于这一学段的学生学习。寓言教学,需要立足语用,关注核心目标,凭借“学寓言的言”这一核心学习活动,在习言中得意。笔者通过校本教研的几堂课来谈谈语用视野下的寓言教学。
  【关键词】语用 核心目标 言意兼得
  一、研读选文用意,彰显“言意兼得”
  选编寓言,一是让学生感悟一个个道理,二是让学生学习语言的表达,言意兼得,这是阅读教学的價值所在,更是寓言这一文体的价值所在。课标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寓言作为一种阅读课型,也应既得意,又得言。
  1.故事的行文结构
  所谓结构,本意是指建筑房屋所立起来的间架结构,是建筑学的专用术语,笔者借用以指文章的组织形式。如《纪昌学射》一文中纪昌练眼力部分,文章是以并列的形式来谋篇布局,从而体现纪昌的恒心和毅力。而《南辕北辙》则用了分总的形式来揭露寓意。寓言故事虽然都在揭示一个个深刻的道理,但它们亦如一幢幢造型独特的房子,只有我们细细去看去分析,才会有所发现。
  2.丰富的人物描写
  寓言故事中的角色都是经过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作者对自己所塑造的寓言角色不做形象的描绘,总是借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体现其在文中的重要作用。如《南辕北辙》通过那个去楚国的人与朋友之间的对话,塑造了一个行动与目的背道而驰的寓言角色,通过他的三个“没关系”,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无论做什么事,只有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二、彰显文本个性,落实“一课一得”
  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生活感悟、言语智慧的结晶,都是独一无二的,寓言故事同样如此。寓言虽有类似的谋篇布局,但是在遣词造句、细节描写、寓意揭示等方面仍具有独特的个性。语文教师应该基于文本的研读,善于挖掘不同寓言的不同特点,有度、有效地开发“情理之中、言语之中”的语用学习内容,从而落实“一课一得”,通过不同寓言的学习收获不同的言语学习心得。
  1.巧用语气词表达心理活动
  寓言故事往往文字简短,但心理活动极为丰富,如果能够发现语言的秘妙,就能更好地了解人物的心理变化。有时候可以通过抓住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体会人物所要表达的心情。
  如三年级上册《狮子和鹿》一文,文本的独特表达是心理活动,而且三处心理活动都用语气词引出。笔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体会语气词的用法和表达作用后,把这一环节的学习迁移至第6、7两个自然段的学习,尝试运用语气词来表达鹿“逃生”时和狮子的复杂心理活动:
  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的时候,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狮子赶紧抓住这个机会,猛扑过来。
  眼看就要追上了,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然后又拼命向前奔去。
  2.妙用提示语想象人物情感
  寓言故事往往通过人物的对话展开故事,但由于寓言故事情节简短,语言简洁,极少有提示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正好可以抓住这个空白点,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人物情感。如《南辕北辙》文中只有这句有提示语:“朋友很奇怪,提醒他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圈圈这句话的提示语,让学生明白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这些提示语,可以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情感。再引导学生找到其他对话的句子,试着给这些句子加上提示语。只有真真切切地落实每一课的语用学习点,学生才能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三、推进学习活动,聚焦“语境中学”
  以学习活动来推进寓言教学,在活动中既得言,也得意,这需要我们把“学习活动”聚焦于“语境”:一是因为寓言的故事性、趣味性、整体性更强,其言语表达更富有特定的“语境性”;二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一定是在语境中的学习运用;三是寓言教学承载着学习语言和明了寓意的双重作用。
  1.想象特定细节
  寓言故事的人物形象总是体现在或明或暗的故事情节中,故事情节或具体展开,或省略隐藏,教师都可以借助想象来重现特定语境中的人物形象。
  如四年级下册《纪昌学射》一文中,有两处描写纪昌“练眼力”的细节,分别在第2、3段中,这两处相同之处是都运用表示动作的词来进行人物描写,而“注视”和“盯”又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在特定的“注视”和“盯”的语境中,笔者设计了一个学习活动:展开你的丰富想象,运用几个表示动作的词,把“注视”和“盯”说具体。以此体悟飞卫说的“下功夫”“还不够”,感悟寓言折射的道理:即使练基本功,也需要付出艰辛。
  当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卫的形象便不断地清晰、鲜明起来。这种特定细节的拓展更有利于学生体悟寓言故事中人物形象所传达的精神。
  2.仿写特定表达
  寓言故事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呈现的,教学中需要凭借语言如关键词句、典型语句等来实现语言学习的品读、感悟、积累、仿写,以挖掘这样的语言点来推进学生学习,搭建学习语言和明了寓意的桥梁。
  如笔者执教《纪昌学射》一课,紧紧抓住详写“练眼力”,而略写“拉弓放箭”这一特定的语言表达——对比,对比后发现:“练眼力”的两个自然段和“拉弓放箭”这一段的行文结构是相似的;“练眼力”两个自然段把纪昌练习眼力时所表示动作的词和夸张的写法描述得更具体、形象,而“拉弓放箭”却略写。于是教师顺势让学生仿写怎样拉弓放箭这个环节,学生写得轻松自在,他们通过这种仿写习得的不仅仅是语言,更是语意。
  3.合作复述故事
  寓言故事是适宜于复述的,复述不是单一的重现课文语言,不是读故事,更不是背故事。复述需要适宜的创色在故事情境中扮演角色。把寓言故事复述得有条有理,有声有色,设计“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复述故事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活动。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一文时,笔者设计“小组合作讲故事”的核心学习活动,且分步实施,课堂呈现了很好的效果。
  合作前学习活动:
  一是读第1自然段,小组合作想一想:种田人忽然看见一只野兔撞在树桩上死了,心里想:——
  二是读第2自然段,仿照课文的句式“要是……那该……”交流:种田人还会怎么想呢?
  合作时学习活动:
  一是读第3自然段,小组合作想一想:种田人看到再也没有野兔撞在树桩上,他心里想:——
  二是如果你看到类似的种田人,你是种田人的邻居,或者妻子,你会对他说:——
  三是小组分工讲故事:小组里的三个学生选择课文中的一段来讲,前两位学生讲“他心里想……”,最后一个学生扮演邻居或妻子对种田人说一说。
  通过一次次的想,使学生明白不劳动不会有收获,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的道理。这样教师就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教学,学生也不会举足不前,诸多问题都在想中解决了。
  寓言很美,美在文简,美在意深,美在字里行间。在寓言教学中,教师只有将基于运用层面的“习言”和基于理解层面的“得意”这两个教学的旨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带领学生在熟悉的地方找到更美的风景。
其他文献
当前,“有效教学”正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关注。我们知道,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应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知识、思维、能力等诸方面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课堂。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真正的生命活力,应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不久前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认知瓶颈问题,展开多元释疑活动是教师基本教学技能的展示。借助学生旧知、借助教学媒体、借助教师教学经验,都可以为顺利释疑形成引导,真正体现借力打力效果,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良好思维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技巧 解疑 借力打力  小学学生学习方法单一,学习思维也比较单纯,遇到学习困惑,常常是因为缺少方法。教师要对学生学习表现有细致观察意识,及时发现学生
【摘要】学习中心句是三年级上学期学生的学习重点与难点,本文重点阐述了从读、品、练、习中悟得对中心句的认识与运用的方法。  【关键词】部编版 中心句 悟得  部编版第六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为:借助关键词语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因此,这个单元的每篇课文都肩负着对中心句从认识,到理解,到巩固,到运用循序渐进的教学任务。《富饶的西沙群岛》位于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而这篇课文第四自然
教育的真谛是向人类传播生命的气息,造就幸福人生。当前一些小学生漠视其他自然生命,轻视自己生命。注重生命教育,关注学生生命成为小学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教育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让生命意识浸润学生心灵,完满学生人格,让学生们健康快乐成长。  生命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持久的浸润过程,仅凭每周两节的品德与生活或者品德与社会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广泛拓展,广泛开辟生命教育领域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综合课程,品德性是它的灵魂,而历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课堂上让学生在“读历史故事,评历史人物”的教学中,品读历史,感悟历史,感受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在此过程中丰富情感,净化心灵,提升品德。  [关键词]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 爱国情怀 远大志向 传统美德  《品德与社会》高年级教材中编入了大量以“历史题材”为内容的课程。历史教学内容,对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有着十
笔者最爱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每次都感触颇深。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你排解烦恼,给你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予你帮助,让你有自信。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书中的很多话语都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育,并深有同感。“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小学语文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平台,应该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第一阵地。本文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学期教材《一夜的工作》一课的教学为范例,从课前自主学习、课中互动交流、课后延伸拓展三个方面,分析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操作方法和教学效果,从三个维度阐释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爱国、敬业等核心价值观,并探讨如何让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春风
给刚入学的儿童上的最初两三堂课,可以用作在他们之间建立某种秩序,由教师作自我介绍,让儿童互相认识,并让他们了解学校。因此这幾堂课与其说是上课,不如说是进行谈话。这种谈话的语气应尽可能随便一些。教师应当使用儿童在家庭环境中习惯了的语言和他们交谈,当然要避免家长们有时会使用的那种粗话。要是入学的孩子说的是一种特殊的方言,教师也应当说这种方言,并逐步引导他们理解全俄标准语。对孩童含糊不清的话语绝对不可以
【摘要】当今社会,阅读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更是英语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试图阐述:在核心素养目标下如何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培养其阅读能力;小学英语特别是小学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有什么行之有效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 阅读能力 知识 兴趣 策略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语言学习过程是输入(阅读、视听)一吸收(思维处理)一输出(说、写)的过程。所有成功的语言习得
【摘要】融合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理念,融合凝聚了力量,诞生新的希望。科学课程向我们提出了多元化的教育目标,为实现多元教育目标,我们不能将科学学科孤立起来,而要跨越学科界限,开展课程融合,使“一个教学活动同时达到多个目标”。  【关键词】课程融合 目标多元 思维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总目标提出:“知道浅显的科学知识,……形成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