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刑事速裁程序的构建基石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aq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法律制度是具有生命的,同样的法律制度放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秩序、法律体系中都可能衍生出不同的存在价值。如果说在过去以惩罚为主的刑事观念、相对不完善的司法系统主导下的时代,创设各种形态的刑事简易程序都是以提高诉讼效率、节约司法资源为目的。那么,在当今经历过程序正义、恢复性司法等现代更符合人性的司法理念洗礼后的刑事司法下,更应从人权保障的视角去构建刑事速裁程序,亦即以人权保障为刑事速裁程序之创设目的、构建基础、逻辑原点。
  关键词 刑事速裁程序 人权保障 公平的审判 公平的审判结果
  作者简介:马若怡,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反贪污贿赂局局长;梁立宝,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干部。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2-282-02
  人权保障是构建刑事速裁程序的基石,但它却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概念。在本文的语境里,人权保障的构成要素主要划分为程序与实体两个方面,即公平的审判与公平的审判结果。同实体与程序相互区分却联系紧密一样,这两个要素也在诸多环节相互交织。
  一、刑事速裁程序应当是一种公平的审判
  (一)刑事速裁程序应当具有与轻微刑事案件相适应的诉讼时间和诉讼程序
  虽然刑事追诉是因法益受损而启动,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却是在程序运行的整个过程中权利最受限制的,而且面临一旦被证有罪将承受严厉刑罚的风险。“在被告人承认有罪的情况下,被告人可能更希望能迅速结束诉讼,诉讼拖延无疑将侵犯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如此看来,刑事诉讼中,无论是谁,被锁定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后,其天然享有的自由等人权都会不可避免的有所减损。即使在人权无所约束的情况下,任何人都应当在一种符合正义的秩序里,毋宁说未经审判确定有罪前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显然,如果刑事诉讼程序能被称之为公平的审判,就必须适当的运行,即与所要追诉的罪行相适应。因此,为了实现公平的审判,对于不同的刑事案件就应当有相适应的诉讼时间与诉讼程序。
  一般来说,普通的刑事诉讼是经过追诉者、审判者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一系列相互的、有序的、复杂的往返于证据与事实之间的推演。在如此经历长时间的、环节复杂变换的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往往忍耐着极大的痛苦。这对于重大或者疑难复杂的的刑事案件来说,是无奈的应然之举。但对于采证方便、证据充足的轻微刑事案件却不可能符合适当的原则。“此类的轻微刑事案件中,被追诉的罪行较小,如果硬是以漫长、复杂的程序来审查裁判,虽然可能有一定根据,但却是以过多的、无必要的,甚至是昂贵的恶来强加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再者,“是否能够达到令人满意的标准,还需要考虑社会每一个角落能否得到适当的救济,即能否达到整体正义”。 对于上述轻微刑事案件采取普通的刑事诉讼程序必然消耗了大量的司法资源,降低了有限的司法资源合理适用于其他刑事案件的总量。这种违背整体正义的审判对于其他刑事案件来说也是一种不公正的审判。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诉讼时间较短,诉讼顺序演变较为简化的刑事速裁程序,来处理那些较容易审查清楚的轻微刑事案件。
  (二) 刑事速裁程序应当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知悉权、程序选择权和辩护权
  人权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决定了人在到刑事诉讼程序中是一个独立的主体。“人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生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所以,作为被看作是目的的主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至少应当享有那些防止被错误追究的权利。既然,国家追诉机关(包括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参与刑事诉讼中具有取证权、程序主导权、追诉权。那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至少应有知悉权、程序选择权和辩护权来与之对抗。这对于诉讼程序简化、诉讼时间缩短的刑事速裁程序来说更为重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普通刑事诉讼过程中繁琐的程序设计是实现实体正义的阶梯,也正当程序的应有内涵。对这些程序进行简化,一定程度上也在减损程序正义,更是降低实现公正审判结果的可能性,并最终会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受不公正的审判表现出来。但是,如前文所说,为了能够对轻微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给予观照,又必然要设立刑事速裁程序。
  所以,为了确保刑事速裁程序运行中正义总量的持衡,就必须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切实的辩护权及对是否适用刑事速裁程序的选擇权。但需要明确的是,任何类型的诉讼程序都有其适用的目的和特定的适用条件,“赋予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自由处分权,并不意味着漫无边际、毫无约束” 。如果允许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任意选择诉讼程序,那么意味着可能判处重罪的他们可以任意选择适用于罪行较轻的刑事速裁程序,这不符合追诉犯罪与人权保障的初衷,也是极不合理的。所以,只有轻微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自愿选择是否适用刑事速裁程序。
  同时,只有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知悉了自身的诉讼境遇,才能保障其作出程序选择时是实质自愿的。也就是说,在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决定是否同意适用刑事速裁程序前,必须对该程序的内容、后果及其享有的权利义务明确知晓。否则,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知悉这些情况而作出的选择应当被视为无效。
  二、刑事速裁程序应当实现公平的审判结果
  (一)启动刑事速裁程序必须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
  诚然,刑事速裁程序的设立能够从时间与程序上给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更多的人权保障。但是,这一切都必须是建立在最低标准之上的——实现公平的审判结果,这也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最基本的人权保障。刑事速裁程序之所以能够促进诉讼效率的有效提高,节省更多的司法资源去审理复杂、重大的刑事案件,是以简化程序为代价的。而这些程序中不可避免的包含一些对案件事实、犯罪情节等内容进行论证的程序。所以,为了不因程序的简化导致在事实尚未查清便做出裁决的情况发生,刑事速裁程序必须在案件事实已经查清且证据充足的前提下启动。   (二)刑事速裁程序应当指向较轻的诉讼结果
  适用刑事速裁程序是为了对轻微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给予相对于重罪案件更多的人权关怀。那么,就意味着刑事速裁程序应当以较轻的刑罚来终结诉讼。这也符合国际通行的原则。世界刑罚学协会第15届代表大会《关于刑事訴讼中的人权的决议》第23条就规定了“简易程序只适用于轻微罪行”。此外,从节约司法资源的法治效益来看,可以给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定的量刑优惠。
  (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可上述诉讼结果
  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刑事诉讼也是一种对因犯罪而破坏的社会状态进行修复的过程。但是,公平的审判结果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仍是最为直接、现实、重大的影响。当他们对仅适用于轻微罪行的刑事速裁程序表示认可时,也就认可了自身所犯罪行的大致情况。这一方面表示其承认追诉方指控的犯罪成立,另一方面表示他认可该程序指向的较轻的诉讼结果。需要明确的是,这只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大致的诉讼结果的认可,但对具体的诉讼结果仍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主决定,主要体现在他们对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以及审判机关的审判结果的接受。因为“给予每个人以其应得东西的的意愿乃是正义概念的一个重要的和普通有效的组成部分。” 那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速裁中如果有意愿追求量刑上的最终审判,那就必须得到尊重,即使最终的结果对他们来说是多么不能接受。
  (四)最终的诉讼结果应该得到司法的确认
  在刑事速裁程序中,控辩双方对案件事实及定罪达成了共识,对量刑也有了大致相同或完全相同的意见。如果法官未加审查、思考,也未达到内心确认时按照这样的结论作出判决,既是草率的,更是不符合程序正义的。拉德布鲁赫指出:“在刑事诉讼中,假如原告就是法官,那只有上帝才能充当辩护人。” 所以,追诉机关对事实的认定和对判处刑罚的建议决不能成为定罪量刑的最终标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同样不能成为自己的法官。因此,只有在法官居中审判的诉讼结构下,刑事速裁程序的诉讼结果才能得以确认。
  此外,在整体正义的观念指导下,为了实现对于被害人、社会也公正的审判结果,刑事速裁程序的设计中必须适当考虑社会法治的整体效益与被害人的切身利益。
  注释:
  陈卫东,李洪江.正当程序的简易化与简易程序的正当化.法学研究.1998(2).
  [英]边沁著.孙力等译.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7页.
  [日]小岛武司等著.汪祖兴译.司法制度的历史与未来.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蔡德环硕士学位论文.刑事速裁程序研究.苏州大学.2007年.
  [德]康德著.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1页.
  陈卫东,胡之芳.关于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的思考.政治与法律.2004(4).
  博登海默著.邓正来、姬敬武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53页.
  [德]拉德布鲁赫著.米健译.法学导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1页.
其他文献
摘 要 “安顺地戏案”并非常规案件,法官需要通过价值判断才能选择可以适用的具体规范。对于这类案件,固守法条主义的裁判思维,容易得出武断的结论,出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矛盾。本文在皮尔斯“实效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提出“实效主义裁判思维”的概念,并结合个案,论证了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处理类似案件的合理性。为认识司法裁判的开放与封闭、合法与合情等法理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 安顺地戏案 裁判思维 法条
摘 要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身(生理)安全状况令人堪忧、自卑,孤独等心理问题极其严重、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道德行为失范。本文从国家、家庭和学校三个方面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大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家长科学教育,让留守儿童在监护人关爱下健康成长;学校应尽职尽责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关键词 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教育对策  作
摘 要 本文以中国进出口银行出口信贷业务以及现阶段我国各项产业政策为基础,对新能源产业的反补贴案件进行详细分析。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随着奥巴马政府不断加大对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力度,在各类补贴案件中,美国对华反补贴措施有向新能源领域扩张的趋势,预计在未来几年,新能源领域将会成为反补贴案件的高发领域。  关键词 新能源 反补贴 贸易救济 产业政策 出口信贷  作者简介:胡辰,硕士研究生,机械工
摘 要 法律规范作为统治阶级意志的产物,对社会的运转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的良性运作要求法律具有稳定性,而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也要求法律这种上层建筑随之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当今社会,解决好法律规范的稳定性与适应性这对矛盾就显得尤为突出。处理好法律规范稳定性与适应性的矛盾,对社会的发展和法律自身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法律规范 成文法 稳定性 适应性 局限性
摘 要 在本次新民诉修改的条文中,我国司法机关和特定组织可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按照传统的诉的利益理论,提起诉讼的原告,应当是与被侵害利益的直接利害关系人,而本次民事诉讼法的修改,明显对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放宽了限制。在侵权纠纷日益增多的今天,公益诉讼制度应更加的完善,否则民事公益维权步履维艰。本文将从无直接利害关系人角度出发,论述公益诉讼起诉主体制度,并提出相对应的制度构想。  关键词 公益
摘要 证明责任分配中的间接反证理论,是德国学者罗森贝克创设的。日本著名的新泻水俣病案件首次运用了该理论,同时这也是其首次运用于司法实践,在此之后,日本学者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且使得这一理论成为了许多国家普遍适用的认定环境侵权纠纷中因果关系的方法。那么,究竟什么是间接反证呢?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本文旨在从间接反证的内涵、理论基础出发,同时结合环境侵权诉讼,对间
摘 要 自2011年《营业税改征增值稅试点方案》颁布实行以来,“营改增”不断扩围,关于“营改增”的评论或质疑也随之而来。本文从“营改增”的税制改革入手,浅析关于“营改增”折射出的税收立法问题,建议严格执行税收法定主义原则,将深化税制改革的步伐纳入法治的轨道,实现财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双赢。  关键词 增值税 营业税 税收法定主义 税收立法  作者简介:常丽,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法专
摘 要 本文以新《民事诉讼法》中关于公益诉讼的修改内容为背景,结合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历史与现状分析赋予公民个人提起公益诉讼的价值与意义。同时比较研究世界上公益诉讼制度发展较为成熟与完善的国家针对公民提起公益诉讼的现状及其经验,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将公民个人列入享有公益诉讼原告资格主体的可行性,并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缺陷、结合国内外学说与实践经验提出解决方式。  关键词 公益诉讼 原告资格 比较法 主
摘 要 不当得利作为债的发生原因之一,它源于罗马法创设的一种对人制度,经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后被大陆法系国家所继承、完善至今成为民法上一项重要制度,已为现代各国立法普遍认可。在我国《民法通则》及相关司法解释中也进行相应的规定,但内容过于简略,缺乏可操作性,特别是对不当得利举证责任的分配未作出明确表述,从而带来了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上困惑。本文试图从原告王某诉被告李某不当得利纠纷一案入手,对不当得利的
摘 要 网络中的不良思想,严重腐蚀着大学生的灵魂,从而产生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使大学生言行放纵,价值观模糊,人际交往意识淡漠。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网络的弱规范性、自由性、和现实道德的影响。对此,我们不能粗暴地切断大学生与网络的关系。而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共同合力,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网络文明素养。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道德 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