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动小手,改变大世界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y_yv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聪明的人们发明了许多一次性东西,如一次性碗筷、盘子等,它们方便、快捷,但是环境问题随之而来,人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忘记如何处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环保意识和行为。如何树立幼儿正确的环保意识,教师需要从这些幼儿园宝宝抓起。为了更好地让幼儿明白了解,需要转变教育方式。利用废旧材料变成有用物品直接易懂,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合理利用废旧材料,“变废为宝”发挥着最大作用,可以使它变成教室的环境装饰、户外运动器械,成为幼儿园环境中不可缺少的再利用物质资源。
  关键词: 幼儿 环保意识 变废为宝
  一、收集废旧物品,培养幼儿环保意识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的特点,简单地告诉他们什么是环保,他们往往不能理解,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需要成人的提醒。在平时课程设置当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教育幼儿,观察生活中哪些物品被丢弃,聪明的叔叔阿姨们开动脑筋,把它们转变成有用的东西。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树立并不是被扔掉的东西都是没有用的意识。因此,我们在幼儿园设立了废旧物品回收站,鼓励幼儿收集废旧物品,如家里喝完的易拉罐,吃完月饼的盒子等,这些以前都是直接被当做垃圾处理掉,现在幼儿都集中放到了回收站。回收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收集来的物品各种各样,把它们乱七八糟地堆放在一起,不就变成了另一个垃圾箱。于是,我们对物品进行了分类,如纸张类、易拉罐类、生活物品类等。教师还对这些废旧物品进行了清洗、消毒、创新加工,把它们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展示在幼儿眼前。这样变废为宝,不仅提高了幼儿收集废旧材料的兴趣,还为幼儿树立了环保意识奠定了基础。
  二、创新废旧物品,树立幼儿环保意识
  废旧物品的再利用与改造是我们变废为宝的宗旨。幼儿收集了大量废旧物品,如果仅仅是收集,幼儿看不到实实在在的变化,这与我们树立他们环保意识的愿望背道而驰。我们要利用这些未加工的废旧物品,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充分想象、创造,给他们自由表现空间和机会。这样不仅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而且树立幼儿的环保意识。
  1.在环境布置中利用废旧物品
  幼儿的观察是比较直观的、具体的。幼儿园教室是他们每天都要面对的环境,教师可以和孩子们将废旧物品创新改造成教室的装饰物。例如:小朋友们收集来的养乐多小瓶子洗干净了,晾干后,在老师的帮助下,用鱼线一个一个串好,贴上小朋友们精心绘画的图案,就变成了教室里面漂亮的帘子。还有薯片罐子,在罐子外面裹上一张白纸,让小朋友们用五颜六色的油画棒随意涂鸦,摆放在教室中就是一件件艺术品。这样的变废为宝在教室当中随处可见,每一件作品都是由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合作完成的。
  2.在户外活动中变废为宝
  易拉罐、挂历纸、纸筒、奶盒等这些平时看起来并不起眼的东西,都能变成孩子好玩的玩具。为了丰富幼儿的户外活动,使户外活动器械及材料得到优化,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有效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小型体育玩具。充分挖掘体育器械的潜力,以物代物,一物多玩。奶粉桶大变身,只要穿上一条绳子就变成孩子们最喜欢的高跷。几个易拉罐捆成一捆,就成了孩子们脚下的梅花桩,还可以提高难度,仅仅取决于用几个易拉罐。可不能小瞧这易拉罐,刚刚是梅花桩,现在只要在两捆易拉罐中加上一根棍子就变身为一根杠铃。同样,我们可以引导幼儿用同一种材料创造出多种玩法。如“玩报纸”活动,可以让幼儿来创造玩法:卷成纸团、铺在地上滚、做成金箍棒……也可以互相商议着一个人怎么玩,两个人、三个人、小组、全班人怎么玩等。这时的活动不再是单纯的动作训练,它伴随幼儿认识、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变废为宝,丰富了幼儿的户外活动,让幼儿在丰富多样、积极愉快的户外活动中,身心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家长教师合作,提高幼儿环保意识
  3~6岁的幼儿模仿性极强,具有无意识、自发性的特点。在幼儿园中,教师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在家庭中,父母自然成为幼儿的模仿对象,因此,同样要求家长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家长可通过实事记录、打电话等方式,将幼儿在家中的环保行为告知老师,告诉大家,并给予一定的表扬,让幼儿有成功感和喜悦感,从而使幼儿的环保行为持续保持下去。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家长教育资源,尊重家长、理解家长,根据教育内容,结合实际开展环保亲子活动,就能有效促进家长与教师之间积极、良性互动关系的形成,不仅使幼儿受到教育,得到良好发展,还让家长受益匪浅,更使幼儿园环境教育中“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理念得到体现,增强幼儿环保意识。
  只有一个地球,我们需要保护我们的家园。从小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动动我们的小手,就能改变我们的大世界。
其他文献
在轰轰烈烈的有效教学改革大潮中,山东的“杜郎口”教学模式在无数次实践和锤磨中被很多教育界人士认可。一时间在全国掀起了学习“杜郎口”的热潮。坐下来细想,其实“杜郎口”教学模式成功的秘诀就是老师和学生踏踏实实地做好预习。  课前预习是听课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不少同学往往不重视预习,他们认为上课时老师反正会讲的,到时认真听就行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没能养成
摘要: 随着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出现,译者主体性受到关注。在这一过程中,解构主义作为一支理论力量异军突起,通过“延异”、“重组”、“改写”等概念,否定了意义的确定性,宣告了作者的死亡,从而赋予了译者绝对的阐释权,将译者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通过对翻译家朱纯深几首宋词译文的分析,从解构主义的视角探讨其在翻译过程的主体性,旨在从解构主义的角度揭示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创造者身份及其翻译主体的地位
本学期,我利用近两个月的时间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爱心和智慧的结晶,我读后受益匪浅,在此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迄今为止,我从事班主任工作已经十一年了。十一年来,围绕“如何当好班主任”这一课题,我一直在不断地学习、探索。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纷繁芜杂、劳心费力,同时它也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用李镇西老师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一份“甜蜜的‘苦差事’”,因为只要我们辛勤耕
摘 要: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应该一味接受,老师不应该采用填鸭式教育方法,更应该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这是新课改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学习,并且主动学习。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自主意识 培养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不断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落后,更多的人意
摘 要: 教学效率是指在课堂有限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增幅三者之和所达到的效果。本文针对执教的11数控3班的考证通过率大为提高的实例,阐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转变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率,有效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 教学思路 教学效率 数控车床考证训练  教学效率是指在课堂有限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增幅三者之和所达到的效果。通过课堂教学活动,
摘 要: 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基础,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本文分析了对历史教材资源的标题、图片、材料和习题资源如何进行有效合理开发利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探究历史,从而达到“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教学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 历史课程资源 教材开发 利用原则  什么是历史课程资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
摘 要: 学习美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掌握美学知识,还可以提高自身素质、精神修养。对于学生来说,美术课的学习十分重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如何让学生成为美术课的主人,在美术课中丰富想象,增强实践。  关键词: 美术课 想象 实践  引言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越来越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打破传统,不断探索、研究,寻找适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激情,
摘 要: 线造型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最直接手段,运用线造型训练的五个基本步骤和方法,能迅速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  关键词: 线造型 教学方法 基本步骤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其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来,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重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参与历史学习中释放出思维的火花,会大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者结合教学案例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什么是历史思维?历史思维则包括:使学生能够评价证据,发展比较强的因果分析能力,解释历史记录,并根据历史对当代生活中的决定提出正确的论据和看法。它有五个方面的标
摘 要: 数学思维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堂和生活构成了影响数学思维形成的重要因素,并且两者相辅相成,是引导小学生感知数学、理性认识数学和学会应用数学知识的重要媒介。本文从课堂和生活两个层面探讨了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思维 培养策略  数学思维是理性认识数学的抽象化,由此而形成一种思维方式,并用这种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思维理论,或是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