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育服务社会化及其经济社会效应评估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vin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托育服务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总结了世界主要国家托育发展的基本特征,探讨了托育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一般规律,澄清了一些认识偏差.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并非婴幼儿入托率的决定性因素,社会福利制度决定了托育服务社会化程度,背后蕴含着文化观念的深层次影响.托育服务并非提高生育水平的充分条件,发展托育服务对于提高总和生育率的效果并不明显,但有效地促进了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推动了性别平等.托育服务更为深远的意义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作为幼儿早期发展的重要举措,托育服务促进了下一代人力资本的积累.中国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应该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不宜将提高生育水平作为直接政策目标,关键在于促进女性劳动力市场发展和未来人力资本积累.
其他文献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集中体现了梁漱溟一生的问题意识,中国问题必须作为世界历史秩序的重要部分来理解."中国问题"在当时语境中虽然是民族自救的问题,但这一民族自立却与如何完成自近百年世界大交通,在东方老文化与西洋近代文化相逢之后,以创造方式为人类历史开前途结合在一起,因而,形式上只是国际竞争中民族兴亡问题,骨子里却是人类历史文化大转变问题.百年之后的今天,世界历史能否从帝国霸权的机制中突围,已经愈发与中国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能否真正实施中华文明的复兴关联在一起.
19—20世纪之交的俄国文学艺术被称为"俄罗斯白银时代",最初由流寓到欧洲的俄侨文学家于1930年代提出,特指象征派诗歌.随着冷战的进程,这个概念被西方斯拉夫学界广为接受,扩展至现代主义诗歌,包括象征派、阿克梅派和未来派,以便有意识提升被苏联贬称为颓废的现代派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1980年代末以来,这个概念日益被苏俄学界作为基本术语接受,泛指这期间的文学繁荣,虽然重点仍是现代主义,但已注意到这期间文学艺术的繁荣远非现代主义,实际上经由图书市场而兴盛的大众文学,远比现代派更有受众群.因为1861年改革
杜甫诗中极富个性的"大水"意象是来自中国上古的神话意象,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含义和生命体验:一是诗人经历混乱和动荡的社会局势,二是诗人对疾病、衰老和死亡的个人化生命体验,三是洪水神话和黄泉大水隐喻的民族化的心灵结构.杜甫既是一个仁民爱物、关注社会的现实诗人,也是一个关心自己和"身体"的抒情诗人,还是一个恐慌焦虑的象征诗人.
文人诗在文人创作和诗乐分离的驱动下,逐渐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西汉时期开始出现了文人徒诗,从作品内容以及诗歌发展史的前后勾连来看,有着萌芽阶段的特点.影响此期文人徒诗创作的原因为: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来看,汉人对骚体文学的接受,在文学书写方面表现为以骚体来倾诉个人情志;从创作的外部环境来看,汉初歌诗的流行,武帝之后汉大赋的勃兴,以及《诗》的经术化,这些西汉时期的典型文学现象减弱了此期文人对徒诗的关注.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文人徒诗在西汉时期并没有取得长足的发展.
《人文杂志》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期刊,我们热忱欢迎国内外学者不吝赐稿.2022年,本刊哲学、文学、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栏目重点关注以下选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文明交流互鉴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阐释与发展研究、价值哲学的当代发展与创新研究、近现代思想与文化研究、先秦诸子思想研究、关学学人哲学思想研究;
期刊
中华人文精神始终充满着一种自我更新与创造的活力,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其能够比较成功地接受并吸纳一切外来文化的合理要素.佛教的中国化与不断地再中国化和时代化,对于促进中国哲学思想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现代以来,中华人文又广泛地从欧美吸收异质的思想与文化,而在众多的思想潮流中,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以之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之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与择善而从的精神.
期刊
本文就中国哲学史上一类重要的言谈说理方式——先秦儒家的"能近取譬"与唐代禅宗的"指事问义"——进行研究,探讨了这类象征性言说的思想内涵及其在儒家与禅宗思想中的应用.以《易传》"系辞"中取相观通的方式为案例,阐析其"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论理原则,同时比较分析了中国禅宗南北两宗及临济宗等学派如何假借各种象征性的手法,以譬喻方式来阐明开悟的境界.从而认为儒家与禅宗所提出的这类言说道体的方式,经由具体经验中的见闻觉察,推而广之去阐明普遍性的道体原则.幽远之道是透过个体的切己经验,譬喻式地来表现的
抬头可见之月,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致力于揭示近世以来国人对月亮认知的内涵演变,解释其新知如何发生、传播,指出明末清初,西来传教士在月球新知的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清前期学术曾将传统天文历算与近代科学中的月亮知识相互调和.清末民初时,月食救护与月球新知的矛盾逐渐成为大众科普议题中的焦点,月亮的科学话语交织着文明的焦虑和紧张感.20世纪30年代以后,更为严密、精确的月球知识得到传播,月亮的神话成分受到更大冲击,月亮观念因此实现根本转变,但其中的人文内涵却并未消失.
唯识学"刹那"义对近代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受支那内学院影响的哲学家熊十力、李石岑等人,他们都认为宇宙万物,包括心识或心性都是"刹那灭"的或说刹那生灭的,这是唯识学种子说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内学院重点宣扬的唯识学的特色理论之一.不过,熊十力等新儒家认为这刹那生灭的宇宙是刚健有为、活活泼泼的,他以《周易》的"生生"之义赋予在这"刹那"义上,从而归宗到儒家,尤其是宋明理学的立场上去了;而李石岑则以"刹那灭"义诠释人生之"生",用唯识学接引了柏格森等人的哲学,强调刹那变化的人生背
为了防范新一轮房价泡沫化风险,央行和银保监会于2020年12月31日联合发布了《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对各类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设定了上限.本文认为,《通知》与已有监管措施的本质是相同的,那就是设法"堵住"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资金流向房地产的通道,进而从总量上管控房地产部门的信贷规模.但是,以往多轮房价调控实践经验表明,只靠"堵"难以有效防范资金流向房地产,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会设法规避监管,持续不断地将更多资金投入到房地产领域,而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