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于飞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m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鹭终于飞了起来——身影如燕山之雪,飘飞、俯仰、迂回,穿行在碧蓝如水的天空,在湿地那幅翠绿与苍黄间杂、色彩浓郁的油画里。
  “草长平湖白鹭飞。”我已在那里恭候多时,目不转睛地凝望。因为你根本不知它藏在哪里,待你稍一走神,突然,一只或几只白鹭便刷地飞了起来——太远,我听不到声音,“刷地”只是我的感觉。这里不是燕山,而是边城普洱——我的目光任那些雪花牵引着,顿时超越了俗世,去到了某个纯净自在的世界。我注重自在。万物既有它自在的缘由,也有它自在的时刻。飞行时的白鹭是自在的。自在,是生命最为生动的姿态。其时,想起《诗经》的“凤凰于飞,翙翙其羽”。
  最早见湿地里有白鹭飞过,还是刚来边城不久。最初我以为那是哈尼族长诗里常常出现的白鹇鸟,友人说不是,是白鹭。那会儿的白鹭好像也就一两只。有时路过那片水域,我会静静地注视它们一会儿。那时它们还小,加之边城的秋天来得既晚亦短,周遭水草豐盛花木繁茂,本就不大的水域让苇丛隔成了几片,小白鹭刚一起飞,就像支持不住,立马藏进了另一处苇丛。在远处看它们的起飞与栖止,成了一件乐事。渐渐地,它们飞得高了些远了些,但是它们的起飞与回旋似都无定规,想要拍下其翩翩姿影谈何容易。只要看到边城深秋、初冬时分翠绿与苍黄夹杂的背景上,那飞动回旋着的白色精灵,心就有了一种无名的安顿与愉悦。从它们面前,当然也是从我面前掠过的,既是深紫秋红也是碧绿幽蓝,小小湖面波光粼粼,星辉成串,着白色舞裙的白鹭雀跃着,无论低空飞翔,还是脚尖触水的刹那,都会让人的心湖随之荡漾。
  很难想象,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普洱,与我们的台湾和遥远的古巴,竟在同一纬度线上。往西南方向百多公里,就是西双版纳,边城冬天比昆明暖,夏天比景洪凉。这是座温暖亦温和的城,不惟天气,还有人心、人情。温和是一种品行一种气质。白鹭喜欢这里,缘由就不言自明了。
  大多时候,白鹭是歇着的,那是另一种自在。飞行不是目的,再华丽的飞行,最终都会归于一次寻常的歇落,择良枝而栖方是终生的日常。那时,它们一溜地临水而立,像是约好了一起晒太阳。太阳真好。阳光下的白鹭,像都披上了金色大氅。四野悄寂,似能听见它们说,别以为我们已收敛了翅膀,我们从不属于尘埃,即便哪天再也回不到空中,也会悄悄练习飞翔。偶尔,能看到它们在苇丛间游动,其姿娴雅从容。
  有一次,几只白鹭正相跟着游向一团艳红的花丛,我以为那只是花的倒影——水域四周,冬樱花正开得灿如云霞。我盯着那丛花、那些白羽,一时,仿佛晴空中起了海风海浪,许久才回过神来。
  白鹭乃中国文化的经典意象。“振鹭于飞,于彼西雍”,《诗经·振鹭》以白鹭起兴,鼓吹吟诵以迎嘉宾,还有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杜甫的“一行白鹭上青天”,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白鹭一直飞翔在诗词的格律与音韵之中。这个小小的名词唤起的,从来都是喜庆、高洁、典雅与清明。
  如此说来,我有多幸运呢?始于19世纪初,中外曾有无数人出没于这座边城,几人有过这样的幸运?为弄清能否打通一条从云南到湄公河入海口的蒸汽船贸易航路,1867年10月,随着著名的法国湄公河考察队进入这座边城,写下过《加内报告》的加内先生,在进入当年的思茅、如今的普洱时曾说:“天空湛蓝,万里无云,连绵起伏的山丘上有一点晒得干枯的植被。红墙或白墙旁会有几棵树,很吸引人的目光。我们恍惚到了普罗旺斯。”然而他肯定没有看到过这里的白鹭。那之后,1895年随另一支法国湄公河考察队进入这座边城,写下《从东京湾到印度》一书的亨利·奥尔良,尽管“围绕着澜沧江这片叶子的主干,行走在那些更加细小的叶脉里”,大约也没看到过这种景象。他们都心不在焉,觊觎的只是这片大地及其物产。而上世纪40年代到过边城,著有《滇南散记》一书的左翼作家马子华先生忙于禁烟,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先生则急着为人写墓志铭,体悯的都是人间甘苦,料想都无暇顾及几只白鹭,去深味生命的自在。自在,是生命万物毕生的追求。
  白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温暖的冬天,没人去打搅它们。它们的儿女都长大了吧?过年了,它们要回家吗?等春天到了,它们还会在这里飞翔或栖息吗?
  离开那片湿地时回头一望,随着一阵花枝颤动,碧蓝如水的天上,白鹭又飞了起来……
  摘自《光明日报》
其他文献
艺术是一种精神性的互动,它能够跳过语言文字,达到一种形而上的心灵沟通。我们日常的表演、音乐、绘画,大多都是讲故事,其目的在于透过故事,引发观众的某种心得或情绪。在这里,所谓的“艺术”只扮演了一个附属的角色,它是为达成某种目的而使用的工具,或者说是一种“技术”而已。  二十世纪初,欧美的近代舞蹈达到了更高层次的、纯艺术性的效果:舞者不再单纯展示自己美丽的脸部或身材,借助身体的舞动来表现某个故事的发展
  
在制作牛肉菜肴的过程中,牛肉经过严格的选料与恰当的加工方法之后,采取合适的“烹”法、“调”法,是保持并确保牛肉嫩度的“终极者”。  一般讲,牛肉的烹法分为两类:使用干热(烤、炙、煎、炸、炒)和使用湿热(煮、烧、焖、炖、煨)。通常要根据肉的嫩度,来决定牛肉的烹法。对于分档取料上,部位较嫩的肉,经常采用干热法保持嫩度;对于部位较老的肉,常常使用湿热法来软化结缔组织以达到致嫩的目的;否则,物极必反,影响
为什么烹制中的调味是决定一个菜肴正式口味的决定性步骤?相同的调料,为什么出自不同的手会有不同的味道?原本没有味道的原料,加入调味料后为何会香气四溢?菜肴的调味应该是在加热前、烹调中还是加热后?技巧在哪里?  调味是烹制菜肴最后成熟的技术关键之一。只有不断地操练和摸索,才能慢慢地掌握其规律与方法,并与火候巧妙地结合,烹制出色、香、味、形俱全的好的佳肴来。  调味的依据大致有以下几点:    因料调味
我一眼就把他认出来了,那是1957年巴黎一个春雨的日子,他和妻子玛丽·威尔许经过圣米榭勒大道,在对街往卢森堡公园的方向走去。他已经59岁了,体格壮硕,想不看见都不行,他无疑想表现出粗犷的味道,可惜没有给人这种感觉,他的臀部很窄,粗糙的伐木靴上方是一双略显瘦削的腿。在旧书摊和索邦大学出来的大批学子当中,他显得生气蓬勃,想不到四年后他就去世了。  在一刹那间,我不知道该上前去请他接受访问,还是过街去向
与友人聊天的时候,偶尔言及徐梵澄先生,觉得有一种高远之气,我们这些俗人跟他不上。当年在鲁迅博物馆工作时,我留意过徐梵澄寄给鲁迅的信件及诗文,印象很深。徐先生年轻时气盛,在鲁迅面前并不拘谨,自负的一面也是有的。比如他1931年在海德堡写给鲁迅的联句,是有一点六朝感觉的,而1936年旧历元旦致鲁迅诗,起笔奇崛,大有屈子与杜甫之风。他与鲁迅的友情,都在这些诗句里得到印证。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帮助鲁迅博物馆
  
01  俄罗斯的文学、音乐、电影……滋养了数代人的青春,但随着时移世易,已经渐渐远去。这种远去的风情,现在可能只有在朴树的《白桦林》、李健的《贝加尔湖畔》中,还有一丝忧郁的回响。  但今天,新生代的俄罗斯风情又一次燃爆了影院。影片中没有战争、没有革命、没有宏大叙事,却让每一个观众都禁不住笑叹:“果然是战斗民族!”是的,这是一部励志电影,也是一部以俄罗斯前花样滑冰冠军伊莲娜·别烈日娜亚为原型的传记电
  
鳳鸣曲  词:维安 演唱:音频怪物  绿腰舞 文思潮涌望  黄甲榜 止于至善将  橙天光 奇巧入梦乡  紫藤绕 紫气东来享  引傲骨痴狂  一折画扇轮回几番  妃子叹  水墨江南  凤栖舞 潇湘谱 几世听音今朝为伊赏  花如雪 燕成双 一叶念馨香  忆往昔 自有量 执手许诺愿一生不忘  细雨乱 过千帆 笑与欢  蓝河畔 音律任徜徉  红颜醉 锦上添花郎  褐瞳梦 藏心驰神往  青丝芳 流传千古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