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先生的诗意人生

来源 :党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4月,是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先生的80华诞。
  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满怀敬意,为先生塑了一尊青铜头像。头像传神至极,眉宇间透露出他的慈祥、睿智、儒雅与清逸,让人联想起先生“如山峦之有云烟”的诗意人生。
  治学:诗艺的探求
  先生治学的领域很广,据《袁行霈教授著述目录》所载,各类著作30余种,主要论文70余篇,涉及文学史、文明史、文言小说、诗学、目录学、考据学等诸多方面,而成就最卓著的还是中国古典诗学特别是诗歌艺术的研究。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是先生代表性的学术成果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问世以来,多次再版,畅销不衰;另有日文版、韩文版在国外发行,还有繁体字版在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等地发行。该书最大的特点是用诗一般语言来阐述诗歌理论,分析诗歌意境,给人以思想的启迪与诗意的美感。
  例如,对李白与杜甫两位大诗人不同风格的分析,古人曾有“飘逸”与“沉郁”的定评,那么何为飘逸?何为沉郁?则往往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大体印象。先生却有具体而精微的描述:“飘逸者,如春烟,如秋岚,如天外之鹏飞,如海上之浪翻,无拘无束,舒卷自如,才情豪迈,无迹可求。”“沉郁者,如深潭,如老松,如涧底之虎啸,如峡中之雷鸣,地负海涵,博大雄深,进退伸缩,皆合法度。”先生认为这两种风格“都属于美之上品,不可加以轩轾抑扬。”并从李杜各自的诗歌中找出一系列“个人的意象群”,用大鹏、凤凰、明月、飞瀑、惊雷、剑侠等证明李白的飘逸;而杜诗的沉郁则体现为病柏、枯楠、瘦马、病马,等等。
  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是先生几乎倾尽毕生精力的研究对象,一部《陶渊明集笺注》,一部《陶渊明研究》,耗费了先生二十多年的心血。因此,这两部著作是陶渊明研究的重大收获,被誉为“集大成之作”。
  另有一部《陶渊明影像》,通过“图像证史”,研究历代关于陶渊明的画像及其与文学史之关系,被学界称之为“艺术史与文学史交叉研究的典范”。
  这些年来,陶渊明成了先生“多年朝夕相处的朋友”,笺注陶集成了他“跟那位真率、朴实、潇洒、倔强而又不乏幽默感的诗人对话的渠道”。
  先生曾提出研究中国诗歌艺术的八字箴言:“博采、精鉴、深味、妙悟”,推而广之这实际上也是对治学的感悟与学问的境界。他写有一篇学术随笔《学问的气象》,认为作诗讲究气象,做学问也讲究气象。“学问的气象,如释迦之说法,霁月之在天,庄严恢宏,清远雅正。不强服人而自服,毋庸标榜而下自成蹊。”
  这分明是对学问诗一般的礼赞!
  教学:诗境的课堂
  先生在北京大学执教50余年。他渊博的学识,儒雅的风度,从容的语调,优美的板书,陶醉过无数学子。
  如今,已是北大名师的葛晓音教授曾撰文,深情回忆当年听先生讲课的情景:“他的课着重在诗歌的意境和艺术表现,正是学生们最为渴求的内容。而他的讲课艺术也和他讲的内容一样,非常讲究。节奏的快慢疏密、声调的抑扬顿挫,都把握得恰到好处,让学生跟着他清晰的讲解进入意境。”
  先生每次讲课教室里都挤得水泄不通,连走廊里、窗户外面都站满了人,有时实在挤不下了只得临时换大教室。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幸福地描述当时的情景:“教室里坐满了我的学生,一双双眼睛投出渴求知识的光,集中在我身上,使我兴奋、喜悦、感激。因为这些光束的撞击而产生的灵感纷至沓来,一向寡言的我,竟滔滔不绝地讲出一连串连我自己也觉得新鲜的话语。从学生的颔首微笑中,我听到他们心中的回响。这时,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交响乐队的指挥,在组织一片和谐的乐音……”
  这样的课堂难道不是一首美妙的诗吗!
  先生的课堂不仅在燕园,也延伸到了国际上。他是首位受聘于东京大学的北大教授,他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他以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身份在哈佛大学访问研究,并在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华盛顿、夏威夷等大学讲学。他以其学识和人格魅力受到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誉。
  特别是近年来,先生主持的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更是培养了许多在国际上传播中华文化的高端人才。
  先生非常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常说:“如果有来世,我还要做老师!”
  创作:诗心的绽放
  先生的诗文创作如同他的人格一样,散发着一种温厚、纯静、淡雅、明丽的气韵,诗心蕴藉,妙趣天成,令人百读不厌。
  先生曾编辑过自己的诗文短札《愈庐集》,诗、文各一卷。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评论此书:“冲淡平和,乐观谦逊,诗意很浓。”
  例如,《游天门山采石矶吊李白二首》:“双峰云海外,绝壁大江前。太白今何在,犹疑抱月眠。才高天亦妒,志大世难容。唯有峨眉月,相将万里从。”先生笔下的李白是那样豪放与脱俗,一如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先生的散文,甚至连一些阐发学理哲思的学术随笔,也都趣味无穷,诗意盎然。有一篇题为《江山之助》的文章,探讨大自然与诗人、画家的关系,文章的开头却是从未名湖散步写起的:“一天,趁着那雪下得正紧的时候,到燕园散步。只见未名湖一带迷迷茫茫,隐现些树木和楼阁,宛如梦境一般,不禁想起前人咏雪的诗句。唐太宗的‘无树独飘花’,暗含着柳树飘絮的比喻;杜甫的‘舟重竟无闻’,暗示著雪与雨的不同,都富有意趣。岑参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清新流畅,惊异中透露出对春天的期待,是咏雪的名句。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陶渊明这两句诗:‘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诗人准确地把握并表现了雪后的视觉效果,那雪悄悄地来到眼前,满铺在大地上,给人一个惊喜。”你看,先生体察古人与眼前之雪景是多么细微而有诗味!接着,写江山(大自然)可以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可以开阔诗人和画家的心胸,激发他们的灵感,培育他们的激情。最后,又别开生面,强调:“江山之助,又何限于文艺创作呢?江山也有助于启迪人的智慧,荡涤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境界,帮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先生又效法古人作《论诗绝句一百首》,自先秦至清代,涉及历代诗人(或诗集),每人一绝,并有自注,相互映发。这种以诗论诗的形式,正如先生在自序中所说:“其含蓄蕴藉之妙,比兴寄讬之深,措辞炼句之精,涵泳玩味之趣,又非长篇大论所可比拟。”还有七绝一首题咏:“道法自然诗法何,池塘春草漾清波。灵光一现花如绣,恰是天成妙趣多。”充分体现了先生的诗心与诗趣。
  做学问是清苦的,免不了枯燥与寂寞,先生却说“寂寞有时也是很美的”。
  那是怎样的一种美呢?也许是登上高峰的豁然开朗,也许是远离喧嚣的宁静,也许是看淡功利的从容……
  先生在散文《黄昏》中写道:“黄昏仿佛是专为供人沉思的。书上的字迹渐渐模糊了,抬头向窗外望去,落日的余晖散射在天幕上,宛如罩上了薄纱。开灯还嫌早,索性掩卷闭目,在沉思中打发这白昼和黑夜交界的时分。”
  寂寞的读书生活在先生看来,竟充满如此“很美的”诗情诗韵。
  行文至此,我心中油然涌出4个字:吾师如诗!
  (责任编辑:王锦慧)
其他文献
行政管理是高职院校管理中的重点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与基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兴技术的出现、院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多都向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提出了新
情境作文即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使学生乐学并能学好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应根据作文教学的目的来创
转眼间,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改革已在我校实施了许多年。随着岁月的流逝、教龄的延长,我对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的认识不断升华,教学水平有所提高,教学经验不断积累,现在把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的需求已经不积极局限于温饱问题,而是朝向更高的精神需要以及精细化的物质需要发展.与此同时,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发生着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要以学生为主要核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来,这样学生学得才会更透彻,更充实,
基于素养教育下,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则更加注重语文阅读素养的培养.当前研究语文阅读素养极为有意义.本文将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立足点,从实证的角度研究阅读素养的内涵、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大数据技术有了很大进展,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备受关注,并迈向了新的制高点,面临机遇与挑战,其中电子档案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档案管理
试题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发挥试题的正向功能,帮助学生高效学习知识,是实施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和相关教研人员的工作职责。试题教学测试方式在日常
在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下,英语写作课堂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实行任务型教学,在教学中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促进其全面发展,提高综合能力.但是依照目前的授课现状来看,高中英语教学
短跑技术动作的规范化结构主要表现在跑的技术更加符合运动生物力学和解剖学的原理,使短跑技术表现出效率化和节省化.合理的技术动作应能充分发挥人体的运动能力和机能潜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