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是教学史料开发的重要依据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e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史料,教学,设计,课标,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01-0026-06
  史料的开发和运用是实施有效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然途径。但在实践中,却存在着偏离教学目标而盲目开发史料的现象。尽管新课程已经实施了10年,但一些教师或是囿于传统观念和《教学大纲》的影响,或是没有充分地理解和利用“课标”,在开发课程与教学资源时,背离了“课标”的要求。“课标”是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也理应成为教师开发教学史料的重要依据和准则。下面,笔者就以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走向整体的世界》一课为例,来谈谈如何利用“课标”有效开发教学史料的问题。
  各版本教材的编写方式有所差异。岳麓版和北师大版将两次工业革命“合一”,分别以《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和《欧美的工业革命》为标题进行介绍,人民版和人教版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分为两课介绍,人民版以《走向整体的世界》来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异,因为无论哪个版本,都要依据“课标”来实施教学。
  笔者最近听了两节公开课,都是这个内容。这两节课有一个共同之处:运用了大量的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史料进行教学,但这些史料要么是对史实的“佐证”,要么是对“影响”的简单“说明”和“描述”,大多偏离了“课标”的要求。
  比如:在讲解电报、电话的发明时,只是简单地提供了这则史料:“电磁感应现象的揭示,推动了以电力技术推广和应用为中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报、电话等的发明都依据了电磁理论”,至于电报、电话的发明对于促进世界市场发展的意义,则没有深入分析,这是对史实的佐证;在讲解垄断组织时,仅停留在“垄断组织对生产力的影响”上,“资金雄厚的垄断组织……使科学技术研究能够更大规模有计划地进行,并能够较快地运用于生产。……它更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没有看到垄断组织在促进国际生产关系(国际投资、生产和贸易等方面)发展中的作用,这是对“影响”的简单描述;在讲解国际分工时,运用的史料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生产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则销往全世界,国际分工日益明显。1870年后的三十多年间,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至于“国际分工”究竟“明显”在哪里、这种“国际分工”又如何促进世界贸易增长的等都没有被揭示出来。
  这偏离了“课标”的要求,“课标”对本课的“内容要求”是:“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具体到本课来说,就是“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这里的表述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次是“了解基本史实”,第二个层次是“探讨影响”,这两个层次之间存在递进的关系,第一个层次是第二个层次的基础。从两个不同的行为动词(“了解”和“探讨”)的表述和两个层次间的关系来看,本课的重点是第二层次,即运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史实,探讨其对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这应成为教学的重点目标。
  上述教学中所开发的史料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过于重视对基础知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本身的复述、记忆和理解,而没有运用这些知识去深入分析问题,提升思维层次,更没有将其“对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这个问题揭示出来;二是没有依据教学中的“核心”主线——“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的影响”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
  从整个专题来看,主线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包含三个阶段: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为此,本课所要突出的重点就是如何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这个主题。这里的“发展”,应体现在外延和内涵两个维度上,外延是“市场范围的扩展”,这是地理范围的意义;内涵是“市场间联系的密切”,指的是与市场交换过程有关的全部条件和结果。从“外延”来看,主要体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更多的地区被“殖民”、被“纳入”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去的过程。从“内涵”来看,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是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又具体体现在国际化生产和贸易的扩大、金融资本的发达、国际分工的深入、劳务、技术输出和人员流动的频繁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又有内在联系,而交通、通讯的进步是促进这些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重点围绕这些内容开发史料,将这个“主题”讲清、讲透,而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记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笔者在此择取几则史料进行说明。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较第一次工业革命得到了非常显著而快速的发展,并带动了农业的发展。而促进其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是科技的进步。
  材料1:1870年以后,所有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例如,在冶金术方面,许多工艺方法(贝塞麦炼钢法、西门子—马丁炼钢法和吉尔克里斯特—托马斯炼钢法)给发明出来,使有可能从低品位的铁矿中大量地炼出高级钢。由于利用了电并发明了主要使用石油和汽油的内燃机,动力工业被彻底改革。……大量生产的两种主要方法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是制造标准的、可互换的零件,然后以少量的手工劳动把这些零件装配成完整的单位……第二种方法出现于20世纪初,是设计出装配线……科学和大量生产的方法不仅影响了工业,也影响了农业。……将近19世纪末时,天然肥料让位于形式上更纯粹的、必须的无机物。……在美国,农业机械的发明得到了促进。取代马匹的拖拉机一天能拉旋转式犁翻耕多达50英亩的土地。联合收割机能自动地收割庄稼、打谷脱粒……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成品、也提供农业成品的世界市场。加拿大的小麦、澳大利亚的羊肉、阿根廷的牛肉和加利福尼亚的水果可在世界各地的市场中找到。
其他文献
[关键词]高考历史,浙江卷,方法引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4)13-0014-07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
从《天津条约》到义和团运动的40年,①过得并不像《天津条约》前的20年那样平静,那时候,条约国较少,《南京条约》在起作用。这样,70年代见证了与英国的马嘉理案,80年代有中法战争,90年代有中日战争,还有缅甸被吞并,朝鲜的朝贡国地位被解除,台湾被割让,以及胶州、旅顺口和大连湾、威海卫、广州湾和九龙都被租让出去,继这一切之后,就是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朝廷逃亡西安。到这个世纪末,可以说这杯苦
[关键词]演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B[文章编号]0457-6241(2015)07-0058-06  本课是“史证教育”的实验课。笔者以为“史证教育”是掌握收集史料、鉴别史料、分析史料、运用史料等“史证方法”的习得过程;也是形成“史证意识”和“史证精神”的教育过程。“围绕问题收集史料——针对问题解读史料——根据史料论证问题——依托史料重现历史”是历史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科书,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01-0040-08  (一)概念界定  要分析传统文化与历史教科书的关系,首先要明确“传统文化”的概念。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传统文化,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是中国的历史教科书,故而本文中的“传统文化”指向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将这一个概念拆分成
关键词 通史教材,课程改革,教材改革,大通史小专题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05-0044-05  中学历史教材即将重回通史体例,这是对历史本质和特点的呼应及学生思维特点和规律的关照。面对即将到来的通史教材和教学,笔者喜忧参半,喜的是,通史是一种对历史本质的回归,有助于师生整体性认识历史;忧的是由此带来的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大转变。同时,历史学科核
编者按:很多人提到中国近代史时,往往感慨“弱国无外交”,或者“落后就要挨打”。对这段历史的评价似乎只停留在这两句上,对于近代中国人民的奋起抗战、先进历史人物的努力、近代化的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等则明显重视不够,可见思维定式的弊端,足以一叶蔽目。本稿的亮点即在于,以突破学生思维定式为切入点,通过史料实证来引导学生走出思维定式,同样也体现了教师以充分的历史学专业能力为支撑,走出思维定式的过程。
?眼关键词?演高考,历史解释,教学  ?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7-0035-05  自从有考试制度以来,命题者和应考者之间似乎一直在合作一场永不落幕的猜谜游戏。以历史学科的高考而言,教师和学生总是抱怨“教什么不考什么”,命题者则反驳“都知道考什么还用教吗?”反映在试卷上的“未知”和呈现于答卷中的“已知”,实际上构成了中学历史教
2008以来的十余年间,《历史教学(上半月刊)》(以下简称《历史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以下简称《中史参》)累计发表了17篇关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方面的文章。其中有9篇讨论课程内容的理解,带有史学研究的色彩:如《历史教学》2014年第10期集中刊发了3篇文章,聚焦于文艺复兴与基督教神学的关系,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赞助者,不见课堂模样;其余6篇讨论教学立意或教学策略。如《中史参》2011年第8
关键词:郑和,下西洋,倭患,全球贸易,海禁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5-0024-08  初中教材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包括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两件事。叙述郑和下西洋出现了“示中国富强”“展现大国风度”等耐人寻味的文字;删去了多年不变的一句:“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世纪”。1405~1433年,郑和7次下西洋,1487年迪亚哥远航到达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是尼采的名言,在五四时期,傅斯年将其翻译为“让每件东西的价值都被你重新决定”,作为支撑论辩的观念;后又因被胡适引用而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口号,“成了当时一般的标语”,被目为“新文化的精神”。正因被视为“新文化的精神”,所以,对“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理解,直接影响我们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该口号的提出本有特殊语境。一战后的中国思想界有了新的趋向,尊西趋新、反传统已不再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