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引入是教学过程中最初的环节,同时也是最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及组织此堂课的教学布局的重要依据,即好的引入是一堂新课优秀的开始。笔者在本文中就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物理新课引入方法的小结。
关键词: 物理 新课 引入
新课引入是一堂教学的最初环节,成功的新课引入不仅能让学生产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快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有些新课引入有承上启下、温故知新之效,有一句话讲“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嘛。因此对于新课引入,是值得教师认真研究和对待的。
当然,新课引入的方法并不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而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新课的特点、教师对此堂课的总体设计框架甚至某一教学时段的总体设计要求等等,可采用不同的引入方式,针对高中物理各新课不同的特点,结合笔者教学实践,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的新课引入方法:
一、温故而知新法
物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很强,前后所学的知识往往环环相扣,特别是章节之间的物理知识,往往自成一体,因此在学习新的章节,特别是理论知识体系较强的章节学习过程中,复习刚讲过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在新课引入时,对刚学知识的回顾和复习,通过推理、分析等手段而引入新的问题或获得新的知识,即“温故知新”法。
这样的引入方法自然而有序,能对学生的逻辑推理、知识体系逐渐的构建等有很好的形成作用,在高中物理的新课教学中,有很多章节可用此法进行引入,例如在讲解《动能定理》时,我们可设计模型:
设质量为m的物体受恒力F作用从A点运动到B点,AB间距为S,物体在A、B两处的速度为v1和v2;设计如下问题:
(1)此过程中合外力做的功w合为多少?
(2)此过程中物体的动能改变量ΔEk为多少?
(3)上述两个量的大小关系如何?
此例的第(1)(2)两问是对前一节课“功”和“动能改变”这两部分知识的回故,第(3)问就是通过一定的理论推导得出这一节课所要讲的核心内容“动能定理”
此种对于“动能定理”这节内容的引入方法便是典型的“温故知新”法;即通过构建模型,设置问题,复习过去所学的知识,在加以推导的基础上获得新的知识。
“温故知新”法的适当应用,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库,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连续性和条理性,并对新课的学习不会感到生硬,而且也将会对学生的知识归纳也是一个好的推进作用。
二、实验引入法
物理学科本身也是一门实验学科,物理的概念、规律、定理等都是以实验为基础而得到的。而现在,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我们,要把这些概念、规律、定理教给学生时,如果只是生硬地告知实验的最终现象和结果,虽然学生能得到知识,但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对研究新问题的方法无法体会。因此想要让学生获得物理知识,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还是需要回归到实验进行引入教学。
高中物理教学中,很多的新课是由实验引入,例如《超重和失重》这一章节内容就可以由一个生活中的小实验引入:弹簧称下挂着一重物,静止时其示数为F1;而加速上升时示数为F2;会通过此小实验发现前后两示数不相同,接下来从理论上来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
这种由实验引入方式,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而且能快速地抓住学生基本思路是由实际到理论,再由理论深化实际,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总结能力,是一种常用的引入方式。
三、物理学史引入法
物理学史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完备物理知识、活洛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意志、激发学生热情都有很好的引导作用。著名的哲学家马赫说过“物理学史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富有成效的科学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在教育部制订的《物理课程标准》中就要求“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探索的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同样对物理学史的重视。
在高中物理部分新课教学中,通过物理学史的介绍,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磁生电的探索》这一节内容时提问“电流周围存在磁场,那么磁场能否产生电流呢”,带着这一设想介绍历史上科拉顿、安培、法拉第等科学家对“磁生电”提出设想的方法及实践过程,在学史资料的辅垫下,由学生提出几种猜想,进而把这堂新课完成下去。
相对而言,物理学史引入法在整个高中物理新课引入中占很少的一部分,只有史料性较强的新课用物理学史引入的方法,才能为整节课奠定一定的基调,获得新课的切入点,在这里不能为了引入学史而引入,需要注意与课本知识、学生认知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适时地、适当地、适度地进行,才会起良好作用。
四、直接引入法
直接引入法,就是开门见山地点出课题,这种方法简洁、明了,往往是应用于新的章节,并且偏于概念型的课题,例如在讲《机械振动》这一章时,我们就可以采取直接引入法“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物体的运动的多种形式,有匀速运动、匀变速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等多种形式,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一种形式的运动——机械振动”,这样的引入,明快而简洁地把机械振动提出来。
五、视频引入法
物理学科源于生活,很多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就包含在日常生活实例中,这些实例,有些能在课堂上当场作为演示实验给学生观察,但有些事例,由于场地、器材的限制或者实验条件的限制等因素,无法在当堂给学生当面演示,而又需要展现出来时,就可借助于事先拍好视频,在课堂上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即是“视频引入法”。
这种引入方法在高中物理新课引入中占有很大的一部分,例如在讲《速度的变化 加速度》这一节内容时,由于加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缘于生活的概念,特别是像汽车起动、火车起起过程,最能体现出“加速度”这个概念,但在教室里我们无法体会,也不可能带着学生去实地考察,那我们可借助2003年法拉利汽车与法国飓风战斗机进行了600m,900m,1200m的三个级别的比赛视频引入,通过视频的观看,让学生思考:法拉利汽车速度虽慢,但赢了一次,为何赢了,以及为何三次只赢一次,赢在哪里?等问题,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有时为了要表达“速度变化快慢”的这种特点,就需要引入新的物理,那么“加速度”这一概念就自然而然地被提出来。通过这一视频的观看,成功地引入了新课的内容,也就圆满地完成了“新课引入”的这一重要环节。
高中物理新课引入的方法很多,甚至同一课题不同的老师可能采用不同的引入方法,无论何种引入方法,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的热情得到激发,学习的能力得到提升,因此教学中对于新课的引入,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9次印刷
[2]王建平。浅谈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新课引入。《宁夏教育》,2006年6月。
[3]黄新,沈庆荣。初中物理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华北出版社,2008.04.
关键词: 物理 新课 引入
新课引入是一堂教学的最初环节,成功的新课引入不仅能让学生产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快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有些新课引入有承上启下、温故知新之效,有一句话讲“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嘛。因此对于新课引入,是值得教师认真研究和对待的。
当然,新课引入的方法并不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而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新课的特点、教师对此堂课的总体设计框架甚至某一教学时段的总体设计要求等等,可采用不同的引入方式,针对高中物理各新课不同的特点,结合笔者教学实践,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的新课引入方法:
一、温故而知新法
物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很强,前后所学的知识往往环环相扣,特别是章节之间的物理知识,往往自成一体,因此在学习新的章节,特别是理论知识体系较强的章节学习过程中,复习刚讲过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在新课引入时,对刚学知识的回顾和复习,通过推理、分析等手段而引入新的问题或获得新的知识,即“温故知新”法。
这样的引入方法自然而有序,能对学生的逻辑推理、知识体系逐渐的构建等有很好的形成作用,在高中物理的新课教学中,有很多章节可用此法进行引入,例如在讲解《动能定理》时,我们可设计模型:
设质量为m的物体受恒力F作用从A点运动到B点,AB间距为S,物体在A、B两处的速度为v1和v2;设计如下问题:
(1)此过程中合外力做的功w合为多少?
(2)此过程中物体的动能改变量ΔEk为多少?
(3)上述两个量的大小关系如何?
此例的第(1)(2)两问是对前一节课“功”和“动能改变”这两部分知识的回故,第(3)问就是通过一定的理论推导得出这一节课所要讲的核心内容“动能定理”
此种对于“动能定理”这节内容的引入方法便是典型的“温故知新”法;即通过构建模型,设置问题,复习过去所学的知识,在加以推导的基础上获得新的知识。
“温故知新”法的适当应用,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库,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连续性和条理性,并对新课的学习不会感到生硬,而且也将会对学生的知识归纳也是一个好的推进作用。
二、实验引入法
物理学科本身也是一门实验学科,物理的概念、规律、定理等都是以实验为基础而得到的。而现在,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我们,要把这些概念、规律、定理教给学生时,如果只是生硬地告知实验的最终现象和结果,虽然学生能得到知识,但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对研究新问题的方法无法体会。因此想要让学生获得物理知识,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还是需要回归到实验进行引入教学。
高中物理教学中,很多的新课是由实验引入,例如《超重和失重》这一章节内容就可以由一个生活中的小实验引入:弹簧称下挂着一重物,静止时其示数为F1;而加速上升时示数为F2;会通过此小实验发现前后两示数不相同,接下来从理论上来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
这种由实验引入方式,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而且能快速地抓住学生基本思路是由实际到理论,再由理论深化实际,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总结能力,是一种常用的引入方式。
三、物理学史引入法
物理学史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完备物理知识、活洛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意志、激发学生热情都有很好的引导作用。著名的哲学家马赫说过“物理学史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富有成效的科学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在教育部制订的《物理课程标准》中就要求“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探索的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同样对物理学史的重视。
在高中物理部分新课教学中,通过物理学史的介绍,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磁生电的探索》这一节内容时提问“电流周围存在磁场,那么磁场能否产生电流呢”,带着这一设想介绍历史上科拉顿、安培、法拉第等科学家对“磁生电”提出设想的方法及实践过程,在学史资料的辅垫下,由学生提出几种猜想,进而把这堂新课完成下去。
相对而言,物理学史引入法在整个高中物理新课引入中占很少的一部分,只有史料性较强的新课用物理学史引入的方法,才能为整节课奠定一定的基调,获得新课的切入点,在这里不能为了引入学史而引入,需要注意与课本知识、学生认知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适时地、适当地、适度地进行,才会起良好作用。
四、直接引入法
直接引入法,就是开门见山地点出课题,这种方法简洁、明了,往往是应用于新的章节,并且偏于概念型的课题,例如在讲《机械振动》这一章时,我们就可以采取直接引入法“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物体的运动的多种形式,有匀速运动、匀变速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等多种形式,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一种形式的运动——机械振动”,这样的引入,明快而简洁地把机械振动提出来。
五、视频引入法
物理学科源于生活,很多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就包含在日常生活实例中,这些实例,有些能在课堂上当场作为演示实验给学生观察,但有些事例,由于场地、器材的限制或者实验条件的限制等因素,无法在当堂给学生当面演示,而又需要展现出来时,就可借助于事先拍好视频,在课堂上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即是“视频引入法”。
这种引入方法在高中物理新课引入中占有很大的一部分,例如在讲《速度的变化 加速度》这一节内容时,由于加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缘于生活的概念,特别是像汽车起动、火车起起过程,最能体现出“加速度”这个概念,但在教室里我们无法体会,也不可能带着学生去实地考察,那我们可借助2003年法拉利汽车与法国飓风战斗机进行了600m,900m,1200m的三个级别的比赛视频引入,通过视频的观看,让学生思考:法拉利汽车速度虽慢,但赢了一次,为何赢了,以及为何三次只赢一次,赢在哪里?等问题,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有时为了要表达“速度变化快慢”的这种特点,就需要引入新的物理,那么“加速度”这一概念就自然而然地被提出来。通过这一视频的观看,成功地引入了新课的内容,也就圆满地完成了“新课引入”的这一重要环节。
高中物理新课引入的方法很多,甚至同一课题不同的老师可能采用不同的引入方法,无论何种引入方法,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的热情得到激发,学习的能力得到提升,因此教学中对于新课的引入,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9次印刷
[2]王建平。浅谈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新课引入。《宁夏教育》,2006年6月。
[3]黄新,沈庆荣。初中物理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华北出版社,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