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训模式”的核心价值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ro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例研训模式”,因其“名师示范、同伴互动、专家引领、智慧共享、共同提高”的过程性研训特征,近年来逐步成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主要模式之一,为学科教研员、基层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互动、相长的研训平台。笔者在观摩、学习各地所开展的该项研训活动中注意到:活动更多地聚焦于“名师示范”和“专家引领”两个环节,不同程度地淡化了参训教师在这一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导致了研训活动价值的流失。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两个环节重点突出的是名师、专家的教育理念、文本解读和教学思路;而“课例研训模式”的核心价值却在于参训教师在研训过程中,通过主体的学习、思考、交流和反思,促进自我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的对接,达成个人专业素养的提升。值此,笔者以陕西省“阳光师训”活动中《花的勇气》课例研训为视角,进一步明晰“课例研训模式”的内涵,明确活动的核心价值,以供同仁参考。
  《花的勇气》一文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以作者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细致而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文本构思精巧,语言生动优美,注重生命体验。在陕西省某乡镇“阳光师训”活动中,讲师团即精选了该课作为示范(教者该课教学获得其所在市2010年语文年会暨赛教一等奖),为广大参训教师提供研讨案例。其教学过程如下:
  一、谈话激趣,质疑导入
  1.教师板书“花”字,引导学生由此字联想相关的形容词语。(生多会谈到“美丽”“芬芳”“鲜艳”等词语)
  2.教师续写完整题目“花的勇气”,引导质疑:题目把“花”与“勇气”联系在一起,你的脑海里会有什么疑问?(生:柔弱娇小的花怎么会有勇敢的气魄?)
  二、明目定标,整体感知
  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最感兴趣的句子进行研读,深入课文创造的情境,在感悟花儿美丽景色的同时体验花儿身上的另一种美——勇气。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借助这首悲凉而又激昂的乐曲震撼学生,让意念中的勇气在一瞬间变得感性,达到情感的突破和升华。
  2.随笔抒感,学生写出自己对勇气的理解。
  3.教师点评,总结全文。
  作为获得市级赛教一等奖的优质课,该课始终围绕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指导学生对照文本多层次地深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感悟、交流语言文字的内涵,体验作者情感。最后,借助音乐升华情感,有效突破了“通过作者的心路历程,感悟小花的精神,感悟生命的力量在于勇气”的教学难点。课后研讨阶段,百余名参训教师经过个人撰写评课稿、小组交流、中心发言人代表小组大会交流三个活动环节,对该课其学生情感调动、阅读方法指导、内涵拓展延伸等方面的亮点均给予了高度评价,但却很少涉及实质性的负面评价或质疑。
  我们常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充满着缺憾的艺术”。作为艺术而言,对其表现过程中所存“缺憾”的研讨,对于教师学科素养的积淀、专业技能的提升,较于亮点的认同更具意义。那么,如何从亮点中寻找缺憾、以怎样的标准来厘定其“缺憾”是否需要教学设计的修正和课堂结构的重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缺憾都需要弥补),就成为执教者、指导老师和百余名参训教师在进一步的研讨活动中的交流重点。
  一、在阅读教学目标的研习中,落实学段训练的要求
  学科教学的训练盲点,必然导致教学设计、评课视角的盲点。对此,指导教师有目的地引领参训教师研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目标相关要求、明确学段训练的重点就成为深化研讨活动的钥匙。《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中段阅读教学中“读”的训练提出以下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据此,参训教师对其“在注重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体验作者情感”这一教学亮点的认同更加明确,而在先期研讨中未曾注意其教学过程中“默读训练的弱化问题”就此显露出来,对该课的认识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正是由于教学设计中默读环节的这一缺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踊跃发言”这种看似活跃的思维活动,因为仅仅局限于教师的提问之中显然强度不够。这种弱化了个性化、思考性的阅读活动,学生思维活动也就缺失了自我的静心思考、潜心感悟,缺失了“让学生在默默地阅读中酝酿属于他们自己的思想”的课堂空间。这也正是我们常常所说的“阅读教学,不仅要有琅琅的书声,更要有默默的思考”这句话的内涵。
  二、在语文课程性质的领悟中,明晰学科教学的本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与学校教学向来以书写结果作为最终依据的文化形成了鲜明差异,清晰地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之一,即在于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使之具备正常的交际能力。而课堂交流则是学生思维外显的载体,是学生积累语言、表达思想,提升语感的有效途径。教学中,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互动环节,尽可能让学生发掘表达的话题,各自表达不同的感悟并相互启发,形成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最终达成对文本思想的丰富理解,其交际能力自然也得到同步提高。即此,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课程目标、学科价值更加明晰。再次对照《花的勇气》一课教学,其“注重师生交流,淡化生生交流”的教学设计缺憾凸现出来。
  至此,通过名师示范——研讨互动——专家引领等三大环节的教学研讨活动,对《花的勇气》一课的教学,参训教师在该课亮点的基础上集中归纳出两项评议:“第一、在注重朗读训练过程中,淡化了默读训练;第二、在注重师生交流过程中,淡化了生生交流”。后期,执教教师结合评议,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略读课文教学“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的要求,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对原教学方案做出相应的调整,补充设计了“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这个主导性探究问题,引领学生默读、思考,形成“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和“以花的生长为线索”两种不同的阅读观点,并在两种观点的表述、交流、辨析、理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达成对文体特点的认识和文本内涵的理解,其思想表达、语言交流等能力也将同步得到实际意义的锻炼和提高。一周后,讲师团在另一乡镇“阳光师训”活动中,再次推出修改后的该课教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花的勇气》一课同课异构的案例研讨活动。我们从中看到:
  第一、同课异构是一种经历课堂示范——互动研讨——专业引领——反思提升” 的过程性研修活动。其教育行为过程包含了研训教师在文本解读、情境设计、理念学习、行为反省等几个方面中其个人专业素养的理解,以及同事之间的有效互动。
  第二、在这个过程中,参训教师以自身的专业素养为观察视角,通过案例观摩、思考,交流各自不同层面的课程理解、共享彼此教育智慧,并在指导教师的专业引领下,逐渐体会和领悟一个具体教学课例所蕴含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学科价值,形成自我职业实践的两大反思,即“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反思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所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最终建构基于课程标准、基于学科价值、基于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教学设计的考量标准,促进自我的专业化发展。
  由此可见,同课异构是典型的课例研讨活动,其核心价值是基于研训教师通过观摩、研讨、交流并在指导教师的专业引领中形成对课程理念、课程标准、学科价值的深度认“同”这一活动的过程性内涵。
  (责编 张亚莎)
其他文献
最近,我上了一堂看图说话课,因为课程没有规定选材,所以没有现成的参考材料,从选材到备课再到上课,我都很自由,也有了更多的感受和思考。现在,我将这堂课的感受总结下来,跟同行们分享。  一、选材  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或物,学生们才有表达的欲望。可见,说话课是否成功,素材的选择是关键,就像做饭一样,有好的食材,才能烹饪出美味的菜肴,才能勾起食客的食欲。这堂课的组图,就是我所选的食材。这些“食材”,我觉得是
语文教学的道德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呈现尊重、关爱、民主、和谐学习的生态课堂,能够很好地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是一种德性化、人性化、生命化的课堂。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同时又让学生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益呢?  一、树立“错误即资源”意识,精心呵护学生的学习生态,关注语文课堂学习质量  1.关注学习过程,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每堂课的教学都应注重“三个把握”,把握文本个性、把握学生学情、把握教学互动对话的方式,让学生获得语言运用的规律。  一、把握体裁特征和文本个性  本课是议论文,议论文的教学目标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落脚在论点和论据的把握上。弄清什么是论点论据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课文体会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论据为什么有说服力。在学生逐步了解议论文特点的过程中,
经典诗文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中的精华,是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思想、文化、精神的精品,是民族文化的基石,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如何让孩子们感受中华经典诗文的魅力呢?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蔡中心小学的青年特级教师戴建荣执教的《边塞诗二首》一课,让人在感受经典中荡涤了心灵,同时感到眼前一亮:原来,古诗还可以这样教!    一、揭题解题。感受着人文关怀    (全班齐读诗题)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二首。
教材简解  这是一节看图会意识字课,课文配有五幅形象的文字图画,通过形象的图画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在学生识字的同时,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看图会意识字,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象形字、会意字的构字特点。  2.采用编字谜等方式学习会意字的构字规律,理解字义。  3.看图体会字义,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小学低年级段写话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是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基础。我从事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工作已有八年了,在培養一年级学生写话能力的教学中,我感到,要抓好一年级学生的写话训练,关键是要让学生从“能写一句话”逐步发展到“写好一句话”。因此,在教学中,我坚持遵循“起点低、坡度小、写生活”的原则,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个别指导,循序渐进地设计“写好一句话”的训练内容,取得了
交流是一个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必不可少的能力,而口语交际又是人际交流的最主要方式。小学是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进行规范训练的关键阶段。新课标对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简单地说,交流就是听懂对方的话,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正所谓,言之有理,方能以理服人;言之有序,才能让人听清洞
静下心来,倾听语文课堂发出的声音,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多地关注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把握,而忽视对作为达成语文教学目标的载体——语文教学内容的理性思考,认为教学内容就是教材内容。许多教师缺乏对教材内容的解读,缺乏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重组,忽视把教材内容转化、提炼、整合为教学内容,这个过程其实是教师根据教材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叶圣陶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老的话启示语文教师要好好地、辩证地用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校工作过的36年使我深信,在小学里对儿童进行教学,首先就是教给他们观察和发现世界。”他深刻地指出:“教师劳动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占有何种地位。”如何让孩子们能擦亮双眼去观察世界,竖起双耳去聆听大自然,用纯洁的童心去捕捉生活呢?这不仅是时代发展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而且更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需要。    一、调查研究,归纳观察特点    为了有针对性地进
在凤凰语文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帖子——第三届“七彩语文杯”全国小学语文素养大赛之最:“最给力的才艺表演:13号选手的双手书法;最有创意的表演:8号选手的才艺表演《断尾巴的狼》 ,用鸡毛掸子做尾巴,令全场笑声不断,这就是创意啊!最有趣的名字:6号选手——‘小龙女’;7号选手——‘小美女’;8号选手——‘大灰狼’;12号选手——‘大姑娘美’;14号选手——‘背带裙’……”不知何时,公开课成了一场“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