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hong0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情境就是指在一定的情景或条件下,依据教学内容设置一种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明显的问题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产生学习动力,从根本上改变数学学习枯燥乏味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为素质教育铺路搭桥。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新意或悬念重重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因此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设置好课堂教学情境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下面我谈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一、把问题故事化创设情境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故事化的问题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索。为什么呢?因为初中生的认识兴趣来自于学习活动本身和学习内容的趣味因素。例如,我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这一节内容时,就充分把问题情境化,巧妙地引入古代俄罗斯民间流传的算术题故事:“路上走着7个老头,每个老头拿着7根手杖,每根手杖上有7个树杈,每个树杈上挂着7个竹篮,每个竹篮里有7个竹笼,每个竹笼里有7只麻雀,总共有多少只麻雀?”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底数的幂的乘法”法则。
  这样的故事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让数学知识不知不觉地渗入他们的脑海,在数学王国里积极地思考、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省时高效的目的。
  二、通过实际生活问题创设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还要回到生活。“学以致用”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新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再现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的联系。在一次教研会上有个老师在教“打折销售”时,没有给学生出一系列干巴巴的题目,而是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调查现在的商家主要有哪些促销手段。学生经过仔细调查发现,商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打折,一种是送礼券。教师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个问题:假如现在有两家鞋店竞争,一家打出8折的旗号,另一家则推出买100送20的活动,你作为消费者,到哪一店里购买东西更合算?学生经过讨论没有达成共识,得出三种意见:前者便宜;后者便宜;一样。这种讨论当然是建立在学生感性的基础上,并没有经过仔细计算。于是教师就开始引导学生算这个生活中常见的题目:前者打8折,也就是说花80元就可以买到100元的商品;后者的折扣是100/120≈8.3折,也就是说买100元的商品需要83元,由此可见,买前者的商品更合算。像这样的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教师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一方面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生活常识,两全其美。
  像这样设计的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判断,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此时,思维训练是那样的轻松、自然、和谐,使数学走进生活,为生活服务,生活与数学有机融为一体。问题情境生活化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三、利用趣味性的学习材料创设情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知识的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学生才会积极地探索,才能积极地提出问题,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例如,在“能追上吗?”的教学中,我创设这样一个情境:龟兔赛跑的故事大家比较熟悉了吧!今天,龟兔又要赛跑了,其中乌龟的速度每秒0。5米,兔子的速度为每秒4米。路程为4200米,不过这次比赛兔子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不再睡觉了,并且让乌龟先跑2小时,你能猜猜这次比赛兔子能追上乌龟而获胜吗?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猜测,并要求得出自己的结论。
  通过猜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并努力证明自己的结论,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利用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层次性创设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利用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性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较清晰地看到自身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产生要努力通过新的学习活动达到新的更高水平的冲动。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一课时,我拿出一张纸对学生说:“这张纸的厚度为0.1毫米,现在将它对折一下,厚度增加了一倍,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要对折30次,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厚度为多少?”学生纷纷做出估计,有的说30毫米,有的说60毫米……五花八门的答案都有。最后我给出:经过计算,这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叠起来的高度。同学们都惊讶不已。我接着说:“想知道怎么计算出来的吗?”学生的求知欲空前高涨,我趁热打铁,乘机揭示了课题。这一问题情境,为学生学习“有理数的乘方”奠定了愉悦的心理基础,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
  五、利用学生实验活动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如果每天让学生面对枯燥的数据进行操作,学生就不会感到数学的多姿多彩。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这样设置问题情境:①把课前剪好的三角形纸片,剪下∠A,∠B和∠C拼在一起,观察它们组成什么角?②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③在拼图中你受到那些启发?(指如何添辅助线证明?)这样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到∠A ∠B ∠C=180°,从而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拼角找出定理的证明方法。学生在动手、动脑、动手的实践中,培养了观察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只有因地制宜,合理使用,创设符合学生思想实际有新意的教学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引导学生大胆创新。
其他文献
在厦门学习期间,有一次与北师大厦门海沧附中的老师就作文课堂教学交流研讨,我提出了作文课堂教学的几个侧重问题,意见虽然不新鲜,但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一直以来,我对学生的写作要求和写作能力不苛刻,因为并不是人人都能写出好的作文,不是人人的语言文字水平都很高,但是对一些基本写作要求,我是再三强调的,必须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即使文章的“内涵”不是很吸引人,也要做足“门面功夫”,争取获得更高的作文分数。 
不论是原《教学大纲》还是《新课程标准》,教材只是一种基本的教学素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体现.针对目前某些教师轻视课本教学的态度,不得不重作提醒:教师是教材的延拓者和开发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极尽所能地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对于练习题的探究,更有助于数学潜在内涵的挖掘,且高考并非陌生的化身.  1.揭示实际背景,增强数学实践性  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解释问题的实际背景,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
摘 要: 文章认为,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开展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再现真实场景,转化思维模式,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师生交流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加强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实践活动 探究能力培养  古代的勾股定理、圆周率的计算、物体面积体积的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is),是小蘗科(Berberidaceae)八角莲属(Dysosma)植物。主要分布于东、广西、江西、湖北、四川、贵州等省。喜潮湿温暖气候,长生与山坡山谷、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竹林下阴湿处、山沟石缝等土壤中。八角莲属植物作为我国传统中药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现代药理实验表明,八角莲属植物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如抗肿瘤、抗
摘 要: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已经被广大数学教师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数学教学中,促进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了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强化了教学效果。目前新课程理念对中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学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营造合作氛围,培养具有团队意识的创新型人才。初中数学教师应该重新认识课堂,树立新的课堂观。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
摘 要: 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它主要表现在把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为适当的几何图形,从图形的直观特征发现数量之间存在的联系,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隐为显的目的,使问题简捷地得以解决.本文从培养数学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入手,结合几个具体实例,从借助数轴、借助图像、借助单位圆、借助复平面和借助几何构建这五个方面谈谈如何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关键词: 数形
摘 要: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教”“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转变教学理念,积极改革和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应不断汲取营养和探索研究,做到师生共勉,共获成长。  关键词: 职高数学 有效教学 教学相长  《礼记﹒学记》中记载:“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在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