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kcyk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囊胚、胚胎、脊椎、两栖”等词的读音、词义;理解“一分为二、相安无事、永无止境、切实可行”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2.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
  (3)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3.德育目标
  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教学重点】
  1.了解克隆的含义。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3.了解本文第二节的写作顺序及与第三节的关系。
  4.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
  5.理解本文说明方法并知道它们作用。
  【教学难点】
  1.理清“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
  2.对文章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最后设置自由问答环节,给喜欢钻研的同学一个空间,由兴趣引领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行。
  【教具准备】
  教学图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大家都知道,《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一个绝招——“猴毛变猴”,每当他与妖魔们作战手头吃紧时就立刻从身上拔下一撮儿猴毛,吹一口气变成一大群小猴参加战斗。这当然是神话,但今天的科学却可以实现类似的奇迹,这就是“奇妙的克隆”。(屏显课题)什么是克隆?它何以如此奇妙?今天我们将跟随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的笔,一同走入奇妙的克隆世界。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这篇科普文章约三千字,涉及一些生物学相关术语,请结合老师提供的补充注释默读全文,5分钟读完。
  屏显:
  生物学术语
  胚胎(pēi tāi):在母体内初期发育的生物体,由精细胞和卵细胞结合发展而成。
  囊胚(náng pēi):胚胎的初期。
  两栖(qī):有时在水中生活,有时在陆地上生活。
  脊椎(jǐ zhuī):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脊骨。
  哺乳(bǔ rǔ)动物:最高等的脊椎动物,基本特点是靠母体的乳腺分泌乳汁哺育初生婴儿。
  (生边结合补充注释边默读课文,5分钟)
  师:以上是这篇科普文章涉及到的生物学术语。大家注意,专业语与通用语并陈是科普文章语言的显著特征之一。
  屏显:
   通用语 专业语
  一分为二 胚胎
  相安无事 囊胚
  永无止境 两栖
  切实可行 脊椎
  师:读过课文之后,请同学们快速找出克隆的含义?
  生1: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叫克隆。
  生2:克隆是无性繁殖以及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
  生3: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
  ……
  师:大家的发言都抓住了克隆“无性繁殖”这一重要特征。克隆的“奇妙”也正在此。请注意,“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这一表述对吗?依据课文回答。
  生:不对。“生物”应该包括动物和植物,关于“植物的克隆”,课文开头说“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这是葡萄与生俱有的,这能称为新兴技术吗?我认为作者是由“植物的克隆”说起,引出下文“动物的克隆”,结合全文,克隆在本文主要指的是“动物无性繁殖的新兴技术”。
  师:对,你读书很仔细,紧扣课文找寻依据,这种读书的方法很可贵。的确,克隆在本文主要指的是“动物无性繁殖的新兴技术”。
  师:以上我们从理论上说明了克隆的含义,感觉挺抽象,请同学们举出书本上一些克隆的例子?
  生1:葡萄
  生2:仙人掌
  生3:细菌
  师:除了书本上的克隆例子,请同学们从生活中找出一些例子?
  生1:蚯蚓
  生2:柳条压枝
  ……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看来大家对克隆的含义有了深刻的理解。那么我们的科学家是如何做克隆实验,推动克隆研究发展的?科学研究离不开研究对象,那么本文科学家研究的对象很显然是动物,请同学阅读第二节并迅速找出这几种动物的名字。(学生快速阅读第二节并思考问题)
  生1:鲫鱼
  生2:爪蟾
  生3:黑斑蛙
  生4:鲤鲫鱼
  生5:小灰鼠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那么看看这几种动物为什么这样排列?
  生1:因为一个动物比另一个动物复杂。
  生2:因为一个动物比另一个动物高级。
  生3:因为越往后面的动物的克隆相对来说比较难。
  师:回答比较不错,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请同学给这几种动物分类。并看看这些类别的关系。
  生1:鱼类、两栖类和哺乳类。
  生2:由低级到高级,由低等到高等。
  师:对,这符合人类认识事物从低级到高级的这样的逻辑规律,同时也说明科学家们那种对科学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但是大家想一想,如果把写克隆鲫鱼放入克隆黑斑蛙和克隆鲤鲫鱼之间,这样既符合逻辑顺序也符合时间顺序,可是作者却把克隆鲫鱼放在本节的首段,请问为什么?
  生:因为克隆鲫鱼重要。
  师:不对,因为克隆鲫鱼是中国科学家的实验,这就说明了中国科学家在世界克隆研究中的重要贡献。小灰鼠是哺乳动物,绵羊也是哺乳动物,为什么克隆绵羊不放入第二节的后面去写,而是单独放入第三节来写?请从文中找出答案。(学生阅读第三节并思考问题)
  生: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师:回答不错,单独放入一节,说明克隆绵羊是克隆技术上的巨大突破,同时也说明这是人类的福音,也可能成为人类的凶兆,也就是说,它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给人类造成危害。那么克隆技术对人类有哪些有利的意义?
  生1: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
  生2:挽救珍稀动物。
  生3:防治人类疾病、延长寿命。
  师:概括地非常不错,克隆除了对人类有利的方面,难道它对人类没有一点儿消极影响吗?
  生:不是,克隆技术也有消极影响。如克隆人会冲击人类的法律、道德、伦理等。
  师:好。关于有利的一面,课文写得具体明白,显而易见。大家想想看,“克隆人”怎么会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呢?
  (生兴趣盎然,议论纷纷)
  生1:假如若干年后克隆一个“我”出来,那我的父母、同学、师长及所有认识我的人应该怎样称呼“我”“?我”又该如何面对这些人呢?再说,如果克隆出来的“我”犯了错误或触犯了法律,应该惩罚“我”,还是惩罚我?有关部门怎样辨别哪个是真我,哪个是“冒牌的呢?
  (生笑,纷纷举手)
  生2:假如将来克隆出了一个希特勒或东条英机,世界可能会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世界将重新陷入战争深渊。
  生3:如果能为自己克隆一个器官仓库解决器官移植供体不足的问题,那么人们能够坦然地从与我们一样五官齐全、表情丰富的克隆人身上摘下一只肾,挖走一只眼吗?
  生4:如果面对一群面貌、体态、风姿一样的克隆人,我们该怎样确认他们的身份?如果他们犯罪,我们又用什么手段缉拿真凶?再说,人类居住的地球早已因为人口爆炸难堪重荷,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用另一种方法生产自身?
  (生鼓掌)
  ……
  师:既然如此,我们该怎么办呢?著名分子生物学家沃森的话给了我们答案。
  (生齐读“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师:克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值得我们欣慰和骄傲的是,面对克隆。人类表现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成熟理性和富有远见。如果克隆技术真是上帝放在人类面前的又一只潘多拉魔盒,那么人类将满怀自信地伸出两手,一只手叫智慧或灵性,它让克隆技术为我所用,造福世界;另一只手叫理性,它将控制和防止克隆技术走向反面。这也就是要“兴利除弊”!科学家们有足够的信心,能够智慧、理性地运用科学之剑,使之为人类造福!
  师:以上我们把每一节都做了详细的解读,你能将四个小标题分别概括成两个字吗?
  生1:我概括的分别是:含义—— 实验——发展——造福。
  生2:我概括的分别是:释义 ——探索——发展——利用。
  生3:我概括的分别是:定义 ——发展——突破——应用。
  ……
  师:第二和第三个意见较准确,由此可见,这篇科普说明文脉络清楚,层次分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来写的,符合人们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
  师:为了把奇妙的克隆讲解清楚,作者具体运用哪些方法去说明的,请在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生1:举例子,如列举葡萄、仙人掌等,它的作用是让深刻的科学术语更加明白易懂。
  生2:列数字,如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核中吸出细胞核,它的作用是说明科学要求严谨,精细等。
  生3:引用,如文中引用孙悟空拔猴毛,它的作用是让晦涩艰深的科学术语更加形象,更加让人理解。
  生4:作诠释,如解释克隆的含义。
  师:回答非常好,说明文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说明方法,它们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以后学习说明文的时候要注意其说明的对象、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
  作业:写一篇作文,题为“假如我会克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内容。能否实现这一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教学的难点所在。“研究性学习”是学习方式转变的一个转折点。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具体地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并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基于这一点,我在教学中力求以研究性学习为指导,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完《奇妙的克隆》一文后,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现述如下:
  一、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求能力
  在预习课文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好多问题。有简单的,有深奥的,有幼稚的,有成熟的。什么叫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克隆技术对人类有哪些好处?克隆技术有没有坏处?……以往,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现在我会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在课文中找答案。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些插图,以图文对照形式进行讲解,使抽象的文字所表达的含义能在直观的图象辅助下更显清晰到位。如克隆羊的诞生过程我就以图片形式来展示,配以我自己的讲解,学生边听边看图片,其乐无穷,又怎会排斥反感?其后我再展示克隆技术下诞生的其它动物品种,就激发起学生极大的热情。
  三、研究探讨,有利于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了学生们的科学意识和创新精神
  克隆技术,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他们对克隆技术的发展,有着热切的关心,对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有着浓厚的兴趣。课文中列出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几方面应用。任何新技术的出现,都是有着双方面的作用。用书上的话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就像核能技术的应用一样,用来建造核电站发电,就是造福人类;用来制造杀人武器的原子弹,就是造祸人类。如果克隆技术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可能就危害人类。有的说,克隆器官,为残疾人服务,这是造福人类。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们的探索欲望,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我设计了讨论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学习内容,探讨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讨论过程,基本上还可以。有的说,大熊猫是濒危动物,繁殖很不容易,运用克隆技术,可以保护国宝。有的说,如果有人利用克隆技术克隆出病毒,人类可就遭殃了。不足的是,学生的讨论还不够充分,思想还有些紧张,放不开,使讨论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不过,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中,也有很多不足,如安排一个课时时间有点紧,有些问题不能过多的去展开。总之,要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要走很长很艰难的路。
  (作者单位:安徽省蒙城县蒙城第六中学)
其他文献
管理会计是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的与财务会计并列的,着重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一个企业会计分支.它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多公司在不知不
城市形象塑造就是创造城市新型结构性盼资源结构,并把原有的资源进行重组与整合。发现“城市文化基因”,加以改造创新,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文化形态、文化资源和文化结构,使城市文化
在推进“营改增”的大背景下,我国航务工程企业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笔者结合自己工作单位“营改增”前后税收的增减变化,论证了“营改增”政策实行的必要性和及时性,并对航
小伙伴留言区rn累并快乐着,做自己便好rn方寸之间:不瞒你说,我以前上学的时候和你一样,每天都是做着未来的作业. 我的目的很简单,为了周末能够好好玩,而不是被作业束缚. 有人
在歌唱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是天生一副大嗓门,凭借自己的本钱盲目地追求音量,但往往是适得其反,甚至会毁掉歌唱的本钱;而另一种生来就是小嗓门,认为自己音量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式的职业教育制度”.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与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相融合的现代学徒
2015年8月11日,央行宣布改革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在6 21附近横盘许久的人民币汇率应声大跌,中间价从8月10日的6.1162贬到13日的6 4 01,贬幅达4.7%.加上股市的动荡和一系
目的 对比分析IL-6、CRP等炎性应激指标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与开腹阑尾切除术(OA)治疗小儿复杂性阑尾炎中的表现,以评价腹腔镜治疗小儿复杂性阑尾炎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
摘要:由于我国农村经济不均衡,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得农村信息素养良莠不齐,信息服务达不到预期效果。了解农村信息需求,全方位掌握农村信息素养情况,准确将信息服务推送到农村基层,实现效益最大化,保障农村公共文化设施。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服务;农村  中图分类号 G252.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01  一、前言  如今在這个信息过剩和数据泛滥的时代
号称“中国民营经济之都”的温州正经历着一场寒流,而引爆这场寒流的竟是温州企业主们的“跑路潮”。  9月底,全球最大的眼镜商之一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跑路”成为其中的标志性事件。有人统计,胡福林被传失踪的当日,竟有9名老板同时“跑路”!  由于信泰集团在这些企业中颇具规模,因此影响甚广。其中牵涉到的供应商、银行、民间借贷、担保公司、员工等近万人。  但戏剧性的是,10月10日下午,胡福林从美国返回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