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沫若先生曾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因为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语文新课标》也着眼于识字改革,对识字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更科学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引下,积极探索省时高效的教学方略,切实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并还识字教学于精彩。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质量呢?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我得出以下结论:激发孩子识字兴趣,培养孩子识字创新能力,教给孩子识字方法,是重中之重。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使孩子对枯燥的汉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增强自我识字的能力呢?下面简单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增强识字趣味性,激发孩子的识字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
兴趣能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的爱,能唤起学生的自觉性。要使学生乐于学习,教师要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要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因为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学习内在动力、智慧、潜能的充分发挥,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只有学生乐学,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娃娃"或"小客人",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
二、放权给孩子,把识字创新带进课堂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孩子的探索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就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主动探寻问题的根源,自主发现问题、进而自主解决问题,让课堂充满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从而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要想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所以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把识字创新带进课堂,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拘泥于空洞的说教,而是要结合实际情况,适当放权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索、自主创新,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自主参与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在玩中创新。
比如,在教授汉字"拨"与"拔"时,不少粗心的学生很容易混淆。为此,我特地让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看怎样能记住这两个字。不讨论不知道,一讨论起来才发现原来孩子的思维真是活跃啊!其中一个学生把这两个字比作是双胞胎,"拨"多一笔是哥哥,"拔"少一笔是弟弟。多形象啊!而另一个学生则说:"既然是'拔掉',那它自然就少了一笔,那剩下的就是'拨'了。"看到这,我真佩服学生的观察力与想像力,我也很庆幸自己没有对学生进行单纯的说教,而是让学生自己自主发现问题、进而自主解决问题,让课堂充满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从而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学生在自己讨论后掌握的更扎实了。于是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碰到单凭说教没法解决的问题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放权给学生,并不是老师不管不问,任由学生自己胡闹,而是老师适当点拨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问题,自主创新,这也是教师主导地位、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
三、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识字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注重教给孩子识字的方法。所以为了孩子们都想学、都会学,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与规律。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形声字。因此,正确掌握形声字是完成小学识字任务的关键之一。
在形声字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抱、拔、抓"、"跑、跳、跃"两组形声字的教学中,我先后分析并要求学生区分"提手"旁和"足"字旁的表意功能。告诉孩子们"提手"旁表示与手有关的意义,"足"字旁表示与"足"或"脚"有关的意义。学生正确区分了这些部首,就能很好地掌握带有"提手"旁和"足"字旁的汉字了。
四、在生活中体验识字的乐趣
课堂教学受空间、时间的限制,有些教学内容在课内教学效果不及课外进行,让学生走出教室,首先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再加上实际操作呀,观察实物呀,听别人讲解呀,兴趣就更浓了。《语文新课标》也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学生熟悉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识用结合。所以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广告牌、站牌、宣传资料、公路指示标等都是孩子们学习的活教材。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识字,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实在看似枯燥、实则充满创新与挑战的识字教学中,只要教师能以满腔的热情,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从孩子的兴趣出发,热心的为学生铺路搭桥,帮助学生寻找出隐含在汉字中的兴趣,那么识字将不再是他们的负担,而会成为一种乐趣。
一、增强识字趣味性,激发孩子的识字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
兴趣能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的爱,能唤起学生的自觉性。要使学生乐于学习,教师要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要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因为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学习内在动力、智慧、潜能的充分发挥,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只有学生乐学,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娃娃"或"小客人",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
二、放权给孩子,把识字创新带进课堂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孩子的探索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就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主动探寻问题的根源,自主发现问题、进而自主解决问题,让课堂充满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从而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要想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所以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把识字创新带进课堂,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拘泥于空洞的说教,而是要结合实际情况,适当放权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索、自主创新,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自主参与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在玩中创新。
比如,在教授汉字"拨"与"拔"时,不少粗心的学生很容易混淆。为此,我特地让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看怎样能记住这两个字。不讨论不知道,一讨论起来才发现原来孩子的思维真是活跃啊!其中一个学生把这两个字比作是双胞胎,"拨"多一笔是哥哥,"拔"少一笔是弟弟。多形象啊!而另一个学生则说:"既然是'拔掉',那它自然就少了一笔,那剩下的就是'拨'了。"看到这,我真佩服学生的观察力与想像力,我也很庆幸自己没有对学生进行单纯的说教,而是让学生自己自主发现问题、进而自主解决问题,让课堂充满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从而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学生在自己讨论后掌握的更扎实了。于是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碰到单凭说教没法解决的问题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放权给学生,并不是老师不管不问,任由学生自己胡闹,而是老师适当点拨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问题,自主创新,这也是教师主导地位、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
三、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识字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注重教给孩子识字的方法。所以为了孩子们都想学、都会学,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与规律。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形声字。因此,正确掌握形声字是完成小学识字任务的关键之一。
在形声字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抱、拔、抓"、"跑、跳、跃"两组形声字的教学中,我先后分析并要求学生区分"提手"旁和"足"字旁的表意功能。告诉孩子们"提手"旁表示与手有关的意义,"足"字旁表示与"足"或"脚"有关的意义。学生正确区分了这些部首,就能很好地掌握带有"提手"旁和"足"字旁的汉字了。
四、在生活中体验识字的乐趣
课堂教学受空间、时间的限制,有些教学内容在课内教学效果不及课外进行,让学生走出教室,首先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再加上实际操作呀,观察实物呀,听别人讲解呀,兴趣就更浓了。《语文新课标》也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学生熟悉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识用结合。所以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广告牌、站牌、宣传资料、公路指示标等都是孩子们学习的活教材。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识字,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实在看似枯燥、实则充满创新与挑战的识字教学中,只要教师能以满腔的热情,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从孩子的兴趣出发,热心的为学生铺路搭桥,帮助学生寻找出隐含在汉字中的兴趣,那么识字将不再是他们的负担,而会成为一种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