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健康扶贫大型公益活动”中,不但给藏民送去了他们需要的药品,而且包办方还希望能够探索出一条“以公益促进经济,以经济保障公益”的模式,让公益事业由过去的输血型公益活动,通过慈善事业+经济+产业化运作变成持久的公益造血工程。笔者认为不论是活动本身还是孙杰他们所要探索的新模式,都是一种慈善救助理念的创新。
首先,它把慈善的理念放大提升了,不再只局限于对弱势群体的单一经济物质救助,开始关注被救助群体的精神文化。中国的慈善传统中并非绝对排斥教、养兼施的理念,只是传统上的重养轻教而已,在当前的实践中也是如此。对于慈善活动的认识,原来人们主要停留在对弱势群体的物质支援和救助上,侧重于“养”的方面,主要是解决他们基本的生活问题。但是,和普通人一样,弱势群体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除了基本的衣、食、住、行、用外,还有精神文化的需要,慈善救助应该尽可能地满足这种需要。近年来,随着国家扶贫力度的加大,扶贫工作日趋扎实有效,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他们所面临的已不再是物质生活问题,更主要的是如何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他们对生存健康的认识。基于这种社会变化,慈善活动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改变原来那种单一的物质援助施舍行为,把物质援助与精神开发结合起来,把生活资助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实施以发展为核心、以援助为手段的综合慈善服务。可以说,这才是真正抓住了慈善的根本——扶弱济贫、促其自我发展。发展慈善,需要“教养并重”。
其次,活动印证了慈善参与主体的非限制性。在普通人的心目中,只有富人才有条件献出财产参与社会救助,其他社会群体都是旁观者,弱势群体更是如此;殊不知慈善是以社会成员普遍参与为发展基础的。当慈善行为仅仅属于少数富人时,说明这一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还尚未形成;只有社会成员的普遍参与,才有可能形成有利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环境,使之获得更加广泛、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为此,慈善事业应当成为“一切有能力帮助他人的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社会公益事业”,这是慈善事业赖以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与必要条件。也是慈善事业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活动中的三位勇士,他们的身体都有疾患,属于社会弱势群体。按照常人的理解,应该属于被慈善关注的对象,在家待着等待他人的救济照顾就可以了,没必要再出去参与救助其他弱势群体的活动;即使他们有能力援助他人却不去行动,也是无可厚非的。但他们却不这样,三位不顾艰难险阻,靠自己的身体力行,展示了残疾人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精神风貌。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健康扶贫、呼唤人间真爱、平等互动共进。他们的行为,从一个侧面向我们说明,在弘扬和发展传统的慈善美德过程中,只要愿意,任何人都是可以参与进来的,没有绝对的条件限制。正如人们所说,社会主义慈善事业需要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无钱无力怀有爱心也行。慈善事业,重在参与。当然,社会名人的参与,会增加榜样的典型示范作用。这将带动更多的社会成员参与慈善事业,这对于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概而言之,这次活动所体现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创新。通过活动,从一个侧面向人们说明了慈善的目的不仅局限于经济物质救助,也包含着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的帮助,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种满足在慈善活动中将越显重要。可以说,一次好的慈善活动,就是一次慈善观念的认识和更新。
首先,它把慈善的理念放大提升了,不再只局限于对弱势群体的单一经济物质救助,开始关注被救助群体的精神文化。中国的慈善传统中并非绝对排斥教、养兼施的理念,只是传统上的重养轻教而已,在当前的实践中也是如此。对于慈善活动的认识,原来人们主要停留在对弱势群体的物质支援和救助上,侧重于“养”的方面,主要是解决他们基本的生活问题。但是,和普通人一样,弱势群体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除了基本的衣、食、住、行、用外,还有精神文化的需要,慈善救助应该尽可能地满足这种需要。近年来,随着国家扶贫力度的加大,扶贫工作日趋扎实有效,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他们所面临的已不再是物质生活问题,更主要的是如何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他们对生存健康的认识。基于这种社会变化,慈善活动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改变原来那种单一的物质援助施舍行为,把物质援助与精神开发结合起来,把生活资助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实施以发展为核心、以援助为手段的综合慈善服务。可以说,这才是真正抓住了慈善的根本——扶弱济贫、促其自我发展。发展慈善,需要“教养并重”。
其次,活动印证了慈善参与主体的非限制性。在普通人的心目中,只有富人才有条件献出财产参与社会救助,其他社会群体都是旁观者,弱势群体更是如此;殊不知慈善是以社会成员普遍参与为发展基础的。当慈善行为仅仅属于少数富人时,说明这一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还尚未形成;只有社会成员的普遍参与,才有可能形成有利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环境,使之获得更加广泛、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为此,慈善事业应当成为“一切有能力帮助他人的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社会公益事业”,这是慈善事业赖以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与必要条件。也是慈善事业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活动中的三位勇士,他们的身体都有疾患,属于社会弱势群体。按照常人的理解,应该属于被慈善关注的对象,在家待着等待他人的救济照顾就可以了,没必要再出去参与救助其他弱势群体的活动;即使他们有能力援助他人却不去行动,也是无可厚非的。但他们却不这样,三位不顾艰难险阻,靠自己的身体力行,展示了残疾人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精神风貌。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健康扶贫、呼唤人间真爱、平等互动共进。他们的行为,从一个侧面向我们说明,在弘扬和发展传统的慈善美德过程中,只要愿意,任何人都是可以参与进来的,没有绝对的条件限制。正如人们所说,社会主义慈善事业需要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无钱无力怀有爱心也行。慈善事业,重在参与。当然,社会名人的参与,会增加榜样的典型示范作用。这将带动更多的社会成员参与慈善事业,这对于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概而言之,这次活动所体现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创新。通过活动,从一个侧面向人们说明了慈善的目的不仅局限于经济物质救助,也包含着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的帮助,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种满足在慈善活动中将越显重要。可以说,一次好的慈善活动,就是一次慈善观念的认识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