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罚教育的原则/怎样教孩子认错/沟通应避免误区/孩子做家务的好处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ling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罚教育的原则
  问:我知道不该体罚孩子,但是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我家的体罚教育还是存在的。我想了解的是,如何对孩子进行适度有效的体罚呢?
  邱其高
  答:一些教育研究专家认为,轻微的、形式化的家庭体罚教育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同时,教育专家也认为,任何轻微的体罚都要遵循以下原则:
  1. 在体罚孩子之前,大人要确定自己不是带着发泄的情绪来操作的。
  2. 你的孩子犯同样的错超过了两次。
  3. 必须让你的孩子知道,他所做的事是错误的。
  4. 要在你的孩子对他的错有认真的道歉之后。
  在这四个条件都满足的前提下,家长才可以对孩子进行轻微的、形式化的体罚教育。
  这其中,以下细节需要注意:
  1. 不可打有失孩子尊严的地方,比如脸和屁股,打手心是最好的选择。
  2. 打孩子时要不动声色,动作要小,这样孩子就是想模仿也不好操作。
  3. 孩子必须知道你打他的次数,比如,大错轻打5下手心,小错轻打2下手心。
  孩子认错之后再惩罚他,孩子才会心服。现在,有些家长在孩子还没有认识到错误时就突然袭击,这会让孩子时时生活在不安全的状态中;还有一些家长在孩子认错后就不再给予惩罚,这会让孩子以后用道歉的方式逃避惩罚,也是值得商榷的。
  体罚是一种教育,不是威胁和恐吓,更不是真实的打骂。惩罚的方式除了轻打手心外,还有其他方式,可以灵活、适度运用。
  需要提醒的是,在对孩子进行体罚教育时,不能期望孩子马上改掉一切缺点,任何教育都有一个过程。体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知道他必须要为他的言行和所做的事情负责,是为了让他更加健康地成长。因此,现实中的任何体罚教育,都坚决反对严酷和重罚,都需要贯彻轻罚、耐心教育的教育原则。
  怎样教孩子认错
  问:我家宝宝今年4岁。他做错了事,我要求他道歉。这么简单的事情却跟他讲不通,如果我稍一严厉,他立马眼泪汪汪,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有时候,他虽然口头上说“对不起”,可是给人的感觉是在应付差事,根本没有诚意。
  魏玲
  答:因为认知能力有限,宝宝做错事是经常的。而做错事后懂得道歉,就意味着宝宝建立了初步的是非观,并开始有勇气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这是宝宝社会化的必经之路,宝宝从中学习顾及他人以及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当然,这需要时间和父母适当的引导。
  我建议,先不要急于求成。学习道歉,对宝宝来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他对情绪、道理等有更多的了解。因此,爸爸妈妈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强硬地要求,甚至指责。在宝宝没有理解道歉的原因和意义之前,道歉会让他感觉是一种负担,甚至是一种惩罚。
  如果宝宝是因为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做了不合理的事情,我们应该先处理宝宝的需要,而后引导孩子用合理的方式表达需求而不是乱发脾气。在我们对宝宝的行为动因和情绪表现了解不足的时候,要求宝宝道歉是很难有成效的。
  真诚道歉的前提是孩子真的感到歉意。真诚不是形式,是心里歉疚之情的自然流露。倘若没有歉意,任何形式和语气的道歉都是不真诚的。
  教宝宝体会歉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换位思考。比如,宝宝毁坏了别人的东西,你可以提醒宝宝:“上回你的奥特曼坏了,你是不是很伤心?”总之,通过这些体验,可以让宝宝体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以及破坏举动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另外,父母是否能在生活中适宜而自然地说“抱歉”或“对不起”,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如果父母无论是对家人还是对其他人,都能自然地做到,孩子可能不用教就学会了合理道歉。如果父母很少为自己的过失道歉,那么,当他要求孩子这样做时,孩子会觉得不公平。另外,孩子还有可能认为道歉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光彩的。
  沟通应避免误区
  问:孩子上初中后,变得很有个性。我和他不说话则已,一说话就吵架,根本无法好好沟通。后来,孩子放学到家,一句话不说,就到自己房间锁上门,不到吃饭的时候不出来。我很苦恼,是我们家长哪里做得不对吗?
  万琴
  答:类似的情况,很多父母都经历过。孩子小的时候,对家长言听计从,年龄大一点,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就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大,说的话也越来越少,这让很多父母感到困惑。其实,父母对孩子的了解存有四大误区,只有认清这些误区,避免走入这些误区,才能真正了解孩子,与孩子实现良性沟通。
  误区一:表面现象
  父母有时候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当作事实真相。殊不知,眼见未必就是真相,亲耳听到的事情也会有偏差。如果父母单方面地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进行整合,按照自己的经验去判断、分析,势必产生误解,从而造成亲子间的误会。父母的武断也会让孩子心生厌恶,感觉父母不能相信和不可理喻。
  误区二:自以为是
  现实生活中,父母自以为是的例子比比皆是:吃饭时,总认为孩子没有吃饱;出门,总想让孩子多穿点;自己想吃的东西让孩子多吃,认为自己喜欢的就是孩子喜欢的。当和孩子交流时,也往往自以为是,不等孩子说完就打断孩子的话,“你不要说了,我就知道……”
  误区三:一成不变
  总用一种模式和孩子交流,总用一种思维去看待成长中的孩子。孩子年龄小时,用“哄骗、呵斥、命令”达成自己的意愿,如今孩子大了,如果父母再不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态度,依然沿用过去的模式,沟通就会出现问题。父母看不到孩子的内心成长,还认为自己很了解孩子,这种认识本身就是错误的。
  误区四:自我满足
  有些父母为了多了解孩子,采取种种手段,如偷看孩子的日记、跟踪孩子、监视孩子,和孩子完全弄成了警察和小偷的关系,以至于孩子对父母有了反感。但是即便到了这时,一些父母还在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这都是为了孩子好,不得已而为之。其实,父母这样做,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害怕孩子走出自己的视野,从而失去对孩子的控制。而有的父母想以此来证明自己是对的,孩子是错的。   其实,父母要想了解孩子并非难事,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只要你发自内心地爱孩子,真正地从孩子的成长考虑,尊重、理解他,平等对待他,让他有自己的空间;当孩子懂事后,放低姿态,听取和征求孩子的建议,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决策中来,给孩子表达想法的机会,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对你敞开心扉。
  孩子做家务的好处
  问:现在的孩子缺乏生活主动性,很少做家务。就算真的做起家务来,不是笨手笨脚,就是敷衍了事。对此,我忧心忡忡。
  符春江
  答:殊不知,这种现象恰恰是父母造成的。父母包办了所有家务,为孩子提供了尽可能周到的服务,孩子就像住进了高级宾馆,根本不需要做什么。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少做家务,就有充足的时间用来学习。其实,这种想法有失简单。孩子从上小学开始,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对他是非常有好处的。这不仅能锻炼他的生活技能,还能培养他的责任感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孩子经过努力做成了一件事,比如把房间整理得焕然一新,把碗碟洗得干干净净,他会真实地体验到成就感。此时,如果父母适时地加以表扬,他会格外高兴,从而建立起生活的幸福感和自信心。
  家长让孩子做家务,应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家务活由轻到重,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但是对孩子而言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否则孩子会漫不经心,教育的功效就不会明显。比如,孩子到了小学五六年级,父母可以考虑每周让孩子做一次晚饭,把做饭从头到尾的事情全部委托给他。当然,在这之前,要花时间把该做的事情一件件教给他。不要以为这是难为孩子,你试试看,就会为孩子的统筹能力和创造力惊讶不已。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已经很少看到流汗的劳动者了。有些父母在外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回到家身心疲惫,只对孩子说劳动的辛苦,不说劳动的快乐,还不忘嘱咐孩子发奋读书,将来好摆脱劳动的“苦命”。这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孩子会本能地把体力劳动当成不光彩的工作,从而对劳动心生嫌恶。更可怕的是,渐渐地,孩子会把繁重的学习也当成不堪忍受的劳动,从而厌学。所以,父母一定要改变狭隘的旧观念,多与孩子交流劳动的快乐,分享劳动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周末或假期,有意识地带着孩子一起做家务,并将其作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使每个家庭成员都乐在其中。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快乐并非不劳而获的享乐,而是创造欲望得到满足的积极情感,而做家务恰恰是创造性的劳动。比如,父子俩修好了家里漏水的马桶,母女联手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想想看,擦去额头上的汗水后,是多么满足的笑容。
  等做家务成为习惯,孩子就会慢慢悟出劳动的真谛:劳动并不仅仅是为了买汽车、空调、房子,更重要的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深入生活、学习生活、创造生活的快乐过程。
  当孩子成为一名合格的家务劳动者后,家长不妨带孩子见识一下社会劳动,比如带孩子参观工厂车间、农田牧场、建筑工地,让孩子亲眼看看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感受劳动者的辛苦和快乐。这样,劳动就有了更深刻的意义,成为孩子了解社会的窗口和渠道,对孩子世界观的形成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编辑:杨子】
其他文献
It’s 2 AM on a Friday night. Our friends are out getting drunk at thelocal pub and enjoying their last few months of college, of youth. Meeraand I are sitting in a room without windows, staring blankl
During one of the numerous graduationrehearsals I was required to attend,thegirl next to me yawned and asked mewhen we would be able to leave。
Australian Prime Minister Kevin Rudd was thefirst western leader to deliver a speech in fluentChinese at Peking University. 本文为全文
摘 要: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体育教学》自创刊以来,始终秉持着服务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初心和使命,是联结体育科研工作与基层教学实践的重要纽带。本文基于四十年来时代的演进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要节点,对《体育教学》进行历史性的回顾与新时期的展望,助力教育强国、体育强国的建设。  关键词:《体育教学》;40周年;创刊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
班级被扣分激怒班主任,女生获评“最没荣誉感学生”  2018年4月的一天,一对母女造访我的心理咨询室。母亲衣着朴素,神情焦虑。跟在她身后的女儿低着头,脸色憔悴,神情恍惚。不用说,孩子一定经历过非同寻常的事情。  为了让母女俩尽快平静下来,我放了一曲舒缓的音乐,并把音量调低。母亲先开口对我说:“老师,我是慕名来找您咨询的,女儿晓容近来情绪不好,还休了学。前天夜里,如果不是我及时发现,这孩子差点就……
当前的课外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尴尬的局面:学生层面来说,在课外还是主要沉溺于电视、电脑中,课外阅读自主性极差,90%的同学属于被动性阅读,没有自主课外阅读的意识,当然更谈不上课外阅读质量,即使老师有要求,家长有督促,大部分学生也会打折扣;教师层面来说,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明白,一个学期只教一本语文教材是无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观点也越来越被教师认同,但“有效性体现不够”“课
女儿上小学三年级,重新分班时成了抢手货,因为她学习好,几个班主任都抢着要。去谁的班呢?我向来尊重孩子的意愿,于是为她分析几位班主任的优劣。孩子的数学算强项,班主任张老师就是教数学的,所带的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多次获大奖,深受家长的尊敬。更重要的是,她管理学生、调教孩子很有一套。孩子认真掂量后,决定投身张老师门下。我当然支持。  大约半个月后,一向活泼开朗的女儿放学回家后很不开心。一问才知道,她班上
【教材分析】  《肥皂泡》是著名作家冰心的作品,写的是她童年时代吹肥皂泡的经历。文笔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淳朴。《肥皂泡》中有很多冰心自创的词语,平时不常见,学生在理解句子时会遇到困难。而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正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所以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要习得这个语文要素,可以运用已有的相似策略。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已经学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如联系上下文、结合
【教材分析】  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以请别人帮忙为主题。教材用一句话介绍了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有时候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下面配了三幅图,每幅图都创设了一种情境,分别是问路、借东西和请别人拿东西。图画中的人物面带微笑,用文明礼貌的语言寻求别人的帮助。图画下方还提示了6个礼貌用语。可以看出,创设的交际情境包含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和学生的生活非常贴近。这样有实际意义的交际情境
寒假的一天,我写作业写得脖子酸痛。妈妈说:“走,我们去公园玩。”我高兴极了,立马换好衣服跟着妈妈出发。一到公园,一阵微风扑面而来,我的心情舒畅多了。这时,一只黑色的鸟儿正站在树枝上,看到我做出射箭的動作,便拍打着翅膀飞走了。我乐得哈哈大笑。我和妈妈漫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看小草冒绿、树木吐芽、着急的花儿露出花苞,感觉特别放松。走累了,我们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抬头远远望去,白云像一条白龙在天空遨游。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