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实践性、趣味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开展自主学习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借助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教师和学生的交互性更强,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开展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便捷的学习机会、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本文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高效自主学习教学策略作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自主学习 高效课堂 教学策略
1.引言
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挑战,终身学习最根本的基石就是作为高科技的信息技术及与其相关的教育新理念的融合。中学的信息技术课堂,是学生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的最高效最快捷的场所,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必要可行的。
2.信息技术教学中高效的自主学习策略
2.1.阅读策略。
首先要区分重要和非重要信息策略。文章的重要内容可从两个角度去确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重要思想;学生所需要的重要信息。信息时代所面临的是知识的爆炸,在浩瀚如海的信息面前,一定要教会学生区分哪些信息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
其次是概括信息,即指在阅读中简明扼要地写出(或说出)所读材料的内容梗概。它是对原读物的浓缩,反映原文章的主旨。
最后激活原有知识经验策略。阅读认知过程的一种重要信息加工方式是同化加工,这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去解释、消化信息的过程。网络信息的检索策略和技巧有以下几点。
2.1.1搜索工具的语法规则。
布尔逻辑操作符
2.1.2搜索的基本步骤。
(1)明确搜索目标。
(2)确定问题中的重要概念,选择查询关键词。
(3)掌握搜索引擎的特性,选择满足需要的搜索引擎。
(4)精心构建查询表达式。
2.1.3搜索的技巧方法。
(1)在检索结果为零或者命中数极少时,可以考虑使用同义词重新检索。
(2)适当运用搜索工具的语法规则进行组合搜索。
(3)尽量使用高级搜索选项。通常,只需在范围较广的查询中添加词语就可以缩小搜索范围。不过,利用高级搜索选项一般可以做到:将搜索范围限制在某个特定的网站中、排除某个特定网站的网页、将搜索限制于某种指定的语言、查找链接到某个指定网页的所有网页、查找与指定网页相关的网页。
(4)使用交叉话题,尽量减少包容话题。
(5)并行操作,尝试使用不同的搜索引擎,并且在此过程中可同时打开多个窗口进行操作。
(6)处理网络出错信息,在检索过程中,要学会处理一些常见的出借信息。
(7)注意关键词的排列次序,关键词的次序不合理也会影响检索结果。
(8)如果要检索文献资料,可以使用学术查询。
本文对因特网信息检索工具及检索的策略与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信息检索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断地实践、体会、内化。
2.2PBL策略
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或译为“问题本位学习”,这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思路,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authentic)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的能力。PBL支持的自主性学习流程分为选择项目、制订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和学习评价等六个阶段。
例如:如何用“拼音指南”为文字标注拼音?
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经常要对文字标注拼音,而拼音的输入是比较麻烦的,而且要拼音和文字对齐难度就更大了。如何方便地实现标注拼音呢?Word为你设计好了这一功能,那就“拼音指南”功能。
Word通过微软拼音输入法2003实现了在汉字上标注拼音的功能。您可以用以下步骤实现拼音标注功能:1)在Word中选定要标注拼音的汉字;2)单击“格式”→“中文版式”→“拼音指南”,或者单击“格式”工具栏中的“拼音指南”按钮;3)出现“拼音指南”对话框出现,设定拼音的“字号”,单击“确定”按钮,汉语拼音就自动标记在选定的汉字上了。
2.3反思策略。
反思策略主要是指反思的技能和技巧,如敏锐地感知问题及搜集信息的能力;分析、推理、判断能力;对教学活动的监控、评价、预测能力,等等。反思方法主要是指导教师和学生高效进行反思的手段和方法,如教学日记法、描述—解释法、观摩法,等等。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认为:反思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2.3.1对所学新知识进行反思,如何进行“反刍”,把新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
当我们学习一新知识,例如学习了一个新概念,首先笼统地记住定义,进而就要反思这个定义的关键是什么,如何去判断,“什么情况下是,什么情况下不是”。学习了网络结构,记住定义性质,要进一步去反思“怎样去判断网络结构,是局域网还是广域网”,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结构图形中,用你的火眼金睛立马找出“网络拓扑结构”……只有这样不断的反思,才能把新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熟练地运用。
2.3.2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如何审题,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题。
面对一道题,学生往往急于把这道题解答出来,有时候连题意都没弄明白,有些学生会把“说法错误”看成“说法正确”。要培养学生“慢审题,快做题”的习惯,特别是审题是要注意抓关键词,审完题以后,再要看一下这道题考察什么内容,用哪些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运用什么数学思想方法。解答完题以后,让学生反思一下整个解题过程。
2.3.3指导学生对错题进行反思,找出错因,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
对待错题,也要不断地反思。题做错了,不要立即去改它,而是要仔细地思考一下这道题出错的原因,是概念不清,还是性质不熟,还是马虎大意计算错误,找到病症以后,才能对症下药,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这样,才能保证以后不犯这样的错误,否则只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错。
针对错题,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引导学生整理错题集,整理错题集时应注意:第一步,找出错因;第二步,订正错题,书写正确答案;第三步:找一些类似的习题联系一下,巩固一下这一知识点,同时检验一下以后做这样的题是否会出现错误。
2.3.4引导学生进行学后的章节反思、学期反思。
一章节的内容学习完以后,反思一下:这一章都学习了什么知识,如何去应用新知识解题,与前面的知识有何联系。否则,只能是囫囵吞枣。只有经过这样一反思,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熟练地掌握这一章的内容,并且与前面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
具体做法: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写一下章节小结,整理一下基础知识,重难点,以及重要的类型题。另一方面,可以不必写小结,引导学生默想一下,就像放电影一样,一节节一幕幕,究竟学习哪些内容。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达到了反思巩固的目的。
以上我只是谈论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实质上,学习任何学科都需要反思,每一天都需要反思。“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而一天中最佳的反思时间是晚上,更确切地说是睡觉前的一段时间,学生可以把这一天所学的知识像放电影一样重新快速放映一遍,以达到巩固的目的,真正把新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总之,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教师在平日教学中慢慢地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反思的好习惯,让他们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
2.4学习动机的激励策略。
在学习中,学生对榜样有一种崇拜的心理,而且会在实际的学习中去模仿,如果榜样的某种行为得到奖励或惩罚,那么就会使学生的模仿行为发生强化或削弱。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可供学生模仿的榜样,用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会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2.4.1“设置目标”激励
目标是指行为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目标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通过设置各学科的学习目标和每节课的具体目标,对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提出明确的规定,利用外在的引力,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的期望理论指出,激励水平的高低受人们主观上估计达到目标的可能性的影响。学生明确了目标,若这个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越大,那么目标所激发出来的学习动机就越强烈。因此,在给学生定目标时,必须因人而异,注意适度。切忌可望不可即的目标,目标太高,经过努力仍达不到,学生易产生挫折感,失去信心;目标太低,学生不费吹灰之力便可得到,则失去激励作用。一个目标如果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其效价就会高,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取得了成果,就会不断激发其学习动机。
2.4.2“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励
皮格马利翁是位古希腊神话中的国王,他对自己用象牙雕刻的一樽少女像产生了爱慕之情。后来,他与象牙少女结为夫妇。在心理学上,“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为“期望效应”,教师若对学生存有某种期望,这种期望就会影响学生的言行,被期望学生的表现反过来又影响教师,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两者相互影响,最终导致期望的实现。
教师在教育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也就是说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倾注情感,如赞许的点头,肯定的眼光,令人喜悦的手势等。教师对学生的热切期望和信任,就会像“随风潜入夜”的“好雨”一样,默默滋润学生的心田,激起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如此日积月累,良性循环,必然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相反若教师只注意学生坏的一面而看不到好的一面,学生就容易在教师的影响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从而进一步加深教师对这个学生的片面认识,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他们应有的发展空间。学生最终会在教师的期望影响下成为一个个“活起来”的“雕像”。
2.4.3“奖罚评价”激励
奖励与惩罚是属于外加的激励手段,当一个学生取得进步或有过失时,学校与教师采取的最普遍、最常用的评价方法就是奖励、表扬或惩罚、批评,这种奖罚手段反过来会影响到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行为表现,促使这些行为继续保持下去或加以改进。
奖罚作为一种激励手段,使用得当,可以使好学生更上一层楼,后进生消除自卑心理,从而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若使用不当,则会产生副作用。奖励若用之不当,则可能导致学生将主要学习目标置于脑后,而着重奖励、过分地夸奖有助于滋生学生骄傲自大的倾向;惩罚使用不当,往往产生与教育者的愿望相违背的效果,特别是过分的惩罚易造成不良的后果,如对学习的厌恶、拒绝甚至憎恨。因而在教学中要讲究奖罚的方法,适当地把鼓励和批评结合起来,在表扬时指出其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在批评时又肯定其成绩和进步。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3.结语
“自主学习”在我国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学习论领域研究的新成果,另一方面又对当前我国整个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因此,深化对它的研究,明确其内涵及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蒋碧艳,梁红京编著.学习评价研究: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实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4-36.
[2]沈德立.高效率学习的心理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38-248.
[3]高吉利.国内外外语自主学习研究状况分析综述[J].外语教学.2005年第26卷.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自主学习 高效课堂 教学策略
1.引言
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挑战,终身学习最根本的基石就是作为高科技的信息技术及与其相关的教育新理念的融合。中学的信息技术课堂,是学生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的最高效最快捷的场所,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必要可行的。
2.信息技术教学中高效的自主学习策略
2.1.阅读策略。
首先要区分重要和非重要信息策略。文章的重要内容可从两个角度去确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重要思想;学生所需要的重要信息。信息时代所面临的是知识的爆炸,在浩瀚如海的信息面前,一定要教会学生区分哪些信息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
其次是概括信息,即指在阅读中简明扼要地写出(或说出)所读材料的内容梗概。它是对原读物的浓缩,反映原文章的主旨。
最后激活原有知识经验策略。阅读认知过程的一种重要信息加工方式是同化加工,这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去解释、消化信息的过程。网络信息的检索策略和技巧有以下几点。
2.1.1搜索工具的语法规则。
布尔逻辑操作符
2.1.2搜索的基本步骤。
(1)明确搜索目标。
(2)确定问题中的重要概念,选择查询关键词。
(3)掌握搜索引擎的特性,选择满足需要的搜索引擎。
(4)精心构建查询表达式。
2.1.3搜索的技巧方法。
(1)在检索结果为零或者命中数极少时,可以考虑使用同义词重新检索。
(2)适当运用搜索工具的语法规则进行组合搜索。
(3)尽量使用高级搜索选项。通常,只需在范围较广的查询中添加词语就可以缩小搜索范围。不过,利用高级搜索选项一般可以做到:将搜索范围限制在某个特定的网站中、排除某个特定网站的网页、将搜索限制于某种指定的语言、查找链接到某个指定网页的所有网页、查找与指定网页相关的网页。
(4)使用交叉话题,尽量减少包容话题。
(5)并行操作,尝试使用不同的搜索引擎,并且在此过程中可同时打开多个窗口进行操作。
(6)处理网络出错信息,在检索过程中,要学会处理一些常见的出借信息。
(7)注意关键词的排列次序,关键词的次序不合理也会影响检索结果。
(8)如果要检索文献资料,可以使用学术查询。
本文对因特网信息检索工具及检索的策略与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信息检索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断地实践、体会、内化。
2.2PBL策略
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或译为“问题本位学习”,这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思路,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authentic)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的能力。PBL支持的自主性学习流程分为选择项目、制订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和学习评价等六个阶段。
例如:如何用“拼音指南”为文字标注拼音?
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经常要对文字标注拼音,而拼音的输入是比较麻烦的,而且要拼音和文字对齐难度就更大了。如何方便地实现标注拼音呢?Word为你设计好了这一功能,那就“拼音指南”功能。
Word通过微软拼音输入法2003实现了在汉字上标注拼音的功能。您可以用以下步骤实现拼音标注功能:1)在Word中选定要标注拼音的汉字;2)单击“格式”→“中文版式”→“拼音指南”,或者单击“格式”工具栏中的“拼音指南”按钮;3)出现“拼音指南”对话框出现,设定拼音的“字号”,单击“确定”按钮,汉语拼音就自动标记在选定的汉字上了。
2.3反思策略。
反思策略主要是指反思的技能和技巧,如敏锐地感知问题及搜集信息的能力;分析、推理、判断能力;对教学活动的监控、评价、预测能力,等等。反思方法主要是指导教师和学生高效进行反思的手段和方法,如教学日记法、描述—解释法、观摩法,等等。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认为:反思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2.3.1对所学新知识进行反思,如何进行“反刍”,把新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
当我们学习一新知识,例如学习了一个新概念,首先笼统地记住定义,进而就要反思这个定义的关键是什么,如何去判断,“什么情况下是,什么情况下不是”。学习了网络结构,记住定义性质,要进一步去反思“怎样去判断网络结构,是局域网还是广域网”,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结构图形中,用你的火眼金睛立马找出“网络拓扑结构”……只有这样不断的反思,才能把新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熟练地运用。
2.3.2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如何审题,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题。
面对一道题,学生往往急于把这道题解答出来,有时候连题意都没弄明白,有些学生会把“说法错误”看成“说法正确”。要培养学生“慢审题,快做题”的习惯,特别是审题是要注意抓关键词,审完题以后,再要看一下这道题考察什么内容,用哪些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运用什么数学思想方法。解答完题以后,让学生反思一下整个解题过程。
2.3.3指导学生对错题进行反思,找出错因,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
对待错题,也要不断地反思。题做错了,不要立即去改它,而是要仔细地思考一下这道题出错的原因,是概念不清,还是性质不熟,还是马虎大意计算错误,找到病症以后,才能对症下药,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这样,才能保证以后不犯这样的错误,否则只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错。
针对错题,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引导学生整理错题集,整理错题集时应注意:第一步,找出错因;第二步,订正错题,书写正确答案;第三步:找一些类似的习题联系一下,巩固一下这一知识点,同时检验一下以后做这样的题是否会出现错误。
2.3.4引导学生进行学后的章节反思、学期反思。
一章节的内容学习完以后,反思一下:这一章都学习了什么知识,如何去应用新知识解题,与前面的知识有何联系。否则,只能是囫囵吞枣。只有经过这样一反思,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熟练地掌握这一章的内容,并且与前面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
具体做法: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写一下章节小结,整理一下基础知识,重难点,以及重要的类型题。另一方面,可以不必写小结,引导学生默想一下,就像放电影一样,一节节一幕幕,究竟学习哪些内容。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达到了反思巩固的目的。
以上我只是谈论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实质上,学习任何学科都需要反思,每一天都需要反思。“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而一天中最佳的反思时间是晚上,更确切地说是睡觉前的一段时间,学生可以把这一天所学的知识像放电影一样重新快速放映一遍,以达到巩固的目的,真正把新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总之,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教师在平日教学中慢慢地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反思的好习惯,让他们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
2.4学习动机的激励策略。
在学习中,学生对榜样有一种崇拜的心理,而且会在实际的学习中去模仿,如果榜样的某种行为得到奖励或惩罚,那么就会使学生的模仿行为发生强化或削弱。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可供学生模仿的榜样,用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会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2.4.1“设置目标”激励
目标是指行为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目标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通过设置各学科的学习目标和每节课的具体目标,对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提出明确的规定,利用外在的引力,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的期望理论指出,激励水平的高低受人们主观上估计达到目标的可能性的影响。学生明确了目标,若这个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越大,那么目标所激发出来的学习动机就越强烈。因此,在给学生定目标时,必须因人而异,注意适度。切忌可望不可即的目标,目标太高,经过努力仍达不到,学生易产生挫折感,失去信心;目标太低,学生不费吹灰之力便可得到,则失去激励作用。一个目标如果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其效价就会高,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取得了成果,就会不断激发其学习动机。
2.4.2“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励
皮格马利翁是位古希腊神话中的国王,他对自己用象牙雕刻的一樽少女像产生了爱慕之情。后来,他与象牙少女结为夫妇。在心理学上,“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为“期望效应”,教师若对学生存有某种期望,这种期望就会影响学生的言行,被期望学生的表现反过来又影响教师,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两者相互影响,最终导致期望的实现。
教师在教育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也就是说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倾注情感,如赞许的点头,肯定的眼光,令人喜悦的手势等。教师对学生的热切期望和信任,就会像“随风潜入夜”的“好雨”一样,默默滋润学生的心田,激起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如此日积月累,良性循环,必然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相反若教师只注意学生坏的一面而看不到好的一面,学生就容易在教师的影响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从而进一步加深教师对这个学生的片面认识,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他们应有的发展空间。学生最终会在教师的期望影响下成为一个个“活起来”的“雕像”。
2.4.3“奖罚评价”激励
奖励与惩罚是属于外加的激励手段,当一个学生取得进步或有过失时,学校与教师采取的最普遍、最常用的评价方法就是奖励、表扬或惩罚、批评,这种奖罚手段反过来会影响到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行为表现,促使这些行为继续保持下去或加以改进。
奖罚作为一种激励手段,使用得当,可以使好学生更上一层楼,后进生消除自卑心理,从而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若使用不当,则会产生副作用。奖励若用之不当,则可能导致学生将主要学习目标置于脑后,而着重奖励、过分地夸奖有助于滋生学生骄傲自大的倾向;惩罚使用不当,往往产生与教育者的愿望相违背的效果,特别是过分的惩罚易造成不良的后果,如对学习的厌恶、拒绝甚至憎恨。因而在教学中要讲究奖罚的方法,适当地把鼓励和批评结合起来,在表扬时指出其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在批评时又肯定其成绩和进步。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3.结语
“自主学习”在我国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学习论领域研究的新成果,另一方面又对当前我国整个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因此,深化对它的研究,明确其内涵及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蒋碧艳,梁红京编著.学习评价研究: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实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4-36.
[2]沈德立.高效率学习的心理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38-248.
[3]高吉利.国内外外语自主学习研究状况分析综述[J].外语教学.2005年第2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