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角色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偶发事件的手段与方法也大不一样。首先是端正态度和认识,用虚怀若谷的胸襟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建立起一个民主的课堂;再用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的方法搭建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这样一来,再难处理的教学事故也都会转变成美丽动人的教学故事。
关键词: 教学 事故 故事
语文课上,老师正在讲解杜甫的著名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老师说:“大户人家的酒肉多得发臭,而道路上却有贫穷人被冻死的尸骨……”老师还未说完,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老师,我觉得你对杜甫的诗句解释得不合理。”老师问:“为什么?”学生答:“因为从诗句可以判断是冬天,既然能把人都冻死,那么肉就不会发臭,怎么能闻到臭味呢?更何况酒是不会发臭的。再说,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是较低的,说豪门贵族家里的酒肉多得发臭也不符合当时的生活实际。”该学生的话说完后,教室里静得出奇,不少同学看看老师又看看提问的同学,脸上露出惊奇的表情。
在教学中,学生发现并指出老师教学中的问题,或者对教师的见解有异议,这是许多教师都碰到过的尴尬事情。尤其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为学生的学习广开了的“言路”。课堂上学生的异口异声或“众说纷纭”往往让教师措手不及,教师该如何应对,如何处理呢?笔者认为,作为教师此时应具备三个法宝。
一、虚怀若谷的胸襟
像前面所讲到的那个老师,他所遇到的那个学生用传统的教学观念来看简直就是“离经叛道”,因为他竟敢在大庭广众指出老师的不是,要知道在传统的教学秩序中,老师说的话不亚于圣旨,是真理,谁敢质疑?之所以学生们脸上露出惊奇的表情,教室里静得出奇而不是炸开了锅似的议论纷纷就是明证。而一般的老师则可能为了维护其“尊严”,或多或少地都会生气。那么,故事中的情节又是怎样发展的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那老师颇感意外,但很快镇定下来,对敢于提出异议的学生说:“那么,你认为该如何解释呢?”
“我也不知道,只是觉得老师的解释不合理。”
听到这儿,一般的老师恐怕会更生气,这不是岂有此理吗?而此时,该老师说了这样一番话:“同学们,从气候的特点和当时的社会实际分析,该同学的提问是有道理的,老师没有注意到這一细节,所以一时也不能给大家作出科学的解释,课后请大家再去查找一些资料,下节课我们来共同探讨,共同解决。”
第二天的语文课上,老师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结果,而是向学生要答案。
“老师,我们查过《新华词典》,词典的解释和你说的一样。”政治课代表说。看到其他的同学也没有补充,想必是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于是,老师作出了以下回答:“同学们,昨天那位同学的疑问是有道理的。‘臭’另外还有xiù的读音,意思是‘用鼻子辨别气味’。这样一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理解为‘大户人家的酒肉的香味不停地飘出来,而道路上却有贫穷人家冻饿致死的尸骨’更合情理。表明两大阶级截然不同的处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实质。该同学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老师的这番话使同学们倍受鼓舞,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试想,那时那刻,如果这位教师没有虚怀若谷、虚心学习的胸襟,这堂课的后果又将会怎样呢?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又会怎样呢?
二、实事求是的态度
某堂公开课上,化学教师在作演示实验前的讲解:“当我们把燃烧着的金属钠伸到装满氯气的集气瓶中时,将会看到钠剧烈燃烧并生成大量白烟。”
学生们的目光凝聚于集气瓶中,等待着上述现象的发生。然而,集气瓶中出现的不是白烟而是黑烟。全班大惊。老师皱了皱眉头,思索片刻,带着微笑问学生A:“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A不语。他是化学课代表,他为自己所尊敬的老师在公开课上出现的课堂事故感到担心。
然而,老师仍在为学生鼓气:“实事求是,看到什么说什么!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老师,我没看到白烟,而是黑烟!”A鼓着勇气回答。
“你的观察很仔细。”老师在勉励学生,并进一步启发:“这样看来,刚才燃烧的东西就不是金属钠了!可是,这的确是块金属钠。那么,刚才为何燃出黑烟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金属钠的物理性质与其贮存方法。”
全班活了,学生C抢着发言:“金属钠性质活跃,不能裸露在空气中,而是贮存在煤油中。”
“你说对了!”老师怀着歉疚的心情向大家介绍:“由于我的疏忽,实验前没有将粘在金属钠上的煤油处理干净,结果发生了刚才的实验事故。为了揭示上述错误原因,我不打算回头处理煤油,而是将沾有煤油的金属钠继续烧下去。请大家想想,烧的过程中,烟的颜色将发生什么变化?”
“黑烟之后,将出现白烟!”大家提出了这种预言。
被重新点燃的金属钠,还冒着黑烟。只不过在集气瓶里黑烟在变淡。老师将燃烧着的金属钠再移至另一氯气瓶中,这时燃烧变剧烈了,似乎听到了“嘶啪”的响声,集气瓶中白烟在翻滚。
“同学们,你们的预言实现了!”老师向大家宣布。这时,全班响起掌声——不仅是学生的,还有听课老师的。
这位老师不回避失误,而是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鼓励学生坚持正确的意见,求出真知。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实在可嘉。
三、因势利导的方法
一节体育课上,体育教师在讲解、示范完立定跳远的要领后,便让学生们自己进行尝试练习。可还有一半同学掌握不好,老师便吹哨集合,准备给同学们再示范强化。谁知这时听到一声尖叫:“青蛙!”整齐的队伍顿时乱了起来。有的学生吓得四处乱窜,更多的学生拥上前去围观。只见一个男孩子趴在地上用手戳那只绿绿的大青蛙。青蛙一蹦一跳,逗得学生们哈哈大笑。这不是班上最调皮的王强吗?体育课上他从来没有老实过,立定跳远没学会又来捣蛋。老师的火气正要发作,但当他看到正在慌乱跳跃的青蛙时,便灵机一动,青蛙的跳跃蹬地不是正好和立定跳远的蹬地动作相像吗?于是他顺势引导起学生来:
“同学们,谁能说说青蛙后腿是怎样起蹬的?”
同学们睁大眼睛开始认真观察。
“青蛙起跳前双腿是弯曲的。”王强第一个兴奋地喊道。
“很好,观察得真仔细!”老师及时加以鼓励。
“他起跳时后腿非常用力。”另一个同学答道。
“非常好,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青蛙起跳时是哪部分用力的?”老师又问。
“是前脚掌用力,而且它身体全部展开了。”王强跳起来答道。
“太好了!立定跳远的起跳和青蛙是一个道理,同学们,起跳时的动作是两脚分开,脚跟稍提,屈膝半蹲,上体稍前倾,头稍抬,前后自然摆臂,双脚轻巧地落地。同学们,想不想模仿青蛙的跳跃动作试一试呀?”
“想!”学生们齐声回答。他们有的跟在青蛙后边,有的斜眼望着青蛙,很快领会并掌握了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一只惹祸的青蛙竟然帮了教学的大忙,这完全得益于教师的随机应变与因势利导。
受传统的封闭式教学理论的影响,有些教师把自己看成是布道者,而把学生训练成虔诚的教徒,把学生管理得死死的,不允许学生活起来,更不给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的机会。这种教学模式又怎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只有摒弃封闭的“填鸭式”教学,实行民主的开放式教学,像案例中的教师一样,抱着一种虚怀若谷、虚心学习的胸襟;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求真务实的精神;根据问题的实际特点因势利导,巧妙点拨,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把一场眼看就要生成的教学事故生动地变为教学的经典故事,进入柳暗花明的教学新境界。这样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J].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关键词: 教学 事故 故事
语文课上,老师正在讲解杜甫的著名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老师说:“大户人家的酒肉多得发臭,而道路上却有贫穷人被冻死的尸骨……”老师还未说完,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老师,我觉得你对杜甫的诗句解释得不合理。”老师问:“为什么?”学生答:“因为从诗句可以判断是冬天,既然能把人都冻死,那么肉就不会发臭,怎么能闻到臭味呢?更何况酒是不会发臭的。再说,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是较低的,说豪门贵族家里的酒肉多得发臭也不符合当时的生活实际。”该学生的话说完后,教室里静得出奇,不少同学看看老师又看看提问的同学,脸上露出惊奇的表情。
在教学中,学生发现并指出老师教学中的问题,或者对教师的见解有异议,这是许多教师都碰到过的尴尬事情。尤其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为学生的学习广开了的“言路”。课堂上学生的异口异声或“众说纷纭”往往让教师措手不及,教师该如何应对,如何处理呢?笔者认为,作为教师此时应具备三个法宝。
一、虚怀若谷的胸襟
像前面所讲到的那个老师,他所遇到的那个学生用传统的教学观念来看简直就是“离经叛道”,因为他竟敢在大庭广众指出老师的不是,要知道在传统的教学秩序中,老师说的话不亚于圣旨,是真理,谁敢质疑?之所以学生们脸上露出惊奇的表情,教室里静得出奇而不是炸开了锅似的议论纷纷就是明证。而一般的老师则可能为了维护其“尊严”,或多或少地都会生气。那么,故事中的情节又是怎样发展的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那老师颇感意外,但很快镇定下来,对敢于提出异议的学生说:“那么,你认为该如何解释呢?”
“我也不知道,只是觉得老师的解释不合理。”
听到这儿,一般的老师恐怕会更生气,这不是岂有此理吗?而此时,该老师说了这样一番话:“同学们,从气候的特点和当时的社会实际分析,该同学的提问是有道理的,老师没有注意到這一细节,所以一时也不能给大家作出科学的解释,课后请大家再去查找一些资料,下节课我们来共同探讨,共同解决。”
第二天的语文课上,老师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结果,而是向学生要答案。
“老师,我们查过《新华词典》,词典的解释和你说的一样。”政治课代表说。看到其他的同学也没有补充,想必是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于是,老师作出了以下回答:“同学们,昨天那位同学的疑问是有道理的。‘臭’另外还有xiù的读音,意思是‘用鼻子辨别气味’。这样一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理解为‘大户人家的酒肉的香味不停地飘出来,而道路上却有贫穷人家冻饿致死的尸骨’更合情理。表明两大阶级截然不同的处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实质。该同学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老师的这番话使同学们倍受鼓舞,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试想,那时那刻,如果这位教师没有虚怀若谷、虚心学习的胸襟,这堂课的后果又将会怎样呢?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又会怎样呢?
二、实事求是的态度
某堂公开课上,化学教师在作演示实验前的讲解:“当我们把燃烧着的金属钠伸到装满氯气的集气瓶中时,将会看到钠剧烈燃烧并生成大量白烟。”
学生们的目光凝聚于集气瓶中,等待着上述现象的发生。然而,集气瓶中出现的不是白烟而是黑烟。全班大惊。老师皱了皱眉头,思索片刻,带着微笑问学生A:“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A不语。他是化学课代表,他为自己所尊敬的老师在公开课上出现的课堂事故感到担心。
然而,老师仍在为学生鼓气:“实事求是,看到什么说什么!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老师,我没看到白烟,而是黑烟!”A鼓着勇气回答。
“你的观察很仔细。”老师在勉励学生,并进一步启发:“这样看来,刚才燃烧的东西就不是金属钠了!可是,这的确是块金属钠。那么,刚才为何燃出黑烟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金属钠的物理性质与其贮存方法。”
全班活了,学生C抢着发言:“金属钠性质活跃,不能裸露在空气中,而是贮存在煤油中。”
“你说对了!”老师怀着歉疚的心情向大家介绍:“由于我的疏忽,实验前没有将粘在金属钠上的煤油处理干净,结果发生了刚才的实验事故。为了揭示上述错误原因,我不打算回头处理煤油,而是将沾有煤油的金属钠继续烧下去。请大家想想,烧的过程中,烟的颜色将发生什么变化?”
“黑烟之后,将出现白烟!”大家提出了这种预言。
被重新点燃的金属钠,还冒着黑烟。只不过在集气瓶里黑烟在变淡。老师将燃烧着的金属钠再移至另一氯气瓶中,这时燃烧变剧烈了,似乎听到了“嘶啪”的响声,集气瓶中白烟在翻滚。
“同学们,你们的预言实现了!”老师向大家宣布。这时,全班响起掌声——不仅是学生的,还有听课老师的。
这位老师不回避失误,而是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鼓励学生坚持正确的意见,求出真知。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实在可嘉。
三、因势利导的方法
一节体育课上,体育教师在讲解、示范完立定跳远的要领后,便让学生们自己进行尝试练习。可还有一半同学掌握不好,老师便吹哨集合,准备给同学们再示范强化。谁知这时听到一声尖叫:“青蛙!”整齐的队伍顿时乱了起来。有的学生吓得四处乱窜,更多的学生拥上前去围观。只见一个男孩子趴在地上用手戳那只绿绿的大青蛙。青蛙一蹦一跳,逗得学生们哈哈大笑。这不是班上最调皮的王强吗?体育课上他从来没有老实过,立定跳远没学会又来捣蛋。老师的火气正要发作,但当他看到正在慌乱跳跃的青蛙时,便灵机一动,青蛙的跳跃蹬地不是正好和立定跳远的蹬地动作相像吗?于是他顺势引导起学生来:
“同学们,谁能说说青蛙后腿是怎样起蹬的?”
同学们睁大眼睛开始认真观察。
“青蛙起跳前双腿是弯曲的。”王强第一个兴奋地喊道。
“很好,观察得真仔细!”老师及时加以鼓励。
“他起跳时后腿非常用力。”另一个同学答道。
“非常好,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青蛙起跳时是哪部分用力的?”老师又问。
“是前脚掌用力,而且它身体全部展开了。”王强跳起来答道。
“太好了!立定跳远的起跳和青蛙是一个道理,同学们,起跳时的动作是两脚分开,脚跟稍提,屈膝半蹲,上体稍前倾,头稍抬,前后自然摆臂,双脚轻巧地落地。同学们,想不想模仿青蛙的跳跃动作试一试呀?”
“想!”学生们齐声回答。他们有的跟在青蛙后边,有的斜眼望着青蛙,很快领会并掌握了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一只惹祸的青蛙竟然帮了教学的大忙,这完全得益于教师的随机应变与因势利导。
受传统的封闭式教学理论的影响,有些教师把自己看成是布道者,而把学生训练成虔诚的教徒,把学生管理得死死的,不允许学生活起来,更不给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的机会。这种教学模式又怎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只有摒弃封闭的“填鸭式”教学,实行民主的开放式教学,像案例中的教师一样,抱着一种虚怀若谷、虚心学习的胸襟;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求真务实的精神;根据问题的实际特点因势利导,巧妙点拨,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把一场眼看就要生成的教学事故生动地变为教学的经典故事,进入柳暗花明的教学新境界。这样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J].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