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分析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和DR平片检查在骨、关节创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75例骨、关节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给予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与DR平片检查,观察比较两种检查的骨折确诊情况。结果:75患者中,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检查确诊骨折74例,确诊率为98.7%;DR平片检查确诊骨折55例,确诊率为73.3%,可疑骨折6例,两组骨折确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性的骨、关节创伤检查手段,具有逼真、直观的特点,可以对骨折部位、类型等予以充分显示,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选用与推广。
【关键词】 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 DR平片 骨关节创伤
骨、关节创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外科病,其承担着人体全身的持重与运动功能,所以,当骨、关节出现损伤的时候,非常容易诱发骨折[1]。X线平片扫描能够显示大多数骨折,但是无法确诊一些结构复杂与细微的骨折,非常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随着多排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骨、关节创伤中多排螺旋CT扫描应用越来越多。本文通过对75例骨、关节创伤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与DR平片检查的应用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75例骨、关节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其中女性患者39例,男性患者36例;最小年龄为21岁,最大年龄为85岁,平均年龄为(56.2±2.0)岁。所有患者均伴有外伤史。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先进行DR平片检查,之后进行16排螺旋CT检查,层厚为16×2.0mm,螺距为1.0mm,电压为130kV,给予MAS实时扫描。完成扫描之后,将原始数据传输到检查设备后处理工作站,数据重建层厚为0.75mm,间隔为0.5mm,分别给予MIP(最大密度投影)、MPR(多平面重组)、VRT(容积再现)重建,以此获取多平面三维图像,通过和CT二维图像的对比,对骨折情况予以观察。
1.3 统计分析
将两种检查方式的确诊率输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22.0中,用(n,%)予以表示,并进行χ2检验,如果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骨折类型
75例患者中,四肢骨骨折36例,肋骨骨折14例,脊柱骨折12例,鼻骨骨折8例,肩胛骨骨折3例,胸骨骨折2例。
2.2 骨折确诊率
75患者中,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检查的确诊率为98.7%,DR平片检查的确诊率为73.3%,可疑骨折6例,两组骨折确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所示。
表1 两种检查方法的骨折确诊率比较(n,%)
注:χ2=19.988,P<0.05
3 讨论
骨、关节创伤是较为常见的临床外伤,其常用检查与诊断方法为X线平片检查,但是在运用X线平片检查的时候,因为骨骼影像互相重叠,导致一些复杂性骨折无法辨别。常规CT扫面得到的图像是二维的,能够发现粉碎性、多发性骨折,但是缺少立体感,无法准确定位骨折部位与形态。随着16排螺旋CT的普遍应用,以其扫描快速、应用范围广、扫描时间短等优势,在临床中得到了普遍运用,联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复杂性骨折诊断中具有显著优势,是一种新型骨、关节外伤的检查方法[2]。
16排螺旋CT扫描具有图像清晰、扫描快速的优势,联合MIP、MPR、VRT等图像处理功能可以显著提高骨折确诊率。在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中,MIP能够对骨折线予以清晰显示,并且能够任意旋转角度,便于消除伪影干扰。MPR能够从矢状位、冠状位或者任意斜位观察病变,有效消除了重叠与遮盖的影响,能够对骨折线与骨折移位予以明确显示,其中多平面重组图像更加清晰,在了解骨折细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对碎骨片予以显示。VRT能够任意角度旋转,进而选取最佳的观察视角,同时借助多方位切割技术,对骨折部位与关节脱位状况予以观察。所以,在16排螺旋CT三维图像中,能够对不规则骨折、细微骨折予以清晰显示,是骨折检查的首选方法[3]。
DR平片检查误诊、漏诊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因为不规则骨折、扁骨骨折的骨质结构比较复杂,并且和其他脏器重叠,导致其骨折线显示难度较大,为此,非常容易出现误诊或者漏诊的情况。(2)复合关节处骨折,解剖关系较为混乱,存在断端错位、骨块重叠的现象,导致骨折累及部位无法清晰显示,进而容易出现漏诊情况。(3)脊柱骨折,压缩较轻的DR易出现漏诊情况,爆裂性骨折容易被误诊成单纯压缩性骨折,并且无法准确判断鉴别陈旧性骨折与新鲜骨折。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检查确诊骨折74例,确诊率为98.7%;DR平片检查确诊骨折55例,确诊率为73.3%,两组骨折确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研究结果与姚国龙等人[4]的研究结果十分相似。
总而言之,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性的骨、关节创伤检查手段,具有逼真、直观的特点,可以对骨折部位、类型等予以充分显示,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选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家荣,王佳国.多排螺旋CT在骨关节创伤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08):287-289.
[2] 谭万亮.16排螺旋CT在外伤性骨关节创伤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3):154-155.
[3] 孙宏岗,陆明园,林延强,等.多层螺旋CT重建功能在骨关节创伤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0,27(02):193.
[4] 姚国龙,郑睿龙.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和DR在骨、关节创伤中的对比体会[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2,21(04):227-229.
【关键词】 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 DR平片 骨关节创伤
骨、关节创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外科病,其承担着人体全身的持重与运动功能,所以,当骨、关节出现损伤的时候,非常容易诱发骨折[1]。X线平片扫描能够显示大多数骨折,但是无法确诊一些结构复杂与细微的骨折,非常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随着多排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骨、关节创伤中多排螺旋CT扫描应用越来越多。本文通过对75例骨、关节创伤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与DR平片检查的应用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75例骨、关节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其中女性患者39例,男性患者36例;最小年龄为21岁,最大年龄为85岁,平均年龄为(56.2±2.0)岁。所有患者均伴有外伤史。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先进行DR平片检查,之后进行16排螺旋CT检查,层厚为16×2.0mm,螺距为1.0mm,电压为130kV,给予MAS实时扫描。完成扫描之后,将原始数据传输到检查设备后处理工作站,数据重建层厚为0.75mm,间隔为0.5mm,分别给予MIP(最大密度投影)、MPR(多平面重组)、VRT(容积再现)重建,以此获取多平面三维图像,通过和CT二维图像的对比,对骨折情况予以观察。
1.3 统计分析
将两种检查方式的确诊率输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22.0中,用(n,%)予以表示,并进行χ2检验,如果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骨折类型
75例患者中,四肢骨骨折36例,肋骨骨折14例,脊柱骨折12例,鼻骨骨折8例,肩胛骨骨折3例,胸骨骨折2例。
2.2 骨折确诊率
75患者中,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检查的确诊率为98.7%,DR平片检查的确诊率为73.3%,可疑骨折6例,两组骨折确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所示。
表1 两种检查方法的骨折确诊率比较(n,%)
注:χ2=19.988,P<0.05
3 讨论
骨、关节创伤是较为常见的临床外伤,其常用检查与诊断方法为X线平片检查,但是在运用X线平片检查的时候,因为骨骼影像互相重叠,导致一些复杂性骨折无法辨别。常规CT扫面得到的图像是二维的,能够发现粉碎性、多发性骨折,但是缺少立体感,无法准确定位骨折部位与形态。随着16排螺旋CT的普遍应用,以其扫描快速、应用范围广、扫描时间短等优势,在临床中得到了普遍运用,联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复杂性骨折诊断中具有显著优势,是一种新型骨、关节外伤的检查方法[2]。
16排螺旋CT扫描具有图像清晰、扫描快速的优势,联合MIP、MPR、VRT等图像处理功能可以显著提高骨折确诊率。在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中,MIP能够对骨折线予以清晰显示,并且能够任意旋转角度,便于消除伪影干扰。MPR能够从矢状位、冠状位或者任意斜位观察病变,有效消除了重叠与遮盖的影响,能够对骨折线与骨折移位予以明确显示,其中多平面重组图像更加清晰,在了解骨折细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对碎骨片予以显示。VRT能够任意角度旋转,进而选取最佳的观察视角,同时借助多方位切割技术,对骨折部位与关节脱位状况予以观察。所以,在16排螺旋CT三维图像中,能够对不规则骨折、细微骨折予以清晰显示,是骨折检查的首选方法[3]。
DR平片检查误诊、漏诊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因为不规则骨折、扁骨骨折的骨质结构比较复杂,并且和其他脏器重叠,导致其骨折线显示难度较大,为此,非常容易出现误诊或者漏诊的情况。(2)复合关节处骨折,解剖关系较为混乱,存在断端错位、骨块重叠的现象,导致骨折累及部位无法清晰显示,进而容易出现漏诊情况。(3)脊柱骨折,压缩较轻的DR易出现漏诊情况,爆裂性骨折容易被误诊成单纯压缩性骨折,并且无法准确判断鉴别陈旧性骨折与新鲜骨折。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检查确诊骨折74例,确诊率为98.7%;DR平片检查确诊骨折55例,确诊率为73.3%,两组骨折确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研究结果与姚国龙等人[4]的研究结果十分相似。
总而言之,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性的骨、关节创伤检查手段,具有逼真、直观的特点,可以对骨折部位、类型等予以充分显示,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选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家荣,王佳国.多排螺旋CT在骨关节创伤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08):287-289.
[2] 谭万亮.16排螺旋CT在外伤性骨关节创伤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3):154-155.
[3] 孙宏岗,陆明园,林延强,等.多层螺旋CT重建功能在骨关节创伤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0,27(02):193.
[4] 姚国龙,郑睿龙.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和DR在骨、关节创伤中的对比体会[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2,21(04):22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