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和DR在骨、关节创伤中的对比体会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bianyidianyao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分析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和DR平片检查在骨、关节创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75例骨、关节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给予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与DR平片检查,观察比较两种检查的骨折确诊情况。结果:75患者中,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检查确诊骨折74例,确诊率为98.7%;DR平片检查确诊骨折55例,确诊率为73.3%,可疑骨折6例,两组骨折确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性的骨、关节创伤检查手段,具有逼真、直观的特点,可以对骨折部位、类型等予以充分显示,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选用与推广。
  【关键词】 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 DR平片 骨关节创伤
  骨、关节创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外科病,其承担着人体全身的持重与运动功能,所以,当骨、关节出现损伤的时候,非常容易诱发骨折[1]。X线平片扫描能够显示大多数骨折,但是无法确诊一些结构复杂与细微的骨折,非常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随着多排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骨、关节创伤中多排螺旋CT扫描应用越来越多。本文通过对75例骨、关节创伤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与DR平片检查的应用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75例骨、关节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其中女性患者39例,男性患者36例;最小年龄为21岁,最大年龄为85岁,平均年龄为(56.2±2.0)岁。所有患者均伴有外伤史。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先进行DR平片检查,之后进行16排螺旋CT检查,层厚为16×2.0mm,螺距为1.0mm,电压为130kV,给予MAS实时扫描。完成扫描之后,将原始数据传输到检查设备后处理工作站,数据重建层厚为0.75mm,间隔为0.5mm,分别给予MIP(最大密度投影)、MPR(多平面重组)、VRT(容积再现)重建,以此获取多平面三维图像,通过和CT二维图像的对比,对骨折情况予以观察。
  1.3 统计分析
  将两种检查方式的确诊率输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22.0中,用(n,%)予以表示,并进行χ2检验,如果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骨折类型
  75例患者中,四肢骨骨折36例,肋骨骨折14例,脊柱骨折12例,鼻骨骨折8例,肩胛骨骨折3例,胸骨骨折2例。
  2.2 骨折确诊率
  75患者中,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检查的确诊率为98.7%,DR平片检查的确诊率为73.3%,可疑骨折6例,两组骨折确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所示。
  表1 两种检查方法的骨折确诊率比较(n,%)
  注:χ2=19.988,P<0.05
  3 讨论
  骨、关节创伤是较为常见的临床外伤,其常用检查与诊断方法为X线平片检查,但是在运用X线平片检查的时候,因为骨骼影像互相重叠,导致一些复杂性骨折无法辨别。常规CT扫面得到的图像是二维的,能够发现粉碎性、多发性骨折,但是缺少立体感,无法准确定位骨折部位与形态。随着16排螺旋CT的普遍应用,以其扫描快速、应用范围广、扫描时间短等优势,在临床中得到了普遍运用,联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复杂性骨折诊断中具有显著优势,是一种新型骨、关节外伤的检查方法[2]。
  16排螺旋CT扫描具有图像清晰、扫描快速的优势,联合MIP、MPR、VRT等图像处理功能可以显著提高骨折确诊率。在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中,MIP能够对骨折线予以清晰显示,并且能够任意旋转角度,便于消除伪影干扰。MPR能够从矢状位、冠状位或者任意斜位观察病变,有效消除了重叠与遮盖的影响,能够对骨折线与骨折移位予以明确显示,其中多平面重组图像更加清晰,在了解骨折细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对碎骨片予以显示。VRT能够任意角度旋转,进而选取最佳的观察视角,同时借助多方位切割技术,对骨折部位与关节脱位状况予以观察。所以,在16排螺旋CT三维图像中,能够对不规则骨折、细微骨折予以清晰显示,是骨折检查的首选方法[3]。
  DR平片检查误诊、漏诊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因为不规则骨折、扁骨骨折的骨质结构比较复杂,并且和其他脏器重叠,导致其骨折线显示难度较大,为此,非常容易出现误诊或者漏诊的情况。(2)复合关节处骨折,解剖关系较为混乱,存在断端错位、骨块重叠的现象,导致骨折累及部位无法清晰显示,进而容易出现漏诊情况。(3)脊柱骨折,压缩较轻的DR易出现漏诊情况,爆裂性骨折容易被误诊成单纯压缩性骨折,并且无法准确判断鉴别陈旧性骨折与新鲜骨折。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检查确诊骨折74例,确诊率为98.7%;DR平片检查确诊骨折55例,确诊率为73.3%,两组骨折确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研究结果与姚国龙等人[4]的研究结果十分相似。
  总而言之,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性的骨、关节创伤检查手段,具有逼真、直观的特点,可以对骨折部位、类型等予以充分显示,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选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家荣,王佳国.多排螺旋CT在骨关节创伤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08):287-289.
  [2] 谭万亮.16排螺旋CT在外伤性骨关节创伤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3):154-155.
  [3] 孙宏岗,陆明园,林延强,等.多层螺旋CT重建功能在骨关节创伤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0,27(02):193.
  [4] 姚国龙,郑睿龙.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和DR在骨、关节创伤中的对比体会[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2,21(04):227-229.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分析早期母乳喂养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方法:共纳入48例病例,并依据其接受的喂养方式分为2组。观察组行早期母乳喂养,新生儿出生后30min内不与母亲分离,并早期皮肤接触,遵
“文化育人”是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程。从“文化育人”的价值体现、路径探幽、内涵发掘及目标指向等方面,对“文化育人”策略进行了探讨。
【摘 要】 目的 对横形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方法进行分析,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本院在2012年4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50例腹股沟疝患儿,对其采用内环下方下腹皮肤横纹小切口进行疝囊高位结扎手术,在治疗结束后6h即可回家。在3~4d后进行复查,并及时的更换敷料。结果 对50例患儿采用横形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治疗后,手术全部成功。并发症发生率为8%,经过再次手术
文章基于能量耗散的渐进损伤分析方法,建立了复合材料层合板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了带剪切非线性的修正三维Hashin准则作为单元失效判据,使用Linde模型对失效单元进行材料性
【摘 要】 目的:观察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急危重左心衰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4年4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83例急危重左心衰患者,均已进行抗心衰常规药物治疗,因效果差,病情迅速变化,而予以紧急经口气管插管及呼吸机辅助呼吸。比较机械通气患者生命体征、动脉血气及血浆NT-proBNP值的变化。结果:24小时后患者通气迅速改善,缺氧逐渐纠正,患者心率、无创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较前明显改
【摘 要】 目的:总结腹腔镜胃结肠手术中腹腔镜超声的应用情况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2月到2014年12月收治的需进行手术治疗的胃结肠疾病患者110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55例。对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的开腹手术治疗,对实验组患者予以腹腔镜手术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手术时间、下床时间、排气时间、体温恢复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指标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的手术时间、下床时间、排气时间、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