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声音戛然而止邓丽君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丽君的名字,在今天年轻人的眼中,是一个时代的歌后,但他们可能从来没有这样想过,在华语流行音乐的百年历史中,她可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没有人像她那样,这么成功,这么受人喜爱,也从来没有人能像她那样演唱那么多的歌曲,传布得那样广泛。喜爱她的人可以找出万千理由,成为她的拥趸,即便是不喜欢她的人,恐怕也找不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反对,因为她有“十亿个掌声”。随着她42岁年轻的生命飘逝了14年之际,这个曾代表着一个用通俗方法演唱地方民歌、纯情小调以及中外歌曲的一代歌后,还是以她数百首经典的歌曲,傲视群侪,独占高端。
  毋庸讳言,邓丽君的歌声有一种让人听后难忘的感觉,历久弥新。她的歌声细腻甜美,且愈听愈能听进去,玩味其中,竟至可以成为“邓迷”。这在通俗音乐中,确是不能不令人思索再三的。因为她的歌声不仅在当时的演唱,即便是在今天的放送中,可以说仍然是独树一帜的,曲式是大众的,歌词是通俗易晓的,旋律是能朗朗上口的。以通俗的模式创造出美的经典,较之今天流行音乐的故作高深,尤显其质朴的可爱,所以她的独特无人取代,她的魅力永恒存在,虽然她的音域不是那么宽广,但却在演唱表现上恰如其分地运用,能避短扬长,别具一种亲和力,不论你什么时候听到,都会被她吸引,沉浸在一种充满愉悦和轻松的享受中……
  尽管在今天通俗音乐的歌坛上,不再是一种表现模式称霸乐坛,唯一种而美,呈现给我们的音乐表现形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繁荣得让所有喜欢通俗音乐的人们可以自由任选。但是,不容质疑的是,当年邓丽君一人“独霸”天下的时候,所有的听众竟然是看也看不够,听也听不烦。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这个奇迹延续之久,直至今日。她的歌声仍然是余音袅袅,不绝于耳,特别是她的那些经典歌曲,至今人们耳熟能详,如“小城故事…香港之夜”“空港”“甜蜜蜜” “月亮代表我的心”等,当然还少不了邓丽君翻唱黎莉莉当年的《何日君再来》这首备受争议的歌儿。
  她的影响在近几十年中,不论老幼妇孺,人人都能来上几句。这其中除去邓丽君的歌声对于两岸三地的连接,起到了一种纽带的作用之外,更在客观上推动了大陆通俗音乐的发展,这个作用谁也不能忽视。
  今天40岁左右的人听着这些歌,会引起青少年时期的回忆,50岁左右的人听着这些歌,难忘青年时代战天斗地的激情岁月,60岁以上的人听着这些歌,会感到一种时代的变迁……听电子管收音机知道有个邓丽君
  曾几何时,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听邓丽君的歌儿,是偷着听的。那时,晶体管多波段的收音机还是个稀罕物,不是家家都有的,而电子管儿的收音机,不知别的人家如何,反正我家也是没有的,记得小时候常常憧憬着家里什么时候有台收音机,能听“烈火金刚”、“平原枪声”,能听那里面传出的美妙声音……
  上世纪70年代初,我们正在乡下“战天斗地”,过的真正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那时节干活儿没钟点儿,看日头说话,早上日头从地平线那头钻出来时,就是该干活儿了,待日头从地平线躲下去了,就一准儿是该收工了。所以,早上用一个瓦罐带上一罐子稀的,用豆包布包上两个饼子揣上一块咸菜算是晌午的吃食。赶上有的同学探亲回来带的豆豉炒咸菜,炸酱什么伍的,分给大家吃,那就是抄上了。逢这时候,晌午饭的饼子都得多带,家里的菜香,下饭啊!关键是用油炒的,而我们那里哪儿找油去啊,咸菜都是水煮熟的!那时的体力严重透支,营养极度缺乏,精神生活可怜单调。没有什么可以娱乐的,也不想娱乐。中学时代的一些流行手抄本,诸如一些反特的、色情的,早就提不起兴致来了,整个人好像变成了一种工具,而下工唯一的乐趣就是回宿舍——躺着,因为上下工往来的路程徒步走十几里是常事儿。躺在炕上俩眼瞪着房顶棚儿——出神儿,就连想多余的劲儿都没有,实在没意思透了。
  有一年有个家里颇称的同学带来一部收音机,电子管儿的,记得不是牡丹的就是红灯、熊猫什么的,用个大包袱皮儿包着,神秘之极地搁在炕头儿的箱柜上,还找了块单子盖着,怕让老乡知道,为听收音机挤得满屋子是人。现在想起来,当时怎么都跟做贼似的。但是不管怎么说,从此知青点儿的同学们总算有了精神生活。白天听人的,什么样板戏、革命歌曲之类,晚上听“鬼”的,那就是短波,前苏联、美国之音、台港、东南亚诸国的“靡靡之音”,什么前苏联的歌曲、台港的流行音乐。好在那个同学家里的那部收音机短波没被掐了,否则像“山植树”“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列宁山”以及邓丽君的歌曲就真没法儿和我们在电波中相遇了。在那个时候,半夜不睡收听短波可是要冒些风险的,算是“收听敌台”吧,罪名大着咧。但是,今天一想当初的那些“偷听敌台”的同学没有一个“叛变投敌”的,可见,信仰不是那么容易就被摧毁的,当然能被“摧毁”的,其实根本就没有信仰,这不知道是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当时的年轻人囿于生活环境以及所受的教育不同,思想远没今天年轻人想得多,经得也少,看得更少,听个短波电台里播送的用夏威夷式吉他演奏的“摇船曲”,特别是用金属棒儿抹弦的滑音儿,都兴奋得“心惊肉跳”,好听又好怕,好听是因为没听过,好怕是怕被资产阶级腐蚀,将来还怎么能革命?那可绝对不是后来称之为“红色经典”所能发出的声音。几个同学就这么凑合着挤在炕上,既想又怕地听着。当时我们几个同学不知道是手笨还是什么,只有一个同学擅长找到短波台,缺他还不成,那架势不亚于今天的DJ。在那个时代,我们唱惯了“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历史经验值得注意,美帝国主义必然灭亡,全世界人民一定胜利!”的铿锵歌曲,乍一听有低音贝司、带鼓点儿沙锤节奏的音乐,确实很别致。
  某一晚,当我们几个同学照例在那儿“收听敌台”——台湾的广播,忽然听到电台那头儿传出“亲爱的朋友,今晚,丽君在这里问候大家……”软绵绵娇滴滴的声音,大家相视一笑都乐了,有个同学说:“这不和《南征北战》中国民党电台播音员的声音一个味儿吗?归齐国民党打不过共产党,先从声音上就败了,哪有我们夏青同志铿锵有力。”大家又是一阵哄笑。
  但是接下来这个叫“丽君”的,歌儿却唱得非常好,让人难以忘怀。自此每晚只要没事儿,同学们都会挤在炕上,听这个叫“丽君”的唱歌儿,慢慢地听的多了,大家就知道台湾这个自称“丽君”的,就是往后大名鼎鼎的邓丽君。
  
  从“板儿砖”到便携式收录机
  
  被称之为“板儿砖”的盒式录音机确实很风光了一阵。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四人帮”倒台了,各项政策也落实了,人们的思想也不再受到禁锢了,说“空前的解放” 并不为过吧。只是那会儿,听邓丽君的歌儿还是件很难的事儿,因为没有盒式录音带,只有极少数的人通过各种关系才能拥有录音机。记得我的一个同学家里从国外搞到一个被后来人称之为“板儿砖”的盒式录音机,因为新奇,我们几个轮流对着麦克风昏天黑地讲着自己都不明白的话,唱着荒腔走板的歌儿。然后放出来,听得不亦乐乎。不知是谁,想起当年在乡下的事儿,说:“我们对着收音机录下邓丽君的歌儿,不就有了?强似我们自己在这儿瞎白话。”
  于是,这个小小的录音机里就有了“再见,我的爱人”“小村之恋”“小雨”“津轻海峡”“谢谢你常记得我”“希望和你再相见”“台北姑娘”……
  通俗音乐流行于时代,往往下一个时代到来,上一个时代的人就赶不上了,不知邓丽君是不是不属于这个规律。我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喜不喜欢邓丽君,但我们50多岁的人到70岁的人都非常喜欢,像“再见,我的爱人”。才写了上面的字,歌词我已经记起了一些“goodbye my love我的爱人,再见,goodbye my lave何时再相见……我把一切都给了你,希望你要珍惜……”,这首歌儿情深意切,旋律极美,很容易上口,可以说听一遍就可以跟着唱了。再像“小村之恋”中的歌词:“弯弯的小河,美丽的村庄,那是我生长的地方……啊,问故乡,问故乡别来是否无恙……我愿意我愿意回到你身旁,回到你身旁,美丽的村庄,美丽的故乡,你永远让我向往……”,歌儿中将一个旅人思家的急切情绪,层层递进,渲染得无以复加,其感染人的地方,恐怕只有“故乡的云”可以与之媲美。再有“谢谢你常记得我”中的歌词:“谢谢你常记得我,我也记得你,你的一番真情意,让我珍惜……”。邓丽君的歌儿中不乏爱和情,但经她口唱出来,不矫揉造作,不无病呻吟,充满了真挚,并不像今天的某些流行歌坛上的爱情歌曲,词句拗口,让人听得不明不白,还真说不上词句晦涩,简直就是令人费解,暗淡不阳光,往往还自曝其臭,这点邓丽君和他们比起来,至少阳光许多,真挚许多,恐怕也正是她胜人一筹的地方。
  年轻的时候,都有炫耀的毛病。今天人们向别人夸耀的是房子、车子、高级电脑、发烧音响,而那个时代能向别人夸耀的仅仅是一块“板儿砖”!年代不同了,两相比较,不啻霄壤,但所谓夸耀之心,其致一也。当年记得我们这几个狂妄青年,录好了邓丽君的歌儿之后,急得五脊六兽,忙不迭地去了当时京城一景儿的莫斯科餐厅,至于瞎摆阔吃了什么现在都记不起来了,倒是人们听到餐桌上放出来的邓丽君的歌声,都投来羡慕的眼光,这个小小的“板儿砖”,让我们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地满足。
  当三洋和松下便携式收录机出现在中国大陆之后,“板儿砖”的风光就不再了,那种拿着“板儿砖”满世乱转的情形,便已被身着大尖领儿的衬衣、大喇叭腿儿裤子的时髦青年提溜着逛街、逛公园,总之在各种公共场所招摇过市所替代了,尽管穿着变了,头发变了,可没变的是收录机里放出的音乐,还是邓丽君的歌曲。
  改革开放之后,民营经济和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一样,蓬蓬勃勃。
  当时我记得最鲜明的就是,人们买衣服基本不到国营大百货公司,纷纷光临地摊儿、外贸商店、个体服装店等处,这些地方不仅服装多样,颜色光鲜,更可以挑挑拣拣、砍价儿。其实,人们还忽略了一个事实,如果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应该不会忘了,在国营商店中,是听不到音乐的,换句话说,是听不到邓丽君的歌儿的,而在地摊儿、个体店、外贸商店等处,邓丽君的歌声如雷贯耳,目之所及,是邓丽君的盒带,耳之所听,是邓丽君的甜美歌声。那个时候,邓丽君的歌声可谓是无处不在啊。
  
  作为收藏,邓丽君的歌百听不厌
  
  时过境迁,当年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双匮乏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随着我们的生活一天天地变好,物质生活自不待言,精神生活也颇为富足,电影、电视、音乐,都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古典音乐从被禁锢到走向开放,人们可以随便谈论贝多芬、莫扎特、约翰·施特劳斯的交响乐、圆舞曲,还可以欣赏到世界一流的歌剧、芭蕾舞,像《图兰朵》、《天鹅湖》,普契尼、柴可夫斯基也都不再是陌生的名字了。通俗歌坛上更是百花齐放,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啊。
  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人们盛传,说邓丽君要来大陆演出,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尤其是那个年月听着邓丽君的歌声过来的人,真是十分渴望她的大陆之行。但是, “天不遂人愿”,1995年5月8日,这个在中国通俗歌坛上再无第二人可以像她那样取得这么大的成功,能够像她那样获得那么多人支持的歌手,却在泰国清迈因哮喘病骤发而猝然去世,年仅42岁,美的声音从此戛然而止。
  对于邓丽君,爱她的人可以给她所有的评价,但是我以为还是台湾电视公司著名主持人田文仲先生所言简单明了;“邓丽君的歌老少咸宜,从懂话的两岁娃娃到两百岁的老人都爱听!”
  今天,邓丽君已经离我们远去十余年了,至今每逢她的冥日,墓地上依旧可以看到鲜花累累,说明人们没忘记她,还在怀念她。我当然也是一样,尤其怀念她的那些老歌儿。当然了,在我这个年纪如果再跟孩子们一起听“邓姐姐”的情歌小调,已经有些不好意思了。但是,作为念旧,对往昔的怀念,邓丽君在我的心中是永恒的。她的那些盒带,现在已经找不着用什么机器来听了,好在借助网络的优势,不论是视频演出录像,还是MP3等,都记录下了她的声音。每当无人的时候,我都会坐下来静静地听,听她的歌儿百听不厌,听她,找回我的青春,听她,回忆那种曾经的美好……
其他文献
编者按:  4月9日,国家文物局组织召开第二、三类文物拍卖企业申报增加第一类文物经营资质评审专家会,对6省(市)24家第二、三类文物拍卖企业的申报材料进行了集中审核。根据专家评审意见,拟批准16家拍卖企业的第一类文物拍卖经营资质。近日,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与社会文物司张建新副司长就我国文物拍卖企业整体状况、第一类文物拍卖经营资质企业评审标准、开展该评审工作的意义,以及今后有关安排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
期刊
1993年9月22日,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官举办的“北京首届稀见图书拍卖会”,在当年并没有什么轰动效应,但现在回头看,那一槌还真是重重地敲开了藏书界的新纪元。16年来,以北京、上海、天津地区为主的古籍拍卖,经历了初创、狂热、淡静、成熟的几起几落。以中国嘉德、北京翰海、中国书店、北京德宝、上海国拍、上海朵云轩、上海敬华为主力军团的格局已经形成。  1995年前后,一批学者、专家曾呼吁: “古籍拍卖会
期刊
历代名瓷拍卖长期受制于存量,因此,尽管在民间有着广泛基础,行情走势仍然难以与中国书画相抗衡。  征集难,征集精品更难!这是各大拍卖公司瓷器主管常挂在嘴边的话。即便是中国嘉德、北京翰海这样的名牌公司,瓷器一项均不如中国书画专场量大,操作起来得心应手。特别是近年,在各大公司的每季总成交额中,瓷器专场的成交额与中国书画相比更呈每况愈下之势。如中国嘉德今年春拍,成交额5.14亿元中,中国书画3.47亿元,
期刊
雍正皇帝统治清王朝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三年,却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清代“康乾盛世”承上启下的皇帝。他聪明好学,具有综理政务的才智;性格刚毅,但又性情急躁,残忍无情;有政治抱负,敢于革除百年积弊,如改革赋役、整顿吏治、实行摊丁入亩和设立军机处等等,是促进清朝发展的政治家,是“康乾盛世”的有力推进者。  雍正从政,日日勤慎,戒备怠惰,坚持不懈,以朝乾夕惕自励自诩。经常是白天同臣僚议决和实
期刊
说起收藏与博物馆的话题,需要回顾我们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些情况。不妨引用五年前我在《正视民间收藏》一文中的一些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首任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王冶秋两先生倡议并进而要求参与文博工作的同志从此放弃个人收藏,从而更好地‘全心全意’为国家为人民工作。这些早期参与文博工作核心的人几乎都是收藏家,他们经过了一定不无痛苦的思考抉择,果然一一提高觉悟,放弃个人收藏,为了崇高的无产阶
期刊
杂项工艺品所涉门类繁多,赏玩性质较强,看似普通的雕刻小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收藏者文化品位的进一步提升,这类文玩工艺品的行情逐年上扬。  今年1月至4月纽约、香港、北京三地拍卖的杂项工艺品,行情较去年春拍更好,颇有转折迹象。特别是已初显头角的文人文玩,在几场重要私人收藏专拍的推动下,更见实效。纽约普孟斐的文房清供专拍,香港苏富比的水松石山房专拍,以及松竹堂珍藏专拍,成为了今年杂项收藏方面的新
期刊
我们注意到,每当论及清代前期书法的方方面面时,围绕顺治、康熙、乾隆三帝的话题总是很多,诸如对当时书法美学趋向的影响、有关书法的诗文议论、书艺修养等等,内容相当丰富,却绝少提及雍正皇帝。最典型的是马宗霍先生的一段议论:  清初诸帝莫不工为汉字。世祖尝习黄庭与遗教经,万几之暇,时以奎藻颁赐部院大臣。圣祖则酷爱董其昌书……风会所趋,香光几定于一尊矣。高宗宸翰尤精……香光告退,子昂代起,赵书又大为世贵。
期刊
1994年3月27日中国嘉德举办首届拍卖会时,即将中国油画设为一个独立的专场,奠基了油画的市场地位。专拍推出51件拍品,成交36件,选人的作品包括老一辈名家和中青年画家,如吕斯百、吴作人、艾中信、朱乃正等,更多则倾向于中青年一代,如罗中立、尚扬、艾轩、冷军、丁方、张晓刚等人的作品。  近年,中国油画与当代艺术拍场上风云莫测,在中西方文化掮客、投机者、收藏家以及经纪人明目张胆的炒作下,庄家做庄,炒家
期刊
中国的古代文化,其实就是士大夫的文化。这个独特的阶层,是封建社会的精英,是文化的创造者、推动者和传承者。在千百年来的沉淀中,士大夫阶层的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全面的生活格调与精神典范,在纷乱而易于沉溺的现实中向往道德与人格的升华,似乎是历来的文人们最孜孜不倦的追求,而艺术,恰好是这两个矛盾中间最好的寄托与过渡的方式。  一手好字、两句歪诗、三斤黄酒、四季衣裳——这是古代文人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为了功名和
期刊
中国嘉德2010春季拍卖会将于5月12-18日隆重登场(邮品钱币铜镜展拍自2010年5月6日起),涵盖中国书画、瓷器玉器工艺品、现当代陶瓷及雕刻艺术、中国油画及雕塑、古籍善本、邮品钱币铜镜、珠宝翡翠等门类的共23个专场,超过6700余件(其中邮品钱币部分3600余件)拍品将在北京揭开面纱与海内外藏家见面,展拍地点均为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    中国书画    古代书画部分,数量空前,荟萃了5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