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程十髪的人物画略述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hu541775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父亲出生在上海市松江区一条叫莫家弄的小巷里,莫家弄顾名思义应该是明代松江画派大家莫士龙的住家所在地吧。父亲从小就有一定的书画艺术天赋,可能因为出生地这个原因,从中得到了些灵气?这个就不得而知了,父亲对此倒从来没有提起过。他常会提起在莫家弄里他家的客厅后面,仅挨着一堵墙的隔壁就是松江的嶽庙,他经常会为他的急性子的脾气狡辩说:我的性子的确很急,你们知道,我出生的地方阴界与阳界才一墙之隔,投胎时我性子一急,才迈出第一步跨墙就出生了。把听者们逗得是捧腹大笑。由此可以看出他幽默的性格。
  他出生于1921年,是农历辛酉年,生肖属鸡。从孩童的年代起他就对美术有一种特殊的爱好与敏感,在他周围居民们的生活及社会活动中均充满了艺术的气息。凡有类似美术的活动,都给他看在了眼里:比如,墙上张贴的年画、泥水匠砌完了炉灶后在白白的灶壁上面信手涂抹的壁画、逢年过节时在大街上挂满的五彩缤纷的吉祥物等,都在他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因为他父亲是名医生,也深谙中国的传统书画艺术,所以明友之中也不乏有热爱和懂书画的人士,他在边上经常能听见大人们交谈、讨论艺术,长期的耳濡目染,同时又在他们的指点下接受了初步的书画启蒙教育。这也加深了他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更进一步的钟爱。由于他父亲过早逝世,生活全靠他母亲独自支撑,即使家境艰难,他母亲还是坚持让他继续学画。他在完成了初等教育后,于1938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求学。在国画系里他受到了李仲乾、汪声远、王个移、顾坤伯等诸位老师的教导。主要是攻读山水,也兼学花卉。在旧的教授绘画的体制下,那时的老师总是希望所教的学生能循规蹈矩,摹仿前人,走跟老师一样的路。而我父亲却有不同的想法,他认为学古人的画法必须要先弄懂古人,然后再加上自己的实践,摸索出属于自己的画法才对,所以他当时在学校里是属于有点另类的学生。老师们都知道他很聪明,但是又很为他的不人流及毕业后的生计担心。在学校的4年学习中他还是得到多位老师的教诲和关心,并和他们建立起了友谊,如和关良老师同唱京戏,又经李仲乾老师的关照给他取了十髪的笔名,意出“十甏一程”,以至于后来人们知道程十髪的多于知道程潼。等到学画有成后,王个移、谢海燕、刘海粟等老师都以他为骄傲。在美术专科学校求学期间,他认识了以后成为我母亲的同班同学张金錡。她与家父不一样,她可是王个移老师听话的得意门生。
  不过的确给老师们言中了,1941年从学校毕业后因作品不被看好,他的生活成了问题。期间也无可奈何改过行,过了一段时间,终因为生病而继续在家养病习画。在家养病期间他越发地用功,每天笔耕不止,临古人的作品,研究他们的绘画理论与笔墨技巧,直到新中国成立。解放后,他敏锐地感到新中国的建设一定需要大量的反映新面貌的美术作品,所以他就主动申请到农村去画描述农村改革运动的年画,就这样《反黑田》成了他走进社会的第一幅作品。通过这样的努力,他的作品也得到了群众和有关领导的认可,进人了上海的连环画创作领域。
  对他来说,这是一个新的挑战。众所周知画连环画主要是以画人为主的,而他是学的山水画,因此他必须尽快掌握人物画的技能。在这之前他曾经试过连环画的创作。第一本连环画《野猪林》由母亲作文字编辑,他来创作画稿。结果书倒是印刷出版了,不过朋友们都笑他只不过是画了半本《野猪林》,因为他为了要刻画人物的表情,所以把人物都画得很大,人物大都是半身,所以好比像是画了一本半部的连环画。至此,他感到他的人物画基础有待快速提高,于是他每天废寝忘食地埋头在人物画的研究之中。据当时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同事回忆,他每天午餐过后就一头钻进单位的资料室如饥似渴地学习与研究国外的那些著名的人物画大师们的绘画,他对如丢勒、安格尔、贺尔拜茵、伦勃朗等大师的素描作品了如指掌。同时他也并没有放松对中国画中的人物画大师,如粱楷、贯休、陈老莲、曾鲸、任伯年等传统大师作品的研究。从他当时所经常使用的二枚闲章便能看到他的决心,一枚上刻“不教一日闲过斋”、还有一枚上刻的是“步鲸楼”。正因为他有这样的学习劲头和决心,所以他的连环画创作水平日新月异。可以说每完成一本新创作的连环画都能明显地感到他的人物画的成就在突飞猛进。很快他创作了许多的连环画和插图作品,并且获得了老百姓的喜爱与传阅,甚至还获得了国内和国际上的奖项。加上他学贯中西,所以开辟了一条插图和连环画的新面貌,特别是他利用传统的中国画的水墨技法来赋予插图和连环画一种全新的形式。
  在創作人物画的过程中他不断地学习优秀的传统,也不断地强调自己的个性。尤其是1957年去了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地区,深受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丰富多彩的艺术启发,逐渐形成了风格强烈的一种中国人物绘画的新样式—程家样的人物。
其他文献
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5G时代的到来,随着网速的增快和通讯资费的降低,网民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手机浏览消息。第44次《中国互聯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月,中国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9.1%。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8.50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7.73亿。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媒介使用习惯,移动短视频成为当下最受欢迎的信息获取
摘 要: 才华横溢、颇有辩才的一代少年英才祢衡因为性格孤僻乖张而早逝,但他留给世人的一篇《鹦鹉赋》却名垂千古,堪称汉赋绝品。历史不会因为他的早逝而淡漠他,反而因《鹦鹉赋》和他身上所遗存的中国文人那股愤世嫉俗、落拓不羁之风而永远铭记,他真可谓是魏晋文坛昙花一现的生命奇葩。  关键词: 祢衡 《鹦鹉赋》 生命奇葩    祢衡(公元173—198年),汉末辞赋家,字正平,平原般(今山东临沂)人。少有辩才
《姜子牙》(2020)是由程腾、李炜执导的动画电影,讲述了封神大战后姜子牙被贬落凡间、追寻自我与真相的故事。影片颠覆了文学经典和民间传说中姜子牙“神权代言人”的传统形象,重构了一个质疑操控个体命运合理性、毅然与神权阶层对抗的超级英雄形象,在所向披靡的超级英雄外壳下潜含复归凡性、信仰崩塌、挑战神权价值的反英雄内核。全新的姜子牙形象建构了一种中国超级英雄的新范式,他既拥有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人格特征
摘 要: 本文以旅游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为出发点,通过具体实例,从旅游翻译所涉及的地名、景点名称、历史人物名字、诗词、楹联的翻译以及语用意义、文化信息处理等几方面阐述了跨文化意识在旅游翻译中的重要性,提出了跨文化意识是旅游翻译圆满完成文化传播重任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障这一观点。  关键词: 旅游翻译 跨文化意识 文化信息    旅游翻译是为旅游活动、旅游专业和行业所进行的翻译实践活动,属于专业翻译,是
近日上映的《一出好戏》成为2018年暑期档的又一爆款电影,票房惊人,成为时下热议的话题,作为影帝黄渤执导的处女作品,影片通过荒岛模式,喜剧类型,讲述了主人公马进在荒岛上的内心成长和人性回归的过程,主人公经历了从动物到上帝的“奴隶制体系”“资本主义体系”“乌托邦家园”三个成长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传统规范所建构的社会体系的确定性和稳定性丧失,并朝着非理性化和去主体化发展,人们希望摆脱约束、追求自由的同
摘 要: 本文以《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为例,对诗歌鉴赏课应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作了探讨。  关键词: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诗歌鉴赏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把教材所呈现的知识加以选择重组,使之在学生心中生长构建的预设方案。优秀的诗歌鉴赏教学设计不仅呈现了知识,更构建了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进入对诗歌美的享受,获得人生的发展与情感的升华。  前段时间我一直在评讲练习,正好讲到一首宋词,王观
摘 要: 要想写出有新意、具魅力的文章,学生就需在生活中善于进行创造性的积累。为培养学生作文中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本文作者在教学实践中,集思广益,引导学生博览精累,追求创新;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并创造性地读出智慧、积累智慧;精读同龄人佳作,欣赏作品中亮点;感受生活,捕捉新感受做随笔记录,等等。  关键词: 作文 创造性积累 阅读    一、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并创造性地读出智慧、积累智慧  《语文课程标
电影是大众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介,文学经典改编成电影作品是其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经典作品的电影改编历来为众多研究者关注,鲁迅的作品也不例外。鲁迅的小说《祝福》《伤逝》《药》《阿Q正传》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纷纷被改编为电影,其一经改编便引起热议。在被改编为电影之前,鲁迅的作品就被广泛接受,这使得受众对于电影改编有着较高的审美期待,然而,由于电影改编存在较大的难度,小说与电影改编孰优孰劣自然成了热议的重
摘 要: 对非中文专业而言,教师讲授新编大学语文教材,要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读出体会,读出意蕴,引导学生思考,穿越时空。并应综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 新编大学语文教材 大学语文教学 体会    新编大学语文教材,其人文内容和基本走向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古代文类,二是中国现代文类,三是外国文类。选文一般从学生兴趣和经验出发,根据学生心智发展状况,遴选现代
摘要:新时期以来,书写“文革”的电影不断问世。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人对“文革”的描写角度和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迁。20世纪90年代以来,描写“文革”的几部电影主要包括:《霸王别姬》、《蓝风筝》、《活着》、《阳光灿烂的日子》和《芳香之旅》。因创作者代际差别,第五代导演对“文革”进行了史诗性的批判记忆,而新锐导演的作品则呈现出遐想式记忆风格。两种书写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不由地引发我们对其原因进行深入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