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慢性局灶性骨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儿童慢性局灶性骨感染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以期帮助临床医生提高诊断水平。

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经手术和病理诊断的22例慢性局灶性骨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为(5.6±3.5)岁,范围为1~13岁;股骨16例,胫骨5例,腓骨1例;患侧为左侧12例,右侧10例。初次就诊时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10例,跛行8例,局部肿物3例,股骨外翻伴步态异常5例,不愿站立1例,症状持续时间为(3.2±4.1)个月,范围为7 d至12个月,均无发热等全身症状。入院后完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降钙素原、结核菌素试验、T细胞斑点检测等。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平扫 重建、磁共振成像检查。所有患儿均在全身麻醉下接受患肢病灶刮除术。

结果

4例C反应蛋白升高,5例白细胞升高,8例淋巴细胞升高,3例中性粒细胞下降,2例血红蛋白下降,1例血沉升高,4例降钙素原升高。结核菌素试验、T细胞斑点检测均无明显异常。3例骨质破坏周围无硬化骨,17例骨质破坏周围有硬化骨,4例骨皮质增生肥厚,5例股骨远端外翻畸形。病理诊断提示病灶内大量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均为阴性。随访时间为(2.7±3.8)年,范围为1个月至4年,无切口感染、病理性骨折、骨感染复发等发生。

结论

儿童慢性局灶性骨感染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影像学表现复杂,易误诊漏诊。早期积极行病灶刮除术,根除感染灶,是改善症状、防止畸形发生的关键。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事件相关电位(ERP)指导下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动作观察疗法(AOT)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分为对照组、rTMS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腰部、上肢、下肢、平衡、步行、记忆、注意力、定向力、空间知觉及执行能力训练等);rTMS组在此基础上辅以ERP指导下rTMS治疗,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d;观察组则给予ERP指导下rTMS及AOT治疗,AOT治疗每天2次,每周治疗5d。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
目的观察高强度吸气肌抗阻训练对支气管扩张患者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支气管扩张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PowerBreak型吸气肌训练器进行吸气肌抗阻训练,训练时将吸气阻力值设定为70%最大吸气压(MIP)水平,重复呼吸30次为1组,每天训练2组,每周训练3d,连续训练8周;对照组同期也进行吸气肌抗阻训练,但吸气阻力值设定为10%MIP水平,其它训练参数及疗程同观察组。于干预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肺功能、呼吸肌力量和耐力、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情
目的探讨镜像视觉反馈训练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机器人组和联合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接受康复科常规康复训练,机器人组在此基础上进行4周的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每次30min、每日1次、每周5d),联合组在机器人组基础上增加镜像视觉反馈训练(每次20min、每日1次、每周5d)。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和Holden功能性步行分
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在神经康复领域中应用广泛,其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系统及非运动系统症状均有改善作用。本文从作用机制及不同临床症状的治疗方案切入,对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及光遗传学技术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了解不同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的治疗原理、分析其应用现状及困境,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发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为脑缺氧,其病因多样,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病残的重要原因,对家庭及社会造成极大经济负担。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血氧脑功能成像技术,已有研究者将其用于早产儿及危重患儿脑损伤的诊断及治疗后评估。本文旨在于探究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作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以及亚低温治疗中疗效评估新工具的应用前景。
本文从运动功能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两个方面对帕金森病患者跌倒评估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各种评估方法的临床操作性、信度、效度和对跌倒预测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从而筛选并推荐出操作性强、可靠、有效的评估方法,以期为帕金森病患者跌倒评估的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参考。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作为一种新兴的脑观测技术,在检测与运动相关的脑活动时具有优势,此前多被应用于心理、情感等领域。本文就fNIRS在运动控制及其障碍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包括姿势保持、节律运动、反射与被动运动、随意运动、运动想像等方面,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可行方向。
目的探讨儿童气管周围淋巴管畸形的治疗方法并总结经验。方法收集2009年10月至2019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气管周围淋巴管畸形27例患儿的相关资料。其中,男16例,女11例;中位年龄为8个月,年龄范围为4~14个月。所有患儿均接受磁共振成像检查,提示为T1像等或高信号,T2像高信号,脂肪抑制像呈高信号。根据气管周围淋巴管畸形的病变范围和临床表现将患儿分为3型:咽后壁型13例,咽侧壁型11例,完全弥漫型3例。所有患儿中,5例行单纯口服药物治疗,17例行单纯注射治疗,5例行注射 口
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比较腹腔镜手术(laparoscopicsurgery,LS)与传统开腹手术(opensurgery,OS)治疗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PubMed、WebofScienc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收集近10年国内外LS与OS治疗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的随机或非随机对照研究。分析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开始进食时间,达到全量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应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研究
目的评价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在儿童肾盂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接受肾盂成形术的170例患儿的相关资料。将接受腹腔镜肾盂成形术(laparoscopicpyeloplasty,LP)的102例患儿作为LP组,其中男56例,女46例;患侧为左侧79例,右侧23例;年龄为(46.83±33.72)个月。将接受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盂成形术(robotic-assistedlaparoscopicpyeloplasty,RALP)的68例患儿作为RALP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