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经典的育人功能及实现途径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6688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文学经典具有共通性和超越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可以起到育人作用。外国文学经典作品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对学生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美德等人格品质的塑造起到重要作用。在育人路径上进行创新探索,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比较教学、联系实际教学、搭建实践平台教学,使学生不仅得到外国文学知识,还潜移默化得到价值观熏陶。
   关键词:外国文学经典 价值观 育人
   育人为本,莫如铸魂,“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文学经典作品蕴含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在育人方面起到独特的作用。文学经典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也代表了民族的文化精神,能够在任何的时代中,让人可读,并有新的发现和体会,给人智慧的启迪和生活的借鉴。外国经典文学作品中含有丰富的人生哲理,在对文本解读与主题探讨的过程中,增进学生对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异质文学的对照下,带来思想的启迪,增强对中华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文学经典的育人价值
   《辞海》对“经典”的解释为:“一定时代,一定阶级认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著作”①。文学经典是在历史潮流中经受住了考验,超越了时空的限制,经久不衰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营养和极大的阅读价值。文学经典虽然是在某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但是它具有共通性和超越性的特点,因为对社会本质问题思考的非常深刻,所以超越了时代的限制,揭示的规律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文学经典还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点,文学经典的内容会与时俱进,可以多视角、多维度的进行研究细读,在发展中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
   文学经典可以起到育人的作用,孔子曾经对诗歌的教育作用提出肯定,他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②。高尔基曾经提到过“文學即人学”的观点,文学是影响人、教育人的重要工具,人们可以在文学的鉴赏中,得到灵魂的洗礼,从而反省和认识自我。文学经典带给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人们在阅读经典、分析文本的过程中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感染,这种感染和熏陶的影响是全面的,在赏析经典过程中会被其中的情感、哲理、语言等因素影响,从而提升人们的道德、智慧、审美等美好品质。
   二.外国文学经典育人的价值导向
   外国文学经典不仅承载着重要的文学理念,以及主要文学流派和思想的演变,更是饱含着丰厚的人文精神,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导向进行深入研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文学修养,还能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优秀文化的熏陶,得到价值观的塑造。
   (一)爱国精神教育
   西方社会经过封建君主、宗教、新兴资产阶级等势力的斗争,社会发生了历次的嬗变,也涌现了众多爱国主题的经典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阅读《神曲》可以感受但丁对民族命运的关切,感悟《罗兰之歌》中邪不压正、保家卫国的思想,在《西风颂》激昂热烈的诗句中感受雪莱对自由、光明的渴望,感受19世纪欧洲革命运动的风起云涌,体会人们对革命胜利的向往,还可以通过《双城记》的解读探讨国家形象的建构,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认同。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化当下的时代,要深化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培育学生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
   (二)理想信念教育
   习近平主席说:“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③。理想信念的教育关乎到国家、社会的未来,社会主体理想信念的正确与否决定了社会的结构和秩序能否良性运行。《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为了复仇建立理想世界,孤身勇敢的面对敌对势力,《堂吉诃德》中主人公堂吉诃德为了美好理想粉身碎骨也不怕的勇敢精神,《约翰·克利斯朵夫》中体现的对理想真理追求的信念,以及《空心人》中艾略特表达的人应该具有理想和信念,批判了现代人精神的空虚,这些文学经典都表达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人生前进的方向,将个人的理想融入民族、国家的理想当中,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三)美德教育
   美德包含了诚信、正义、责任、友善、博爱等高尚的品质,宗教在西方社会的历史中有着重要影响,基督教的一些美好品德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这些美德在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学生可以从《希腊神话和传说》中学习到当时人们自尊、坚强、公正等品质,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歌颂了仁爱、友谊等品质,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契约精神的了解,确立诚信的品格,《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的形象,让学生看到金钱可以使人性扭曲、道德沦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通过高尔基《伊则吉尔老婆子》的解读引导学生反思极端利己主义,增强对集体主义精神的体认。这些美好的品德与我们优秀的传统价值观是相通的,可以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进而塑造和善有爱、安定有序的美好社会。
   三.外国文学经典育人教学策略
   教师在引导学生在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积极探索价值观融入教学的方式,点滴渗透,使学生在领略外国文学作品精华的同时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认识,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外国文学课程智育和德育并举。
   (一)中西对比中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
   外国文学课程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渠道,在教学中可以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异质文化进行对比与分析,探索外国文学作品中传达的价值取向与中国优秀道德观念的互联互通,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道德素养,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对《奥德赛》的讲解中过程中,对奥德修斯依靠个人勇敢和机智取得胜利的精神赞扬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挖掘中国的“奥德修斯”,如逐日的夸父、出使西域的张骞、西行取经的玄奘等。为学生确立精神之父,无论身处环境如何,前路如何,我们都应坚定自己的理想,克服困难,摆脱诱惑,不忘初心,奋勇前行,利用自己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追求自己渴望的一切。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价值取向也存在着反差,例如《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人物阿伽门农和阿喀琉斯多是在为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努力,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集体利益。阿喀琉斯拒绝出战,就是因为自己的女战俘被阿伽门农所抢,从而导致希腊联军的败退。反观中国的英雄人物,如黄继光、邱少云、戚继光等英雄,往往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当个人利益与国家或集体利益冲突时,选择牺牲自己,舍“小家”为“大家”。这种无私奉献的英雄人物才是真正值得赞颂的,反映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为学生建立起正能量的英雄榜样,树立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理论联系实际进行价值引领
   通常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大多注重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写作技巧等知识点的讲授,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探索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现实意义,挖掘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教育价值。学生在外国文学作品中能学到实际的处事原则与道德准则,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善恶美丑,积极主动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风尚。例如在学习《威尼斯商人》这个戏剧时,从安东尼奥心甘情愿为朋友签下“一磅肉”契约,巴萨尼奥在自己的朋友安东尼奥遇到危险且不能按期还款时出手相救,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学习到友谊的珍贵以及契约精神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引申讨论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朋友品行如何判断,朋友借钱时应如何对待,加深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同时,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学会为人处世的正确方法。
   (三)搭建实践平台加深道德认知
   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不能生搬之前外国文学课程仅靠教师进行知识传授的教育模式,简单生硬的将道德知识灌输给学生违背了课程思政的属性,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的体验与实践才能产生更深层的感悟。外国文学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搭建德育实践平台,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其中。在学生的互動交流与探索中实现正确价值观的塑造,不仅能将道德素养内化于心,还能外化于行。教师可以举办外国文学作品的戏剧表演,为学生搭建真切的实践情境,可以组织情景剧表演、演讲比赛、辩论会等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威尼斯商人》的戏剧表演时,学生在亲自编排与表演的过程中不仅能提升构思能力、组织能力以及表演才华,而且可以以亲身感受来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优良道德品质,学习正确的法律观念和契约精神,批判人物的不良行为,提升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文学经典作品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反映出许多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思政素养的培育具有很大优势。外国文学作品同样蕴含许多德育内容,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大责任。用经典外国文学作品为学生带来思想的启迪,让学生在异质文化的比较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在中西文化的互联互通中加深道德认知。学生阅读欣赏与文本分析的同时,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鲁定元.文学教育刍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1):90-92.
   [2]陈小波,易思平.文学经典的人文教育之效用[J].教育评论,2006(06):64-67.
   [3]邓桂英.外国文学经典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0):40-42.
   [4]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002).
   注 释
   ①夏征农,陈至立:《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第2663页。
   ②孔子:《论语·阳货》,中华书局出版社,2015,第17章。
   ③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5月5日。
   (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在我小时候,姑姑在龙坪镇大水林场工作。有年春节,她带回了一些板栗给我吃,板栗特别的香糯。我问她,怎么这么好吃呀?姑姑说,这是大水的板栗嘛!第一次听到龙坪、大水这几个名字时,我的脑海瞬间浮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一条大河汹涌奔腾,在太阳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光芒四射,非常美丽!于是,我央求姑姑带我去龙坪看大水,没想到姑姑听了我的话却笑起来,笑得眼泪都快出来了。  姑姑并没有带我去龙坪,反而
期刊
高山笔会期间,我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这次活动丰富多彩,与会者还观看了龙坪民俗表演。其中最引人入胜的一个节目是《拦车马》。一群轿夫在悠扬的唢呐声中,把一顶红轿颠颠晃晃地抬上舞台。道士手舞桃木剑,在轿子前后左右劈砍,口中念念有词,掐破白公鸡冠子,鸡血洒在轿子四角,又将白公鸡扔过轿顶,轿子即被抬下舞台。节目虽短,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拦车马是龙坪一带古老的婚俗,相传起源于楚文王。众所周知,楚文王有三
期刊
在龙坪镇龙坪村,有一支草根乐队。乐队的成员来自田间地头,最大的有72岁,最小的也有38岁。  他们白天忙种田,到了夜里,才聚在一起排练自编的节目。  周述远,是这支乐队的发起人之一,年纪最大的成员就数他了。与他交流,他的话题总离不开杨子荣、李玉和、郭建光等戏剧中的英雄人物,别人一介绍,方知他曾是革命样板戏唱全场的男主角。  周述远说,他15岁那年,便加入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是一个典型的文艺青年。半
期刊
内容摘要:通过分析不同国家颜色词的隐喻义,帮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汉语学习者对颜色词的理解以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颜色词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隐喻 颜色词 对外汉语教学   很早之前在我国的甲骨文辞中就有对于颜色词的记载。分别是黄、黑、白、赤、幽、戬。朱永燚在1959年写下《鲁迅作品中的色彩运用》。这篇文章开启了颜色词在现代的研究。虽然我国对于颜色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
内容摘要:精神分析在现代西方思想中作为一种文化思潮,有着突出且重要的地位。爱尔兰法籍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人生与小说均适合采用精神分析学进行研究,但国内迄今为止采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其小说《莫菲》的研究寥寥无几。本文聚焦在小说《莫菲》的主人公身上,并运用弗洛伊德后期整合的本能理论与自我防御机制中的退居防御机制与认同防御机制,对主人公莫菲的荒诞行为进行剖析,指出莫菲的人格由本我主导,行为受本能驱力
在保康,但凡叫坪的地方,多地势不平坦,而龙坪,在地势不平坦的基础上,又多出一份气质上的不平凡。  平均海拔1350米,全年平均气温8.5℃,森林覆盖率高达80.7%,这里的气质绿色而清凉!  辽阔如先人额头的聚龙山,主峰竞起,超然卓群,1852米的海拔,隆起襄阳“屋脊”,提升龙坪“高度”。传说中由24条草龙幻化而成的240座山头向着聚龙山环卧拱卫,那样子,就像手足对头脑的俯贴,孩童对母亲的依恋。 
期刊
三伏天的烈焰在西天铺成半片天的旗帜,它们的燃烧带有猎猎的余响。  蝉发出类似于求救信号一样的尖利嘶鸣。没有一丝儿风的夏日黄昏,暮色像是一块经历烧红后缓缓冷却的铁块,炽热得烫手、灼心。车窗外飞速倒退的行道树,拉扯着发卷的、严重失水的暗绿叶子,像是在发出一连串无用的干渴呻吟。所用的空调都嗡嗡地响着,各自制造出的清凉与干燥让人画地为牢欲出不得。街道荒凉冷清,吹出冷气的商铺只好用音乐制造热闹,掩饰无人光顾
期刊
冬野一片萧瑟,阳光在云隙时隐时现,巍峨耸立的聚龙山,伟岸地伫立于荆楚莽原凛冽的寒风中,空林逶迤,溪涧清瘦,一切显得那么宁静、安详。  就在这片清宁中,一场轰轰烈烈的雪悄然而来,像一场蓄谋已久的冬的盛会,“一夜风雪舞,万树梨花开”。一场雪,彻底改变了聚龙山的世界。  莫道冬日叶凋零,聚龙山上有风情。清晨,我踏雪而来,我惊奇地发现,我已置身于一个如梦幻般的童话世界了。此时,聚龙山上,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期刊
今年六月,我应邀参加了龙坪高山笔会。吃饭时,桌上有两盘酸菜吸引了我,一盘酸豇豆,一盘酸辣椒,看着色泽鲜明的酸菜,我忍不住夾了一筷放进嘴里,当酸酸的、辣辣的味道入口时,一种久违的酸味在舌尖游走,我又吃到了儿时的味道,那酸味牵动着每一根神经,酸辣的味道在心间流淌,感觉真好。  在农村长大的我,对酸菜的味道有一种特殊的感知和理解。我打小爱吃酸菜,无论是吃米饭、馒头、面条,还是吃小米饭,喝小米粥,都喜欢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