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根据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新标准 现状 对策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高中英语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头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严重阻碍着新课标的实施。
一、现状
1. 阅读教学模式单一,拘泥于对所读材料的表层理解
一部分老师的阅读教学只拘泥于字、词、句的学习,对阅读材料也仅限于字面上的理解。语篇理解时,许多教师往往采取与学生一问一答的方式,仅仅局限于对阅读材料字面的理解,问题的答案是课本上显而易见的,学生往往是照本宣科,忽略了语篇结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把握文章的脉络要点。这种阅读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将阅读教学与基础知识的教学割裂开来,忽视难点与细节
有些老师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地追求“整体理解”,而舍弃了词汇和语法的教学。上阅读课时 “谈语法色变”,对一些复杂的语法结构避而不谈,影响了学生对阅读材料全面、正确地理解,尤其是不能正确理解长句、难句、省略句及意思晦涩的句子,严重阻碍了学生获取文章的内涵信息及深层含义。有些词汇特别是多义高频词在语篇中有特定的含义,如果理解有误,就会导致对一个段落甚至是整篇文章的理解错误,严重阻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3. 忽视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对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够
在阅读课教学中,有些老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一味地要求学生大声朗读,使得很多学生都存在指读、唇读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侧重语言点及语言结构的教学使学生形成错误的观念,认为学习英语就是学习语言点。这样一来,在阅读过程中一遇到新词就马上停下查词典,遇到障碍就反复阅读。这些习惯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阅读的速度,不利于学生对整体篇章的理解,也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存在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理论学习不够。有些教师没有很好地学习并掌握英语阅读理论, 对三种英语阅读模式 “自下而上”的模式(bottom-up model),“自上而下”的模式(top-down model)和“图式理论”(scheme theory)模式知之不多,对文体特点以及阅读技巧的了解也是只鳞片爪,不能从理论高度审视和调整教学方法。“十年如一日”地沿用旧教案,采取旧教法,对所有的文章都是千篇一律地逐字逐句翻译,不能有意识地进行阅读方法的训练,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这种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和课本的权威性和绝对性,轻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导致学生阅读兴趣下降。另一方面,阅读材料单一,基本局限于教科书和配套练习册中的文章,学生可选择的、感兴趣的材料较少,阅读量远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严重地制约着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二、对策
针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英语教师要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要做终身的学习者; 要转变教学理念,研究教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把语言学习变为素质培养的过程。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勤于思考,认真分析,对症下药,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中,吸取广泛的信息,成为具有独立阅读能力,素质全面提高的综合型人才。
1. 培养以意群为单位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
参与阅读活动的第一个条件是良好的阅读习惯。高一新生的阅读速度普遍较慢。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刚进入高一这一“转折点”,及时给予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尽快形成新的阅读观念和阅读习惯。据心理学家研究,人在阅读时眼球的运动是跳跃式前进的,并非一词一字地慢慢往前移动。大脑对信息的接收是通过对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连贯起来进行猜想、概括,迅速形成语段大意而进行的。逐字逐句的阅读,大大减缓了阅读速度。领会文章大意是阅读的第一目的。因此,首先要训练学生以意群为单位进行阅读,这样,既能加快学生的阅读速度,又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理解的内容上。
2. 培养定时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参与阅读活动的第二个条件是养成定时阅读的习惯。这是增加阅读机会,提高学生阅读活动质量的保证。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指导学生阅读英语简易读物,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设计阅读任务,明确阅读目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如“书讯交流”、“循环日记”、“读书知识竞赛”等,鼓励学生交流阅读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让学生读有动力,读有方法,读有创造,读有个性,强化他们定时定量阅读的习惯,充分发挥他们的阅读潜能。这是培养学生独立吸收、运用、解决英语问题能力的保证。
3. 掌握不同文体题材文章的特点,恰当应用阅读策略
阅读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文章的题材和学生的知识水平。首先,根据题目相关图片,每一段的首尾句及背景知识,激活学生的阅读图式,选取合适的阅读模式,理清文章的脉络。鼓励学生就文章标题相关图片及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提出问题,使学生养成带着问题有效阅读的良好习惯。其次,根据文体特点,指导学生应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如,阅读记叙性文章时,通过略读、跳读,理清文章中时间顺序、空间位置以及因果关系。阅读说理性文章时, 通过扫视或寻视找出各段落的主题句、关键词或段落大意,理解文章主旨;引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入手,克服生词、难句所造成的阅读障碍,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整体,明确阅读目标,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性。
4. 分层次进行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目标不是单纯的获取信息,它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获取语言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不管采用“自下而上”的模式(bottom-up model),还是“自上而下”的模式(top-down model),我们都要关注语篇中字词和句子的理解和运用。阅读课的设计要有层次性,从主旨大意到掌握细节到深层理解。对于难句长句需要借助语法分析,避免理解偏差。对于生词,有些要事先学习扫除障碍;有些要通过上下文、构词法、定义法等手段进行猜测;有些要根据语境确定其特定含义。另外,有效地获取作者在字里行间所传递的信息,揣摩作者未言明的倾向性态度或意图也是理解一篇文章所需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又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双重目标。
综上所述,在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教材中的内容,还要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与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学编写组. 心理学 [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
2. 郭道明,赵瑞祥. 教育学 [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
3. 胡春洞,王才仁. 英语教学交际论 [M]. 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4.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 [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新标准 现状 对策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高中英语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头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严重阻碍着新课标的实施。
一、现状
1. 阅读教学模式单一,拘泥于对所读材料的表层理解
一部分老师的阅读教学只拘泥于字、词、句的学习,对阅读材料也仅限于字面上的理解。语篇理解时,许多教师往往采取与学生一问一答的方式,仅仅局限于对阅读材料字面的理解,问题的答案是课本上显而易见的,学生往往是照本宣科,忽略了语篇结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把握文章的脉络要点。这种阅读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将阅读教学与基础知识的教学割裂开来,忽视难点与细节
有些老师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地追求“整体理解”,而舍弃了词汇和语法的教学。上阅读课时 “谈语法色变”,对一些复杂的语法结构避而不谈,影响了学生对阅读材料全面、正确地理解,尤其是不能正确理解长句、难句、省略句及意思晦涩的句子,严重阻碍了学生获取文章的内涵信息及深层含义。有些词汇特别是多义高频词在语篇中有特定的含义,如果理解有误,就会导致对一个段落甚至是整篇文章的理解错误,严重阻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3. 忽视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对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够
在阅读课教学中,有些老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一味地要求学生大声朗读,使得很多学生都存在指读、唇读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侧重语言点及语言结构的教学使学生形成错误的观念,认为学习英语就是学习语言点。这样一来,在阅读过程中一遇到新词就马上停下查词典,遇到障碍就反复阅读。这些习惯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阅读的速度,不利于学生对整体篇章的理解,也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存在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理论学习不够。有些教师没有很好地学习并掌握英语阅读理论, 对三种英语阅读模式 “自下而上”的模式(bottom-up model),“自上而下”的模式(top-down model)和“图式理论”(scheme theory)模式知之不多,对文体特点以及阅读技巧的了解也是只鳞片爪,不能从理论高度审视和调整教学方法。“十年如一日”地沿用旧教案,采取旧教法,对所有的文章都是千篇一律地逐字逐句翻译,不能有意识地进行阅读方法的训练,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这种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和课本的权威性和绝对性,轻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导致学生阅读兴趣下降。另一方面,阅读材料单一,基本局限于教科书和配套练习册中的文章,学生可选择的、感兴趣的材料较少,阅读量远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严重地制约着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二、对策
针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英语教师要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要做终身的学习者; 要转变教学理念,研究教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把语言学习变为素质培养的过程。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勤于思考,认真分析,对症下药,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中,吸取广泛的信息,成为具有独立阅读能力,素质全面提高的综合型人才。
1. 培养以意群为单位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
参与阅读活动的第一个条件是良好的阅读习惯。高一新生的阅读速度普遍较慢。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刚进入高一这一“转折点”,及时给予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尽快形成新的阅读观念和阅读习惯。据心理学家研究,人在阅读时眼球的运动是跳跃式前进的,并非一词一字地慢慢往前移动。大脑对信息的接收是通过对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连贯起来进行猜想、概括,迅速形成语段大意而进行的。逐字逐句的阅读,大大减缓了阅读速度。领会文章大意是阅读的第一目的。因此,首先要训练学生以意群为单位进行阅读,这样,既能加快学生的阅读速度,又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理解的内容上。
2. 培养定时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参与阅读活动的第二个条件是养成定时阅读的习惯。这是增加阅读机会,提高学生阅读活动质量的保证。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指导学生阅读英语简易读物,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设计阅读任务,明确阅读目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如“书讯交流”、“循环日记”、“读书知识竞赛”等,鼓励学生交流阅读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让学生读有动力,读有方法,读有创造,读有个性,强化他们定时定量阅读的习惯,充分发挥他们的阅读潜能。这是培养学生独立吸收、运用、解决英语问题能力的保证。
3. 掌握不同文体题材文章的特点,恰当应用阅读策略
阅读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文章的题材和学生的知识水平。首先,根据题目相关图片,每一段的首尾句及背景知识,激活学生的阅读图式,选取合适的阅读模式,理清文章的脉络。鼓励学生就文章标题相关图片及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提出问题,使学生养成带着问题有效阅读的良好习惯。其次,根据文体特点,指导学生应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如,阅读记叙性文章时,通过略读、跳读,理清文章中时间顺序、空间位置以及因果关系。阅读说理性文章时, 通过扫视或寻视找出各段落的主题句、关键词或段落大意,理解文章主旨;引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入手,克服生词、难句所造成的阅读障碍,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整体,明确阅读目标,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性。
4. 分层次进行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目标不是单纯的获取信息,它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获取语言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不管采用“自下而上”的模式(bottom-up model),还是“自上而下”的模式(top-down model),我们都要关注语篇中字词和句子的理解和运用。阅读课的设计要有层次性,从主旨大意到掌握细节到深层理解。对于难句长句需要借助语法分析,避免理解偏差。对于生词,有些要事先学习扫除障碍;有些要通过上下文、构词法、定义法等手段进行猜测;有些要根据语境确定其特定含义。另外,有效地获取作者在字里行间所传递的信息,揣摩作者未言明的倾向性态度或意图也是理解一篇文章所需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又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双重目标。
综上所述,在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教材中的内容,还要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与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学编写组. 心理学 [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
2. 郭道明,赵瑞祥. 教育学 [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
3. 胡春洞,王才仁. 英语教学交际论 [M]. 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4.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 [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