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来源 :中学生英语·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zhiwang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根据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新标准 现状 对策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高中英语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头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严重阻碍着新课标的实施。
  
  一、现状
  
  1. 阅读教学模式单一,拘泥于对所读材料的表层理解
  一部分老师的阅读教学只拘泥于字、词、句的学习,对阅读材料也仅限于字面上的理解。语篇理解时,许多教师往往采取与学生一问一答的方式,仅仅局限于对阅读材料字面的理解,问题的答案是课本上显而易见的,学生往往是照本宣科,忽略了语篇结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把握文章的脉络要点。这种阅读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将阅读教学与基础知识的教学割裂开来,忽视难点与细节
  有些老师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地追求“整体理解”,而舍弃了词汇和语法的教学。上阅读课时 “谈语法色变”,对一些复杂的语法结构避而不谈,影响了学生对阅读材料全面、正确地理解,尤其是不能正确理解长句、难句、省略句及意思晦涩的句子,严重阻碍了学生获取文章的内涵信息及深层含义。有些词汇特别是多义高频词在语篇中有特定的含义,如果理解有误,就会导致对一个段落甚至是整篇文章的理解错误,严重阻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3. 忽视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对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够
  在阅读课教学中,有些老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一味地要求学生大声朗读,使得很多学生都存在指读、唇读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侧重语言点及语言结构的教学使学生形成错误的观念,认为学习英语就是学习语言点。这样一来,在阅读过程中一遇到新词就马上停下查词典,遇到障碍就反复阅读。这些习惯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阅读的速度,不利于学生对整体篇章的理解,也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存在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理论学习不够。有些教师没有很好地学习并掌握英语阅读理论, 对三种英语阅读模式 “自下而上”的模式(bottom-up model),“自上而下”的模式(top-down model)和“图式理论”(scheme theory)模式知之不多,对文体特点以及阅读技巧的了解也是只鳞片爪,不能从理论高度审视和调整教学方法。“十年如一日”地沿用旧教案,采取旧教法,对所有的文章都是千篇一律地逐字逐句翻译,不能有意识地进行阅读方法的训练,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这种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和课本的权威性和绝对性,轻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导致学生阅读兴趣下降。另一方面,阅读材料单一,基本局限于教科书和配套练习册中的文章,学生可选择的、感兴趣的材料较少,阅读量远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严重地制约着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二、对策
  
  针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英语教师要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要做终身的学习者; 要转变教学理念,研究教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把语言学习变为素质培养的过程。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勤于思考,认真分析,对症下药,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中,吸取广泛的信息,成为具有独立阅读能力,素质全面提高的综合型人才。
  1. 培养以意群为单位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
  参与阅读活动的第一个条件是良好的阅读习惯。高一新生的阅读速度普遍较慢。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刚进入高一这一“转折点”,及时给予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尽快形成新的阅读观念和阅读习惯。据心理学家研究,人在阅读时眼球的运动是跳跃式前进的,并非一词一字地慢慢往前移动。大脑对信息的接收是通过对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连贯起来进行猜想、概括,迅速形成语段大意而进行的。逐字逐句的阅读,大大减缓了阅读速度。领会文章大意是阅读的第一目的。因此,首先要训练学生以意群为单位进行阅读,这样,既能加快学生的阅读速度,又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理解的内容上。
  2. 培养定时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参与阅读活动的第二个条件是养成定时阅读的习惯。这是增加阅读机会,提高学生阅读活动质量的保证。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指导学生阅读英语简易读物,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设计阅读任务,明确阅读目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如“书讯交流”、“循环日记”、“读书知识竞赛”等,鼓励学生交流阅读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让学生读有动力,读有方法,读有创造,读有个性,强化他们定时定量阅读的习惯,充分发挥他们的阅读潜能。这是培养学生独立吸收、运用、解决英语问题能力的保证。
  3. 掌握不同文体题材文章的特点,恰当应用阅读策略
  阅读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文章的题材和学生的知识水平。首先,根据题目相关图片,每一段的首尾句及背景知识,激活学生的阅读图式,选取合适的阅读模式,理清文章的脉络。鼓励学生就文章标题相关图片及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提出问题,使学生养成带着问题有效阅读的良好习惯。其次,根据文体特点,指导学生应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如,阅读记叙性文章时,通过略读、跳读,理清文章中时间顺序、空间位置以及因果关系。阅读说理性文章时, 通过扫视或寻视找出各段落的主题句、关键词或段落大意,理解文章主旨;引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入手,克服生词、难句所造成的阅读障碍,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整体,明确阅读目标,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性。
  4. 分层次进行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目标不是单纯的获取信息,它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获取语言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不管采用“自下而上”的模式(bottom-up model),还是“自上而下”的模式(top-down model),我们都要关注语篇中字词和句子的理解和运用。阅读课的设计要有层次性,从主旨大意到掌握细节到深层理解。对于难句长句需要借助语法分析,避免理解偏差。对于生词,有些要事先学习扫除障碍;有些要通过上下文、构词法、定义法等手段进行猜测;有些要根据语境确定其特定含义。另外,有效地获取作者在字里行间所传递的信息,揣摩作者未言明的倾向性态度或意图也是理解一篇文章所需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又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双重目标。
  综上所述,在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教材中的内容,还要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与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学编写组. 心理学 [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
  2. 郭道明,赵瑞祥. 教育学 [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
  3. 胡春洞,王才仁. 英语教学交际论 [M]. 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4.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 [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
其他文献
撰写论文,大致要经过:选择题目、搜集材料、撰写初稿、修改文稿、投递稿件等几个基本步骤,下面根据笔者粗浅的经验,谈谈撰写论文的具体做法,供同行参考.  1 选择题目  有关初中物理的核心期刊,一般都设有:教学论坛、教学研究、实验研究、中考研究、物理与生活、中学生、教学随笔、教材研究、问题讨论等栏目.一定要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选择自己研究较为深刻的问题为“题目”,这样创作时才可能得心应手,有所建树.例如
人所从事的各种活动都应有一个目标指向.教师所上的每一堂课,都有其课时教学目标(以下简称“目标”),并且教学过程必定受到目标的控制.目标确定了教学活动的实施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教学活动的指南.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要素,都应指向于明确具体的目标,使师生双方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均有方向感.为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课上不做无用功,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务必强化和落实课堂教学的过程目标.本文就物理教学过
做校长的都明白一个道理:一所好学校,关键是要有一群好教师。  过去30多年,我有幸与一批中国最优秀的教师成为同事。我目睹了他们的发展过程,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优秀或卓越的教师所具有的鲜明特质。  十几年前,我们举办了一次征文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写一篇文章,内容是“我的教育教学观”。做这件事的目的就是促进教师在日常工作之余,思考一些“形而上”的教育的深层次问题。有年轻教师问我,我们刚上讲台,什么经验都没有
期刊
新课程体系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强调让学生以参与讨论的形式来实现知识的获取.那么在课堂上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的讨论呢?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思考.  1 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发学生进行讨论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只有人的心理获得自由时,他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才能彻底释放自己的个性,才能发挥创造力.”这句话充分说明构建和谐平等的氛围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的意义.初中生心智尚未成熟,他们与生俱来的内敛和羞涩会让他
引课  师:同学们,第一章我们学习了描述运动的几个物理量,有了第一章的基础,我们在第二章中研究了一种简单又常见的变速运动模型——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实研究运动是研究自然的开始,请同学们再次阅读一下课本第8页最上面亚里斯多德的一句名言:  “不了解运动,就不了解自然”.  当我们对运动有了基本的了解以后,我们自然会想,物体为什么会这样运动?怎么样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等问题,同学们是不是?(稍思考后)现在
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物理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在此过程中,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活学生主体意识,通过优化教学策略和手段,让课堂真正沉浸在师生高效的学习活动中.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物理教学实践,就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构建高效课堂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 把握师生的课堂地位,立足学生主体  教育家钱梦龙先生很早就提出了课堂的主体应该
1 问题的提出  高中物理曲线运动和万有引力的知识模块中有这样一道习题:  在绕地球稳定运行的空间站中,有如图1的装置,半径分别为r和R(R>r)的甲、乙两个光滑的圆形轨道固定在同一竖直平面上,轨道之间有一条水平轨道CD相通,宇航员让一小球以一定的速度先滑上甲轨道,通过粗糙的CD段,又滑上乙轨道,最后离开两圆轨道,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在CD间由于摩擦力而做减速运动  B.小球经过甲轨道
随着新课标实施的不断深入,初中物理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创新.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改善.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能够起到真正的教学效果.只有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才能够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并且可以把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才能够体现教学的实际意义.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主要就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接受物理知
“立德”“树人”之说由来已久,影响深远。《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云:“太善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管子·权修》有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现代人将“立德树人”结合使用,更可彰显教育之价值。而今,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中国教育亦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虽然教师角色多元、任务繁杂,但其核心使命当数立德树人。  教师从事的是塑造靈魂
期刊
在《中学物理》2015年第4期《图象法巧解曲线运动问题》一文中引用的例1,解析方法存在错误.  随着v的增大,ω也随之变大.所以,aτ变化地比ω恒定时的减小得慢,速度大小增加得快,如图2所示,图象可修正为如图所示的图线.由于到达最低点的速度大小相等,即图象与坐标轴所围成的面积相等,所以小球在下摆运动中所用的时间比沿斜面运动的时间短.  虽然作者在使用中存在失误,但是作者仍给我们提供了以图象法简化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