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高中政治教学也在逐渐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倡导和走向是没有问题的,实践证明也是可行的。然而,这并不是说教师在政治教学中的作用就可忽视,因为课程的实施离不开作为组织者和促进者的政治教师,要真正开发和利用政治课程资源,就必须依赖教师这个重要载体。那么,我们需要采取哪些方法来做呢?
第一,转变观念,教师要适应教育发展新形势。目前中小学教育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小学的教师年龄偏大,而教高中的教师却是年轻的。当然,这种情况也不是绝对的,高中教师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年富力强的老教师,他们从工作阅历上、教学经验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但这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大多以传授知识为重点,很少能够有意识地将学生作为课堂的核心,许多知识都是耐心教给学生如何去学,而不是让学生去探究。这种教学不能说不好,只是单一的形式传承久了难免有些落伍,与新型的现代教育理念不相符。举例来说,教师讲授《生活与消费》单元内容,就必须先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与思路,怎样让学生来全面深刻地把握“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等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是政治教师的一个课题。该怎么办?教师如果以“灌输”为主,仍然会走到传统教学的老路上去。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改变,也就是创新或革新方法,即诱导、渗透,然后融会贯通。即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经济学方面的常识,使他们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并在日常生活中去了解和认识一些经济现象,这是学习经济常识的最基本、最实用的方法,且能够储存一些有关经济思维的技能。
第二,发挥优势,政治教师要学会扬弃技巧。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这说明团结合作的力量大,而个人的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必须发挥集体优势,以自己的特长来融合他人的特长,放下架子,虚心学习,汲取精华,形成整体风格。计算机有资源共享,政治教师教学也有一个经验共享的方法。关键是大家都能够不断追求进步,精益求精,要有一个长远的眼光,不囿于私人小利,不带情绪开展学术研究,不因性格影响事业。一人向隅,满座失欢,就什么合作也谈不上了。
毋庸讳言,现在大部分中小学校都有教研组或教研室,还有从事各种教学活动的组织,但效果和程度都不尽如人意。为什么会这样呢?重要的原因是这些教研活动目的不明确,要么是为摆设一种样子,要么是为了渲染一种氛围。形式主义严重,导致教研活动难以深入和真正起到作用。发挥集体优势,要有一个合适的平台,有一个有严格制度与纪律的团队。《经济生活》的范围是比较广阔的,它可以从不同角度与层面来理解和认识,大家可以共同讨论,各自拿出自己的见解,然后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教案。这就需要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操作,统一行动,集大家的智慧,取大家的经验,根据教师所接触的学生的特点,形成一个属于教研组的教案,这样的“经济生活”的话题与内容,才更全面、更完善、更深刻、更实用。除了大家共同研究之外,政治教师还应该走出校门,面向社会,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以开阔自己的眼界,丰富教学资源。
第三,站位要高,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的内涵。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可以决定政治课堂质量的高低。政治教材的内涵十分丰富,也十分有深度。那么,政治教师怎样才能站位高呢?这要看政治教师自身的政治觉悟与水平,还要看其专业能力,然后才能说对教材的掌握情况。如我们要开发和利用《生产、劳动与经营》的课程资源,就要首先全面把握整个单元的内容,明确单元知识内容的框架,了解所学单元与其他单元的逻辑联系。不难看出,本单元的首要内容就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它是由前一单元的内容引发出来的,对前一单元和后一单元起到了一个过渡作用。读本单元的内容,就是要了解生活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即消费由生产决定,而又对生产起到影响作用。此外,还要研究劳动力素质对于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生产背后的基础、条件以及形式和内涵。
政治教师要把握教材的精神内涵,深入分析教材内部的逻辑关系和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仅如此,政治教师还要深入透彻地领会本单元内部具体框标的思想内涵,思考每一个知识点,这是讲授《经济生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与前提。例如,对于社会主义生产力这个问题的讲授,教材中有相关的阐释内容,尽管内容十分丰富,但只要明确中心是经济建设就好办了。当然,教材的中心内容多在正文部分,但对于课文的导入部分和结论部分也不可忽视,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地阅读和理解教材,使他们不要出现思维疏漏。一些学生以为在考试答题的时候,只要抓住正文中的主要内容就可以了,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政治学习,既然能够反映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有些往往就表现在细微之处,似乎是一些隐含的思想信息,读不出来,就不能理解到位。比如,政治课堂的探究与讨论必不可少,让学生在思辨中提高认识,在沟通中加深印象,以创造条件进入教师设计的正式课堂。前边所讲过的那些关于劳动与就业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为自己的未来规划一个蓝图。让学生相互交流,把别人的蓝图来作为自己的借鉴。而做这些,完全是为了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教材知识。
综上,开发和利用教师资源的主体还在教师,开发有开发的条件,利用有利用的方法,这是政治教学必须研究的学问,也是政治教师必须攻克的课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中学)
第一,转变观念,教师要适应教育发展新形势。目前中小学教育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小学的教师年龄偏大,而教高中的教师却是年轻的。当然,这种情况也不是绝对的,高中教师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年富力强的老教师,他们从工作阅历上、教学经验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但这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大多以传授知识为重点,很少能够有意识地将学生作为课堂的核心,许多知识都是耐心教给学生如何去学,而不是让学生去探究。这种教学不能说不好,只是单一的形式传承久了难免有些落伍,与新型的现代教育理念不相符。举例来说,教师讲授《生活与消费》单元内容,就必须先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与思路,怎样让学生来全面深刻地把握“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等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是政治教师的一个课题。该怎么办?教师如果以“灌输”为主,仍然会走到传统教学的老路上去。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改变,也就是创新或革新方法,即诱导、渗透,然后融会贯通。即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经济学方面的常识,使他们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并在日常生活中去了解和认识一些经济现象,这是学习经济常识的最基本、最实用的方法,且能够储存一些有关经济思维的技能。
第二,发挥优势,政治教师要学会扬弃技巧。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这说明团结合作的力量大,而个人的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必须发挥集体优势,以自己的特长来融合他人的特长,放下架子,虚心学习,汲取精华,形成整体风格。计算机有资源共享,政治教师教学也有一个经验共享的方法。关键是大家都能够不断追求进步,精益求精,要有一个长远的眼光,不囿于私人小利,不带情绪开展学术研究,不因性格影响事业。一人向隅,满座失欢,就什么合作也谈不上了。
毋庸讳言,现在大部分中小学校都有教研组或教研室,还有从事各种教学活动的组织,但效果和程度都不尽如人意。为什么会这样呢?重要的原因是这些教研活动目的不明确,要么是为摆设一种样子,要么是为了渲染一种氛围。形式主义严重,导致教研活动难以深入和真正起到作用。发挥集体优势,要有一个合适的平台,有一个有严格制度与纪律的团队。《经济生活》的范围是比较广阔的,它可以从不同角度与层面来理解和认识,大家可以共同讨论,各自拿出自己的见解,然后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教案。这就需要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操作,统一行动,集大家的智慧,取大家的经验,根据教师所接触的学生的特点,形成一个属于教研组的教案,这样的“经济生活”的话题与内容,才更全面、更完善、更深刻、更实用。除了大家共同研究之外,政治教师还应该走出校门,面向社会,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以开阔自己的眼界,丰富教学资源。
第三,站位要高,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的内涵。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可以决定政治课堂质量的高低。政治教材的内涵十分丰富,也十分有深度。那么,政治教师怎样才能站位高呢?这要看政治教师自身的政治觉悟与水平,还要看其专业能力,然后才能说对教材的掌握情况。如我们要开发和利用《生产、劳动与经营》的课程资源,就要首先全面把握整个单元的内容,明确单元知识内容的框架,了解所学单元与其他单元的逻辑联系。不难看出,本单元的首要内容就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它是由前一单元的内容引发出来的,对前一单元和后一单元起到了一个过渡作用。读本单元的内容,就是要了解生活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即消费由生产决定,而又对生产起到影响作用。此外,还要研究劳动力素质对于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生产背后的基础、条件以及形式和内涵。
政治教师要把握教材的精神内涵,深入分析教材内部的逻辑关系和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仅如此,政治教师还要深入透彻地领会本单元内部具体框标的思想内涵,思考每一个知识点,这是讲授《经济生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与前提。例如,对于社会主义生产力这个问题的讲授,教材中有相关的阐释内容,尽管内容十分丰富,但只要明确中心是经济建设就好办了。当然,教材的中心内容多在正文部分,但对于课文的导入部分和结论部分也不可忽视,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地阅读和理解教材,使他们不要出现思维疏漏。一些学生以为在考试答题的时候,只要抓住正文中的主要内容就可以了,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政治学习,既然能够反映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有些往往就表现在细微之处,似乎是一些隐含的思想信息,读不出来,就不能理解到位。比如,政治课堂的探究与讨论必不可少,让学生在思辨中提高认识,在沟通中加深印象,以创造条件进入教师设计的正式课堂。前边所讲过的那些关于劳动与就业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为自己的未来规划一个蓝图。让学生相互交流,把别人的蓝图来作为自己的借鉴。而做这些,完全是为了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教材知识。
综上,开发和利用教师资源的主体还在教师,开发有开发的条件,利用有利用的方法,这是政治教学必须研究的学问,也是政治教师必须攻克的课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