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与肠道辐射损伤的关系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guo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重视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并试图探讨其在辐射损伤中的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正常的肠道菌群通过Toll样受体、免疫途径和炎症反应等维持人体的健康。改善肠道菌群、调节菌群的平衡已作为治疗某些疾病的手段之一。本文综述肠道菌群与肠道辐射损伤的关系和机制,以期为放射性肠炎及其他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急性照射后比格犬外周血淋巴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方法将20只雄性成年比格犬用单纯随机数字表法均衡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和0.5、2.0、5.0 Gy 3个照射组,60Co γ射线急性照射相应剂量,照后6 h采集外周血,分离淋巴细胞进行总RNA提取和基因芯片杂交以开展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以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数据库(KEGG)通路分析,以实时定量PCR
目的总结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唾液腺腺源性癌局部与区域治疗失败的发生规律,分析影响其局部与区域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按照病例纳入标准,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至2012年8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经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的唾液腺腺源性癌患者,并对影响局部区域控制的因素(年龄、性别、病理学分型、原发或复发、TNM分期、部位、放疗史、治疗情况、周缘剂量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放射
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及青少年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和化疗的治疗结果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10年4月至2016年4月治疗的<19岁鼻咽癌患者43例。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调强放射治疗(IMRT)和基于铂类的化疗,放疗总剂量61.2~76 Gy。计算总生存(OS)时间和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的不良反应和远期并发症。结果入组患者中位年龄14岁(6~18岁),≤14岁患者28例(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