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个音乐孩童,在首届“尚乐舞台大师班”共圆交响梦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fl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银行副行长汪明(左一)、上海交响乐团乐队首席李沛(中)和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右一)给三名“杰出学员”颁发证书。

  12月20日下午,一場特殊的音乐会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的演艺厅里拉开帷幕。说这场音乐会特殊,是因为台上的演奏者都是稚气未脱的孩子;而台下的听众除了这些孩子的亲朋好友,还有上海交响乐团的9位音乐家,他们时而热烈鼓掌,时而随着台上小演奏家们的美妙音乐频频点头。当整场演出圆满结束时,能够容纳400人的演艺厅内响起了经久不衰的掌声和欢呼声。
  这场名为“遇见交响 奏响青春”的尚乐舞台大师班专场音乐会,给上海银行携手上海交响乐团举办的首届“尚乐舞台大师班”品牌公益活动画上了完美句号。从10月11日正式开班,到如今以专场音乐会形式的汇报演出,53名小学员在上海交响乐团导师组成的“最强天团”的指导下,已历经四场大师集训、三场音乐会前演练。
  开班以来一直陪伴小学员成长的上海交响乐团乐队首席李沛,也是在台下鼓掌最热烈的导师之一,他在孩子们演出结束后起身点评道:“孩子们的演奏水平越来越高了。但我更关注的是他们在台上的状态——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享受——这可能是过去两个多月来给他们带来的最大收获。”
  好消息是,李沛口中的“收获”将带给更多在上海的音乐孩童——“尚乐舞台大师班”品牌公益活动有望成为上海银行和上海交响乐团的固定栏目,在2021年继续推出。正如上海银行副行长汪明所说:“上海银行诞生于黄浦江畔,大师班也是我们略尽绵薄之力,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搭建的一个舞台。”

从音乐孩童到大师班学员之路


  在当天专场音乐会结束后,53名小学员都获得了拥有全部导师签名的结业证书。《新民周刊》采访了其中的两位佼佼者,发现这些出类拔萃的音乐孩童,除了自身的刻苦努力,也离不开家长在学琴之路上的陪伴和支持。
  9岁女孩彭玥菱是大师班上7位获得“优秀学员”的小学员之一,也是全场唯一弹竖琴的。穿着黑色长裙的她告诉《新民周刊》,之前自己是学钢琴的,一次偶然机会,她和妈妈看到竖琴的视频,“我第一次发现竖琴那么好看,演奏出来的声音也非常美妙。”放弃一门熟悉的乐器而学一门新乐器,尤其在家里没人可以指导的前提下,这需要一定的勇气。所幸,彭玥菱的妈妈很支持女儿的决定,彭玥菱转而学竖琴。可能是因为有钢琴基础,再加上彭玥菱每天坚持练习2小时,短短一年半时间,她的竖琴演奏水平突飞猛进。
  所以这一次,当首届“尚乐舞台大师班”在9月初启动报名招募时,会弹竖琴的彭玥菱就很顺利成为大师班的学员,并且在53位小学员中以“优秀学员”而结业。在这两个多月的大师班上,彭玥菱学到了很多平时学不到的东西,也结识了同样学琴的小伙伴。他们很多人都从学钢琴开始,然后转学第二门乐器,后者的演奏水平毫不逊色甚至比钢琴更有发展潜力。
  和彭玥菱不同的是,就读预备班的王家豪 从幼儿园中班开始就接触打击乐,并坚持练习到今天,这可能是他成为3位“杰出学员”之一的主要原因。王家豪的妈妈告诉《新民周刊》,孩子从小就对打爵士鼓感兴趣,一直很喜欢,所以就支持他到现在。王家豪妈妈笑称,和其他乐器不同,打鼓孩子的家长需要更大的耐受力。为此,她特意把楼上房间改成可以隔音的鼓房给孩子每天练习,电子鼓和真实的鼓交错使用,就是为了不吵到邻居。
  这样的努力并没有白费,王家豪的爵士鼓水平远远超过同龄人,他平时也会弹弹吉他,阳光的外形还让他成为兼职模特。“我年轻时候玩过乐队,虽然现在不玩了,但是我能理解儿子对于音乐的那份执着。”王家豪妈妈表示,无论儿子今后是否走音乐职业化道路,都希望他能享受音乐的乐趣。
尚乐舞台大师班专场音乐会。

在“爱乐之城”,享受音乐的乐趣


  王家豪妈妈所说的“享受音乐的乐趣”,也是此次大师班带给小学员的收获之一。
  当前,随着消费升级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音乐文化消费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仅上海就有千余家文化艺术培训机构,以及规模庞大的音乐及乐器学习者。
  “尚乐舞台大师班”公益活动的创新推出,一方面致力于为广大交响乐爱好者创造实现音乐梦想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开创了金融与文化融合的新模式,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实践上海“人民城市”理念贡献力量。
2020年12月29日,上海银行迎来25周年行庆。

  9月启动报名招募,10月正式开班,12月以音乐会的形式汇报演出。短短两个多月时间,“尚乐舞台大师班”为53名学音乐的孩子,提供了非同凡响的“特训”——拥有141年历史的上海交响乐团对于此次活动提供了9位音乐大咖——上海交响乐团乐队首席李沛、打击乐副首席郑巍、单簧管演奏家李聪、中提琴副首席施贞莉、小提琴演奏家杨蚕、大提琴演奏家徐佳佳、低音提琴演奏家沈云轩、大管演奏家陈瑞婕和圆号演奏家施洁亮。在上海交响乐团“最强导师天团”的指导下,6-16岁的53个孩子按乐器和年龄被分成弦乐AB班和管乐AB班,因材施教。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2月20日的汇报演出现场,大师班的小学员们演奏了《阿拉丁》、《匈牙利古老的民间舞曲》、《哈利波特》、《多瑙河之波圆舞曲》、《孤独的牧羊人》等五首耳熟能详的室内乐重奏,以及《金银圆舞曲》和《音乐之声》两首交响乐作品。
  首届“尚乐舞台大师班”虽然降下帷幕,但孩子们的音乐之路还很长。我们相信,在上海这座“爱乐之城”,更多的孩子将有机会接受大师训练并登台表演,奏响人生的华美乐章。
其他文献
社畜对公司的感情就好像武士对藩主的愚忠。  酒酣耳热之际,激进派拍拍老板的肩膀:你怎么还不死?你死了,财产都拿来买军火该有多好。老板嘿嘿一笑:我不死,可以赚更多的钱,买更多的家伙嘛。旁边他女儿就不乐意了:爸爸平常省吃俭用支援你们,还盼着他死,什么人嘛。  激进派象征理想主义,为了理想不惜任何代价;老板属于现实主义,女儿代表人情社会。非常精彩,可惜不是我的原创,原创是嗜酒如命的棋圣藤泽秀行——  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上海九院)今年迎来100岁生日。  “传奇”“神奇”——只要提起“上海九院”,无论普通大众还是医学界专业人士,脑子里多半会跳出这些形容词。一百年前,上海九院的前身伯特利医院在制造局路开业。可以说,自医院建立那天开始,上海九院的血脉里就流淌着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血液。  骨子里的执着柔情,让上海九院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围绕患者需求,医院研发“硬核
从健康养生到旅行休闲,从饮食居住到潮流风行,各个消费层面上,老年人的身影都出现得越来越频繁。相比贷款也要消费的年轻人,和有钱但时间不充裕的中年人,有钱有闲的老年人群体正在成为消费市场的重要力量。  社交化、年轻化、智能化正成为“银发经济”的主要特征,那些健康尚可,有固定收入来源、有更多时间和更开放心态的老人,将追求“晚年幸福”作为目标,在生活上讲求高品质,消费行为与年轻人同步。  根据《中国老龄产
“云游戏”是游戏发展的新一代突破,它并不只是游戏技术的某种进步,更带来了改变整个产业生态的力量。摄影/沈琳  “一代有一代之特点,一代有一代之使命。”这样的论断在游戏的发展历程中同样适用。2020年,“云游戏”无疑是游戏发展的新一代突破,它并不只是游戏技术的某种进步,更带来了改变整个产业生态的力量。  云游戏的到来,用户的体验将更加接近“头号玩家”,而游戏产业将面临格局重塑、价值重估。“云”的精彩
海那么美,也有悬崖与暗礁陪伴其中,也要承受台风与巨浪的拍打。  《希望沟壑》(Hope Gap)真是一部让人毛骨悚然的电影,它把婚姻不堪的一面狠狠地撕开,尽管观众并不知道“伤口”在哪里,但仍然会通过若隐若现的故事细节,看到婚姻“黑洞”的深邃与冰冷。  它让人想起《革命之路》,莱昂纳多和凯特在这部婚姻片里的表演,让观众看到婚姻“狰狞”的面孔,他们两个吵架的时候,像火山迸发,像洪水决堤,像世界末日到来
苗炜  最近在读一本作家传记《卡特制造》,写的是英国作家安吉拉·卡特的生平。这本书很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记述了安吉拉每本小说的稿费,还讲了她买房子的故事。英国作家伍尔夫说过一句名言,女人要有一个自己的房子。所以,我看这本书,特别留意安吉拉挣了多少钱,买的房子怎么样。  1965年,安吉拉将处女作《影舞》的手稿投给了威廉海涅曼公司,过了几个月,出版社决定出版,给出了150英镑的精装本预付稿费。英国的出
4月24日,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50周年纪念日,中国宣布了第一位火星使者的名字:"天问一号"。按照计划,它将在2020年7月搭乘长征五号火箭,远征太阳系的另一颗行星火星。这将是中国出发迄今最远的一次旅行。"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这是屈原在《天问》里提出的课题,如今中国航天人将派出使者,试图去解开屈原之问。中国的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最先出发的是"天
金风玉露一相逢  (2019年 第4期)  五星红旗在月球背面的影像,看了着实令人激动不已。登月,是自古以来中国人的梦。宋人苏轼一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至今传唱,甚至成为流行歌曲。再早还有嫦娥奔月的故事。故事里的形象,被毛泽东引入诗词——“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在嫦娥四号完成探月任务之际,中国正式宣布2020年左右向火星发射探测器,且绕火星与着陆一次完成。这让我想起
围绕着饭桌的海派文化,上海人叫“老规矩”。  我的老外婆就是一个“老规矩”。一早起来,她必然先虔诚地擦桌子,时间一长我不禁奇怪:有这么重要吗?!  外婆的回答令我毛骨悚然,她说,你知道吗?我们夜间睡觉的时候,桌子是有人用的,老祖宗是要回来的!  我当时不屑地一笑,现在想来这老规矩其实颇有道理,晨起擦桌,正是“清晨即起,洒扫庭除”的一部分啊,说“祖宗来过”,只是为了使你慑服而编造的一个灵异叙事而已。
7月27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在飞离地球120万公里的深空,向故土投来深情一瞥,利用光学导航敏感器对地球、月球成像,获取了清晰的地球与月球罕见合影。在这张从120万公里外获取的黑白合影中,地球与月球一大一小均呈白皙新月状,镶嵌在暗黑色的宇宙间,交相辉映,惊艳绝伦。  这张独特的照片,生动展现了中国进入深空探测时代的唯美而又崭新境界。  为什么要去深空?7月23日长征5号发射之后,许多人就提出了这样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