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对数学与生活作过精彩的描述:“宇宙之大,火箭之速,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数学的原型: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应用意识应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甚至融为一体,学生才会真正进入学习数学的角色.我们的教学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学生的学习才会更有实效.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趣,我们就要尽量从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概念,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激发学习的兴趣.
一、从数学的视角捕捉生活现象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看教师是否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集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教学“小数的意义”前,让学生到附近的超市去观察,亲自购买物品,初步认识钱的小数表示法,自觉作好预习.如,教学“年月日”时,除了带上年历卡来认识大小月之外,再带上一副扑克牌,将“扑克牌是历法的缩影”融入课堂:四种花色表示一年有四个季度,五十二张正牌表示一年有五十二个星期,把四种花色的“点”全加起来是364,加上小王一点正好是平年的天数,加上大王便是闰年全年的天数.学生觉得有趣,积极性高,学得扎实,记得牢固.
二、让数学知识联系生活画面
学生学不好数学,怕学数学,重要的原因是觉得数学知识太抽象,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小学生数学经验的建立依赖于实践活动,教师要善于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勾勒生活画面,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数学教学也就变成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如,教学“求平均数”,先组织同学们参加投篮比赛,甲组八人投三次共进球十六个,乙组九人投三次共进球二十个,教师当即判定乙组获胜,学生马上抗议说不公平:因为两组人数不同!那到底哪组获胜呢?学生积极思维,得出求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来比较才合理、公平,从而轻松地掌握平均书应用题的解题规律.如,学习“圆的认识”,组织投沙包比赛,先让学生站成横队,每人把沙包投入中间一只脸盆,大家发现这样太不公平;接着让学生面对面站成两行,还是不公平;站成长方形、正方形都不行,只有围成一个圆才最合理,深入理解圆的基本特征.学完“圆的面积”让学生去测量所需的数据,计算校园内雪松的半径和横截面面积.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这一特性.学完面积的计算后,让学生设计如何为教室铺设地砖,既要考虑合理,又要注意美观.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增强生活中的数学意识.
三、利用数学创设生活情景
数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练习才能更好地巩固,如能创设具体的生活情景,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认真学习.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设计这样一个情景:学校门口出示“失物招领”:有谁丢失a元钱,请到总务处来认领.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失物招领”这样写?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思考、争论,理解字母a远比直接写具体的钱数要好,可以避免有人冒领,而且a可以表示任何数,当然在这里不能表示0,充分感受字母表示数的概括性、简洁性,体会其特殊的应用价值.
四、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
科学家伽利略说过:“自然界以数学的语言讲话,这语言的字母是圆、三角形以及其他各种数学形体.”教师可让学生用这些图形绘制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如,雨伞、电视机、路灯、汽车、房屋、球拍……发挥学生的想象,还可以创造出机器人、时空飞船等.学习“对称”的知识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事物,设计对称图形,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从数学的特点出发,提出“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即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学生学习数学正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再创造”而主动获得的.因此,一定要在生活中寻觅数学,抓住典型事例,教给学生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应用意识应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甚至融为一体,学生才会真正进入学习数学的角色.我们的教学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学生的学习才会更有实效.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趣,我们就要尽量从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概念,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激发学习的兴趣.
一、从数学的视角捕捉生活现象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看教师是否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集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教学“小数的意义”前,让学生到附近的超市去观察,亲自购买物品,初步认识钱的小数表示法,自觉作好预习.如,教学“年月日”时,除了带上年历卡来认识大小月之外,再带上一副扑克牌,将“扑克牌是历法的缩影”融入课堂:四种花色表示一年有四个季度,五十二张正牌表示一年有五十二个星期,把四种花色的“点”全加起来是364,加上小王一点正好是平年的天数,加上大王便是闰年全年的天数.学生觉得有趣,积极性高,学得扎实,记得牢固.
二、让数学知识联系生活画面
学生学不好数学,怕学数学,重要的原因是觉得数学知识太抽象,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小学生数学经验的建立依赖于实践活动,教师要善于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勾勒生活画面,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数学教学也就变成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如,教学“求平均数”,先组织同学们参加投篮比赛,甲组八人投三次共进球十六个,乙组九人投三次共进球二十个,教师当即判定乙组获胜,学生马上抗议说不公平:因为两组人数不同!那到底哪组获胜呢?学生积极思维,得出求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来比较才合理、公平,从而轻松地掌握平均书应用题的解题规律.如,学习“圆的认识”,组织投沙包比赛,先让学生站成横队,每人把沙包投入中间一只脸盆,大家发现这样太不公平;接着让学生面对面站成两行,还是不公平;站成长方形、正方形都不行,只有围成一个圆才最合理,深入理解圆的基本特征.学完“圆的面积”让学生去测量所需的数据,计算校园内雪松的半径和横截面面积.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这一特性.学完面积的计算后,让学生设计如何为教室铺设地砖,既要考虑合理,又要注意美观.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增强生活中的数学意识.
三、利用数学创设生活情景
数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练习才能更好地巩固,如能创设具体的生活情景,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认真学习.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设计这样一个情景:学校门口出示“失物招领”:有谁丢失a元钱,请到总务处来认领.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失物招领”这样写?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思考、争论,理解字母a远比直接写具体的钱数要好,可以避免有人冒领,而且a可以表示任何数,当然在这里不能表示0,充分感受字母表示数的概括性、简洁性,体会其特殊的应用价值.
四、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
科学家伽利略说过:“自然界以数学的语言讲话,这语言的字母是圆、三角形以及其他各种数学形体.”教师可让学生用这些图形绘制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如,雨伞、电视机、路灯、汽车、房屋、球拍……发挥学生的想象,还可以创造出机器人、时空飞船等.学习“对称”的知识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事物,设计对称图形,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从数学的特点出发,提出“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即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学生学习数学正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再创造”而主动获得的.因此,一定要在生活中寻觅数学,抓住典型事例,教给学生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