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促进“动态生成”的策略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lyanju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教师往往会在备课中作种种预设,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往往并不是按照教师设计的路线展开,总会出现一些“节外生枝”的情况:学生会提出一些意料之外的观点,学生的回答并不是预期的设想等等,物理课堂也不例外.物理课程的特点决定了物理课堂应该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动态生成”,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法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呈现出动态的变化,体现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动态生成”呢?
  1 弹性预设促进动态生成
  “弹性预设”,是指教师的教学方案为学生主动学习而预备充分的空间,为鼓励动态生成保留足够的余地.弹性预设就是要既有教学达成的大方向,同时又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这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教材中寻找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与三维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合理预设并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例如,在预设教学形式时,可以提问形式代替讲授形式.传统的课堂均是教师讲授为主,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更好了促进高中物理课堂动态生成的实现,我们可以预设多个问题提问, 但预设的问题多些开放留白.我们以新课标物理教材(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第八节“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为例,在设计“拱形桥”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问题的形式设计一个大的方向:同一辆汽车在桥顶时,汽车对桥顶的压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系?什么情况下,汽车对桥顶没有压力?地球能否看做一个大的拱形桥?如果可以,什么情况下汽车可以对地球无压力?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为学生的思维展开一个充分的思考空间,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学生的讨论和积极参与中,体会到了学习物理的乐趣.又如在预设教学重点时,可重物理思维过程重演、轻知识结论传授.重知识结论传授的课堂,常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忽视了学生探寻知识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学生只生搬硬套,物理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得不到提到.比如,以“动能定理”的教学预设为例,在教学设计时,我们不要把教学重点定位在动能的应用了,而是把教学重点定位在在动能定理的推导上.通过建立各种物理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动力学知识,寻找各力做功的代数和与物体动能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情况的推导,学生不仅明确了动能定理适用的各种情况,如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同时也学会了如何运用动能定理分析各种情境下的问题.这种预设,突出了规律的来源、思路的形成过程, 不仅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迅速提高,更利于学生构建学法的框架及后续的长远发展.
  2 创设情境促进动态生成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动态生成的物理课堂需要一定的情境,在学生即将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创设新奇的学习情境,会激起学生积极探究新知的心理和学习兴趣,学生会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以高中物理选修3-5第七章第2节《动量和动量定理》为例:
  开始上课时,播放范佩西在世界杯以“鱼跃冲顶破门”轰动整个世界足坛的视频,让学生欣赏这精彩的一幕,同时提问:“如果迎面飞来的不是足球,而是等速的铅球,他还敢用头顶吗?”学生哈哈大笑,很显然深知其中的危险,都认为铅球质量大了.这时,不要急于跟学生建立“动量”这个物理量,稍等片刻,教师又抛出一个问题:“那质量为20 g的物体运动过来,你一定敢用头去接吗?”在学生笑笑点点头时,教师又播放一飞行子弹的视频,同时问:“谁敢用头接?”一个个露出了惊恐的神情.通过两个视频的比较,让学生定性地认识到一个运动的物体对其他物体产生的作用大小不仅跟运动物体的质量有关,还跟运动物体的速度有关,但此时还是没有提出“动量”的概念.而是建立了一物理情境:
  如图2所示,电梯与地面的夹角为30°,质量为m的人站在电梯上.当电梯以加速度a=2g/5斜向上作匀加速运动时,人对电梯的压力是他体重的几倍?
  学生看到问题,先对人进行受力分析,发现人此时应当受三个力,利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分量式求出了人对电梯的压力.
  学生通过分析发现,按照超重、失重的概念,此时的A应当也处于超重状态.
  学生刚求出,教师又立即抛出另一个问题:当电梯以加速度a=2g/5斜向下作匀加速运动时,人对电梯的压力又是他体重的几倍?   有刚才的分析思路作辅垫,学生很快求好了,发现此时,A应当也处于失重状态.此时有学生恍然大悟:“哦,原来只要物体具有竖直方向的分加速度,物体就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简直答得太完美了,让学生寻找了规律,远比我们直接灌输给他们,效果要好得多.这样,也就把产生超重、失重的规律推向一个高度,而不是局限于竖直方向.由此可见,教师要敢于追求生成,善于用好动态生成资源,使课堂成为师生对话的场所,其教学效益在教师敢于追求生成、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交流对话中不断生成与建构,让学生在探讨、尝试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4 科学探究促进动态生成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有一句名言:“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这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探究学习的价值追求.
  案例1 关于“摩擦力”的学习,一直是学生比较头疼的问题.比如,受静摩擦力的物体不一定静止,有些学生就怎么也想不通了.这时,教师随手拿起一学生的水杯,挥动手臂让杯子上下运动,边演示问:“我手里的水杯受不受摩擦力,如果受,受的是什么性质的摩擦力.”学生一下子明白了,杯子受的是静摩擦力,但杯子在运动.这时,我马上顺势提出“受滑动摩擦力的物体一定运动吗?”在刚才的启发下,有不少学生马上用力推课桌上的书本,书在课桌上滑动,但课桌没有动.
  这是学生容易出错的一个问题,为了使学生真正改变生搬硬套公式解题的习惯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1)允许错误呈现:不少学生拿到题目马上根据功的表达公式W=Fscosθ可得拉力F所做的功为W=FLsinθ.
  (2)分析错误原因:功的表达式适用的条件:W=Fscosθ仅适用于恒力做功.
  而后让学生分析,小球“从P点很缓慢地移动到Q点”的过程中F的表达式.由于是缓慢移动,则任何一个状态都可以看作是平衡态,则可以根据共点平衡求得F的表达式是F=mgtanθ,在缓恒移动的过程中,θ角在不断地变大,则拉力F也不断变,即拉力F不是恒力,所以不能直接用W=Fscosθ求解.
  (3)选择正确方法:通过错误的分析,学生意识到此题只能用动能定量分析了.
  (4)题后反思:在套用公式时,要明确公式适用的条件,再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及运动情况,建立正确的物理情境,再根据研究对象的实际受力情况及运动情况选择公式.
  这样,关于功的表达公式W=Fscosθ的适用条件便在典型错误中得到解决.即,学生发生的典型错误是宝贵的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顺藤摸瓜,因势利导,纠正错误.我们要及时地捕捉学生的言语以及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等等,学会仔细的倾听,欣赏学生的“真情告白”,让一些物理概念规律的拓展在学生的错误中动态生成.只有让学生真正地拨动了自己的心灵之弦,我们的课堂才会产生一种动态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境界,超越课堂,超越学习.
  6 师生交流促进动态生成
  培根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以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以后每人都有了两种思想”.课堂上师生、生生交流是思想的碰撞,可以激发出灵感和智慧的火花,教师既需要因势利导,更需要用心倾听.尊重学生,为动态生成课程资源创造条件.   案例 在“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这节课中,师生们有这样一段对话:
  师:根据刚才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学习,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测出一未知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呢?
  生:根据表达式E=I(R r),我们可以借助于两个电阻、一只电源表分别与该电源组成串联电路,得到两组数据,代入该表达式即可求解.
  师:很好!大家可以根据这位同学的思路设计出电路图吗?
  学生一个个动手画起来,此时,教师巡视,有多同学都是画了两个串联电路,有少数同学想到了单刀双掷开关.如图6.
  师:我们都知道,实验时,我们要尽量多测几组数据,这样可以得到多组E、r的值,从而求其平均值,减小实验的误差.那这个实验,我们可以作哪些改进呢?
  生:用电阻箱(图7)代替两个定值电阻.
  这样,“安阻”法测E、r很快就在这师生对话中动态生成了.
  师:还可以有其他思路吗?围绕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表达式E=I(R r),大家好好想想.(按照预先分好的小组进行讨论,各小组选代表分享成果)
  生:表达式E=I(R r)可以变形为E=U Ir,采用如下电路图8.
  即可用伏特表测出电源两端的电压,再用电流表测出电流,测出两组数据,代入表达式即可得到E、r的值.為了减小误差,可以多测几组数据,分别计算,再求平均值,从而减小误差.
  即改变电阻箱的阻值,再用伏特表分别测出电源两端的电压,测出两组数据,代入表达式即可得到E、r的值.为了减小误差,可以多测几组数据,分别计算,再求平均值,从而减小误差.
  在师生的交流中,测电源动势E和内阻r的方法得到了解决.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物理教学中的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物理课堂因为有了生成,才有了生命的气息.在教学中,没有生成,课堂可能就是封闭僵化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可能就是杂乱无章的盲动.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只有以和谐为底色调,以开放、宽容的心态构建师生、生生互动的人际关系,才能使学生心灵舒展、精神惬意、人格健全.才能让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和谐共振,相得益彰!
  【全国中学物理规划课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实践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高中新课改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 自主 合作 探究 教学模式 尝试    高中新课改实验于2008-2009学年在江西省全面展开,这次课改是教与学的观念的一次大的更新。下面是本人对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的
磁场可以对带电粒子的运动施加影响,只要设计适当的磁场,就可以控制带电粒子进行诸如磁聚焦、磁扩散、磁偏转、磁约束与磁滞留等运动.这些实际应用经常被用來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以考查同学们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1 磁聚焦
加德纳研究认为,学生在认知结构、智力因素、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而实际实验教学中,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差异,采取对实验要求“一视同仁”、实验评价 “一把尺子量到底”这种“一刀切”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与水平,导致优等生“吃不饱”而不能尽情展现个性与特长,中等生“吃不好”而不能提高实验能力,学困生“吃不了”而不能完成实验任务.实验分层教学就是从学生的差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中职院校加快了发展的步伐,中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也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中职物理教学,对于中职学生物理思维的形成以及科学素养的提高有着直接影响.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于当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做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落实工作,让中职物理教学的实践性得以提升,才能让中职物理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将理论与中职物理教学相结合,是中职物理教学创新的重要举措.  1理实一体化教
摘 要:本文针对高中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际,就怎样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提出了一些粗浅的建议。  关键词:英语写作 教学实践 模仿 善用教材 写作习惯 讲评    英语写作是学生通过思考,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写作水平是反映一个人的语言掌握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写作要求比以往有了大的提高,对达到高中阶段新课程标准八级的写作要求如下:1.能根据所
科学学习要树立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的教育新理念,促使教师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努力转变学习方式,探索探究性课堂学习模式,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近年来,笔者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探究性学习的尝试和研究.本文探讨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策略.  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营造探究环境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其课堂教学是一种开
“物理学科方法”指物理学习和研究中,用到的具有物理学科特征的科学思维方法.尽管当前,科学方法教育已受到相当重视,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这种方法,仍受到某些方面的制约,往往使方法被“泛化”,使学生对“方法”产生恐俱心理,直接影响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必须认识到“物理学科方法”是具有隐性知识特点,具有情景性,与受所处 “物理情景”的约束,具有难以规范化的特点,只有使“方法”的显性化,才能使物理教学彰显
习惯影响人生.培育学生良好的创新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此,笔者结合物理学科的优势,以“自主合作学习中发展创新性学习习惯的培养”省级课题为依托,对学生创新思维及其习惯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通过“四个注重”,有效实现了“把创新内化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的目标.  1注重实践体验,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源于实践,只有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实践体验,才能让学生的创新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在
最近网上有一条信息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一位家长说,他孩子的老师留的作业中有一道偏题怪题,他认为这反映出教师水平不高、教学混乱。  这道题是问,一条船上装着若干只羊、若干只鸡和若干其他牲畜,问船长的年龄是多少?家长觉得这种题实在荒唐,无法得出答案。  的确,用传统的观点看,这类题确实有点荒唐。但实际上这道题是几年前一项教育研究针对学生思辨能力而出的一道测试题。  测试者从小学低、中、高年级分别随机抽
期刊
2015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历史试题与广东卷文综历史试题紧扣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具有考查面广、题型稳定、重点突出等相同之处,但其选材的时代性、个别试题的难易度却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