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源头活水,指导作文教学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s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一直是其主要的教学内容。这么多年来,我国有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曾对有效的作文教学法进行过
  研究,结果得到形形色色的作文教学法。但是,教师难教、怕教,学生难写、怕写的呼声还是很强烈,主要原因依然是师生深感“无米可炊”。本文试从生活、情境(活动)和文本三个层面探寻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以求突破“无米可炊”之尴尬。
  【关键词】探寻;源头活水;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这么多年,有很多的语文教育者都曾经去研究过作文教学,研究结果中有许多不一样的作文教学法。然而比较遗憾的是,现在学生写的作文在内容上慢慢地变得空洞,没有生动的语言,学生作文再度呈现“流水账”式的简单记录生活,经常出现的问题是有许多内容是一样的或者是相似的,学生很少能够写出生动、流露感情、让人感到惊叹的作文。所以,作文教学目前的状况还是效率低下、随意。应该要怎么样走出作文教学枯涸灰色的境地,涌现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还作文教学一片满园春色呢?结合教学实践和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笔者认为可以从生活、情境(活动)和文本三个层面探寻源头活水,指导作文教学。
  一、基础为生活,为作文教学注入活力
  从本质上来说,作文其实是对生活的记录,写作的基础来源于生活。学生写的作文之所以枯燥乏味,就在于学生的作文没有在生活的基础上来写作。学生没有对生活有更深的体验,没有去感受过生活的美好,就直接在作文上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没有注重思索生活。因此,语文老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中的美好,并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记录,让学生在写作文时有生活写照,从而给作文教学注入活力。
  (一)指导学生体验生活,在体验中得到作文真情
  联系生活和尊重学生体验是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两点要求。对于7—9年级(第四学段)的写作要求,在《全日制义乌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第二条有明确的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在作文教学时,我们反复跟学生进行强调,写作的灵感来源于生活,想写好作文就需要懂得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体验生活的美好。我们的学生每时每刻都在生活中,他们每天都有用眼睛来观察生活,然而,为什么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却毫无灵感或者是写出来的作文没有感情呢?
  写作的基础是生活是正确的,问题在于我们在对学生强调“观察和说”的同时却遗漏了让学生去体验生活,只有真正地体验过生活才能从内心里得到感悟。
  其实,每个人每天都处在生活当中,但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说拥有生活,之所以会有写作水平的差距,就在于写作的人体验生活的程度不同。就像浙江省特级教师吴丹青说的一句话:“只有生命化、心灵化的生活体验才会成为写作的源泉。”
  然而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因为作业的增多以及较大的升学压力,让中学生的内心感到压抑,不能释放自己。与此同时,学生受到新时代的网络、电视、物质享受以及时尚潮流的影响,内心的感受慢慢变得迟钝,慢慢失去了感受生活的能力。学生感受不到生命中的成长过程以及创造生活的美好,没有生命中的意义感、责任感以及幸福感。
  我们强调体验的重要性在于在写作中缺少不了对生活的体验。第一,写作材料的获取是体验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越强,其写作的材料也就越多。第二,想让自己的作文与众不同,只能在体验生活中获得良好的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原因是只有本人的感受和情感不会受到约束。就算是同一个物体,同一件事情,同一个景观,每个人都会因为自己的个人经历和所接受过的教育不同,而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和情感。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下再去感受同一事物,也有可能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
  既然体验生活对于写作那么重要,那么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格外注重学生体验生活的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体验生活的热情。那么我们该怎么样对学生的体验意识进行培养呢?笔者觉得能够在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第一,与成长紧密联系,对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进行体验。中学生正是青春期的时候,学生在青春期会面临着很多关于成长的问题,开始要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复杂与艰辛。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他们都会有许多的烦恼、困惑以及期盼等,他们在学习成绩得到提高时会感受到快乐,也会有付出了努力却一直得不到进步的困惑,他们对友情、亲情和爱情都会有重新的认识,在这段时间里他们有很多事情会去体验,这些体验中有挺多是值得他们长久记住的。甚至于有些体验会让他们发生改变,让他们的个性发生转变。“体验”已经是他们经历青春期、理解生活的一个重要方式,很多东西都是第一次体验,比如孤独、爱恋、困惑等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地体验成长中的每一件事,并使用适当的方法来让学生对成长体验有更大的热情,在体验过后学生也就不会缺少写作素材。
  第二,我们要引导学生多去亲近自然,体验自然生活。写作中可以从自然环境中得到许多感想。从古到今,有很多文人都曾在体验自然之后给人们留下了很多颂扬的文章。体验自然不仅仅是用眼睛看,是在看的基础上在内心得到感应的过程,在体验自然中人们也可以更加亲近自己的内心,得到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感悟。比如说杜甫的《望岳》就是诗人用眼睛远远观看泰山,感受到泰山的宏伟,以此来展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志向。曹操的《观沧海》也是诗人通过体验萧瑟秋风中的洪波涌起,来表现出包容宇宙的澎湃激情以及积极昂扬的生命意识。所以,我们能够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机会,比如说带学生去郊游、夏令营等形式,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得到更多的人生体验和感受。
  我們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体验意识进行培养,让他们的文化沉淀与人文素养得到提高,让他们拥有一颗善于感受生活的心灵,可以始终保持对生活细节的敏感,对社会场景的关注。抓住生活中那些最精彩的并与我们体验联系在一起的东西,写作就有了不竭的源泉、真挚的情感。   (二)引导学生再现生活,以随笔的形式记录观察体验生活的点点滴滴
  随笔是中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练笔方式。随笔的核心是“随”,根本是自由。
  情感的思绪总是一瞬间的,每当有感情的感触时,我们就应该及时把情感感受记录下来,整理成一篇文章,不然很可能就会失去当时的写作灵感。对于敏感的、观察能力强和感悟能力强的学生,他们往往会掌握住生活中每一个精彩的瞬间,会对生活中的一个人物、一个场景、一段对话以及生活中的一段机缘等,及时把当时的感悟记录下来,整理成文章。
  随笔的文体是自由的,其写作不受太多约束,在篇幅上、表达上、体裁上、内容上都不是固定的。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选择篇幅的长短、表达方式是叙事还是其他,小品或者杂感形式都可以。所以随笔的写作空间是很广阔的。
  每周布置学生至少写两篇随笔,并定时交流展示,把精美的随笔装订成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写随笔,作文中胡编乱造、无病呻吟、空洞无物的现象减少了;感情真挚、言之有物、饱含哲理的文章增多了。
  二、以创设课堂情境和校内活动为契机,汲取作文的源头活水
  语文教学中创设课堂情境是十分普遍的教学形式,虽然大都只为导入或帮助理解课文而设置,但也不失为写作的好契机。情境的展现有时是歌声,有时是小品表演,有时是形体动作,不一而足,各有各的妙处。
  我在一次“练句”的作文课上,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把一枚硬币抛向空中,落定后请学生写写硬币落地的经过。由于事先强调让学生务必仔细观察,调动多种感官感受情境,从不同角度生动描绘,结果大多同学都写出了生动的句子。
  如王丽佳同学写道:硬币从老师手中飞出去后,一闪一亮地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先是落在了米白色铁皮的講台桌上,叮叮当当地跳着,随即“哐”的一声掉在地上,它像是摔坏了身子,静静地卧着不能动弹了。
  硬币从抛出到落地是一个瞬间的过程,但由于作者仔细观察,巧妙运用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等角度进行描绘,所以写得惟妙惟肖,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学校开展的课内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报告会、演讲会、读书会、艺术节、运动会等等,这些都为学生作文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如学生在一次学生运动会上,写最为激动人心的一幕——百米决赛。教师事先给予适当的指导,因此,涌现出了不少的佳作。下面分别是季思雨和叶勋同学习作的精彩片段。
  “砰”的一声,六名运动员像六支离弦的箭冲出了起跑线。大家你追我赶,互不相让。场上响起了一阵阵热烈的加油声。过一半了,我们班的李泽豪不知怎的打了一个趔趄,等调整好步伐,他已经落在后面了。我们紧张起来,大声叫喊:“李泽豪,加油!李泽豪,加油……”听到同学们的助威声,他身子往前一俯,用力摆动双臂,步子明显加大,像一匹骏马向前冲去。他的脚上像踩了一阵风,顷刻间追上了前面的一名运动员,接着两名、三名,快要赶上第一名运动员了。大家的呐喊声更响亮了:“加油!李泽豪。加油!李泽豪……”我们的呐喊助威似乎给了他无穷的力量。就在最后的一刹那,他昂起头跨过了终点线,夺得了百米决赛的冠军。他举起手向我们致意。早有几个同学奔向冠军,把冠军高高地举起,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砰”的一声,六名运动员一下子冲出了起跑线。我们班号称“飞毛腿”的李泽豪迈开大步,向前冲去,两条粗壮的腿,就像一个不停闪动着的飞轮。突然,那“飞轮”放慢了速度,还向一边倾斜了一下。周围的观众都不由自主地站起身,在看台上为李泽豪加油,有的甚至站在椅子上大喊:“李泽豪,加油!李泽豪,加油……”李泽豪感受到了大家对他的支持,“飞轮”转得越来越快,同学们都屏住了呼吸。渐渐地,他从第六名追赶到了第三名,从第三名追到第二名,只剩下十五六米了,李泽豪开始冲剌。他好像要把体内的一切潜能都发挥出来,我好像听到了“噌噌”的脚步声。十米,五米,李泽豪终于在最后一刻赶上了对手。他咬紧牙,一个箭步跨过了终点线。“成功啦!”李泽豪以一步之遥险胜对手,他兴奋地又向前冲了许多米,才停下来。
  三、以文本为导向,探寻作文源头活水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这是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具有科学理念的教材观。这个“例子说”,我们可以粗浅地理解为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使学生能解读类似教材的文章及模仿教材写一些表情达意的文章,进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为此,笔者就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部分教材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以文本为导向探寻作文源头活水,指导作文
  教学。
  (一)利用仿写训练,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模仿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过程中,选取文本的精彩内容引导学生阅读,然后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具体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
  1.选取精彩的句子,让学生仿写
  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中的“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这句使用的手法为拟人,把花的生机生动地表现出来了,也让我们感受到花的烂漫情趣,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它的作用,接着便要求学生运用拟人手法,描写另外一种熟悉的景物。
  实例1:小鱼儿一簇拥着一簇,一尾接着一尾,相互嬉着戏着,好不自在欢快。
  实例2:小朋友们,一圈围着一圈,一个挽着一个,彼此唱着跳着,好不活泼可爱。
  再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雪地捕鸟”这一场景,学生对此兴味盎然,也体会到了这一连串准确传神的动词的作用,这时不妨启发学生模仿这一段写写“洗衣服”“做饭”“钓鱼”等等。
  如有位学生写“捉蜻蜓”:找来一根细长的小竹竿,用一支小篾条或小树枝弯成一个椭圆形网,把两个头插入小竹竿细小的一端或用绳子绑住,再在椭圆形网上均匀地卷上蜘蛛丝。看蜻蜓伏下来时,就把竹竿悄悄地伸过去,用做成的网将蜻蜓粘住,之后你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将粘在蜘蛛网中的蜻蜓束手就擒,成功率极高。   2.选取精彩的段落,引导学生仿写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中,“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信心……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里描写的是作者在克服困难中的过程和作者的所感,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这一段话来自己尝试着写一段自己克服困难的经历,注意动作和心理描写。学生因为有自己的亲身体验,习作当然会精彩纷呈。
  3.选取学生易产生共鸣的文本让学生仿写
  选取学生易产生共鸣的文本让学生仿写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以读促写”或“读写结合”,亦即实践江苏彭松巍老师提出的《作文与阅读“互动教学论”》。如学了莫怀戚的《散步》,可以让学生模仿写《我们一家子》。读了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可以让学生模仿写《跨过挫折的门槛》。
  (二)通过续写、改写,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培养
  《七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里选择的课文有各种形式的体裁,包括童话、神话、寓言和诗歌。童话、神话和寓言普遍划分为想象和幻想类的作品,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作者都有丰富的想象力。本单元既可以让学生领略到由“想象”创造出的“别样世界”的魅力,与此同时,可以教导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续写或改写。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对教材认真分析,注重文本特点,及时使用续写、改写方式来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对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进行培养。比如说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学生提出疑问:在皇帝举行游行大典回到宫中后是怎样做事的?两个骗子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大臣官员们呢?说真话的小孩子又会怎样?让学生展开想象,给课文写一个后续故事。在上完寓言《蚊子和狮子》之后,让学生自己写一篇文章来给蚊子另外的结局。
  如学生习作:蚊子战胜狮子后,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不料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它使出全身力气死命挣扎,在微风的作用下,它终于挣脱了蜘蛛网,由于用力过猛因此折断了一只翅膀,从此再也不能飞了。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因而遭受终生遗憾
  的人。
  上完《智子疑邻》这篇课文后询问学生:“邻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怀疑对象,有怎样的反应?”
  学生习作列举:老翁知道自己成了怀疑对象后,深深地叹了口气,他想:我一把年纪了,想再做几件善事,谁知,却落得这样的下场,真是的好心当作了驴肝肺,竟然把我当作犯罪嫌疑人呢?但我还是相信老天还是有眼的,事情总会水落石出的,身正不怕影子斜,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在进行文本教學时,要特别地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及时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在文本中寻找写作素材,强调对文本中的优美句子还有段落进行仿写,以及对一些学生特别有共鸣的文本或章节进行续写或改写,这样既能解决学生写作资源匮乏、语言疲乏问题,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生活、情境(活动)和文本都是多姿多彩的,只要我们充分利用生活、情境(活动)和文本的资源进行写作,那么,写作素材就有了真正的源头活水,作文教学也就能真正迎来一个“明媚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龙家熙,龙通海.结合农村实际激发学生写作兴趣[J].语文教学之友,2004(9).
  [2]时剑波.创意表达:让文本阅读与语言训练同行[J].中学语文教学,2008(8).
  [3]人民教育出版社编.七年级语文(上)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薛金星主编.七年级语文(上)中学教材全解[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编辑:马梦杰)
其他文献
【摘要】蔡元培先生积极倡导以“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为目的的美育思想,提倡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具有极强的前瞻性。而散文作为“美文”之最,具备形散神聚、语言优美、意境深邃等特点,蕴含着极强的美学色彩和极高的美育价值。因此,为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享受审美乐趣,陶冶自身情感,收获思想启迪,笔者针对散文这一经典的文学体裁,结合林斤澜《春风》的教学设计案例,探讨了蔡元培美育思想在
【摘要】名著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著能滋养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意 识。但当今的中学生学习任务较多,很难抽出充裕的时间对名著进行深入有效的阅读和学习。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先于学生对名著进行潜心研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整合阅读是对名著内容间存在联系的地方进行整合归纳,以达到高效学习名著的效果。  【关键词】名著阅读;《朝花夕拾》;整合阅读;理解感悟  【中图分类号】G
【摘要】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教师要学会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学生打通写作的渠道,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写作,在激情写作的过程中享受写作成功的乐趣,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这也是我们对于高效的作文课堂教学的追求。  【关键词】小学作文;厚积薄发;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这一环节一直是语文教学整体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薄弱环节。可以说,作文教学是语文学
【摘要】本文通过课文节选引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指导,并有效指导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文本,开展与文本质疑对话,在有效阅读整本书后让学生以小组交流合作的方式,解决小说节选中出现的疑问,以及有效解读在翠翠身上所体现的悲剧性成因,带领学生开展对结尾的有理有据推测并让学生体味到结尾的悲剧性意蕴。  【关键词】边城;翠翠悲剧成因;悲剧结尾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
【摘要】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将母语文化贯穿到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味母语文化,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博大精深的祖国语言和文字,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方位成长。在此目的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朗读训练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因此探讨朗读技巧是当下一线教师急需实践探索的论题,本文就此对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进行有效性研究,希望对广大教育同仁有所启迪。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艺术  【中图分类号
【摘要】项目式学习,英文名为“Project Based Learning(簡称PBL)”,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都是在真实情境中,并且具有学习内容真实、师生关系平等、学习途径多样、评价过程更科学等优势。基于项目的学习与小学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契合性,将两者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增强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本文主要介绍了有
【摘要】劣构问题是相对于良构问题而言的,它具有多种解决方法、解决途径和少量确定性的条件,这些条件不仅不易操作,而且包括某些不确定性因素。而今年新版的人教版语文配套作业本中,省教研室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对比新旧版本的配套作业本,无论是在作业的题型上,还是出题的思路、考查锻炼学生的能力上都有极大的变化。题型更加注重联系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分析能力,通过贴近学生思维水平的多种方式来尝试让学生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
【摘要】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生活化的教学设计,采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原本枯燥呆板的词语教学变得妙趣横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生活化习词环境中掌握词语的含义,学会恰当地运用词语,提高语文水平,进而培养起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词语教学贵在积累,旨在运用。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
【摘要】绘本作为一种“图文”结合的阅读材料,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佳工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激发阅读思维,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因此,本文特将绘本阅读引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旨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思维。  【关键词】小学语文;绘本阅读;若干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精巧的细节处理以及丰富
【摘要】教师课堂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难点,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使课堂按预先设计好的路子进行,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提问”在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学贵有疑,而教学最好的起点就是提问。课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