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质量的发展,教师是关键,而教师素养的提升,师资培养是关键。因此,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小学教育专业也逐渐地走进人们的视野并日益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由于我国小教专业的探索与建设起步较晚,缺少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因此在探索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近10年的小教专业本科办学的探索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加以澄清。本研究试图对1980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所有关于小教专业建设方面的文献做出梳理和分析,以期对小教专业的近三十年发展的研究成果做出总结和梳理,并希望在此基础上为小教专业建设未来的研究活动提供建议和参考。
本调查所取文献均来自于中国知网(CNKI)1980~2010年间所收录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硕士、博士论文数据库,并分别以“小学教育专业”和“初等教育专业”为检索词在“篇名”检索项中进行“模糊”匹配检索,分别检索到文献480篇和72篇,另外硕士学位论文8篇(无相关博士论文),共计560篇文献。以下的文献统计分析主要针对上述检索到的所有文献展开。
调查结果与分析
文献外部特征的调查分析
1.各年限文献量变化趋势。经过分类统计,各年限关于小教专业建设的公开发表文献数量分布情况如图一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1991年之前没有关于小教专业建设的公开发表文献,1991年至2009年,各年发表的文献总量总体上呈递增趋势。其中1991~1998年,发表文献数量增幅很小,各年文献量基本持平,平均在每年4篇左右;1998~2002年属于增幅较大的时间段,平均每年增幅在155%左右;2002~2006年,各年文献量也基本一致,平均在每年40篇左右;而从2007年起,发表文献量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较大增幅,其中单年发表文献量最大的年份在2008年,达到了99篇。概括而言,从1980年到2009年,各年文献发表的总量的变化情况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80~1991的沉寂阶段,此阶段无相关文献的记录;第二个阶段为1991~1998年的缓慢发展阶段,此阶段发表文献量的增长极其有限;第三阶段为1998~2009年的高速发展阶段,此阶段的发表文献量的增长非常迅速,这是源自于1998年始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办学探索的开始。
2.作者及研究成果的类型。通过对所有文献的作者来源以及成果类型做出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从作者的来源看,有492位研究者来自各类高校的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院、教育系),占研究者总数的88%。其他作者的来源分别是:硕士博士在读研究生26人,教育科研院所32人,其他10人。在492位教科院的老师中,412位教师直接来自于各高校的初等教育学院,占研究者总数的74%。这一方面说明了小教专业发展方面研究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在一线从事小教专业的教师对于自己的专业有着较为强烈的反思意识。(2)从文献的基金项目支持看,在所有文献中有基金支持的148篇,占文献总量的26%。其中省部级基金支持42篇,占基金项目总体的28%;地市级基金项目56篇,占基金项目总体的38%;校级基金支持的50篇,占基金项目总体的34%。从基金项目的年限看,1998年之前的基金项目仅26篇,占基金项目总体的16%,1998年以后的基金项目122篇,占基金项目总体的84%。可以看出,自1998年国家试点开办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以来,各类关于小教专业建设的研究活动中基金支持的项目明显增多。可以说,今天对于如何开办小教专业,越来越寻求各种研究活动的支持,办学活动越来越趋于理性化。
文献内部特征的统计分析
1.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通过对搜集到的所有文献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做出分类统计(见图二),结果表明:通过开展具体的调查研究而形成的研究文献共有22篇,占文献总量的4%;通过分析案例的方式来展开研究的研究文献共有28篇,占文献总量的5%;运用比较研究的方式来开展研究的文献成果共有9篇(其中中外比较2篇),占文献总量的2%;综述类的研究成果共13篇相关文献(其中会议综述占8篇),占文献总量的2%;理论研究(指偏重于从理论推演的角度来展开研究的文献)的文献成果为468篇,占文献总量的84%;其他难以归类的文献(包括会议通知、专业介绍等)共20篇,占文献总量的3%。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关于小教专业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绝大部分还是属于理论研究的范畴,缺少相应的实证研究作支撑。另外,对于其他发达国家的小学教育办学经验的介绍和比较研究也较少。
2.研究内容的统计分析。通过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分析和梳理发现,检索到的文献研究几乎涉及了小教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小教专业建设问题总体上做了全方位、立体式的研究。
从图三的各部分研究内容的总体分布的比例图可以看出,在查阅到的文献总量中,不同内容的研究文献及其所占比例如下:关于专业建设与培养模式方面的文献81献,占文献总量的15%;关于小教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建设方面的文献总量为360篇,占文献总量的64%;关于小教专业学生的素质与培养方面的文献总量为50篇,占所有文献总量的9%;关于国外经验介绍的研究文献为9篇,占所有文献总量的2%;其他难以归类的研究文献60篇,占文献总量的10%。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1)在所有的研究文献中,关于课程与教学方面的研究文献最多,合起来占文献总量的63%。说明研究者总体上把专业建设的研究重点放在了课程与教学的建设方面,从而使研究整体上显得比较扎实。(2)绝大多数关于小教专业建设的研究都是从专业自身内部的角度展开,而反映和研究专业建设的外部联系的研究成果较少,因此需要进一步梳理小教专业作为一个大学中开设的专业在大学中、在社会中以及在教育中的广泛的外部联系。
高校小教专业发展建议
研究方法上需进一步加强实证性研究
研究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了研究结论的有效性。中国的教育研究活动多以理论研究见长,而缺少对于实证研究的关注,正如郑日昌在总结20年来我国的教育研究方法之后所指出的:“大量的文章是解释或综述性的,实证性的文章比例很低。”也就是说,多数的研究结论表达的仅仅是作者根据一些相关的理论资料和政策文献得出的主观意见和判断,最后的结论也往往是在逻辑推理的意料之中。 整个研究活动只是在从应然的角度在告诉你中国的教育应该怎么样,而不是从实然的角度描述中国教育的现实状况。从上述对小教专业研究文献使用的研究方法所做出的统计分析也可以看出,在现有的关于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所有文献中,实证性的研究只是占据了很少的一部分,绝大部分的研究还是属于理论研究的理论解释和逻辑推演。这种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不和谐关系降低了研究成果的实践指导力和执行力,因此,在以后的研究活动中应该牢牢的贯彻“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基本思想,加大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建设方面的实证性研究,以更好地指导和改进小学教育的专业建设。
研究视野上需进一步拓展研究的范围
教育活动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存在,深受社会的其他各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探讨教育的发展不能就教育论教育,需要适时地跳出教育的圈子,从更大的范围和视角来把握教育的问题。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也是如此,要想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办好小学教育专业,一方面需要做好专业建设自身内部的研究,这一点在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讨论。另一方面还需要跳出小学教育专业的圈子,从外围的各种联系中把握好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从现有的研究文献分析来看,后一方面的研究还非常薄弱。因此后续的研究需要加强小学教育专业作为高校的一个学科专业与高校发展与定位的关系研究、加强小学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改革之间的对接研究、加强中外小学教育办学经验的横向比较研究、加强小学教育专业与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各系统之间的关系研究等,从而能够从宏观的、多维的、立体的角度全面把握小教专业的建设问题。
研究内容上需继续深化研究避免重复
虽然现有的关于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研究成果颇多,但是多数研究基本还处于表层分析状态,没有能够对研究问题做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这一方面造成了表层研究的重复和浪费,如围绕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方面的某一主题,多数研究文献所表达的诸多观点基本一致,不同的仅仅是用词和造句而已。另一方面,由于问题的讨论无法向纵深方向发展,所以也就无法把握问题的实质。因此,为了使问题的讨论得到深化,一方面需要继续贯彻“片面的深刻”的研究原则,从多维的视角深度挖掘某一问题的内涵与实质,从而走向“深刻的片面”;另一方面,针对现有的研究文献数量多但是各文献之间零散、片段、缺少系统性的现状,需要用一种整合的眼光加强不同研究结论之间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以便形成关于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全面系统的认识。有学者提出在现有研究结论的基础之上加强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尤其是初等教育学的建设,以学科建设统领现有的相关研究也是研究走向深化的应有之意。
本调查所取文献均来自于中国知网(CNKI)1980~2010年间所收录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硕士、博士论文数据库,并分别以“小学教育专业”和“初等教育专业”为检索词在“篇名”检索项中进行“模糊”匹配检索,分别检索到文献480篇和72篇,另外硕士学位论文8篇(无相关博士论文),共计560篇文献。以下的文献统计分析主要针对上述检索到的所有文献展开。
调查结果与分析
文献外部特征的调查分析
1.各年限文献量变化趋势。经过分类统计,各年限关于小教专业建设的公开发表文献数量分布情况如图一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1991年之前没有关于小教专业建设的公开发表文献,1991年至2009年,各年发表的文献总量总体上呈递增趋势。其中1991~1998年,发表文献数量增幅很小,各年文献量基本持平,平均在每年4篇左右;1998~2002年属于增幅较大的时间段,平均每年增幅在155%左右;2002~2006年,各年文献量也基本一致,平均在每年40篇左右;而从2007年起,发表文献量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较大增幅,其中单年发表文献量最大的年份在2008年,达到了99篇。概括而言,从1980年到2009年,各年文献发表的总量的变化情况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80~1991的沉寂阶段,此阶段无相关文献的记录;第二个阶段为1991~1998年的缓慢发展阶段,此阶段发表文献量的增长极其有限;第三阶段为1998~2009年的高速发展阶段,此阶段的发表文献量的增长非常迅速,这是源自于1998年始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办学探索的开始。
2.作者及研究成果的类型。通过对所有文献的作者来源以及成果类型做出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从作者的来源看,有492位研究者来自各类高校的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院、教育系),占研究者总数的88%。其他作者的来源分别是:硕士博士在读研究生26人,教育科研院所32人,其他10人。在492位教科院的老师中,412位教师直接来自于各高校的初等教育学院,占研究者总数的74%。这一方面说明了小教专业发展方面研究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在一线从事小教专业的教师对于自己的专业有着较为强烈的反思意识。(2)从文献的基金项目支持看,在所有文献中有基金支持的148篇,占文献总量的26%。其中省部级基金支持42篇,占基金项目总体的28%;地市级基金项目56篇,占基金项目总体的38%;校级基金支持的50篇,占基金项目总体的34%。从基金项目的年限看,1998年之前的基金项目仅26篇,占基金项目总体的16%,1998年以后的基金项目122篇,占基金项目总体的84%。可以看出,自1998年国家试点开办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以来,各类关于小教专业建设的研究活动中基金支持的项目明显增多。可以说,今天对于如何开办小教专业,越来越寻求各种研究活动的支持,办学活动越来越趋于理性化。
文献内部特征的统计分析
1.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通过对搜集到的所有文献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做出分类统计(见图二),结果表明:通过开展具体的调查研究而形成的研究文献共有22篇,占文献总量的4%;通过分析案例的方式来展开研究的研究文献共有28篇,占文献总量的5%;运用比较研究的方式来开展研究的文献成果共有9篇(其中中外比较2篇),占文献总量的2%;综述类的研究成果共13篇相关文献(其中会议综述占8篇),占文献总量的2%;理论研究(指偏重于从理论推演的角度来展开研究的文献)的文献成果为468篇,占文献总量的84%;其他难以归类的文献(包括会议通知、专业介绍等)共20篇,占文献总量的3%。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关于小教专业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绝大部分还是属于理论研究的范畴,缺少相应的实证研究作支撑。另外,对于其他发达国家的小学教育办学经验的介绍和比较研究也较少。
2.研究内容的统计分析。通过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分析和梳理发现,检索到的文献研究几乎涉及了小教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小教专业建设问题总体上做了全方位、立体式的研究。
从图三的各部分研究内容的总体分布的比例图可以看出,在查阅到的文献总量中,不同内容的研究文献及其所占比例如下:关于专业建设与培养模式方面的文献81献,占文献总量的15%;关于小教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建设方面的文献总量为360篇,占文献总量的64%;关于小教专业学生的素质与培养方面的文献总量为50篇,占所有文献总量的9%;关于国外经验介绍的研究文献为9篇,占所有文献总量的2%;其他难以归类的研究文献60篇,占文献总量的10%。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1)在所有的研究文献中,关于课程与教学方面的研究文献最多,合起来占文献总量的63%。说明研究者总体上把专业建设的研究重点放在了课程与教学的建设方面,从而使研究整体上显得比较扎实。(2)绝大多数关于小教专业建设的研究都是从专业自身内部的角度展开,而反映和研究专业建设的外部联系的研究成果较少,因此需要进一步梳理小教专业作为一个大学中开设的专业在大学中、在社会中以及在教育中的广泛的外部联系。
高校小教专业发展建议
研究方法上需进一步加强实证性研究
研究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了研究结论的有效性。中国的教育研究活动多以理论研究见长,而缺少对于实证研究的关注,正如郑日昌在总结20年来我国的教育研究方法之后所指出的:“大量的文章是解释或综述性的,实证性的文章比例很低。”也就是说,多数的研究结论表达的仅仅是作者根据一些相关的理论资料和政策文献得出的主观意见和判断,最后的结论也往往是在逻辑推理的意料之中。 整个研究活动只是在从应然的角度在告诉你中国的教育应该怎么样,而不是从实然的角度描述中国教育的现实状况。从上述对小教专业研究文献使用的研究方法所做出的统计分析也可以看出,在现有的关于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所有文献中,实证性的研究只是占据了很少的一部分,绝大部分的研究还是属于理论研究的理论解释和逻辑推演。这种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不和谐关系降低了研究成果的实践指导力和执行力,因此,在以后的研究活动中应该牢牢的贯彻“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基本思想,加大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建设方面的实证性研究,以更好地指导和改进小学教育的专业建设。
研究视野上需进一步拓展研究的范围
教育活动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存在,深受社会的其他各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探讨教育的发展不能就教育论教育,需要适时地跳出教育的圈子,从更大的范围和视角来把握教育的问题。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也是如此,要想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办好小学教育专业,一方面需要做好专业建设自身内部的研究,这一点在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讨论。另一方面还需要跳出小学教育专业的圈子,从外围的各种联系中把握好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从现有的研究文献分析来看,后一方面的研究还非常薄弱。因此后续的研究需要加强小学教育专业作为高校的一个学科专业与高校发展与定位的关系研究、加强小学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改革之间的对接研究、加强中外小学教育办学经验的横向比较研究、加强小学教育专业与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各系统之间的关系研究等,从而能够从宏观的、多维的、立体的角度全面把握小教专业的建设问题。
研究内容上需继续深化研究避免重复
虽然现有的关于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研究成果颇多,但是多数研究基本还处于表层分析状态,没有能够对研究问题做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这一方面造成了表层研究的重复和浪费,如围绕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方面的某一主题,多数研究文献所表达的诸多观点基本一致,不同的仅仅是用词和造句而已。另一方面,由于问题的讨论无法向纵深方向发展,所以也就无法把握问题的实质。因此,为了使问题的讨论得到深化,一方面需要继续贯彻“片面的深刻”的研究原则,从多维的视角深度挖掘某一问题的内涵与实质,从而走向“深刻的片面”;另一方面,针对现有的研究文献数量多但是各文献之间零散、片段、缺少系统性的现状,需要用一种整合的眼光加强不同研究结论之间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以便形成关于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全面系统的认识。有学者提出在现有研究结论的基础之上加强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尤其是初等教育学的建设,以学科建设统领现有的相关研究也是研究走向深化的应有之意。